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文开题报告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信心学习动机的关系.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705352 上传时间:2025-08-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开题报告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信心学习动机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文开题报告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信心学习动机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自信心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1.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时间管理倾向的界定 最早对时间管理倾向进行界定的是黄希庭和张志杰[1] (2001),他们认为时间管理倾向(TMD) 是一种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是个体在对待时间功能和价值上,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的行为态度。在他们做出的界定中,时间管理倾向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 1.2 自信的界定 心理学意义上的自信是对个体所拥有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代表,是对个体微观的心理活动的在宏观上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个体内在品质中最基本的一种。个体拥有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本身就是对自己一种认可和肯定,这种认可和肯定也包含着个体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都是积极的肯定,但不会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1.3 学习动机的界定 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2]。 关于动机的研究通常要探讨动机的类型或性质问题。其中一个基本的观点是, 将动机明确区分为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内生动机是个体为了寻求挑战和乐趣, 满足好奇心而参与活动的倾向; 而外生动机是个体为了活动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 如奖励、他人认可和评估、完成上级的指示、与他人竞争等而参与活动的倾向[3] 。 2. 研究目的 2.1 选题的意义 大学生对时间的态度、分配和驾驭是否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习的行为倾向,时间管理倾向自信心与学习动机三者的各维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2.2 预期应用价值  该研究拟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信心、学习动机的关系, 从而为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培训, 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 提高学业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2.3  研究价值 目前,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实证研究国内还没有,本研究旨在透过不同纬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时间管理倾向、自信心与学习动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3. 文献综述 3.1 关于时间管理倾向的实证研究 国内继黄希庭[1]时间管理倾向的理论构想提出之后,相关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不断涌现。以往有针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成就动机、自信、自我效能、自尊、学习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4-12] 。钟慧[5]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其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时间管理倾向高者的成就动机得分显著高于低时间管理倾向者;另外,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其成就动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狄敏等[6]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A型人格关系的研究中发现,A型人格总分和各个因子得分与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时间监控观和TH 因子之间除外)。A型人格的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和各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B型人格的大学生。张永红[7]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控制源存在密切的关系。心理控制源得分与时间管理倾向总分、时间效能感得分、时间监控观得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越内控的大学生,时间管理得越好,其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也越令人满意,而外控的大学生则反之。 有关于大学生自信心和时间管理倾向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的,如古玉、谭小宏[12]的研究结果显示:自信水平中的外表自信与时间管理倾向中的时间监控观维度之间的相关是显著的,同时时间监控观又会反作用与外表自信因子,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外表自信进行预测;自信水平中的学业自信与时间管理倾向中的三个子维度都有着显著的相关,但是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和时间价值感对个体的学业自信都没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社会交互作用、交谈、体育运动和爱情关系是自信水平中另外的四个因子,这四个因子与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之间的相关是显著的,但是时间监控观对个体在社会交互作用、交谈、体育运动和爱情关系这四个自信水平的因子上没有预测作用,只有时间效能感在一定程度起着预测作用。 有关于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动机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不多,如张凯[13]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内生动机的总分、挑战性、热衷性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外生学习动机的关注人际竞争呈正相关(P<0.01),时间管理倾向中的时间效能感与学习动机中的选择简单任务呈负相关(P<0.01)。 3.2 关于自信的实证研究 3.2.1自信的发展特点研究 大多数研究者发现,儿童的自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Lee,A.M.等发现(1983),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女孩在运动任务上的成功期望逐渐降低。一、二年级男女生具有类似的期望水平,但到了五年级,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高的期望值。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6-11 岁的女孩比男孩更确信她们对困难题目回答错误的可能性,年龄大的女孩比年龄小的女孩更明确自己在答对答错时的信心差异,而男孩不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对错误答案的确信状况都没有变化。Hyde,J.S.(1990) 的一项元分析表明,中学生和大学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都比低年级的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自信性别差异。车丽萍对中国大学生自信的研究发现,一、四年级学生的自信水平明显高于二、三年级,呈现出“U”字。 3.2.2自信的性别差异研究 自信的性别差异研究也是自信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早期的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少的自信心(Lirgg C D, Feltz D L,1989)。MaCcoby,M.和Jacklin,C.N.认为(1974),在所有成就情境中女性均表现得比男性缺乏自信。但也有研究表明女性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境中都显示出较低的成就自信,而只是在和男性相关的任务中以及在公众场合而不是私下里进行行为评估时才表现出较低的成就自信。Daubman,K.A.和她的同事们所做的研究也表明,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呈现出较低的自信心或许真正地反映了女性对被喜欢或避免其他人对自己的负面感觉的渴望。总之,20 世纪 80 年代前的研究结果认为,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自信低。而 20 世纪 80 年代后,许多研究对不同情境中的自信加以检测,包括对积极反馈、定型化男性任务上的表现、交往因素、情感成熟、教育水平、任务的先前经验、管理能力及两人小组中的表现等情境变量的研究,结果发现自信随个体情境变化而有所不同。此外, Corbin,C.B.(1983)等还验证了产生自信性别差异的一个原因:男性善于吹嘘、自夸、过高估计自己的表现。他们认为女性谦虚、低估其表现导致了比男性低的自信分数。但 Lirgg,C.D.认为,各种研究中的可能偏向,如忽视女性任务、运用不同的信息测量、采用本身存在问题的性别类型的练习等,也是导致自信性别差异的原因。 3.2.3自信的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对于自信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业领域。如Erwin,T.D.和 Kelly,K.(1985)发现大学生自信的增加与他们对自身学业成绩的满意度和职业目标相关;Reddy,M.S.(1983)研究自信与实际名次和成就需要有关。2、非学业领域。如 Sudha,N.G.和 Nirmala,B(1984)研究发现自信与情感成熟有关。3、增加自信的方式研究,如 Leon,J.(1989)等对有助于增强自信的决策系统加以描述和评价,之后的问卷反应显示此系统改善并增强了决策者的自信心。4、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对自信加以研究。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对儿童运动领域、青少年运动自信以及运动员自信的研究形成高潮。国内学者车丽萍[14]认为:影响自信发展的因素可归结为个体自身的因素和个体外部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个体生理情况、自我认知与评价、成败经验与归因等;后者包括他人的替代经验、他人的态度与期望及教育训练。 3.3 关于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 研究者在考察内生和外生动机与认知[1]、元认知[18]、创造力[19] 、自我效能感[15]等变量的关系后得到许多重要结论。例如, 池丽萍、辛自强 [15]的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动机量表可以明确区分成用于测量内生和外生动机的两个分量表,前者包括挑战性和热衷性两个维度,后者包括依赖他人评价、选择简单任务、关注人际竞争和追求回报等四个维度。两个分量表的多种信效度指标都十分理想,表明可用于对中国被试的有关研究。(2)男生的内生动机总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外生动机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具体来看,男女生在挑战性和依赖他人评价两个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挑战性高于女生,而女生比男生更依赖他人评价。(3)被试一般的和领域专门的效能感都与内生动机呈正相关,而与外生动机无关。具体来看,效能感与内生和外生动机各维度中的挑战性、热衷性和关注人际竞争呈正相关,与选择简单任务呈负相关。 目前,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实证研究国内还没有,本研究旨在透过不同纬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时间管理倾向、自信心与学习动机三者之间的关系。 4. 方案论证 4.1 分析研究的可能性 1、通过文献整理,分别确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自信心与学习动机的评价维度指标和要素体系。 2、通过问卷采集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自信心与学习动机的数据资料。 3、用SPSS工具分析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自信心与学习动机三者之间的相关是否有显著差异,得出总体研究结论,并进行分析。 4、整理统计数据。 5、在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结果提出参考性建议。 4.2 基本条件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本研究所涉及的变量都有与之相关的量表,分别是“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 [16] 、“个人评价问卷”(PEI) [17]和“学习动机量表” [15]这三个量表都经过多次的验证,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测量结果也准确;且这两个量表总共有84道题,这样被试不会因题多而产生厌烦心理。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个量表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一定的结论。 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策略和步骤 5.1 主要内容 本实验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自信心与学习动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时间管理倾向的三个纬度“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与PEI的8个因子“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关系”、“交谈”、“总体自信水平”、“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学习动机的5个纬度“挑战性热衷性”、“依赖他人评价”、“选择简单任务”、“关注人际竞争”、“追求回报的关系”。 5.2 主要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西大同大学的学生随机发放若干份问卷,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使用相关分析等统计处理方法。 5.3 策略和步骤 准备阶段: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文献整理。 研究实施阶段: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后,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 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6.研究进度安排 2011年10月10日~2011年11月15日 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课题。 2011年11月26日~2011年12月20日 完成综述并进行课题论证。 2011年12月20日~2012年 1月12日 修改并进行开题报告答辩 2012年1月13日~2012年 3月11日 收集资料、实验方案设计 2012年3月12日~2012年4月10日 进行论文实验、调查、分析资料 2012年4月11日~2012年5月20日 分析论文数据、结果,提取结论 2012年5月15日~2012年5月22日 交论文初稿并修改 2012年5月23日~2012年5月25日 精修改论文 2012年5月28日 论文定稿 2012年6月8日 论文答辩 7.参考文献 [1]黄希庭, 张志杰. 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 J].心理科学,2001, 24( 5) : 516- 518. [2]陈琦, 刘儒德, 主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 修订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11. [3]Deci E L & 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 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1985 [4]周永康, 姚景照, 秦启文. 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008, 31( 1 ) : 85- 87. [5]钟慧.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心理科学. 2003,26 (4): 747-749 [6]狄敏, 黄希庭, 张永红.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 A 型人格的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12 (2): 154-155 [7] 张永红.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 心理科学. 2003, 26(3):568-567 [8]张志杰. 时间管理倾向与自尊、自我效能感、学习满意度: 中介作用分析. 心理学报, 2005, 28( 3 ) : 566- 568. [9]张志杰, 黄希庭, 崔丽炫.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满意度: 递增效度的分析.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0( 4) : 42- 45. [10]秦启文, 张志杰. 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 心理科学, 2002, 25( 3) : 360- 361. [11] 孙圣涛, 姚誉羚.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 2 ): 186- 187. [12]古玉, 谭小宏.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信的相关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0( 4 ): 51- 53. [13]张凯.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心理系.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10,31(3):291-292. [14]车丽萍. 国外关于自信的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进展. 2002, 10(4): 418-424 [15]池丽萍, 辛自强.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2( 2 ) : 64- 70 [16]黄希庭,张志杰.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 心理学报. 2001, 33(4): 338-343 [17]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增刊): 260-263 [18] 汪玲, 郭德俊. 元认知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 心理科学,2003, 5: 829- 833. [19] Amabile T M. Beyond. Talent: John Irving and the passionat ecraft of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y, 2001, 56(4) : 333- 336. 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开题报告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