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倾 听 与 对 话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教
学
案
例
上社学区 魏丽君
倾 听 与 对 话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今年五月中旬,学区开展了教学能手评比活动,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这次评比。在通过学校的初评之后,我选择了《端午的鸭蛋》做为学区最终评比的课题。在这漫长而短暂的过程中,我不断探究、不断思索,为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而备战,最终取得了学区教学能手的称号。
在选定《端午的鸭蛋》这一课题后,我开始查找有关汪曾祺先生的资料,开始阅读他的作品,在一次次的品读之后,发现汪曾祺先生是位活在人间烟火中的平凡享受者,他爱美食,爱忆旧,喜游历,所到之处,必开怀享受。他对地方风味与民间风俗情有独钟。在《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中,既有独特的风味,也有浓郁的风俗。于是我把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风味之中品风俗”,希望通过一枚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风土人情。
确定主题之后,我开始思考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希望学生们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品读之后,能对民俗文化重视起来,根据这一思路,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风味、风俗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先了解汪曾祺先生家乡端午的风俗、了解汪曾祺先生笔下家乡鸭蛋的特点;让学生们知道自己家乡端午的民间风俗和地方风味;最后从中体会民俗中蕴含的乡情,加深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了解。在叙写目标的过程中,我始终着眼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使整个教学过程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
有了主题与目标后,我的教学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学习的重点也渐渐显现出来。汪曾祺先生曾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因此,品味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便是教学中的重点。汪曾祺先生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去体验这个“味儿”呢?通过平淡的诵读能实现吗?一个个问题浮现在脑海。我又开始重新学习新课标,了解到“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理念后,一种新的构思渐渐清晰:通过“倾听与对话”来鉴赏语言。
在课堂进行中,我就设计了一个“我是语言评论员”的环节,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欣赏的语句加以评论,希望同学们能畅所欲言,积极讨论。但一开始同学们都很谨慎,生怕说不到点儿上。我就先请那些平时上课调皮的学生先发言,有人很大胆地评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话听起来特别俗。”,有人很快就反驳说:“这都是口语,让我感到亲切还有淡淡的幽默。”渐渐地同学们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地激烈地讨论起来。我认真地当起了他们的“忠实听众”。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最喜欢对方言进行评论,“出鸭”、“空头”这些在看似的平淡的语言中隐隐地有一种“高邮鸭蛋”独特地“味儿”。最后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评论中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所谈的都是家常小菜。谈吃,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文化的态度。”汪老先生对家乡难以忘怀的鸭蛋也是一种对文化的态度。汪曾祺先生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从风味之中品风俗让同学们真正地了解这小小的鸭蛋里裹藏着对家乡的感情和对民众文化的情结。从高邮风俗回到我们本土风俗,在“我是风俗讲解员”这一环节中,我让同学们自由发挥,为我这个“外地人”介绍本土的各种文化风俗。我惊喜的发现,同学们对本土文化风俗更有激情,他们热情的向我推荐当地的风味,让我一饱耳福。我也引导同学们参照本文的写法,尝试写一种地方风味,再一次的从风味中品风俗。
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我的设计思路顺利地结束了。这一节课对于我来说并不是完美的,但这对于同学们来说,这是一节完美的课,因为他们是这节课真正的主人。
[反思]
评比结束后,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这节课,我很庆幸自己是一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是一名听众,而不是一个“一手遮天”统治者。随着新课标的改革,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新的学习方式的倡导:学生们由被动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简单概括就是“对话(讨论)”。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这虽然是展示我教学水平的一节课,但得到更多展示的却是我的学生们。他们是语言学习的主人,整节课在平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着。在这倾听与对话中,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我认为的“捣蛋鬼”也能评论语言特色;我认为的“胆小鬼”也能介绍风俗文化。这就意味着我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换: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身现代的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又不能被它束缚。教学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教学。在语言评论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我不应该一条一条地给学生概括语言特点。这样只会窒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通过学生们自己的评说与讨论,得到的感受更深刻,不仅语言赏析十分到位,而且还会把一个个惊喜送给我。在风俗解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我忽略了学生们喜欢聊传统节日中的风俗和童趣。无法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那份童真与童趣。如果能添加这样的情境,学生们的兴致会更高涨,思维会更活跃,想象会更奇特,表现会更精彩。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