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 文 题 目 上海高校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学 生 姓 名
班级 / 学号
专 业 市场营销(会展)
论文起止日期 2008年12月 3日 ~ 2009年6月9日
指导教师
2008年12月制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
1. 研究当前上海会展业人才的现状以及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这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有何影响?
2. 当今社会缺少何种类型的会展人才,他们应具备何种素质,进一步研究会展教育。
3. 研究会展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并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
4. 上海几所高校为培养专业的会展人才所开设的课程,其学科特色及优势如何?
5. 社会、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合作,对培养专业的会展人才有何意义,如何做到双赢?
6. 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会展教育现处于哪个层次?中国应如何向西方国家学习?
7. 对我校会展教育提出一些自己的感想与建议。
意义:
会展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可谓是发展迅猛。据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的展览项目数量达3800个,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的会展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还没有真正的成熟,在办展质量和社会收益上还是无法与“展览王国”的德国相比,真正能形成国际品牌的展会屈指可数。另外,专业人才的匮乏与专业队伍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
当今我国会展业遭遇了人才瓶颈,这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并且激发了国内各类院校培养会展人才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大约有五、六十所大专院校设立了会展专业或会展方向,以培养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专业人才。但正如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一样,会展人才教育同样具有不成熟的特点。会展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将成为会展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任重而道远。
随着“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今后十年被誉为现代服务业引擎之一的会展业在我国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要使我国的会展行业保持高质量的发展,实现品牌化、国际化,就有必要对会展人才的教育进行探讨分析。
所以,我将着重对上海高校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研究,通过对当前会展教育形势的分析,总结在会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及现象,参照早年和现有的学者对该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观点,总结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会展专业人才,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当今会展人才培养提出一些建议。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会展业高素质从业人员严重匮乏的今天,高等院校应为中国的会展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已成为各类会展教育峰会、专场讨论会上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
中会联合机构的张强认为,中国的会展教育目前还处在扫盲阶段。由于众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办学、攀比办学,一时间全国范围内雨后春笋般的办学势头让人感到震惊。调查显示,现有会展课程教育设制的30多所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失业率程度之高成为教育界一大悲哀。
从事会展学术研究的应丽君女士在剖析会展教育现状时说,教育、培训机构对会展行业认识还不够到位,导致其中近80%人因各种原因转行,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却只有20%从业率是件很头疼的事。而目前会展人才培养除了以前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外,主要靠高等院校、劳动保障部资格认证、培训机构这三种途径。她强调师资力量的培养、专业化、理论体系的建设是学校面临急需解决的课题。现在教育部旨在全国布点以调控会展业院校遍地开花的格局,这无疑是件好事情。
什么是展览?什么是会?现在的大学生在概念上还很模糊。这说明大学会展教育存在严重的教育误区。其实在会展行业中组展、服务、设计、礼仪等特色专业,包括会展管理、实务、统计心理学等等一系列的专业素质是会展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
高校办学首先应该了解会展,切身触摸体会到会展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只有学校真正意义上了解了会展业,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俯瞰中国会展来制定教学方案,为会展行业培养实用型人才。高校教育是会展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核心,高校担负着学历与学位教育、科学研究、课程规划等任务,承担着培养核心人才的任务。没有高校教育使人才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会展企业和社会会展人才培训将成为空中楼阁。
另外,目前各种会展证书的品种繁多、认定概念模糊不清,很有可能导致数年后中国会展行业证书泛滥成灾。
总之,我国会展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对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应遵循在政府引导下,将会展企业培养、高校教育和社会培训三者相结合的“三位一引导”的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会展人才的结构层次对会展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和支持性人才进行培养。
三、主要参考文献(外文大于2项,中文大于8项)
(期刊:[序号]作者.题目.刊名.卷(期).页码;图书:[序号]作者.书名.出版社.年份,页码;报纸、学位论文等格式参照学生毕业论文手册)
[1] 苏彦朝、石宏伟.我国会展教育不能满足会展企业需求的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4).184~185
[2] 过聚荣.2006-2007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4-142
[3] 余国扬.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72-76.
[4] 许传宏.会展策划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2—16
[5] 钟颖.借鉴德国经验 提高广西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水平.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10期
[6] 刘松萍,梁文.会展市场营销 [M].北京: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8).28-143
[7] H Qu, L Li, G Kei Tat Chu. Construc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hina s Convention & Exhibition Industry. Tourism Management, 2000.Elsevier
[8] 刘大可.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6.(5).81-84.
[9]丁萍萍.我国会展教育现状评析[J].中国展览.2005.(2).48-52.
[10] 华谦生.会展策划与营销 [M].第2次出版.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7).65-95
[11] 刘松萍.会展营销与策划[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4).197—212
[12] Barry Siskind. Power of exhibit marketing: a step-by-step guide to unravel the secrets of successful exhibiting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版.175—178.
[13] 杨顺勇.中国会展:创新与发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1). 97-111
四、主要研究内容或主要章节的目录
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阐述:
1.会展教育的概述
1.1会展人才培养的现状
1.2会展教育的发展趋势
2.会展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2.1专业知识
2.2心理素质
2.3人际交往能力
2.4创新能力
3.会展人才的结构分析
3.1会展核心人才
3.2会展辅助性人才
3.3会展支持型人才
4.上海各大会展院校对会展人才的培养特色
5.会展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对策
5.1“三位一引导”人才培养模式
5.2“三位一引导”相互间的关系
5.3完善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对策
研究方法及基本论点
一、 采用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1)访谈
对会展行业内知名人士,包括专家教授,企业经理进行访谈
(2)观察研究法
通过到各会展企业去实地了解和体验,可通过现场观察等方式来为研究本实证作补充,从而使研究现象的实证分析更清晰真实、研究内容更丰富。
(3)比较研究法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对国内外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对会展不同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进行阐述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的思考建议。
(4)参考相关文献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从而对会展企业对人才评鉴标准实证研究有更好的认识和分析。
二、基本论点
本文通过对上海各高校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不同类型会展人才的社会需求度的研究,结合当下较为新颖的“三位一引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何提高会展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新模式。
五、研究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完成时间:
1. 2008年12月20日前,学生完成论文资料的初步收集,教师和学生确定论文题目和写作要求;
2. 12月20日,教师给学生下达任务书,并要求学生进一步收集论文资料,提交开题报告初初稿与指导老师沟通;
3. 寒假期间,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完善开题报告,于2月16日交开题报告(包括英文文献翻译);
4. 3月6日,学生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完成开题报告的修改;修改写作提纲;
5. 3月2日-4月10日,学生按照详细论文提纲,开始论文写作,完成初稿
6. 4月10日,学生完成开题报告中的调研项目,并交调研报告和初稿,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7. 4月13日-5月13日,毕业论文的修改(二稿、三稿…)
8. 5月25日,完成论文修改,定稿。
9. 6月初:准备毕业论文答辩,并完成答辩。
相关实证调研计划:
1.对会展行业内知名人士,包括专家教授,企业经理进行访谈
2.通过到各会展企业去实地了解和体验,可通过现场观察等方式来为研究本实证作补充,从而使研究现象的实证分析更清晰真实、研究内容更丰富。
3.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对国内外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对会展不同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进行阐述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的思考建议。
六、指导教师评分 (注:通过≥70分,不通过:<70分 )
考 评 项 目
分 项
合计
满 分
打 分
1、选题依据
20分
2、创新性
10分
3、选题难度和可行性
10分
4、写作方案的合理性
10分
5、实证调研设计
10分
6、参考文献引用
10分
7、文字表述
20分
8、写作态度
10分
七、系审核意见:
系主任签名
2007年 月 日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