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东北民俗文化教学与实践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167929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民俗文化教学与实践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东北民俗文化教学与实践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东北民俗文化教学与实践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3 期总第1 6 8 期辽宁开放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Open University综合研究东北民俗文化教学与实践研究陈妍(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 1 0 8 1 8)【摘要】民俗文化范围广博,意蕴丰赠。区域民俗文化是特定地域民间文化品格与生命印记的生动呈现。东北高等艺术院校开展民俗文化教学,在内容上可凸显多元结合性,在民俗事象与艺术之间建构有益的文化生长点。学生了解了民俗文化,可以为民间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美术设计等的创作带来启发。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利用VR(虚拟现实)等先进的技术手段逼真地再现民俗风貌。开展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2、与乡土情结,增强文化自信,促进高素质艺术人才健康成长,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关键词】民俗;文化;艺术;传承;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7-2 0 4 0(2 0 2 3)0 3-0 1 0 9-0 4在,影响着未来。人置身于民俗中,如同鱼生一、对民俗文化的再认识(一)民俗文化的意蕴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历史延续性、民族和地域差异性等特点。民俗文化作为人们世代相承的生活习惯、习俗方式,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知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民俗是一种动态性的存在,

3、它具有的规范性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生产生活、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信仰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语言等方面。任何一种民俗事象,都以自身的形式和特点传袭着过去,参与着现活在水中,二者须史不可分离。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有言:“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民

4、俗现象是通过长期生活,由人们共同创造出的,适宜某一地域范围内生活实际与文化认同的现象。受历史环境、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域会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民俗特点与文化品格。例如民俗事象中的民间艺术,作者简介:陈妍(1 9 8 0 一),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基金项目:2 0 2 1 年度沈阳音乐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东北民俗文化教学与实践特色研究”(3-7)。109就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宝藏。历史行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怎样使传统历久弥新,使悠久的中华民俗文化在后现代语境下持续稳定地生长、传承、弘扬,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从区域传统文化角度观照民间艺术,基于跨学科的相关理念对其进

5、行综合性审视,是一个对社会、民族有益的文化生长点。艺术之根脉在民间,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都以其鲜活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积淀,感知并印证着民间艺术生发、传承、变迁的生命力。民俗事象中的其他类别也不例外。当下,我们应深入认知故土情怀,更好地解读文化基因,这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传承与教育意义。(二)东北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意义长期以来,东北这片黑土地给人以粗扩豪放的感受。东北地域的文化底蕴应该怎样解读,我们对东北文化的认识是否存在模糊性,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东北人民在历史发展中有着独特的生命历程,东北民俗文化本身就根植于我们生长的这片沃土。决定地缘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区划、自然生态分布以及相对稳定的民俗文

6、化传统。只有深人了解自已身处其中的乡土文明,把着眼点转移到相对微观、具体、本乡本土的文化上仔细观察 2 ,才能开出灿烂的学术之花。拥有优秀传统的高等艺术院校具备深厚的艺术学养,同时,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它离不开生活文化的补给。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是生活本身。“俗”与“雅”的交流与对话,诠释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活态学问。只有把来源于生活的学问研究明白,才能促使更多优秀艺术作品问世,同时更能体会以往作品的意蕴。东北民俗文化教学与实践特色研究,旨在捕捉人们习不察的生活细节中的民俗因子,透析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民俗事象,探究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立足于地域,侧重于专业所向,

7、从内容上推进,使不同的艺术专业在民俗文化背景下产生碰撞和融合。比如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可以积久成大,每个领域都有一个边缘的、有益的文化生长点,深人进去都可以自成体系,而各边缘文化生长点都能从民俗学中受益,从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民俗学人应牢记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回归于对技艺、创造力的尊崇,传讲、传承更多优秀的民间学问。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创设(一)有的放矢的教学内容高等艺术院校专业众多,不同专业有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结构类型。教师应立足于区域民俗文化视角,将优秀的东北传统民俗精神融人教学,为提升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打下根基。开展东北民俗文化教学,在确

8、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既覆盖通识领域,又立足于地域特点,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视野。在授课内容与风格上,教师应力求有的放矢,有偏向、有侧重。依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研究授课模式,注重启发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感兴趣的领域,为提高个人思考能力留下空间,以期达到前期引导、后期勃发的效果。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与课程结构,顺应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民俗文化学问的智慧,文化与艺术的切人点,有益的文化生长点,这些是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民俗事象中包罗的民间艺术,对于艺术院校的学子而言,更有深人研习的必要。民俗文化本身就是生活中的知识

9、,只是我们容易习不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把知识教活,让学生活学活用。生活中的智慧,才是学习和研究的真正对象。以东北民俗文化中的岁时节日民俗为例,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春节,从产生、传承、节期选择及习俗惯制等方面,在饮食、服饰、礼仪伦常和民间传说故事上,都有一系列的民俗表现。春节吃饺子时,我们会想到张仲景用以治病救人的“祛寒娇耳汤”;在年夜饭的十二道菜中,吃鱼留下鱼头,谐音“有余头”;歌舞展现了春节的热烈喜庆,美术创作表现了吉祥的色彩,历年的吉祥物都有其美好的寓意;剧本创作中随处可见过110年的吉利话;等等。这一切都体现了民俗文化知识传承。深入了解中国

10、四大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会使乐器演奏者的情感表现力倍增;在民间秧歌中舞出黑土地的热情与感动,则来源于对黑土地的习俗与风貌的认知与体会。当代青年了解民俗源流,把握民俗规律,无论对于生活、学习的提高,还是对于家国情怀的培植,都是有益的文化补给。在课程内容编排与设计上,教师可将民俗学理论与实例并举,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有不同侧重。比如对于舞蹈专业,授课中应突出地域性与民族性,了解不同民族的族属、人文,才能在专业领域施展表现力;对于美术专业,则可侧重讲授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剪纸、版画等艺术类型,尤其是满族的民间剪纸、堆绫艺术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同时,民俗文化学习也离不开生态视角,教

11、师要强调民俗与环境的关联性、环境对民俗生成衍化的意义等。民俗文化只有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贴合专业建设实际,才能为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二)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民俗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锻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求知的意识。因此,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1.人人皆是“资料包”。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对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都有自己的认知,从学生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一个移动的“资料包”。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挖掘每个人学习的动力和潜力,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相同或相近的民俗事象展开探讨,让大家开展“头脑风暴”,用积极和热情带动知识传承。比如在岁时节日习俗

12、端午节民俗中,要积极探讨文化传承因素,除了节期选择、纪念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传说,南北方节令食品制作特色及相应的习俗活动表现,都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各自家乡的民俗文化,在各抒己见中领会知识,体会地域民俗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分享知识过程中厚植了家国情怀,并把这份担当潜移默化地融人内心,为个人成长与人格成熟打下基础。在民间艺术学习中,来自民间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不妨在课堂上载歌载舞,给大家带来直观的听觉、视觉冲击后,再从民俗视角去审视文化的深刻。以东北方言为例,许多词语源自满语,从民俗文化角度予以解读,对于文学创作、剧本写作、舞台表演等艺术专业领域,都会大有益。东北人性格中带

13、有豪爽、热情、幽默的一面,在彼此交流中,若能有效运用方言艺术,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再以东北生境为例,冰雪文化根植于东北特有的白山黑水中,是最原始、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4。亲身感受加上文化内涵引领,学生的理解自然会提升一个层次。因此,民俗文化不仅是知识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能感受到知识吸纳不是枯燥的,如果方法适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良好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有极大的提升作用,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互动性 5 。虚拟现实技术包含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仿真技术,它利用并综合

14、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最新高科技成果,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产生一个逼真的具备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将虚拟现实技术融于课堂,通过虚拟成像模拟,学生如同置身于东北民俗文化氛围中。如感受东北的山林和历史上的渔猎,感受民俗服饰、装扮的韵味,在忙年的喜悦中感受节俗的文化,等等。当然,此项技术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在技术手段上勇于攀登。通过丰富灵动的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启发性和可持续性,把能力迁移到各专业领域学习中,使学生在今后的艺术学习与创作中获得交叉学科、跨学科融合的启迪,为艺术成才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三、实践与创新价值

15、思考(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7。111东北民俗文化课程内容丰富,民俗文化贴近生活实际、贴近人民,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如传统民俗节日在当下的传承与表现,如何继承、保护、弘扬我们的传统节日,这些问题都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能工巧匠、主人公的良善美德、智慧勇敢的品质等,给人以直面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力量。这一切使大学生在学习民俗文化的同时,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将民俗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上找到课程思政的切入点8,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悟与收获,变得热爱生活、

16、尊重传统,积极传承美德。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讲民俗文化,能拓宽学生视野,更新其观念,增进学生对地域民俗文化的理解,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动力。(二)传承与弘扬民俗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民俗文化具有人格塑造性及社会规范性,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素材。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无论对于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是栋梁和希望。对于大学生成才的评判,知识与素质都是考量标准。大学生的知识、素质与品格,决定了他的能力与潜力,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资

17、源,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文化对人的影响与塑造,认识到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产生的热情会积极推动优良民俗传承。开展民俗文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气概。通过民俗文化教学,学生的乡土热情持续高涨,爱家、爱国的情怀日益深切,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得以增强。四、结束语民俗文化是我们的生境与生活意识。东北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貌引领我们不断探索,让我们体会其文化、审美与社会意义9。作为民俗学人,我们应心系家与国,不忘责任担当的情怀、意识与使命。广大教师要坚定信念、创新方法,完善东北民俗文化教学,使一代代学子传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增强

18、文化自信自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贡献。五、参考文献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1 0:2 2.2乌丙安民俗文化新论 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 0 0 1:2 0.3江帆生态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3:4 0 3.4毛春风,徐涛,东北冬季特色传统体育的挖掘与保护研究 J.电大理工,2 0 2 2(1):6 9-7 1.5王洪江,陈妍,王楠智慧学习环境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J电大理工,2 0 2 2(1):3 9-4 3.6王洪江,郭一珂.高校红色文化展览馆VR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0,1 6(3):6 3-6 7.7施立学东北民俗文化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1 9:1.8赵研,王金梅,田雨晨新势态下研究生线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探析 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1,1 7(1):1 3 0-1 3 3,1 3 8.9李泽厚,美的历程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29.(责任编辑:千言)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