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电子秤毕业论文(完整).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705362 上传时间:2025-08-0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40M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秤毕业论文(完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电子秤毕业论文(完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密类别       编 号  毕 业 论 文 电子秤的原理与实践 I I 摘 要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市场上使用的传统称重工具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为了改变传统称重工具在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在本设计中将智能化、自动化、人性化用在了电子秤重的控制系统中。本系统主要由单片机来控制,测量物体重量部分由称重传感器及A/D转换器组成,加上显示单元,此电子秤俱备了功能多、性能价格比高、功耗低、系统设计简单、使用方便直观、速度快、测量准确、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电子秤是将检测与转换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数字技术等技术综合一体的现代新型称重仪器。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称量精确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商业、工厂生厂、集贸市场、超市、大型商场、及零售业等公共场所的信息显示和重量计算。本论文主要以MCU-51单片机作为中心控制单元,通过称重传感器进行模数转换单元,在配以键盘、显示电路及强大软件来组成。电子称不但计量准确、快速方便,更重要的自动称重、数字显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广受欢迎。 本系统针对电子称的自动称重、数据处理等进行了设计和制作。为了阐明用单片机是如何对采样数据进行处理,对数据的采集和转换、计算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单片机控制系统中关键的计算问题。本文在给出智能电子称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电子称的软件控制方法。单片机控制的电子称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讨论。 关键词:增强型MCU-51单片机 称重传感器 A/D转换器 LCD液晶显示器 I I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称重技术的发展 1 1.2 电子秤的组成 1 1.2.1电子秤的基本结构 1 1.2.2电子秤的工作原理 2 1.2.3电子秤的计量性能 2 1.3 设计总体思路 3 第2章 系统方案论证与选型 2.1 控制器部分的选择 4 2.2数据采集部分的选择 5 2.2.1 传感器的选择 5 2.2.2 A/D转换器的选择 7 2.2.3 键盘处理部分方案论证 8 2.3显示电路部分的选择 8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总体规划 9 3.2 STC89C52最小系统构成 10 3.2.1单片机芯片STC89C52介绍 10 3.3 电源电路设计 13 3.4 数据采集部分电路设计 14 3.4.1 AD采样电路 14 3.4.2 显示电路 21 3.5超重警报电路设计 22 3.6键盘电路与单片机接口电路设计 22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主程序设计 25 4.2 子程序设计 25 4.2.1 A/D转换启动及数据读取程序设计 25 第5章 设计总结 致 谢 29 参考文献 30 附录一 电路原理图 31 附录二 系统实物图 32 第1章 绪论 1.1 称重技术的发展 电子称重技术是现代称重计量和控制系统工程的重要基础之一。自50年代中期电子技术渗入到衡器的辅助测量装置,60年代初期出现机电结合式电子衡器以来,经过40多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电子衡器从最初的机电结合型发展到现在的全电子型和数字化智能型。由于它具有称量准确、快速,读数方便,环境适应性强,便于与电子计算机结合而实现称重计苗与过程控制自动化等特点,在工商贸易、能源交通、冶金矿山、轻工食品、医药卫生、航空航天等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称重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电子称重技术及应用又有了新发展。称重技术从静态称重向动态称重发展;计量方法从模拟测量向数字测量发展;测量特点从单参数测量向多参数测量发展特别是对快速称重和动态称重的研究与应用,已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可以说电子称重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电子称重技术是集机械、电子、材料、信息、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工业发达国家长期以来,都把电子称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提高到电子称重设备制造工程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约而同的将研究开发的重点,从单纯的称重转移到生产过程的称重系统和自动控制领域,使称重计量的内涵不断扩展,由狭义到广义,由单项到系统,新型的现代称重计量概念已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当代世界瞩目的技术与行业。 电子秤的发展过程与其它事物一样,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密、由机械到机电结合再到全电子化、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过程。特别是近30年以来,工艺流程中的现场称重、配料定量称重、以及产品质量的监测等工作,都离不开能输出电信号的电子衡器。这是由于电子衡器不仅能给出质量或重量信号,而且也能作为总系统中的一个单元承担着控制和检验功能,从而推进工业生产和贸易交往的自动化和合理化。 尽管80年代以来,我国衡器行业打破了部门和地区的界限,走上了按专业和产品归口的行业管理轨道,开创了由机械衡器向电子衡器过渡的新局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电子称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电子衡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行业的总体水平还跟不上国家经济的发展步伐。因此,中国衡器协会在2010年长远规划中提出“到 2000年电子衡器和称重传感器生产厂家的技术装备和检测试验手段要达到国际90年代中期的水平;到2010年要基本达到当代国际水平。” 1.2 电子秤的组成 1.2.1电子秤的基本结构 电子秤是利用物体的重力作用来确定物体质量(重量)的测量仪器,也可用来确定与质量相关的其它量大小、参数或特性。不管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电了秤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承重、传力复位系统 它是被称物体与转换元件之间的机械、传力复位系统,又称电子秤的秤体,一般包括接受被称物体载荷的承载器、秤桥结构、吊挂连接部件和限位减振机构等。 (2) 称重传感器 即由非电量(质量或重量)转换成电量的转换元件,它是把支承力变换成电的或其它形式的适合于计量求值的信号所用的一种辅助手段。 按照称重传感器的结构型式不同,可以分直接位移传感器(电容式、电感式、电位计式、振弦式、空腔谐振器式等)和应变传感器(电阻应变式、卢表面谐振式)或是利用磁弹性、压电和压阻等物理效应的传感器。 对称重传感器的基本要求是:输出电量与输入重量保持单值对应,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有较高的灵敏度;对被称物体的状态的影响要小;能在较差的工作条件下工作;有较好的频响特性;稳定可靠。 (3) 测量显示和数据输出的载荷测量装置 即处理称重传感器信号的电子线路(包括放大器、模数转换、电流源或电压源、调节器、补尝元件、保护线路等)和指示部件(如显示、打印、数据传输和存贮器件等)。这部分习惯上称载荷测量装置或二次仪表。在数字式的测量电路中,通常包括前置放大、滤滤、运算、变换、计数、寄存、控制和驱动显示等环节。 1.2.2电子秤的工作原理 当被称物体放置在秤体的秤台上时,其重量便通过秤体传递到称重传感器,传感器随之产生 “力一电” 效应,将物体的重量转换成与被称物体重量成一定函数关系(一般成正比关系)的电信号(电压或电流等)。此信号由放大电路进行放大、经滤波后再由模/数( A/D)器进行转换,数字信号再送到微处器的CPU处理,CPU不断扫描键盘和各功能开关,根据键盘输入内容和各种功能开关的状态进行必要的判断、分析、由仪表的软件来控制各种运算。运算结果送到内存贮器,需要显示时,CPU发出指令,从内存贮器中读出送到显示器显示,或送打印机打印。一般地信号的放大、滤波、A/D转换以及信号各种运算处理都在仪表中完成。 1.2.3电子秤的计量性能 电子秤的计量性能涉及的主要技术指标有:量程、分度值、分度数、准确度等级等。 (1) 量程:电子衡器的最大称量Max,即电子秤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所能称量的最大值。 (2) 分度值:电子秤的测量范围被分成若干等份,每份值即为分度值。用e或d来表示。 (3) 分度数:衡器的测量范围被分成若干等份,总份数即为分度数用n表示。电子衡器的最大称量Max可以用总分度数n与分度值d的乘积来表示,即Max=n·d (4) 准确度等级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把电子秤按不同的分度数分成T、II、III、Ⅳ四类等级,分别对应不同准确度的电子秤和分度数n的范围,如表1所示: 表1.1 不同准确度的电子秤和分度数 标志及等级 电子秤分类 分度数范围 特种准确度 基准衡器 n> 100000 高准确度 精密衡器 10000 < n≤100000 中准确度 商业衡器 1000 < n≤10000 普通准确度 粗衡器 100<n≤1000 1.3 设计总体思路 目前,台式电子秤在商业贸易中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体积大、成本高、携带不便、应用场所受到制约。现有的便携秤为杆秤或以弹簧、拉伸变形来实现计量的弹簧秤,居民用户使用的基本是杆秤。弹簧盘秤制造工艺要求较高,弹簧的疲劳问题无法彻底解决,一旦超过弹簧弹性限度,弹簧秤就会产生很大误差,以至损坏,影响到称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只是一种暂时的代用品,也被列入逐渐取消的行列。 微控制器技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达到了日新月异的地步。本系统在设计过程中,系统的微控制器部分选择了兼容性比较好的51系列单片机,在系统更新换代的时候,只需要增加很少的硬件电路,甚至仅仅删改系统控制程序就能够实现。 另外由于实际应用当中,称可以有一定量的过载,但不能超出要求的范围,为此还设计了过载提示。 综上所述,本设计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压力传感器采集因压力变化产生的电压信号,经过电压放大电路放大,然后再经过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最后把数字信号送入单片机。单片机经过相应的处理后,得出当前所称物品的重量及总额,然后再显示出来。主要技术指标为:称量范围0~10kg,分辨率0.001kg。 这种高精度智能电子秤体积小、计量准确、携带方便,能够满足商业贸易和居民家庭的使用需求。 第2章 系统方案论证与选型 按照本设计功能的要求,系统由5个部分组成:控制器部分、采集测量部分、数据显示部分、键盘部分和电路电源部分,系统设计总体方案框图如图2-1所示。 应变式压力 传感器 AD采样 CPU 电源模块 LCD液晶 显示模块 超重警报 按键系统 图2-1 设计思路框图 采集测量部分是利用称重传感器检测压力信号,得到微弱的电信号(本设计为电压信号),送A/D转换器,将模拟量转化为数字量输出。控制器部分接受来自A/D转换器输出的数字信号,经过复杂的运算,将数字信号转换为物体的实际重量信号,并将其存储到存储单元中。控制器还可以通过对扩展I/O的控制,对键盘进行扫描,而后通过键盘散转程序,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数据显示部分根据需要实现显示功能。 2.1 控制器部分的选择 本设计由于要求必须使用单片机作为系统的主控制器,而且以单片机为主控制器的设计,可以容易地将计算机技术和测量控制技术结合在一起,组成新型的只需要改变软件程序就可以更新换代的“智能化测量控制系统”。这种新型的智能仪表在测量过程自动化、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以及功能的多样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再则由于系统没有其它高标准的要求,又由于应用程序不大,应用程序可直接存储在片内,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的系统,不用在外部扩展存储器,这样电路也可简化。因此在这里我们选用STC89C52单片机。 2.2数据采集部分的选择 电子秤的数据采集部分主要包括称重传感器、处理电路,因此对于这部分的论证主要分两方面。 2.2.1 传感器的选择 在设计中,传感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件,因此对传感器的选择也显的特别的重要,不仅要注意其量程和参数,还有考虑到与其相配置的各种电路的设计的难易程度和设计性价比等等. 传感器量程的选择可依据秤的最大称量值、选用传感器的个数、秤体的自重、可能产生的最大偏载及动载等因素综合评价来确定。一般来说,传感器的量程越接近分配到每个传感器的载荷,其称量的准确度就越高。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加在传感器上的载荷除被称物体外,还存在秤体自重、皮重、偏载及振动冲击等载荷,因此选用传感器量程时,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保证传感器的安全和寿命。传感器量程的计算公式是在充分考虑到影响秤体的各个因素后,经过大量的实验而确定的。其公式如下: C=K0×K1×K2×K3×(Wmax+W)/N (2.1) C—单个传感器的额定量程;W—秤体自重;Wmax—被称物体净重的最大值;N—秤体所采用支撑点的数量;K0—保险系数,一般取值在1.2~1.3之间;K1—冲击系数;K2—秤体的重心偏移系数;K3—风压系数。本设计要求称重范围0~10kg,重量误差不大于0.001kg,根据传感器量程计算公式(2.1)可知: C=1.25×1×1.03×1×(10+1.9)/1 (2-2) =15.32125 (2-3) 为保证电子秤称量结果的准确度,克服传感器在低量程段线性度差的缺点。传感器的量程应根据皮带秤的最大流量来选择。在实际工作中,要求称重传感器的有效量程在20%~80%之间,线性好,精度高。重量误差应控制在±0.01Kg,又考虑到秤台自重、振动和冲击分量,还要避免超重损坏传感器,根据式2.1的计算结果,所以我们确定传感器的额定载荷为10Kg,允许过载为150%F.S,精度为0.05%,最大量程时误差0.001kg,可以满足本系统的精度要求. 综合考虑,本设计采用CZL-A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其最大量程为10Kg.称重传感器由组合式S型梁结构及金属箔式应变计构成,具有过载保护装置。由于惠斯登电桥具诸如抑制温度变化的影响,抑制干扰,补偿方便等优点,所以该传感器测量精度高、温度特性好、工作稳定等优点,广泛用于各种结构的动、静态测量及各种电子秤的一次仪表。该称重传感器主要由弹性体、电阻应变片电缆线等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2-2所示: 图2-2称重传感器原理图 表2-1 压力传感器主要技术指标 准确度等级 Accuracy class C3 0.02 0.03 额定载荷Rated load kg 1、2.5、5、7.5、10、15 灵敏度 Sensitivity mV/V 1.8±0.08 非线性 Nonlinearity %F.S. ±0.02 滞后 Hysteresis 0.02 重复性 Repeatability 0.02 蠕变 Creep %F.S./30min ±0.02 蠕变恢复 creep recovery 零点输出 Zero balance %F.S. ±1 零点温度系数 Zero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F.S./10℃ ±0.02 额定输出温度系数Rated output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输入电阻 Input resistance Ω 415~445 输出电阻 Output resistance Ω 349~355 绝缘电阻 Insulation resistance MΩ ≥5000 供桥电压 Supply voltage V 12(DC/AC) 温度补偿范围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range ℃ -10~+50 允许温度范围 Safe temperature range ℃ -20~+60 允许过负荷 Safe overload %F.S. 120 极限过负荷 Ultimate overload %F.S. 200 四角误差 Four corner error %F.S. 0.03 连接电缆Connect cable mm Φ3.8×300 接线方式 Method of connecting wire 输入 Input(+): Red 输入 Input(-):White 输出Output(+):Green 输出Output(-):Blue 屏蔽 Shield : Yellow 其测量原理:用应变片测量时,将其粘贴在弹性体上。当弹性体受力变形时,应变片的敏感栅也随同变形,其电阻值发生相应变化,通过转换电路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由于内部线路采用惠更斯电桥,当弹性体承受载荷产生变形时,输出信号电压可由下式给出: (2-4) 上式说明电桥的输出电压V和四个桥臂的应变片感受的应变量的代数和成正比。 2.2.2 A/D转换器的选择 A/D转换部分是整个设计的关键,这一部分处理不好,会使得整个设计毫无意义。目前,世界上有多种类型的ADC,有传统的并行、逐次逼近型、积分型ADC,也有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Δ型和流水线型ADC,多种类型的ADC各有其优缺点并能满足不同的具体应用要求。目前, ADC集成电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并行比较A/D转换器:如ADC0808、 ADC0809等 。并行比较ADC是现今速度最快的模/数转换器,采样速率在1GSPS以上,通常称为“闪烁式”ADC。它由电阻分压器、比较器、缓冲器及编码器四种分组成。这种结构的ADC所有位的转换同时完成,其转换时间主取决于比较器的开关速度、编码器的传输时间延迟等。缺点是:并行比较式A/D转换的抗干扰能力差,由于工艺限制,其分辨率一般不高于8位,因此并行比较式A/D只适合于数字示波器等转换速度较快的仪器中,不适合本系统。 (2)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如:ADS7805、ADS7804等。逐次逼近型ADC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模/数转换方法,这一类型ADC的优点:高速,采样速率可达 1MSPS;与其它ADC相比,功耗相当低;在分辨率低于12位时,价格较低。缺点:在高于14位分辨率情况下,价格较高;传感器产生的信号在进行模/数转换之前需要进行调理,包括增益级和滤波,这样会明显增加成本。 (3)积分型A/D转换器:如:ICL7135、ICL7109、ICL1549、MC14433等。积分型ADC又称为双斜率或多斜率ADC,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转换器。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两次积分将输入的模拟电压转换成与其平均值成正比的时间间隔。与此同时,在此时间间隔内利用计数器对时钟脉冲进行计数,从而实现A/D转换。积分型ADC两次积分的时间都是利用同一个时钟发生器和计数器来确定,因此所得到的表达式与时钟频率无关,其转换精度只取决于参考电压VR。此外,由于输入端采用了积分器,所以对交流噪声的干扰有很强的抑制能力。若把积分器定时积分的时间取为工频信号的整数倍,可把由工频噪声引起的误差减小到最小,从而有效地抑制电网的工频干扰。这类ADC主要应用于低速、精密测量等领域,如数字电压表。其优点是:分辨率高,可达22位;功耗低、成本低。缺点是:转换速率低,转换速率在12位时为100~300SPS。     (4 )压频变换型ADC:其优点是:精度高、价格较低、功耗较低。缺点是:类似于积分型ADC,其转换速率受到限制,12位时为100~300SPS。 考虑到本系统中对物体重量的测量和使用的场合,精度要求不是很苛刻,转换速率要求也不高,一般的AD可以达到要求,但考虑到传感器传送数据的处理问题,这你选择称重专用芯片hx711,它不用外加放大处理电路,芯片本身自带增益可调放大,这样还可简化很多硬件电路。 2.2.3 键盘处理部分方案论证 由于电子秤需要设置单价(十个数字键),还具有确认、删除等功能,总共需设置17个键(包括一个复位键)。键盘的扩展有使用以下方案: 采用矩阵式键盘:矩阵式键盘的特点是把检测线分成两组,一组为行线,一组列线,按键放在行线和列线的交叉点上。图2-3给出了一个4×4的矩阵键盘结构的键盘接口电路,图中的每一个按键都通过不同的行线和列线与主机相连这。4×4矩阵式键盘共可以安装16个键,但只需要8条测试线。当键盘的数量大于8时,一般都采用矩阵式键盘。 图2-3 矩阵式键盘 结合本设计的实际要求,16个按键使用4×4矩阵式键盘,另外一个复位键使用独立式按键实现。 2.3显示电路部分的选择 数据显示是电子秤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人机交换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将测量电路测得的数据经过微处理器处理后直观的显示出来。数据显示部分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案供选择。的组成有以下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 LED数码管显示,二是LCD1602,三是LCD12864液晶显示三种选择。由于LED电路复杂,再者我们需要显示的内容较多。综合考虑,我选用JLX12864G-086-PC。该12864是一款串行LCD,外围没有其他电路,而且引脚还比较少。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总体规划 该系统采用应变片式传感器进行测量,得出模拟信号;再进行放大,然后送入单片机进行模数转换处理和数据处理。由一块单片机、时钟电路、蜂鸣器电路、复位电路、主机接口模块、按键与显示模块组成(如图3-1)。 A/D 采样 单 片 机 STC89C52 16个按键输入 LCD显示器位码驱动电路 时钟电路 复位电路 LCD显示器段码驱动电路 LCD显示器电路 蜂鸣器电路 图3-1 硬件电路设计框图 在本系统中用于称量的主要器件是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在受到压力或拉力时会产生电信号,受到不同压力或拉力是产生的电信号也随着变化,而且力与电信号的关系一般为线性关系。 由于称重传感器一般的输出范围为0~20mV,对A/D转换或单片机的工作参数来说不能使A/D转换和单片机正常工作,所以需要对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由于传感器输出的为模拟信号,所以需要对其进行A/D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单片机接收。单片机根据称重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计算出物体的重量。 在本系统中,硬件电路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STC89C52单片机最小系统构成、主控制电路、传感器A/D电路、显示电路等。 3.2 STC89C52最小系统构成 STC89C52单片机的构成以及各个引脚的功能,各个引脚接口位置等,都将在本节中有所介绍。 3.2.1单片机芯片STC89C52介绍 STC89C52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微控制器,具有 8K 在系统可编程Flash 存储器。在单芯片上,拥有灵巧的8 位CPU 和在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STC89C52为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灵活、超有效的解决方案。 具有以下标准功能: 8k字节Flash,512字节RAM, 32 位I/O 口线,看门狗定时器,内置4KB EEPROM,MAX810复位电路,三个16 位 定时器/计数器,一个6向量2级中断结构,全双工串行口。另外 STC89X52 可降至0Hz 静态逻辑操作,支持2种软件可选择节电模式。空闲模式下,CPU 停止工作,允许RAM、定时器/计数器、串口、中断继续工作。掉电保护方式下,RAM内容被保存,振荡器被冻结,单片机一切工作停止,直到下一个中断或硬件复位为止。最高运作频率35MHz,6T/12T可选。 1.时钟电路 STC89C52内部有一个用于构成振荡器的高增益反相放大器,引脚RXD和TXD分别是此放大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时钟可以由内部方式产生或外部方式产生。内部方式的时钟电路如图3—2(a) 所示,在RXD和TXD引脚上外接定时元件,内部振荡器就产生自激振荡。定时元件通常采用石英晶体和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晶体振荡频率可以在1.2~12MHz之间选择,电容值在5~30pF之间选择,电容值的大小可对频率起微调的作用。 外部方式的时钟电路如图3—2(b)所示,RXD接地,TXD接外部振荡器。对外部振荡信号无特殊要求,只要求保证脉冲宽度,一般采用频率低于12MHz的方波信号。片内时钟发生器把振荡频率两分频,产生一个两相时钟P1和P2,供单片机使用。 示,RXD接地,TXD接外部振荡器。对外部振荡信号无特殊要求,只要求保证脉冲宽度,一般采用频率低于12MHz的方波信号。片内时钟发生器把振荡频率两分频,产生一个两相时钟P1和P2,供单片机使用。 RXD接地,TXD接外部振荡器。对外部振荡信号无特殊要求,只要求保证脉冲宽度,一般采用频率低于12MHz的方波信号。片内时钟发生器把振荡频率两分频,产生一个两相时钟P1和P2,供单片机使用 图 3-2 时钟电路 2. 复位及复位电路 (1) 复位操作 复位是单片机的初始化操作。其主要功能是把PC初始化为0000H,使单片机从0000H单元开始执行程序。除了进入系统的正常初始化之外,当由于程序运行出错或操作错误使系统处于死锁状态时,为摆脱困境,也需按复位键重新启动。 除PC之外,复位操作还对其他一些寄存器有影响,它们的复位状态如表一所示 表 3-1 复位表 (2) 复位信号及其产生 RST引脚是复位信号的输入端。复位信号是高电平有效,其有效时间应持续24个振荡周期(即二个机器周期)以上。若使用颇率为6MHz的晶振,则复位信号持续时间应超过4us才能完成复位操作。 产生复位信号的电路逻辑如图3—3所示 图 3-3 复位信号 整个复位电路包括芯片内、外两部分。外部电路产生的复位信号(RST)送至施密特触发器,再由片内复位电路在每个机器周期的S5P2时刻对施密特触发器的输出进行采样,然后才得到内部复位操作所需要的信号。 复位操作有上电自动复位相按键手动复位两种方式。 上电自动复位是通过外部复位电路的电容充电来实现的,其电路如图3—4(a)所示。这佯,只要电源Vcc的上升时间不超过1ms,就可以实现自动上电复位,即接通电源就成了系统的复位初始化。 按键手动复位有电平方式和脉冲方式两种。其中,按键电平复位是通过使复位端经电阻与Vcc电源接通而实现的,其电路如图3—4(b)所示;而按键脉冲复位则是利用RC微分电路产生的正脉冲来实现的, 其电路如图3—4(c)所示 图 3-4 复位电路 STC89C52引脚介绍如下(如图3-5): 图3-5 单片机引脚图 ① 主电源引脚(2根) VCC(Pin40):电源输入,接+5V电源 GND(Pin20):接地线 ②外接晶振引脚(2根) XTAL1(Pin19):片内振荡电路的输入端 XTAL2(Pin20):片内振荡电路的输出端 ③控制引脚(4根) RST/VPP(Pin9):复位引脚,引脚上出现2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将使单片机复位。 ALE/PROG(Pin30):地址锁存允许信号 PSEN(Pin29):外部存储器读选通信号 EA/VPP(Pin31):程序存储器的内外部选通,接低电平从外部程序存储器读指令,如果接高电平则从内部程序存储器读指令。 ④可编程输入/输出引脚(32根) STC89C52单片机有4组8位的可编程I/O口,分别位P0、P1、P2、P3口,每个口有8位(8根引脚),共32根。 PO口(Pin39~Pin32):8位双向I/O口线,名称为P0.0~P0.7 P1口(Pin1~Pin8):8位准双向I/O口线,名称为P1.0~P1.7 P2口(Pin21~Pin28):8位准双向I/O口线,名称为P2.0~P2.7 P3口(Pin10~Pin17):8位准双向I/O口线,名称为P3.0~P3.7 3.3 电源电路设计 根据设计需要,系统芯片使用的是+5V电源。考虑本次设计的实际要求,使系统稳定工作,提高产品的性价比,电源电路的 设计决定采用如下方案图: 图3-6 电源电路图 220V的交流电经过变压器降压,经整流滤波电路后, 通过LM7805进行DC/DC变换得到+5V供系统芯片使用。在变压器的原边加入熔断保护装置,使得系统获得的电源更稳定,效果更好,且电路短路时,熔断装置会迅速切断电源,保护其他电路元件不被损坏,供电电路如图3-6所示。 3.4 数据采集部分电路设计 数据采集部分电路包括传感器输出信号放大电路、A/D转换器与单片机接口电路。 3.4.1 AD采样电路(HX711) 1. 简介 HX711 采用了海芯科技集成电路专利技术,是一款专为高精度电子秤而设计的 24 位 A/D 转换器芯片。与同类型其它芯片相比,该芯片集成了包括稳压电源、片内时钟振荡器等其它同类型芯片所需要的外围电路,具有集成度高、 响应速度快、抗干扰性强等优点。降低了电子秤的整机成本,提高了整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该芯片与后端 MCU 芯片的接口和编程非常简单,所有控制信号由管脚驱动,无需对芯片内部的寄存器编程。输入选择开关可任意选取通道 A 或通道 B,与其内部的低噪声可编程放大器相连。通道 A 的可编程增益为 128 或 64,对应的满额度差分输入信号幅值分别为±20mV或±40mV。通道 B 则为固定的 32 增益,用于系统参数检测。芯片内提供的稳压电源可以直接向外部传感器和芯片内的 A/D 转换器提供电源,系统板上无需另外的模拟电源。芯片内的时钟振荡器不需要任何外接器件。上电自动复位功能简化了开机的初始化过程。图 3-7为HX711内部方框图: 图 3-7 HX711内部方框图 2. 特点 • 两路可选择差分输入 • 片内低噪声可编程放大器,可选增益为32,64 和128 • 片内稳压电路可直接向外部传感器和芯片内A/D 转换器提供电源 • 片内时钟振荡器无需任何外接器件,必要时也可使用外接晶振或时钟 • 上电自动复位电路 • 简单的数字控制和串口通讯:所有控制由管脚输入,芯片内寄存器无需编程 • 可选择10Hz 或80Hz 的输出数据速率 • 同步抑制50Hz 和60Hz 的电源干扰 • 耗电量(含稳压电源电路):典型工作电流:< 1.6mA, 断电电流:< 1μA • 工作电压范围:2.6 ~ 5.5V • 工作温度范围:-40 ~ +85℃ • 16 管脚的SOP-16 封装 3. 管脚说明 图 3-8 芯片管脚图 表3-2 管脚描述: 32 主要电气参数:(如图 表3-3) 表3-3 主要电气参数 (1) 有效位数ENBs(Effective Number of Bits) = ln(FSR/RMS Noise)/ln(2)。 FSR 为满量程输入或输出, RMS Noise 为对应的输入或输出噪声有效值。 (2) 无噪声位数(Noise-Free Bits) = ln(FSR/Peak-to-Peak Noise)/ln(2)。FSR 为满量程输入或输出, Peak-to-Peak Noise 为对应的输入或输出噪声峰-峰值。 (3) 输出稳定时间指从上电、复位、输入通道或增益改变到有效的稳定输出数据时间。 模拟输入 通道 A 模拟差分输入可直接与桥式传感器的差分输出相接。由于桥式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较小,为了充分利用A/D 转换器的输入动态范围,该通道的可编程增益较大,为128 或64。这些增益所对应的满量程差分输入电压分别±20mV 或±40mV。通道B 为固定的32 增益,所对应的满量程差分输入电压为±80mV。通道B 应用于包括电B 应用于包括电池在内的系统参数检测。 供电电源 数字电源(DVDD)应使用与MCU 芯片相同的的数字供电电源。HX711 芯片内的稳压电路可同时向A/D 转换器和外部传感器提供模拟电源。稳压电源的供电电压(VSUP)可与数字电源(DVDD)相同。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值(VAVDD)由外部分压电阻R1、R2 和芯片的输出参考电压VBG 决定(图1),VAVDD=VBG(R1+R2)/R2。应选择该输出电压比稳压电源的输入电压(VSUP)低至少100mV。如果不使用芯片内的稳压电路,管脚VSUP应连接到DVDD 或AVDD 中电压较高的一个管脚上。管脚VBG 上不需要外接电容,管脚VFB 应接地,管脚BASE 为无连接。 时钟选择 如果将管脚 XI 接地,HX711 将自动选择使用内部时钟振荡器,并自动关闭外部时钟输入和晶振的相关电路。这种情况下,典型输出数据速率为10Hz 或80Hz。如果需要准确的输出数据速率,可将外部输入时钟通过一个20pF 的隔直电容连接到XI管脚上,或将晶振连接到XI 和XO 管脚上。这种情况下,芯片内的时钟振荡器电路会自动关闭,晶振时钟或外部输入时钟电路被采用。此时,若晶振频率为11.0592MHz, 输出数据速率为准确的10Hz 或80Hz。输出数据速率与晶振频率以上述关系按比例增加或减少。使用外部输入时钟时,外部时钟信号不一定需要为方波。可将MCU 芯片的晶振输出管脚上的时钟信号通过20pF 的隔直电容连接到XI管脚上,作为外部时钟输入。外部时钟输入信号的幅值可低至150mV。 串口通讯 串口通讯线由管脚PD_SCK 和DOUT 组成,用来输出数据,选择输入通道和增益。当数据输出管脚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