资源描述
2026届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如图所示,遗传系谱中的病症的遗传方式最可能是(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细胞质遗传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将一盆置于密闭透明容器内的绿色植物放在黑暗环境(温度适宜)中,t1时刻给予充足的光照,t4时刻再补充一定量的CO2 ,继续培养一 段时间。在培养的过程中实时检测装置内O2的释放速率,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生物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0~t1,该密闭装置内O2的含量应持续下降
B.t3时刻,该绿色植物的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
C.t3~t4,CO2浓度是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
D.t4~t5,该绿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大
3.在适宜的条件下给降香黄檀树干施用三种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后,其光合特性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不同浓度乙烯利对降香黄檀光合特性的影响
乙烯利浓度
Pn(μmol·m-8·s-1)
Cond(μmol·m-8·s-1)
Ci(μmol·m-8·s-1)
Tr(μmol·m-8·s-1)
1.1%
8.87
1.137
13.98
4.68
1.5%
5.41
1.138
6.89
7.9
8.5%
9.76
1.18
819.137
4.47
对照
9.91
1.15
818.88
13.58
注:Pn:净光合速率;Cond:气孔导度;Ci:胞间二氧化碳浓度;Tr:蒸腾速率。
A.可根据提取液中不同色素的溶解度确定乙烯利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B.表中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均可增大叶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水分的散失
C.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均是通过增强暗反应强度来提高降香黄檀的净光合速率
D.随着乙烯利浓度的增大,表格中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且逐渐降低
4.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的合成需要转录但不一定都需要翻译 B.酶的合成过程中都产生水并消耗ATP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并可在细胞内外起作用 D.酶催化作用的原理是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5.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会感觉“热辣烫口”。在口腔或皮肤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香草酸受体,它能被辣椒素或高温刺激激活。叙述正确的是( )
A.辣椒素与香草酸受体结合后,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
B.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
C.有人吃辣椒会大汗淋漓且面部发红,原因是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D.吃辣椒后进入低温空调房降温,机体的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
6.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B.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
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
D.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
7.自2019年12月,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以来,我们政府与世卫组织通力合作,全力防控,目前疫情在我国基本得到遏制,下列有关此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
B.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C.该病毒侵入人体肺泡细胞后,会被效应T细胞识别,使该肺泡细胞裂解死亡
D.组成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单体共有5种
8.(10分)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下面各图。其中视野最暗的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9.(10分)现有两个纯合果蝇品系:品系A 和品系 B。这两个品系都表现出与野生型深红眼明显不同的猩红眼。品系 A 猩红眼基因与品系 B 猩红眼基因对眼色改变具有相同效应,且独立遗传。进行杂交实验:
亲本
F1
F2
品系A♂×野生深红眼♀
深红眼♀
深红眼♂
♀全深红眼
♂深红眼:猩红眼=1:1
回答下列问题:
(1)品系A 的猩红眼基因是由野生型深红眼基因发生_____________ (填“显性”或“隐性”)突变而来。猩红眼基因的载体是_____________ 。让 F2 代随机交配,所得雄蝇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
(2)缺失 1 条Ⅳ号染色体的果蝇仍能正常存活和繁殖,缺失 2 条则致死。一对都缺失 1条Ⅳ号染色体的深红眼果蝇杂交(雌蝇能产生 4 种配子),F1 中的猩红眼果蝇占_____________ 。
(3)若让猩红眼品系 A 雄蝇与猩红眼品系 B 雌蝇(分别由基因 A、a 和 B、b 控制)杂交(记为杂交实验 M)得到 F1,F1 随机交配得到F2,写出F2 中猩红眼雄蝇的基因型 ________。从 F2 中选择合适的果蝇验证 F1 雌蝇的基因型,写出遗传图解____________(采用棋盘格法)。
(4)若相关眼色的遗传机制如图。重复上述杂交实验 M,则 F2 代会出现与(3)不同的果蝇表现型是____________,占F2 代比例是 __________。
10.(14分)果蝇的灰身(A)与黑身(a)、直毛(B)与分叉毛(b)是两对相对性状。两只雌雄果蝇杂交,F1表现型及数量如下表:
灰身
黑身
直毛
分叉毛
雌蝇(只)
75
26
101
0
雄蝇(只)
74
25
50
49
回答下列问题:
(l)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___ 定律。
(2)F1灰身直毛雌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种,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
(3)若F1中的灰身雄果蝇与黑身雌果蝇杂交,则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
(4)为测定F1中某只雄蝇(甲)的基因型,可将其与基因型为____的果蝇测交,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则雄果蝇(甲)的基因型为AaXBY。
11.(14分)科学家以布氏田鼠为材料展开相关研宄,研究发现:在寒冷刺激下,支配褐色脂肪细胞(重要的产热细胞)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激活褐色脂肪细胞中的蛋白激酶 A信号通路,诱导线粒体内膜上的产热蛋白表达,使产热增加。同时,寒冷改变肠道内菌群 结构,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增加,也能刺激褐色脂肪细胞产热,而机体产热反过来又影响肠道菌群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依据题干信息进行推断:去甲肾上腺素是作为_____(填“神经递质”或“激素”)影响了褐色脂肪细胞的产热,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影响有氧呼吸的第______阶段,产热蛋白通过抑制该阶段________,使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2)布氏田鼠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布氏田鼠机体产热与肠道菌群存在_____调节机制。
(3)白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过剩的能量,而褐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则是产热(它的产热能力是肝脏的60倍)。另有研究表明,将寒冷环境下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中,无菌小鼠发生了白色脂肪组织的褐变,从而加快了脂肪燃烧。上述研究,为解决现代人非常关注的“肥胖”问题提供了的新的可能,这种新的可能措施是_____。
12.科技人员发现了某种兔的两个野生种群,一个种群不论雌、雄后肢都较长,另一种群不论雌、雄后肢都较短,为确定控制后肢长、短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显隐性关系及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性染色体的Ⅰ、Ⅱ1、Ⅱ2区段(如图),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分析和实验(Ⅰ区段为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在此区段中有等位基因;Ⅱ1区段为Y染色体上特有区段,Ⅱ2区段为X染色体上特有区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兔的种群中Ⅱ2区段是否有等位基因:__________(填“是”或“否”),兔在繁殖过程中性染色体上能发生基因重组的区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先同学们认为可以确定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不位于Ⅱ1区段,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分别从两种群中选多对亲本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
甲组:♂后肢长×♀后肢短→F1后肢短;
乙组:♀后肢长×♂后肢短→F1后肢短。
从两组实验中可得到以下结论:后肢长度的显隐性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基因不位于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进一步确定基因的位置,同学们准备分别用乙组的F1与亲代个体进行两组回交实验:丙组:F1雌×亲代雄;丁组:F1雄×亲代雌,以确定基因位于Ⅰ区段还是位于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C
【解析】
判断遗传方式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或子正)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母正(或女正)非伴性”。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是母病所有子女均病。
【详解】
ABC、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男性患者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子代的概率与女性患者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而题图中只要是母亲为患者,其所有子女均为患者,而只要是父亲患病,母亲正常,其子女均正常,可判断该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细胞质遗传,AB错误;C正确;
D、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女儿患病,其父亲应为患者,而题图中患病女儿的父亲均正常,所以可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不是伴X隐性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2、B
【解析】
0-t1时刻,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给予光照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所以不断有氧气释放,在密闭的容器中,CO2的量不断减少,所以光合作用不断降低,所以在t4时刻补充CO2光合作用速率上升。
【详解】
A、t0~t1时刻,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O2的含量应持续下降,A正确;
B、t3时刻,该植物氧气释放速率最大,所以光合作用强度最大,B错误;
C、从曲线图中看出在t4时刻,补充CO2后光合作用速率上升,所以t3~t4时刻,光合作用速率不断下降的原因是缺少CO2,C正确;
D、t4~t5,该绿色植物氧气释放速率不断增加,所以其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大,D正确。
故选B。
本题需要考生明确这是在密闭容器中完成的实验,CO2的含量是一定的,所以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进而发生这个曲线的过程。
3、B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随着乙烯利浓度增加,对净光合作用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都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
【详解】
A、可根据层析的滤纸条上色素带的深浅以及宽窄确定乙烯利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A错误;
B、与对照组相比,表中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增加了,增大了叶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水分的散失,B正确;
C、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净光合速率均增加,说明光反应速率和暗反应速率均加快,C错误;
D、由表格数据可知,随着乙烯利浓度的增大,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先升高后降低,D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是结合自变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在结合选项进行解答。
4、D
【解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作用机理: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温和的条件。
【详解】
A、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合成需要转录和翻译过程;少数是RNA,合成需要经过转录过程,A正确;
B、酶(蛋白质或RNA)的合成过程都有脱水缩合的过程,合成过程均产生水,且均需要能量,由ATP提供,B正确;
C、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在细胞内外均可起作用,C正确;
D、酶催化作用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特性以及作用机理,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B
【解析】
1.根据题意,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所以人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香草酸受体结合,进行信息传递。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
A、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A 错误;
B、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如果喝热饮会激活香草酸受体,从而加重疼痛,B正确;
C、此时会增加散热,皮肤毛细血管会舒张,C 错误;
D、进入低温空调房后,机体的散热量和产热量均增加,进而维持机体体温恒定,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6、A
【解析】
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这说明蜂王和工蜂的差别并不是由遗传物质不同造成的,而是由食物的差异造成的,是环境对表型的影响。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说明这个基因的表达产物与环境因素类似,也能改变蜜蜂的表型。对于这些不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生物表型的改变的研究,称为表观遗传学。
【详解】
A、从图中可知,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未发生改变,A错误;
B、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说明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B正确;
C、DNA甲基化后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C正确;
D、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D正确。
故选A。
7、D
【解析】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
A、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其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A正确;
B、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正确;
C、该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启动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会识别被该病毒侵入的肺泡细胞后,使该肺泡细胞裂解死亡,病毒暴露出来,被抗体消灭,C正确;
D、组成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单体共有4种,D错误。
故选D。
8、C
【解析】
1、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物像大小
看到细胞数目
视野亮度
物像与装片的距离
视野范围
高倍镜
大
少
暗
近
小
低倍镜
小
多
亮
远
大
2、低倍镜换高倍镜的步骤:
低倍镜下调清晰,并移动物像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详解】
由分析可知:视野最暗的是高倍镜下的视野,其细胞特征是细胞体积大、数目少,故C符合题意,C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9、隐性 染色体(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 野生/深红眼:猩红眼=3:1 1/4 BBXaY BbXaY bbXAY bbXaY P 深红眼雌蝇 猩红眼雄蝇
BbXAXa × bbXaY
↓
F1
雌配子
雄配子
BXA
bXA
BXa
bXa
bXa
BbXAXa
深红眼雌蝇
bbXAXa
猩红眼雌蝇
BbXaXa
猩红眼雌蝇
bbXaXa
猩红眼雌蝇
bY
BbXAY
深红眼雄蝇
bbXAY
猩红眼雄蝇
BbXaY
猩红眼雄蝇
bbXaY
猩红眼雄蝇
深红眼雌蝇:猩红眼雌蝇:深红眼雄蝇:猩红眼雄蝇=1:3:1:3 白色眼雄蝇 1/16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野生型深红眼(♀)×猩红眼品系A(♂)的后代都是深红眼,说明深红眼对猩红眼为显性;又子二代中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说明相关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与XaY,F1的基因型为XAXa与XAY,F2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图表,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
(1)根据亲本品系A野生深红眼杂交后代都是深红眼,可知深红眼为显性,品系A 的猩红眼基因是由野生型深红眼基因发生隐性突变。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是染色体。据分析可知,亲本品系A♂×野生深红眼♀的基因型是XAXA与XaY(设用字母A/a表示),则子一代为XAXa和XAY,得子二代XAXA、XAXa、XAY和XaY。子二代随机交配中雌性产生的配子为3/4XA、1/4Xa,因此F2 代随机交配,所得雄蝇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深红眼:猩红眼=3:1。
(2)一对都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深红眼果蝇杂交,由于雌果蝇为杂合子,所以基因型为XAXa与XAY,杂交后, F1中猩红眼果蝇占1/4。
(3)据题干信息“品系 A 猩红眼基因与品系 B 猩红眼基因对眼色改变具有相同效应,且独立遗传”,可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纯合猩红眼品系 A 雄蝇与纯合猩红眼品系 B 雌蝇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Y和bbXAXA,杂交得F1,基因型为BbXAXa与BbXAY,F1随机交配得F2,基因型为(3B_:1bb)(1XAXA:1XAXa:1XAY:1XaY),因此F2 中猩红眼雄蝇的基因型是BBXaY BbXaY、bbXAY和bbXaY共四种。要验证F1 雌蝇的基因型最好进行测交,即采用F2 中基因型为bbXaY的猩红眼雄蝇。遗传图解为
(4)根据相关颜色的遗传机制可知出现了新的性状即白色,重复上述杂交实验 M,F2的基因型为(3B_:1bb)(1XAXA:1XAXa:1XAY:1XaY),因此出现与(3)不同的果蝇表现型是bbXaY的白眼雄蝇,占F2 代比例是1/16。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伴性遗传中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的能力、判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能力、从题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10、基因自由组合 4 5/6 1/3 aaXbXb 灰身直毛雌蝇:黑身直毛雌蝇:灰身分叉毛雄蝇:黑身分叉毛雄蝇=1:1:1:1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雄果蝇中灰身∶黑身≈3∶1,雌果蝇中灰身∶黑身≈3∶1,黑身果蝇与灰身果蝇的比例在雌雄果蝇之间的比例没有差异,因此控制黑身和灰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对黑身是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是Aa×Aa;
雄果蝇中直毛:分叉毛≈1:1,雌果蝇中没有分叉毛,只有直毛,因此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直毛是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是XBXb×XBY,对于两对相对性状来说,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
【详解】
(1)由分析可知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亲本基因型AaXBXb×AaXBY,所以F1灰身直毛雌果蝇的基因型及AAXBXB∶AaXBXB∶AAXBXb∶AaXBXb=1∶2∶1∶2,共4种,杂合子比例为5/6。
(3)F1中的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AA∶Aa=1∶2,所以与黑身雌果蝇杂交,后代黑身果蝇=2/3×1/2=1/3。
(4)测交是和隐性纯合子交配,即和基因型aaXbXb的雌果蝇测交,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直毛雌蝇∶黑身直毛雌蝇∶灰身分叉毛雄蝇∶黑身分叉毛雄蝇=1∶1∶1∶1,则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
本题需要考生从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出基因在染色上的位置及传递方式,在结合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答。
11、神经递质 三 ATP的合成 下丘脑 反馈 植入某些特异的菌种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或植入某些特异的菌种来减肥)
【解析】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动态平衡散热;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
(1)由题干信息可知,去甲肾上腺素是由神经细胞分泌,作为神经递质影响了褐色脂肪细胞的产热,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影响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热蛋白通过抑制该阶段ATP的合成,使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2)布氏田鼠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布氏田鼠机体产热与肠道菌群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3将寒冷环境下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中,无菌小鼠加快了脂肪燃烧。故可以植入某些特异的菌种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或植入某些特异的菌种)来减肥。
本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等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2、是 Ⅰ区段和Ⅱ2区段 不论雌、雄后肢长度表现都一致,与性别无关 后肢短对后肢长为显性 Ⅱ2区段 乙组实验F1没有出现交叉遗传现象 常染色体
【解析】
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判断方法:
1.已知性状的显隐关系,通常采用隐性的雌性和显性的雄性的个体进行杂交,若后代中雌雄个体表现型一致,则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雌性表现为显性,雄性表现为隐性,则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未知性状的显隐关系,通常采用正反交实验,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位于常染色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
(1)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雌性体内有2条同型的性染色体,用XX表示,雄性体内有2条异型的性染色体,用XY表示。Ⅱ2为X染色体上特有区段,因此在兔的种群中Ⅱ2片段有等位基因;兔在繁殖过程中,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即I区段上,以及X染色体特有区段即Ⅱ2区段上都能发生基因重组。
(2)Ⅱ1区段为Y染色体上特有区段,该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为限雄遗传,而题意显示,某种兔的两个野生种群,不论雌、雄后肢长度表现都一致,不表现限雄遗传,因此可以确定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不位于Ⅱ1区段。
(3)分析两组实验结果可知:无论用后肢长的个体作父本,还是作母本,即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 都表现为后肢短,由此说明,后肢短对后肢长为显性,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位于Ⅱ2片段上(或乙组实验F1没有出现交叉遗传现象,可以确定基因不位于Ⅱ2片段上)。
(4) 结合对(2)和(3) 的分析,已经排除了基因位于Ⅱ1片段与Ⅱ2片段上的可能性,因此分别用乙组的F1与亲代个体进行两组回交实验的目的是:为进一步确定基因是位于I区段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熟知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