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届上海浦东新区语文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杂剧产生以前,正统的诗文一直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而宋元时期戏曲小说的逐渐勃兴,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态。读元明杂剧,既要看到它与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联系,更要注重它的特殊性。
说到联系,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古老的诗歌传统对元明杂剧的深刻影响,它首先是诗的戏剧,是“美文舞蹈的、诗韵兼全的”一种艺术形式。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只要认真读一读《西厢记》《汉宫秋》等杰作中优美的曲词,就不难领略到这一点。如明人何良俊评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之〔圣药王〕曲曰:“清丽流便,语人本色;然殊不浓郁,宜不谐于俗耳也。”
然而,元明杂剧毕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的曲词必须与情境、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必须与表演艺术水乳交融。《元曲选》的编订者臧晋叔谈到:“词本诗而亦取材于诗,大都妙在夺胎而止矣。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采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串合无痕,乃悦人耳。”杂剧展现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故须兼收并蓄,雅俗共赏,便是所谓“情词稳称之难”。王国维激赏《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等曲,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初所谓当行家,大率如此。”王国维是真正读懂读透了元曲,他不仅将其当作戏剧的文学剧本来读,且当成美文来读:“由是观之,则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内典》外,得此而三。”
王氏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同一著作中,他又指出“元剧最佳之处……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足见王氏的“自然”与“意境”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元杂剧的“自然”与“有意境”又与诗词文赋不同,这就是它总体风格上的恣纵、奔放、朴野、犷悍,即本质上的自然之美,本色之趣。这个特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其艺术语言方面。明初无名氏的《贫富兴衰》第一折〔点绛唇〕以下三曲,起手不凡:“四玲云迷,雪花飘坠;长空内,柳絮纷飞,裁剪的鹅毛碎。”将雪景描写与人物内心活动溶成一片,用语精炼,比喻恰切,真可与《水浒传》中“风雪山神庙”的描写相媲美。
“自然”之誉当然包括剧作家深刻敏锐的思想感情,“意境”说也与戏剧情境、人物命运以及矛盾冲突相联系,语言文字自然是情感与思想自然的外化,而深层的东西当然是思想感情和内容。
(摘编自王星琦《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
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元以后,戏曲小说取代诗文而占据文坛统治地位,使文坛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元明杂剧表现出的“诗的戏剧”的特点,是指曲词与表演艺术的水乳交融。
C.诗、词、曲一脉相承却又各有特点,但曲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又具有特殊性。
D.元杂剧的“自然”特指语言文字上的自然之美、审美之趣,即奔放、朴野的艺术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讨论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论证思路清晰严谨。
B.文章分析了杂剧与诗词的联系与区别,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杂剧特殊性的表现。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丰富的论据使观点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D.对于杂剧的分析,文章兼及艺术和内容两个层面,对内容的分析是其更重要的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何良俊的观点,《倩女离魂》的曲词充分体现了郑光祖对诗歌传统的借鉴和超越。
B.元明杂剧必须与表演艺术相互交融,这既是一种约束限制,也为其发展带来机遇。
C.只有真正读懂、读透元曲的人,才能体会到杂剧曲词的“稳称之难”,进而欣赏其美。
D.《窦娥冤》中窦娥临终发下三桩誓愿,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评价元曲时所谈的意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蒯金匠
杨海林
清康熙年间。县令董其在关帝庙内建演戏楼,特书“摹古绘今”四字,命砖雕艺人季洪阴刻入砖,填以花青,嵌于照壁。
董氏每字起笔皆作“渴笔”,显得虚灵秀峭,运笔则侧锋直行,宛如折带屈铁。通幅清隽流丽,遒劲有力,非常人所能及。
为表对关帝虔诚,董其有将此四字贴金的想法。可能做成事儿,但费用不从财政上支出,这才是做官儿的能耐。
董其脑筋一转。主意就来了:他腾出戏楼临街的一间作为门面,想租的人。不但要付租金,还得先把那四个字贴上金。
安东城不乏殷实的生意人。要贴金。肯定是有人花得起的。
主要是大家把董其的意图想复杂了——堂堂一个大老爷。恐怕不是让你多花几两银子吧?
蒯金匠本来是个在街头支摊的主儿,现在听人这么一说,他的心痒痒了。
他来找董其。
老蒯,本来我想把这个事弄得好玩一点儿,你来了,那就不好玩了——那么大的几个字,要全贴上金。至少得一二两金子吧?你砸锅卖铁,能凑得齐?
蒯金匠就自我解嘲地笑,我就一个混日月的手艺人,身上有个一两钱金,足够用了。
那你怎么贴?
贴字的金不都是箔吗━—箔不都是金碾的吗?
县太爷的一口热茶差点喷出来:好好好,老蒯有本事,一两钱金子,你能碾多大?
耳屎大的一点全,老蒯拿个锤子不紧不慢地碾了一上午,呀,竞成了大匾大的三片。
手艺了得!
在关帝庙前讨得一个门面。生意自然是好得不得了。
虽然打箔的手艺好。但老蒯几乎不给人打箔。一般他只接化金的生意:客人拿来一副耳环,嫌不好看,要化了,重新打一枚戒指——这个活,老蒯接。
接到这种活。老蒯会把客人的耳环放到一块操作板上,躬身先到关帝庙烧一炷香。
操作板是硬木的,可能是为了好玩。老蒯在中间嵌了耳屎大的一坨金。
黄亮亮的。晃眼。
客人就在心里“嘁”-一声。这个老蒯,攒了一辈子就攒这么一点家当。
但这个念头客人仅仅是一闪。他就看到老蒯拿出一支喷枪。喷枪里喷出一根火线,瞬间就能将操作板上的金熔化掉。
——操作板是木头的。不会被烧煳?
往往客人这样想的时候,他要的戒指已经出现在老蒯的手上了.
老蒯在戥子上称了重,客人伸过头一瞧,跟在家里秤的一模一样。
客人竖起大拇指:老蒯这人,做生意地道。
实际上呢.老蒯的手法快得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在化金的过程中(当然是在客人的眼皮他先是熔了客人的真金。再熔了自己嵌在操作板上的假金,又让金汁局部冷却。留下耳屎大的一坨重新凝固到案板上。
不知不觉。便偷梁换柱了。
安东府衙离关帝庙不远,所以县太爷的生意老蒯也做得到:县太爷喜欢金。巴结他的人自然会以金相送。
县太爷一面和送礼的人攀谈,一面命娘子匆匆忙忙地跑了来,请老蒯化金。
化掉以后做什么呢?
还是做原来的东西。
还做原来的东西?逗我呢吧?
有时候老蒯会自己将重做成的金子送到县衙。
“好东西呀!”县太爷把热乎乎的金器拿在手里抚摸“我的喜欢和你们不一样。我就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
一会儿,金器冷了。县太爷刚才的热乎劲也没了——他退还了金器。
咋还有这样的怪癖?送礼的客人大惑不解。
这样的怪癖。有意思。老蒯笑了笑。
董其做了三年安东知县。老蒯靠金匠的手艺攒了不少钱,买了房,娶了妻,算上是小康之家了。
即将离任的时候。董其来到了老蒯的作坊:“这几年你没少赚吧——我的东西呢?”
老蒯弯腰先啐了一口痰,这才朝董其拱拱手:“您的东西一点不少,都攒着呢。”
看到那一枚枚耳屎大的碎金。董其眯起眼睛拿在手里抚摸:“好东西呀,只可惜还是太少。再做几年知县就好了。”
“大人您想要多少?”
“至少三十两吧。安东地势低洼。而老城墙多处倾颓,春夏屡遭古淮河水患——三十两。该能修好了吧。”
想起水漫安东时董其带人戽水的好笑场面。总是咳嗽的老蒯忍住了快到嘴边的一口痰:“放心吧,不够的部分我来出。”
“你?”董其睁大了眼睛,“那么大的事,你老蒯掺和就不好玩了——三十两黄金,把你老蒯当个猪卖了也远远不够呀。”
“嘁——”老蒯晃了晃手中的锤,“我会碾金。一碾,金就多了——不仅仅是面积变多,重量也会变多。”
(选自《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画线句子详细介绍了蒯金匠熔金过程,体现了蒯金匠技法之娴熟、手段之老道,充分说明了蒯金匠竟然在客人的眼皮底下以假乱真行为的贪婪和卑劣。
B.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县令与蒯金匠、蒯金匠与客户交谈的一些场景。表面上看起来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主人公的形象。
C.小说中县令说。“你来了,那就不好玩了”及“那么大的事。你老蒯掺和就不好玩了”。语言诙谐。强调了县令想通过巧妙手法获得金子。不想让老蒯掺和其中。
D.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匠心独运,先抑后扬。先叙述了县令索金和蒯金匠熔金过程中的偷梁换柱等不良行为。结尾情节出人意料,赞美了二人美好形象。
2.县太爷董其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将别人送的金子还做成原来的东西。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过后又退还了金器。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3.为什么说蒯金匠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给后花园点灯
董桥
香港阴雨,台北晴朗。飞到台北,公事包上的水渍还没有全干。心中有点感伤,也有点文绉绉。公事包不重,记忆的背囊却越背越重,沉甸甸的;二十多年前的波罗面包、绿豆汤、西瓜、排骨菜饭、牛肉干、长寿牌香烟、大一国文、英文散文选、三民主义、篮球、乌梅酒、《文星》杂志、《在春风里》、黑领带、咔叽裤原来都给二十多年烈阳风霜又晒又吹又烤的,全成了干巴巴的标本了,现在竟纷纷幻起来,眨眼间复活的复活,还原的还原,再版的再版,把中年风湿的背脊压得隐隐酸痛;止痛片止不住这样的舒服的酸痛。
感伤的文学,文绉绉的乡愁。薄暮中漫步敦化的南路附近的长街短巷,深深庭院变成摘星的高楼,但是,琼瑶的窗外依稀辨认出琼瑶的窗里;于右任的行草舞出“为万世开太平”的线装文化;金里描红的风铃摇晃出唐诗宋词元曲;仿古红木书柜上的一盆幽兰错错落落勾出墨色太新的笺谱。台北是中国文学的后花园:商业大厦里电脑键盘的噼啪声掩不住中文系荷塘残叶丛中的蛙鸣;裕隆汽车的废气喷不死满树痴情的知了。
郑愁予诗中的诗人于右任死了,郑愁予却在武昌街化作童话里的老人……就在这样古典的气氛里,林文月的十六岁儿子问妈妈说:“这个暑假,我想读《唐诗三百首》好不好?”妈妈打着哈欠说:“当然好啊,但是千万别存心读完。”“哦?”“因为那样子会把兴致变成了负担。”那个深夜,儿子还问妈妈说:“你觉得进入理工的世界再检修人文,跟从事人文研究再兼修理工,哪一种可能性较大?”妈妈说:“研究理工而兼及人文的可能性是比较大。”“那种心情应该是感伤的”,读来“却反而觉得非常非常温暖”,像林文月到温州街巷子里薄暮的书房中看台静农先生那样温馨:“那里,台先生也刚失去了一位多年知交。我没有多说话,静静听他回忆他和亡友在大陆及台北的一些琐细往事。仿佛还记得他把桌面的花生皮拨开,画出北平故居的图形给我看。冬阳吝啬,天很快就暗下来。台先生把桌灯点亮,又同我谈了一些话。后来,我说要回家,他也没有留我,却走下玄关送我到门口,并看我发动引擎开车子走。我慢速开出温州街巷口,右转弯到和平东路与新生南路的交叉处,正赶上红灯,便煞车等候信号志指示,一时无所事事,泪水竟控制不住地突然沿着双颊流下来。”
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注定是一口枯井。经济起飞科技发达纵然不是皇帝的新衣,到底只能御寒。“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境界还是应该试试去领会的。聪明人太多,世间自然没有“信”之可言了。方瑜说:“有小偷光顾台大教授宿舍,教授们灯下开会商量对策,议论半天最后达成协议。不久,宿舍大门口挂起书法秀丽的一块告示:闲人莫进!”多么无奈的讽刺!多么有力的抗议!经济、科技的大堂固然是中国人必须努力建造的圣殿,可是,在这座大堂的后面,还应该经营出一处后花园;让台静农先生抽烟、喝酒、写字、著述、聊天的后花园。
鬼节那天,计程车司机说:“该到基隆去看。那儿最热闹,善男信女在水上放纸厝①,有好多灯!”灯是传下来了,暖暖的最相思,最怀旧,像红豆,点在后花园里也好看。
注:①纸厝,用于寄托哀思或消灾解厄的金银纸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有很多的引用、故事,但并非枯燥的堆砌和“掉书袋”,他们是作者的情感寄托,有着真切的生活内容。
B.作者对于现在被忽略甚至被轻视的民族文化格外怀恋,因此他对当今社会追求经济发展和科技繁荣是持批判态度的。
C.作者的叙述抒情细致风趣,笔端总带情感。词语的活用、叠用,比喻的巧妙,显示了董桥散文的特殊风韵。
D.本文最为突出的情感内容,就是作者浓厚的“文化感伤”或者说“文化怀旧情绪”。
2.结合全文,分析划线句中“灯”“后花园”分别指什么?这个结尾有什么好处?
3.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蒲,字玄则,河内修武人,本名谟,后改为蒲。汉太尉延之后。父攀,慕容垂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清方称。蒲少有父风,颇涉文史,以端谨见知,为慕容宝阳平、河间二郡太守,尚书左丞。太祖定中山,宝之官司叙用者,多降品秩。既素闻蒲名,仍拜为尚书左丞。天兴中,以蒲清谨方正,迁东部大人。后拜太中大夫。太宗即位,为内都大官,赐爵泰昌子,参决庶狱,私谒不行,号为公正。
泰常初,丁零翟猛雀驱逼吏民入白涧山,谋为大逆。诏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等往讨。道生等以大兵击之,蒲曰:“良民所以从猛雀者,非乐乱而为,皆逼凶威,强服之耳。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其变未易图也。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无坐,则民必喜而俱降矣。”道生甚以为然,具以奏闻。太宗诏蒲军前慰喻。乃下数千家,还其本属,蒲皆安集之。猛雀与亲党百余人奔逃。蒲与道生等追斩猛雀首,送京师。
后刘裕寇窃河表,以蒲为南中郎将、南蛮校尉,隶平南大将军长孙嵩往御之。裕入长安,乃还。后改为寿张子,与安平公叔孙建将兵自平原东渡,徇下刘义符青兗诸郡。诏加陈兵将军、济州刺史。又与建攻青州,不克而还。
世祖即位,以蒲清贫,妻子衣食不给,乃出为相州刺史。扶弱抑强,进善黜恶,教化大行。始光三年卒于州,年七十二。吏民痛惜之。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清论,常为称首。赠平东将军、广平公,谥曰文恭。
(节选自《魏书·张蒲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B.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C.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D.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称作“表字”。
B.泰常:年号,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新皇帝登基常常创立新的年号,称作“建元”。
C.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命的词语还有除、举、封等,表示官职提升的词有擢、拔等。
D.卒: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蒲颇有声名,屡获任用。太祖平定中山之后,早就听说了张蒲的名声,仍旧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太宗即位后也任用了他。
B.张蒲出谋献策,平定了翟猛雀叛乱。张蒲认为百姓跟从翟猛雀是被威胁逼迫的,于是向皇上报告请求采用安抚之策并被采纳。
C.张蒲多次带兵作战。张蒲曾跟随平南大将军长孙嵩抵御刘裕,还与安平公叔孙建率领军队攻下刘义符青、兗等郡。
D.张蒲治理有方。张蒲出任相州刺史时,扶弱抑强,选拔任用善人罢黜奸恶,他的去世让吏民痛心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无坐,则民必喜而俱降矣。
(2)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清论,常为称首。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入心。
响過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袁枚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于作此诗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秋夜”本已凄冷,而所访者又是“秋士”,即暮年不遇者,暗含诗人的失意落寞。
B.颈联两句都是虚写,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嘹亮的笛声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展现了借园主人吹笛技巧十分高超。
C.尾联照应首句,写诗人与“秋士”相逢,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四周显得格外宁静,衣襟被清露沾湿而不觉。
D.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2.请简要赏析“半天凉月色,一笛酒入心”的妙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于命运开玩笑”是一种遁逃,也是一种征服,偏于征服者以滑稽玩世,偏于遁逃者以豁达超世。滑稽与豁达虽没有绝对的分别,却有程度的等差。他们都是以“ ”的态度应对人生的缺陷,豁达者在悲剧中参透 ,他的诙谐出入于 ,所以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滑稽者则在喜剧中见出人事的 ,同时仿佛觉得这种发现是他的聪明、他的优胜,于是嘲笑以取尔,这种诙谐有时不免流于轻薄。( )滑稽者则只知玩世,他对于人世,理智的了解多于情感的激动,豁达者的诙谐可以称为“悲剧的诙谐”,出发点是情感,而听者受感动也以情感。滑稽者的诙谐可称为“喜剧的诙谐”,出发点是理智,而听者受感动也以理智。中国诗人陶潜和杜甫是于悲剧中见诙谐者,刘伶、金圣叹是从喜剧中见诙谐者,嵇康、李白介乎二者之间。
1.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偏于遁逃者以豁达超世,偏于征服者以滑稽玩世。豁达与滑稽虽没有绝对的分别,却有程度的等差。
B.偏于遁逃者以滑稽玩世,偏于征服者以豁达超世,滑稽与豁达虽没有绝对的分别,却有程度的等差。
C.偏于征服者以豁达超世,偏于遁逃者以滑稽玩世。豁达与滑稽虽没有程度的等差,却有绝对的分别。
D.偏于征服者以滑稽玩世,偏于遁逃者以豁达超世。滑稽与豁达虽没有程度的等差,却有绝对的分别。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豁达者虽超世而不忘怀于淑世,他对于人世,悲悯多于愤嫉。
B.豁达者虽超世而不忘怀于淑世,他对于人世,愤嫉多于悲悯。
C.虽豁达者超世而不忘怀于淑世,他对于人世,悲悯多于愤嫉。
D.虽豁达者超世而不忘怀于淑世,他对于人世,愤嫉多于悲悯。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嬉皮笑脸 人生世相 坚贞不渝 乖讹
B.一笑置之 人生如梦 至性深情 乖戾
C.嬉皮笑脸 人生如梦 坚贞不渝 乖戾
D.一笑置之 人生世相 至性深情 乖讹
下列各句中的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窦娥冤》中“春榜动,选场开”,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经考试合格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B.古代官职调动中“迁”,一般指升官,如“稍迁至栘中厩监”;“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表升职,如“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出”,京官外放,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C.《张衡传》中“通五经,贯六艺”,“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D.《苏武传》中“故使陵来说足下”,“陵”是自称,“足下”是谦称。古人一般不直呼姓名,只在以下情况下称姓名:自称、平辈之间、长辈称晚辈,作传介绍,对厌恶轻视的人。
下列划线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③弃甲曳兵而走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④斩木为兵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下列各项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步余马于兰皋兮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⑦雄州雾列 ⑧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A.①④/③⑥/②⑤/⑦/⑧
B.①⑥/②④/③/⑤⑧/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⑧/⑦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下面是某中学高一学生暑假七日游学策划框架,请把这个框架用文字表述出来。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常因看到别人的成功而自惭,又常因看到别人的不足而自大。其实都不过是一种真我的迷失,因为每个自我都可能成为“别人的”。——中青报微博《不要因为别人的成功或不足影响自己》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或感悟,请根据自己的认识,或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C
2.D
3.A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使文坛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错,文章第一段只是说戏曲小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诗文占统治地位的状态,选项偷换概念。B项,“元明杂剧表现出的‘诗的戏剧’的特点,是指曲词与表演艺术的水乳交融”错误,“诗的戏剧”的特点对应文章第二段内容,即强调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D项,“元杂剧的‘自然’特指语言文字上的……”错误,元杂剧的“自然”在原文中主要涉及最后两段,应不仅指语言文字上的自然之美、审美之趣,还包括剧作家深刻敏锐的思想感情。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对内容的分析是其更重要的目的”有误,从文中来看,选文侧重介绍元杂剧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其中主要分析了“自然”与“意境”两方面。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充分体现了郑光祖对诗歌传统的借鉴和超越”有误,该信息源自第二段,从文中来看,没有体现对诗歌传统的超越,且这一论据主要论证的观点是“元明杂剧是诗的戏剧”。
2、1.A
2.①这样的情节安排说明县令非常需要金子。退还金器又说明县令不贪婪,而是通过比较隐蔽手段获得金子是为筹集治水所需。通过这一情节充分刻画了县太爷董其足智多谋,一心为民,清廉美好的形象。②县太爷董其让娘子把别人送的金子化掉:又做成原来的东西.是为了揭示县太爷董其已经知晓了蒯金匠偷梁换柱的秘密。为后文写离职时向蒯金匠要金子治水及蒯金匠也愿意出钱治水等情节做铺垫。
3.蒯金匠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①小说的标题是蒯金匠,文章绝大篇幅都是描写蒯金匠的,写县令,主要起陪衬作用:②小说主要围绕蒯金匠的故事展开情节。叙述了蒯金匠碾箔贴金,蒯金近开店常常偷梁换柱,蒯金匠愿意出钱治水等故事:③蒯金匠是小说要重点刻画的对象,描写了一个头脑灵活,愿意出钱治水的金匠,小说主题主要是赞美这一美好形象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A项,“说明了蒯金匠竟然在客人的眼皮底下以假乱真行为的贪婪和卑劣”分析错误。从全文看。蒯金匠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与县令形成了默契。是为了筹集治水所需资金,不能说蒯金匠行为贪婪和卑劣。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改情节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改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本题,题目是“县太爷董其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将别人送的金子还做成原来的东西。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过后又退还了金器。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先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一情节,抓住情节关键之处分析改情节本身作用,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该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篇章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文章写老蒯做县太爷的生意——将别人送的金子还做成原来的东西,把刚打好的金器送到县太爷手里,通过县太爷的口介绍了县太爷特殊的癖好“好东西呀!我的喜欢和你们不一样。我就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第三十段写“一会儿,金器冷了。县太爷刚才的热乎劲也没了——他退还了金器”,首先这个情节中县太爷先是收下了金子,命人送老蒯那融化再达成原来的东西,还说“好东西呀”,把新达城的金器拿在手里把玩,说明县太爷喜欢金子。可是等到新打的金器冷却了以后,就把金子还给了送礼的人,在结合前文对老蒯偷梁换柱,留下耳屎大的金子介绍,县太爷让其娘子把别人送的金子化掉:又做成原来的东西,说明县太爷已经知道了老蒯偷梁换柱的秘密,把冷却的金器还给送礼的人,只偷偷留下老蒯换下的耳屎大小的以块,说明县太爷不贪婪。在根据后文老蒯和县太爷即将离任时的对话,可知县太爷通过老蒯获得金子的目的是筹集治水所需,通过这样偷梁换柱的方法筹集治水所需的费用,体现了县太爷的足智多谋,一心为民,清廉。还有,这里写县太爷喜欢将别人送的金子还做成原来的东西。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过后又退还了金器,为后文写县太爷即将离任时向老蒯要金子治理水患,老蒯知道县太爷让其偷梁换柱的目的以后,愿意出钱治水等清洁做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判断分析小说主人公能力。判断小说的主人公,要从标题、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判断答题。答题时要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比如答案中,主旨这个角度,说突出主旨不行,一定要具体点出突出什么主旨。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蒯金匠是小说的主人公,答题时可以从文章的标题、情节展开、人物形象、主旨表达几个方面分析。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围绕蒯金匠的故事展的,大篇幅都是描写蒯金匠的,首先小说的标题是“蒯金匠”,首先写蒯金匠利用自己高超的碾金箔技术给县令董其写的“摹古绘今”四字贴金,在关帝庙前讨得一个门面,开了金店,主要接了化金的生意。然后写蒯金匠在化金时偷梁换柱,偷偷换下顾客一块耳屎大小的金子,帮助县令董其换下送礼人一块耳屎大小的金子。最后写当蒯金匠知道县令董其换下送礼人金子目的是筹集治水的款项时,拿出钱补齐还缺少的治水款项,塑造了一个头脑灵活,愿意出钱治水的金匠形象,表达了对这一形象的赞美之情。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条文章的标题、情节展开、人物形象、主旨表达几个方面作答即可。
解答情节设置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情节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情节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如情节在开头段,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如情节在中间段,则应关注其与上下文的关联,如是结尾,要关注与上文、标题的关联。比如本题,设题的区域在文本的中间,主要应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角度思考。
3、1.B
2.“后花园”是现代经济大潮下残留的最后一方文化的净土(或说传统文化栖息的土壤),“灯”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现代人日渐聪明的今天,对民族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呼应标题,总结全文;自然蕴藉,引人遐思。
3.①选取的内容“散”(广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②选取的素材不管是事件还是物件,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的气息,以此贯穿全文,增强了文章的古典文化色彩,文学性强;③选取生活琐事,以小见大;④详略得当;浓淡相宜。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项, “他对当今社会追求经济发展和科技繁荣是持批判态度的”错误,第2段“商业大厦里电脑键盘的噼啪声掩不住中文系荷塘残叶丛中的蛙鸣;裕隆汽车的废气喷不死满树痴情的知了”,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自信,但是不含对经济发展的批判;第4段“经济、科技的大堂固然是中国人必须努力建造的圣殿,可是,在这座大堂的后面,还应该经营出一处后花园;让台静农先生抽烟、喝酒、写字、著述、聊天的后花园”,这是对经济发展的肯定,民族文化的呼吁,所以选项中对经济发展的批判是错误的。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结尾作用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结尾作用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本篇散文最为突出的情感内容,就是作者浓厚的“文化乡愁” “文化怀旧情绪”。作者久居香港,长期接受西方文化熏陶,但内心里却始终保持着一团“浓得化不开”的中华文化情怀,渗透着对于民族文化的深深眷恋。他赞成中国社会追逐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但是对于在此进程中被忽略甚至被轻视的民族文化,他却格外怀恋,希望在高楼、汽车、电脑、霓虹灯之外,仍能保持一块文化的“后花园”,而且希望给这“后花园”点上暖暖的灯。点燃的这盏灯就是“中文系荷塘残叶丛中的蛙鸣”“满树痴情的知了”“‘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境界”……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后花园”是“让台静农先生抽烟、喝酒、写字、著述、聊天的”的地方,是点灯的地方,也就是传统文化栖息的地方。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文中作者流露的文化忧思让人感伤,其文字让人心动“经济、科技的大堂固然是中国人必须努力建造的圣殿,可是,在这座大堂的后面,还应该经营出一处后花园”,这是对对民族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结构上因为在结尾,总结全文,且呼应“给后花园点灯”的标题。据此分点概括。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选材特点的能力。文本的选材特点的考虑角度有:点面结合,详略得当;以小见大;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4.引用神话传说或诗句。这篇散文从回忆作者求学时代的台北“二十多年前的波罗面包、绿豆汤、西瓜、排骨菜饭、牛肉干、长寿牌香烟、大一国文、英文散文选、三民主义、篮球、乌梅酒、《文星》杂志、《在春风里》、黑领带、咔叽裤”到“薄暮中漫步敦化的南路附近的长街短巷,深深庭院变成摘星的高楼”;从林文月和儿子的对话到林文月“静静听他(台静农)回忆他和亡友在大陆及台北的一些琐细往事”的感动;从作者感慨“没有文化乡愁的心注定是一口枯井”带台大教授的“闲人莫进”,这篇散文选材广泛且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的气息;从荷影、蛙鸣、蝉声、书法、纸厝中以小见大,写作者的文化担忧,日渐发展的经济不能抹去文人的怀旧情怀,不能抹去传统文化的光芒;这篇散文详写具体事例,略写自己感受,但是字里行间无不是作者的乡愁、忧思。据此分点概括。
散文文本选材特点及其作用包括:1.点面结合,详略得当。能使人物事迹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性,增加文章的容量;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震据力。2.以小见大。突出文章中心,升华主旨;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廉味深长。3.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人物传记)。从人物丰富的经历中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选取人物的真实生活经历,真实再现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 详略得当,既能还原人物的真实生活,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4.引用神话传说或诗句。丰富文章的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增添了文果;营造了古朴、幽远、深邃的意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4、1.B
2.B
3.B
4.(1)不如先派遣使者劝告百姓,使不与猛雀同谋的百姓无罪,那么百姓一定欢喜而都投降啊!
(2)张蒲属于谋臣之列,多次出任将帅,朝廷公论,常为第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
画线句“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译为:现在如果直接用大军攻打,官民虽想重返善道,却无路可走。又惧怕诛杀,一定聚集势力抵抗朝廷的军队,然后入山倚仗险阻,欺骗迷惑无知的百姓。此句中,“吏民”作“虽欲返善”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CD两项;“诛夷”是一个词,意思是杀戮,诛杀,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两项;所以正确断句为: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故选B。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B项,称作“建元”错误。依据古文化常识“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来看,应称作“改元”,建元是纪岁历年的开始。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