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届江西省铅山县第一中学语文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①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18亿亩耕地红线②从量上划定了维持粮食安全的耕地面积,③红线内耕地质量也决定了粮食供应能力。④农业集约化生产,可以满足粮食快速增长的需求,但这是依靠增加耕地面积⑤提高单产来实现的。这种增长方式导致水土资源系统退化,⑥产生严重环境影响,危及粮食的可持续生产。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大致
只是
而
通过
并
/
B
仅
虽然
但是
/
和
已经
C
/
不仅
而且
虽然
而
并且
D
只
尽管
/
实行
而没有
进而
A.A B.B C.C D.D
下列对教材古诗文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亭是古时设在大路旁供行人歇息的建筑物,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人们多在长亭送别。李白《菩萨蛮》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一作“连”)短亭”句。)
B.“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时人们在祭祀、礼佛或举行隆重大典前,要沐浴、更衣、吃素、戒酒、禁欲并静养身心,以示虔诚,这种做法叫斋戒。)
C.“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卿是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秦汉王朝三公以下设有九卿。)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范晔《张衡传》)
(古代官员不论官职、年龄大小,因体弱多病,便上书请求辞职还乡叫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组是
①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
②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
③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表现朱光潜的美学思想。
④该书可以说是作者另一本专著《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
⑤于是,朱光潜写了这本《谈美》。
A.①④③⑤② B.②①③⑤④ C.⑤②④③① D.②④⑤③①
下列对所学文言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病偻,隆然伏行:脊背弯曲,即佝偻病
B.良有以也:原因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已经
D.夫子哂之:笑
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将以有为也
A.而君幸于赵王
B.竖子不足与谋
C.秦人不暇自哀
D.斯用兵之效也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孜,朝夕色养。常患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选补宣城泾县令。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停柩在殡,为邻火所逼,烟焰已交,家乏僮使,计无从出,乃匍匐抚棺号哭。俄而风止火息,堂屋一间免烧,其精诚所感如此。服阕,乃慨然叹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实利微禄,私展供养。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①清朝哉!”于是养志衡门,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不营产业,节俭寡欲,丰约与乡邻共之。乡里遭乱,姊没人家,琦惟有一婢,便为购赎。然不为小谦,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任心而行,率意而动,不占卜,无所事。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并辟命,皆不就。诏征博士,又不起。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公车再征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行。由是君子仰德,莫能屈也。桓温尝登琦县界山,喟然叹曰;“此山南有人焉,何公真止足者也!”琦善养性,老而不衰,布褐蔬食,恒以述作为事,著《三国评论》,凡所撰录百许篇,皆行于世。年八十二卒。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注)①默,通“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B.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C.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D.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这个称呼也用作明清两代对举人的雅称。
B.服阕,又叫“服除”,守丧期满除去孝服。阙,终了。官员服丧期满,朝廷会重新授予官职,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仕途上的新起点。
C.辟命,征召为官,任命以官职。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D.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汉代便有了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的传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琦事亲至孝。父丧悲痛过度,侍奉母亲勤勉,每天都是和颜悦色,并常担心缺少食物供养。母丧期间,堂屋一间免于火灾,其诚心感动上天。
B.何琦不重仕途。迫于供养家人而出仕为官,曾修养身心,不与外人交往,自娱自乐。后来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同时召他为官,都未从命。
C.何琦节俭寡欲。他与亲邻同甘共苦,丰俭与共,平时穿粗布衣服,吃粗糙杂粮,他不让别人随便馈赠,而自己多余的,就会拿来送人。
D.何琦好古博学。他有见识,学识渊博,一直致力于著述立说,著有《三国评论》,一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
(2)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诗序: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狱中寄子由(其一)
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注]“他年夜雨独伤神”:苏轼早年与弟弟在旅驿读书,一次读到唐人韦应物的一首赠人诗“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一联,彼此十分感动,就相约将来入仕后尽早退隐以享受“风雨对床”的闲居之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圣主如天万物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圣主泽被万物,点出诗人身逢盛世。
B.“小臣愚暗自亡身”是自己遭受的巨大不幸的哀痛之音,照应诗题中的“狱中”。
C.诗歌颔联是说想到自己这次必死无疑,十口家人将无处可归,更让自己劳累。
D.尾联歌颂的是生死与共的兄弟之情,真情流露,深切真势,因而历来被人传诵。
E.这是作者狱中的“绝命诗”,出自肺腑,辞藻华丽,又咏兄弟情,故十分感人。
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____,____。(李商隐《锦瑟》)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4)吹箫者让蛟龙跳舞,让人忍不住哭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里的中秋月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夏官》云:“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此处“中秋”,指“中秋八月”。《周礼·春官》载:“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唐人陆德明释曰:“祭日月,谓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朝日”是指春分时白天祭日,“秋分夕月”即秋分时夜晚祭月。秋分祭月的传统古已有之,但中秋节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世俗节日是比较晚的。根据梁代记载,南北朝时尚未形成中秋节。大约在隋唐时期,“中秋节”的节令概念才逐渐形成。到了宋代,中秋节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
中秋节明显的节候特点是秋高气爽、皓空明月,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宴饮团聚、玩月游赏。宋代中秋节更是文人的良辰佳节,他们于此时雅集宴饮,玩月赏月,赋诗作词。节日的欢赏盛景和民俗风情在宋词中有充分表达,中秋节作词也成为重要的节日风俗活动。宋词中,写中秋节的作品约290首,其中绝大多数会写到月亮。
宋词里,中秋之月首先作为一种自然客观物象而出现,在词中营造纯净清雅的意境。如李光《水调歌头》:“风定潮平如练,云散月明如昼。”中秋夜晚,明月高悬,千里澄辉,万川映月,朦胧清静,尘世之喧嚣浮华都在天地间流泻的月光中荡涤澄清,人的内心也回到静谧平和的状态,“心与秋空一样清”,词人在皓皓月色中,在对自然的体味中悄然返入自我心灵世界,回归于一种本真、自由和圆融的人生境界。
从中秋节普遍的民俗心理来看,中秋之夜,圆月当空,月亮皎洁而圆满的客观特征与人们祈盼亲人团圆、世事圆满的心理相契合,所以宋词里的中秋月常有团圆的意喻,中秋月成为人们表达思念、寄托祝福的象征和载体,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然而人世间常聚少离多,宋代词人多处官僚阶层,历经仕宦,转徙各地,中秋佳节,团圆之时,词人往往漂泊异乡,宋词里的中秋月有时也以黯然的面貌出现,其中寄窝游子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察之感,如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在词中借月表露自己孤独冷清的心境。而到了宋末遗民词人的笔下,中秋月的团圆之喻义,更是从一己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家国的层面,江山易主,明月仍如旧,国家覆灭,明月仍圆满,这一轮明月引发的是词人深切的亡国之哀和故国之思。
宋词里的中秋月也常引发词人的宇宙人生感悟,承载了词人对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的深沉哲思,流露出深刻的时间和生命意识。如苏轼的中秋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以月为中心,上阙因月而生发天上之奇想;下阙因月而感慨人间之事实。宇宙苍茫,世事无常,明月亘古如斯,人生短促若寄,词中透露出永恒的悲剧意味和理性色彩。在宋词中,词人常通过中秋之月来表达个体层面对宇宙时空的迷茫和思考,展现丰富的人生意趣和生命体验。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大约至南北朝时期,“中秋节”的节令概念才逐渐形成。
B.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全民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
C.《周礼·夏官》记有“祀日月”的习俗,唐人陆德明的解释说明古代已有秋分祭月的传统。
D.中秋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宴饮团聚、玩月游赏,中秋节节候特点是秋高气爽、皓空明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周礼》的相关记载,有力地论证了中秋的起源,说明秋分祭月的传统古已有之。
B.文章引用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宋词里的中秋月有时也会以黯然的面貌出现。
C.文中论证宋词中的中秋之月既渗透着深刻的节日民俗心理,也承载了古人对宇宙时空的思索和理解。
D.文中先介绍中秋节的历史,再论证宋词里中秋月的内涵,后者从自然物象、民俗心理和宇宙哲学三个角度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节是宋代文人的良辰佳节,写中秋月的宋词大约有290首,在宋词中充分表达了节日的欢赏盛景和民俗风情。
B.宋词里的中秋月常象征着团圆,但有时游子也借月表露孤独冷清的心境,或借月引发词人的亡国之哀和故国之思。
C.皓皓中秋月色能荡涤澄清尘世之喧嚣浮华,词人就在体味这种自然物象中回归于本真、自由和圆融的人生境界。
D.在宋词中,中秋月有了深层次意味,词人常借月来表达对宇宙的迷茫和思考,展现丰富的人生意趣和生命体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只看数字的话,中美之间存在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比如316年,中国统计的对美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540亿美元,美国统计的对华逆差额更是高达3470亿美元。但是事情并不简单,要客观理解中美贸易逆差数据,有三方面的因素不能忽视。
一是在中美贸易中巨额的服务贸易逆差不能被无视。根据中方的统计,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来源地;二是美方的统计数据误差过大;三是即便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吃亏了。
那么,万一中美启动贸易战谁的损失更大?对此有两方面需要澄清。
一方面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从未停止。另一方面是,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也是巨大的。美国出口的62%的大豆、14%的棉花、17%的汽车、15%的集成电路,以及波音飞机全球交付数量的25%都销往中国。
至于特朗普为什么会在这个时点在贸易问题上对华发难?除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因素作用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服务其当前国内政治的需要,尤其是在各项政策迟迟无法推进的情况下,他对内需要跟各方势力有所妥协,对外则需要有所动作。
(摘编自《经济日报》刊文)
材料二:
美国对中国贸易差额
(摘编自《贸易失衡是美国的宿命?》)
材料三:
美国统计数据显示,315年,美国贸易赤字快速增长,达到了创记录的7260亿美元,其中以对中国贸易逆差最多,达到316亿美元。
31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844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如果扣除这一部分,中国的贸易顺差仅为175亿美元。仅314年,美资在华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商品额就达750多亿美元,当年中方的统计美中贸易逆差是802亿美元,如果减去这750亿美元,只有50亿美元逆差。
入世以来,中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非农产品,尤其是服务的开放已经达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最高水平,包括银行、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经向外资开放。就美国最热切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农业市场而言,目前我国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3%,316年还将下降至15.2%,而世界农产品关税平均为62%。
为缩小中美贸易顺差,中国不断加大从美国进口的力度。实际上,中美经贸的不平衡有很多具体原因,既有像美国对华出口实施管制这样的老问题,也有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其次,不同的统计方法人为地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再次,结构性问题是中美贸易失衡的另一个原因。中国不需要的东西拼命塞过来,可中国需要的产品却不肯卖。此外,美国国内过低的储蓄率使贸易逆差加大。
(摘编自《中美贸易报告:美国真的亏大了》)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处于逆差,但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却存在大额顺差,尤其是进入以后。
B.除309年和316年中国的货物贸易稍稍减少外,其余年份与前一年相比,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C.前10年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增幅速度较慢,美国对华出口的服务贸易也呈现出相似的特点。
D.虽然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占优势,但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优势明显,两相比较,两国的贸易差额并不大。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只看数字,中美之间存在着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分析具体情况,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B.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尤其是他竞选总统时对选民的种种承诺无法兑现,对外只能有所动作了。
C.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出现贸易逆差,美国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中国想买的东西不肯卖,中国不需要的却拼命塞过来。
D.中国政府积极努力解决贸易逆差数额巨大的问题,同样,如果美国政府努力想办法,贸易逆差问题一定能妥善解决。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请简要分析。
四、语言运用。(12分)
请根据提示,写出楹联的下联。
惠州西湖建设始于北宋时,历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400多位文人墨客曾踏足惠州,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惠州西湖丰渚园内的多对楹联使游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陶冶性情。大门楹联“门倚东江遥接罗浮紫气,____________________”,寥寥二十字,把丰渚园的地理位置和惠州的主要名胜古迹概括其中,上联写罗浮山,下联叙泗州塔(又称“玉塔),一“遥”一“近”,一“倚”一“依”,写出了物华天宝聚惠州、紫气彤云映丰渚的特色。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 迅
材料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材料三:2018年5月,演员范冰冰获德国某企业颁发的“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奖,舆论哗然。6月6日,《人民日报》公众号发表文章称:“中国精神,到底在哪里?今天,我们必须要搞清楚!”随后,“中青在线”“新华报业网”等主流媒体以及众多自媒体纷纷转载这篇文章,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关于中国精神的讨论热潮。
针对“中国精神”的话题,XX中学准备举行一场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可以谈你对话题的思考,也可以讲和自己有关的故事。
要求: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A
【解析】
试题分析:“大致”表约数,“只”“仅”表确数,此处用约数,②③之间不构成转折关系,由此得到答案。
2、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文中词语含义能力。古诗文中词语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题干要求选出“对教材古诗文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意思是“(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叫“乞骸骨”。故选D。
3、B
【解析】
本题考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做题时要注意:①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②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③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整体把握意思,确定总领句。文段主要写《谈美》一书的由来及主要内容。比较分析,②为总领句。“①在此之前”紧承②的1932年;③的“这本书”指①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故接①;⑤“于是”对应“但”,④结尾。故选B。
4、C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C项加点词解释错误,句意为: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已,后来。故选C。
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5、B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题中例句和B项,省略句,将以(之)有为也,竖子不足与(之)谋;A项,被动句,“于”做标志;C项,宾语前置句,哀自;D项,判断句,“也”字做标志。故选B。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6、1.B
2.C
3.C
4.(1)司徒王导举荐他作参军,他没有上任。等到遭遇母亲去世,伤心地为母守孝,以致泣而吐血,拄着拐杖后才能起身。
(2)(如果)我一旦孑然一身,成了孤独的人,没有什么可以依靠,怎么还可用愚钝之身来玷污这个清明的朝代呢。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为抚军”的主语应是“简文帝”,A项、C项,“简文帝时”作状语,应该排除。
“名行”指“名声和品行”,共同作“钦”的宾语,二者不能拆开,排除A项、D项。
句意:简文帝当时担任抚军,敬佩他的名声和品行,又召为参军,他坚决借病请辞。
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故选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他不让别人随便馈赠”没有。结合原文“凡有赠遗,亦不苟让”分析,应为“对别人的馈赠也不推让”。故选C。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引”,引荐、举荐;“司徒王导引为参军”,司徒王导引(之)为参军(省略句);“就”,就任;“及”,等到;“丁母忧”,母亲去世,指母亲的丧事;“杖”,拄着拐杖,名词作动词;“而”,连词,表承接。(2)补充句首主语“我”;“茕然”,独自一人;“恃怙”,依仗,凭借;“以”,介词,用;““朽钝”,愚钝,衰朽愚拙;“之”,助词,的;“尘默”,玷污、沾染;“清朝”指清明的朝代(古今异义);“岂……哉”,怎么……呢,难道……呢(反问句)。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何琦,字万伦,司空何充之的堂兄。祖父何龛,身为后将军。父亲何阜,身为淮南内史。何琦十四岁丧父,悲伤哀痛超过了应有的礼节。性情沉稳敏捷,有见识,喜欢古学,学识渊博,居住在宣城阳谷县,侍奉母亲十分勤勉,整天都是和颜悦色。常常担心食物匮乏,于是出任州郡主簿,被举荐为孝廉,授予郎中的官职,后来选补为宣城泾县县令。司徒王导举荐他作参军,他没有上任。等到遭遇母亲去世,伤心地为母守孝,以致泣而吐血,拄着拐杖后才能起身。棺材停放在灵堂里,邻居遭遇火灾,烟火蔓延过来,家中无人可使,实在没有办法,就匍匐在棺材上嚎啕大哭。一会儿,风停火息,只有堂屋一间,免于火灾,这是被他的诚心所打动的结果。服丧完毕,感慨叹息说:“我之所以出去做官,不是说我有一点微末的才能以呈献智力,其实是图着微薄的俸禄,来供养家人。(如果)我一旦孑然一身,成了孤独的人,没有什么可以依靠,怎么还可用愚钝之身来玷污这个清明的朝代呢。”于是,隐居在家以修身养性,不与外人交往,沉溺于玩弄古籍,以弹琴读书自娱自乐。不谋求产业,生活节俭,节制自己的欲望,与乡邻共享丰俭。乡里遭遇动乱,姐姐被迫嫁给他人,何琦只有一个婢女在身边,就拿她替姐姐赎身。然而他平日也不在小的方面谦让,凡有所馈赠,也不苟且推让,只要自己有多余的,就会拿来派发给他人。任心做事,凭着心意去行动,不去占卜,也没有任何渴求。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同时召他为官,他都未从命。征召他做博士,他也没有去。简文帝当时担任抚军,敬佩他的名声和品行,又召为参军,他坚决借病请辞。朝廷派用公车再征召他做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他没有上任。由此,君子都仰慕他的德行,没有不诚服于他的。桓温曾经攀登琦县界山,长叹说:“这山南有人啊,何公真可谓知足知止的人啊!”何琦善于修养性情,年长而脸色不衰,穿粗布衣服,吃粗糙杂粮,一直以著述立说为事,著有《三国评论》,一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死时八十二岁。
7、1.CE
2.①抒发自己死后哪都能埋葬的豁达之情;②表达自己死后留下弟弟孤身一人而再也无法实现“风雨对床”的诺言的歉疚之情。
【解析】
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十口家人将无处可归,更让自己劳累”望文生义,应是十口家人将连累弟弟照顾,“累人”是“连累弟弟”不是“让自己劳累”;E项,“辞藻华丽”无中生有,这首诗的语言不事雕琢,质朴无华。故选CE。
2.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颈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结合“可埋骨”分析自己死后哪都能埋葬的豁达之情;结合“独伤神”诗歌的标题“狱中寄子由”以及注释的内容分析自己死后留下弟弟孤身一人而再也无法实现“风雨对床”的诺言的歉疚之情。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8、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一尊还酹江月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舞幽壑之潜蛟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识记这些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沧”“尊”“酹”“须臾”“壑”等。
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9、1.D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大约至南北朝时期”错,结合“大约在隋唐时期,‘中秋节’的节令概念才逐渐形成”分析,应该是隋唐时期。
B项,“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错。结合“到了宋代,中秋节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分析,应是“到了宋代”。
C项,“《周礼•夏官》”错,结合“《周礼•春官》载:‘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分析,应该是“《周礼•春官》”。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宋词里的中秋月有时也会以黯然的面貌出现”分析有误。结合“所以宋词里的中秋月常有团圆的意喻,中秋月成为人们表达思念、寄托祝福的象征和载体,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分析,引用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为论证“宋词里的中秋月常有团圆的意喻”这一观点。“比喻论证”应该是“举例论证”。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写中秋月的宋词大约有290首”错误,张冠李戴。结合原文“宋词中,写中秋节的作品约290首,其中绝大多数会写到月亮”分析,原文是说写中秋节的宋词有290首,不是写中秋月。故选A。
10、1.B
2.A
3.①中国不断加大从美国进口的力度②中美之间沟通消除数据误差③美国调整对中国出口的结构性问题④中美联手解决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解析】
1.(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B项,“除309年和316年以外……其余年份与前一年相比,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错误,从材料二的图表来看,301年与300年相比,也有所下降。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争完全出于政治的需要”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至于特朗普为什么会在这个时点在贸易问题上对华发难?除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因素作用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服务其当前国内政治的需要,尤其是他各项政策迟迟无法推进的情况下,对内需要跟各方势力有所妥协,对外则需要有所动作”,选项忽略了“除了……这一内容。C项,“美国应该承担主要责任”错误,材料三最后说“中美经贸的不平衡有很多具体原因,既有像美国对华出口实施管制这样的老问题,也有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其次,不同的统计方法人为地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再次,结构性问题是中美贸易失衡的……另一个原因此外,美国国内过低的储蓄率使贸易逆差加大”。D项,“贸易逆差问题一定能妥善解决”错误,还有全球经齐发展的因素。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材料一中“一是在中美贸易中巨额的服务贸易逆差不能被无视。根据中方的统计,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来源地;二是美方的统计数据误差过大;三是即便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吃亏了”,如材料三中“为缩小中美贸易顺差,中国不断加大从美国进口的力度实际上,中美经贸的不平衡有很多具体原因,既有像美国对华出口实施管制这样的老问题,也有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其次,不同的统计方法人为地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再次,结构性问题是中美贸易失衡的另一个原因。中国不需要的东西拼命塞过来,可中国需要的产品却不肯卖。此外,美国国内过低的储蓄率使贸易逆差加大”,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从中国、美国以及中美联合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四、语言运用。(12分)
11、答案示例①园依荷淀近连玉塔彤云②庭(或“榭”“轩”“廊”)依西湖(或平湖)近连玉塔彤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提示,写出楹联的下联”,然后根据提示拟下联。从材料来看,“把丰渚园的地理位置和惠州的主要名胜古迹概括其中”“下联叙泗州塔(又称“玉塔),一‘遥’一‘近’,一‘倚’一‘依’,写出了物华天宝聚惠州、紫气彤云映丰渚的特色”,这是对对联内容的解说,而且材料中已经给出了上联“门倚东江遥接罗浮紫气”,这说明下联中要有“近”“依”“彤云”“玉塔”(泗州塔,又称玉塔);“园”可换用“庭”“榭”“轩”“廊”“亭”“台”“阁”等单音词,“荷淀”可换用“西湖”“平湖”等表示地物、景色的双音词;对联末字体现仄起平收,下联应是平声。
五、作文(60分)
12、我身边的中国精神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身边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博大精深,包括众志成城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包括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包括挺身而出救人水火的人道主义精神,当然也包括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职业精神等。正是有了这些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挺立成一座不倒的丰碑。
中国精神源远流长,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牺牲精神,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这些都是中国精神。在先贤精神之光的照耀下,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三李”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我今天要谈的,就是洋溢在我身边的“三李”精神。
有这样一位老人,战争年代出生入死,英勇善战,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平潭岛等战役,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显赫战功;和平建设时期,他却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收起荣誉,藏起功勋,返回农村,隐姓埋名。在将近50年的后半生中,他自力更生,务农耕田,不炫耀功勋,不计较索取。他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李文祥。李文祥老人身上这种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的精神难道不是洋溢在我们身边的中国精神?
有这样一位村干部,他在致富路上摸爬滚打了7年,成为村中的首富后,却义无反顾地担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被选为村支书后,他身先士卒,实干苦干,抓生产,跑项目,筑巢引凤,招商引资。16年来,他没喝过村里一杯酒,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