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2659字
手机:15960902751
关注学生学习 提高教学效率
长汀县策武中心学校 黄生科
提高教学效率与提高教学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评价教学质量,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应看教学效率。例如,“认识长方体”中“面、棱、顶点的特征”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一位教师花20分钟使学生达到了要求,另一位教师花30分钟也使学生达到了要求。显然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同,但从教学效率这个角度看,前者好于后者。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中不但要注意提高教学的效果,还应提高教学的效率,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关注学生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看法:0
一、关注课前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无论是授新课,还是练习、复习课,一个好的课前导入,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较佳的学习状态。如:教学“认识角”时,从“角”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自然会想到了生活中的角,数学上的角,人民币当中的角和语文课学到的有关角的词语……这样使学生在脑中储存的对于角的有关信息全部显现出来。然后教师小结、揭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数学上的角。又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队列报数的生活情境。让一列学生按1、2或1、2、3或1、2、3、4或1、2、3、4、5报数,只要学生说出他在第几个,老师就能前立刻说出他报的数是几,再通过报数验证老师说得非常正确。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兴趣。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节课时,这样引入新课“我们知道,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相当于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比如计算房子、老师的体积是多少,该怎么办呢?谁先来猜一猜?”通过教师的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了准备。
二、关注学习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使学生会学。
新课程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即是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呢?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多种感官主动地参与并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有体验、有发现、有创新。
如教学“圆的周长”,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学习活动中。圆的周长是在学习了“圆的认识”理解了周长的意义后进行学习的。教学中应力图体现“让学生自己探究,验证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参与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可这样安排、启思:
1、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们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呢?
2、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几倍?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估算一下,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3、计算比值:测量并动手操作几个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然后分组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填入书上表格中。
4、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经过这样猜想估算、交流讨论、实验计算、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成为现实。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知识的形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学得轻松,知识掌握得牢固,教学效率很高。
三、关注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使学生学会。
数学知识要加以巩固,才能使学生掌握得牢固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2008年(2009年可用世博、2010年可用广州亚运会)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上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自己编题,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由于北京奥运会是全国人民热切盼望的,学生也渴望奥运会的早日到来,对于这样的巩固练习自然是兴趣盎然,可以编出不少分数应用题。如“上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得32枚金牌,其中女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数占,女运动员夺得金牌多少枚?”“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共设金牌302枚,我国选手获得32枚,我国选手获得的金牌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另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预测,如编今年中国能夺得多少枚金牌:“比上届多3枚,这届能夺多少枚?”“比上届多,这届能夺多少枚?”“能夺得本届金牌总数的,要知道本届能夺多少枚,还要知道什么条件?”这是一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学生感觉不到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了解生活,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不知不觉地巩固了知识要点,使知识掌握得透彻。
四、关注生活实际,应用新知,使学生会用。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一个新的知识,就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家庭、学校或工厂等日常生活中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可以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还可以带着他们去学校附近的商店,进行实际买一些学习用品。在学校组织学生献爱心捐款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把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然后回忆总金额是怎么算出来了。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了解“做长方体金鱼缸、电视机布罩、粉刷墙壁……”等生活实际问题是求哪几个面的面积。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课前激趣,使学生想学;课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使学生会学;利用生活素材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巩固与运用,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实践证明上述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