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第七中学语文高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cg****1 文档编号:11483440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7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第七中学语文高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第七中学语文高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第七中学语文高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3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2.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 3.文章中的刘乡长是农村干部的典型,你对这一形象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浩然的疏离 ①“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②《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特色,用闻一多先生话来说就是:淡到看不见诗。起笔平平写去,从黄昏□□的渡口,到月下□□的松径,似乎不过是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前后平仄两组韵脚把诗切割为两个部分,照应了时空转化;作为过渡的“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一句,平淡的叙述中,同样让人感到“切割”的意味:诗人仿佛正把自己从喧闹的尘世中剥离出来,投身于另一个寂静而不免于荒凉的世界。 ③在孟浩然的诗集里,这种与世间疏离的感觉随处可见。孟浩然诗歌的取材,比诸其余盛唐诸大家,未免狭隘,除了他精擅的山水诗之外,差不多就是一首一首的送别诗了。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这些诗里,一如“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的意境,“君”如何如何,“我”如何如何,这样的比照,时常跳出。这虽是送别诗套数,在所存无几的孟浩然诗作中,用得未免也频密了点: 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 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 ——《送友人之京》 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④这些诗句里,青云与青山,水国与京华,“君”与“我”的剥离,似乎不仅在眼前的旅途,而且在于他们的人生目标根本背道而驰。若把“君”看作入世者,那个“我”自然成了避世者;前者准备“兼善天下”,后者准备“独善其身”。“我”对“君”的心态也颇可玩味。《鹪鹩赋》乃是张华所作,赋前序云:“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以“鹪鹩赋”对“王佐才”,既有谦抑之态,又有自得之情;以“乘槎客”对“失路人”,自得之情更是宛然。 ⑤闻一多说:“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他认为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这项矛盾在他身上并不太显著。他举“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为例,赞扬孟浩然止于羡鱼而并不结网,是难得的一贯,超出他的时代。 ⑥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恰作于孟浩然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同时他还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这类句子。其实,那个“羡鱼”而不“结网”的姿态,恰是孟浩然矛盾行止的最佳写照。 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从前那些诗人们的作品里,每每颠倒了过来,或者说,诗中所表达的理想时常与他们现实的身份形成反差——穷时幻想兼济天下,达时渴望退步抽身。对与孟浩然同时代的诗人们来说,功名富贵是一种正大光明的追求。李白入京求官时,会大方地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张九龄功业极盛之时,诗作表达的反而都是恬淡之情、归隐之志。孟浩然呢?他并非没有入世之热望,却又始终不肯、不敢或者不能放弃出世的姿态。他不曾经历大进大退、大起大落的跌宕,而是把身形凝固在了提步将迈不迈的一瞬。 ⑧关于他的那个著名传说,似乎是他这种“两头不着”的境况的写照: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⑨因友人引荐而忽然有了“面圣”的奇遇,朗诵的却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句子,不但“明主”不悦,“故人”也不见得欢喜。联系到他后来终于没能留任张九龄幕府,这究竟是自觉的选择,还是背运的笑料,真是难说得很。 ⑩要说谁最好地“解决”了出世入世的矛盾,那一定不是孟浩然,而是王维。荣与辱,进与退,王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该看破的也都看破了,所以他暮年诗作里的恬淡是真恬淡。孟浩然的恬淡里仍然有焦灼:“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⑪孟浩然是幸运的,他不曾经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流离,不曾经历李白暮年流放夜郎的狼狈,甚至不曾经历王维身陷贼中的尴尬,他生死河山全盛时。但也因为他总是提步又止,不曾真真切切的去“走上一遭”,他与“外面”的世界始终疏离。不够丰富的人生与对世间有限的关照,确实限制了他的创作。我们不能不欣赏他那些精妙自然的篇章,但如以现存诗作而论,则不免于单调。一些诗意,有类一桶水倒来倒去。他与王维齐名并尊,但王维诗从体裁、题材到意象丰富变化,都非他能及。 1.请将文章第②段“两组韵脚”中的字分别写出来________和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空格处应填入的形容词依次是□□和□□。 3.文章第④段内容看,孟浩然觉得自己与“鹪鹩”的相似之处在于______。 4.文章第⑤—⑦段中作者的观点和闻一多并不一致。闻一多认为孟浩然_______;而作者则认为_____。 5.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题目中“疏离”表现的是孟浩然始终不愿与现实社会妥协的品质节操。 B.文章开篇引用孟浩然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孟诗中“与世间疏离”的特点。 C.孟浩然诗歌创作取材比较狭隘,原因是他只精擅山水诗和送别诗。 D.从孟浩然“面圣”的奇遇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是一位不愿趋附权贵的君子。 E.文章大量引用了唐人诗句,旨在增添文章的文化含量,并使语言生动华美。 F.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中的不足进行了理性客观的分析。 6.就本文来看,孟浩然的诗歌成就比不上王维的原因是_______。 7.作者认为“王维……暮年诗作里的恬淡是真恬淡”,请结合本学期所学的诗歌《终南山》的具体诗句及主题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琨“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乌,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鶤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重明之鸟”更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人们就在木刻或者铸造其形,放置于门户之间。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危害国家,后者会妨碍主人。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唐《艺文类聚·鸟部》就认为“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鶤,而凤凰的别名是鶤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D.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也,与其郡人陈恭共起兵于朗陵,众多归之。时有周直者,众二千余家,与恭、通外和内违。通欲图杀直而恭难之,通知恭无断,乃独定策,与直克会,酒酣杀直。众人大扰,通率恭诛其党帅,尽并其营。后恭妻弟陈郃,杀恭而据其众。通攻破郃军,斩郃首以祭恭墓。遭岁大饥,通倾家振施,与士分糟糠,皆争为用。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拜通振威中郎将,屯汝南西界。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拜裨将军,封建功侯。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是时杀生之柄,决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通曰:“方与曹公戮力,义不以私废公。”嘉俨执宪不阿,与为亲交。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通亲戚部曲流涕曰:“今孤危独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从绍。”通按剑以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即斩绍使,送印绶诣太祖。改封都亭侯,拜汝南太守。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追增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文帝践阼,谥曰刚侯。诏曰:“自许、蔡以南,人怀异心。通秉义不顾,使携贰率服,朕甚嘉之。不幸早薨,子基虽已袭爵,未足酬其庸勋,以基为奉义中郎将,以宠异焉。” (节选自《三国志·李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B.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C.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D.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汉献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侯,封建制度的一种爵位,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等。 D.邑,即采邑,是君主赏赐给大臣的封地,受封者对其封地具有绝对独立的统治权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遇事果断,颇有谋略。面对与自己貌合神离的周直,李通果断决策,设计杀掉周直,并平定了乱局,兼并了周直的队伍。 B.李通克己守法,公正无私。李通妻子的伯父犯法,朗陵县长赵俨将要对他处以死刑,李通不因自己的妻儿求情而干预,还赞扬赵俨。 C.李通慧眼识人,忠贞不贰。官渡之战时,曹操暂处劣势,李通认定曹操明哲,坚定追随,斩杀了袁绍的劝降使者,送还了刘表的印绶。 D.李通功勋卓著,深受敬重。李通投奔太祖后破张绣,聚人心,救曹仁,建立功勋,却不幸英年早逝,朝廷对他高度赞赏,厚加封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宋代民歌 施耐庵《水浒传》(注)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注)《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杨志押送生辰纲行至黄泥冈时,白日鼠白胜扮作挑酒桶的汉子所吟唱的诗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后两句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是祈求下雨:一方却“犹恐春阴”,两种场面形成鲜明对照。 B.宋代民歌从不同的侧面渲染天气的炎热,为押送生辰纲的杨志等人口渴思饮,终于落入吴用所设计的圈套作铺垫。 C.这两首诗歌都描写了在春日大早之时,农人与豪门贵族两种不同的生活场面和不同的心理活动。 D.这两首诗歌都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讽刺了富贵人家不知民生疾苦。 2.前人点评李诗“有《三百篇》遗意”,请从诗歌主旨和表现手法角度分析李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下列各句中的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窦娥冤》中“春榜动,选场开”,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经考试合格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B.古代官职调动中“迁”,一般指升官,如“稍迁至栘中厩监”;“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表升职,如“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出”,京官外放,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C.《张衡传》中“通五经,贯六艺”,“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D.《苏武传》中“故使陵来说足下”,“陵”是自称,“足下”是谦称。古人一般不直呼姓名,只在以下情况下称姓名:自称、平辈之间、长辈称晚辈,作传介绍,对厌恶轻视的人。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时,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都有记载。 C.汉赋虽然呈现出堆砌词藻以致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锤炼语言等方面,却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D.苹果公司在iPhone8的相机中加入了ios功能,加大了长焦镜头的成像圈,这导致了更复杂的校准时间和更长的装配技术。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容并包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②在同一单位,普通员工往往只看重薪水,安于现状,因身无长物,很少去想丰富工作经验和提高职业技能;而优秀员工则看重宝贵的工作经验,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③时下文学又有了“手机段子”这个新品种,它常让你捧腹大笑或拍案而起,但却永远上不了书。你要体验那个味道只有打开手机。 ④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⑤在2019亚洲击剑锦标赛中,中国女子佩剑队以45:38战胜韩国队,登顶亚锦赛团体冠军宝座,这令在场的观众目瞪口呆。 ⑥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它们展示的不正是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光不断地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 )”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一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的往下扯,那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不可挽住的就让它去罢!问题在于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如何去打发它。梁任公先生最恶闻“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地去“杀时间”。他认为一个人要做的事太多,时间根本不够用,哪里还有时间可供消遣?不过打发时间的方法,亦人各不同,士各有志。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舟楫往来, ,顾问左右:“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和坤侍卫在侧,脱口而出:“无非名利二字。”这答案相当正确,我们不可 。不过三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大概名利二字当中还是利的成分大些。“ 。”时间即金钱之说仍属不诬。 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翻译完成之后,体力渐衰,有 之感。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然而悔之晚矣。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二十年即可完成,虽然工作计划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 B.二十年即可完成,虽然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 C.二十年即可完成,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 D.二十年即可完成,虽然工作计划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引用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B.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C.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绝如缕 以人废言 有钱能使鬼推磨 力所不及 B.熙熙攘攘 以人废言 有钱能使鬼推磨 力不从心 C.不绝如缕 因噎废食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力所不及 D.熙熙攘攘 因噎废食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力不从心 请分别写出对联最相关的人。 ①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___________ ②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___________ ③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___________ ④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___________ ⑤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___________ ⑥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青年学生追求“德先生”“赛先生”,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1931年抗战爆发,学生“抗日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抗日”。即便西南联大梅贻琦校长、张伯苓校长的公子也纷纷走向前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知识青年纷纷“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81年北大学子发出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倡议。 材料二: 当今,不少大学生赴国外留学,留居海外。 某青年宣称,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B 2.①文章围绕“一碗羊肉汤”行文,标题是文章的线索;②文章围绕标题“一碗羊肉汤”塑造人物形象,在市领导、刘乡长、张书记、县里不同层次的领导和“一碗羊肉汤”的关系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③“一碗羊肉汤”揭示文章的主旨,“一碗羊肉汤”致使一个农场消失,发人深思,反映出农村脱贫致富中的若干问题,揭示文章的主旨。 3.① 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他希望带领当地人脱贫致富,在荒岭上建立牧场。②头脑灵活,积极争取。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③没有原则,缺乏远见。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A项“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肖像描写”在文中没有体现,错误; C项,“脱贫致富典型”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只是脱贫项目,尚未脱贫致富,且“结尾出人意料”错误,从上文用羊接待参观者以及参观者一批接一批到来的情况可知,结尾“吃掉牧场”完全在情理之中,错误; D项,“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错误,所谓“典雅”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而本篇小说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错误; B项,是对细节描写这种手法以及效果的分析,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然后明确标题的类型和内容,再分析这一内容在情节、形象、主旨上的作用。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腈的灯笼”,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因此,标题是高考小说命题的热点之一。高考对标题探究的角度有三,一是标题含义(意蕴),二是标题作用(妙处),三是分析是否可以更换标题。此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探究标题作用(妙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③形成结构线索,贯穿全文。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⑤强化突出人物形象。⑥暗示、揭示小说主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⑦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就本文来看,“一碗羊肉汤”属于物象,所以在情节上,可以从线索的角度思考,文章从养羊、参观羊、宰羊、熬羊到一碗羊肉汤,都是围绕标题展开,标题是文章的线索;从形象的角度来看,从这碗汤里,读者看到了刘乡长的头脑灵活、缺乏原则和远见,看到了张书记的重形式,不务实等,可见标题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使牧场消失的正是这碗羊肉汤,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反映出农村脱贫致富中的若干问题,斥责了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 3.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的把握。掌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有五种途径和方法,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二是结合小说中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及间接描写的环境和与他人关系等内容;三是从分析情节入手;四是从分析环境入手;五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的间接议论的语句,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从本文来看,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作为乡长,他在长岭建起大牧场,希望带领乡亲脱贫致富,说明他能因地制宜,真抓实干;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说明他头脑灵活,积极争取;但他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说明他没有原则,缺乏远见。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解答人物形象这类题目首先要审准题,一要分清题干要求分析概括的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二要明确题干是要求考生概括还是分析人物形象,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最后根据人物在文中的表现来概括特点。 2、1. 昏、喧、门 处、去 2.喧闹、寂寥 3.地位卑微,却可以自得其乐 4. 超脱功名之外,不为羁绊 他既有着入世的热望,又不愿放弃出世的姿态 5.BF 6.他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对世间的观照有限 7.《终南山》的主旨实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是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化,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诗写景、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律诗韵脚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七言律诗的押韵规律,然后再结合诗歌做具体分析。本诗为一首七言律诗,每首八句,一般情况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可一韵到底,可中间换韵。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引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本诗中偶数句的韵脚为喧(an)、门(en)、处(u)、去(u),首句“昏(un)”入韵。韵脚分为两组,分别为:昏、喧、门;处,去。 2.本题考查补写能力。题干“文章第②段空格处应填入的形容词依次是”明确了补写的内容为“形容词”。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具体说,所补写的的内容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词语从文本中来,起引领、总结、衔接、照应或修饰作用。解答此题时首先观察所填的词语要修饰的中心词具有什么特性,“从黄昏□□的渡口,到月下□□的松径”,也就是要回答什么样的渡口,怎样的松径,然后回到原诗中去找线索,很容易便发现,诗歌中相关词句为“渔梁渡头争渡喧”“岩扉松径长寂寥”,可见渡口市“喧”闹的,松径是“长”“寂寥的”。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圈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对所圈出语句的重要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孟浩然在《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中写到“吾观鹪鹩赋”,而《鹪鹩赋》为张华所作,赋前的序写到“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所写的鹪鹩,外形微小地位卑微,但翩翩然自得其乐,孟浩然以“鹪鹩赋”对“王佐才”既写出了自己地位卑微,有写出了自得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圈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对所圈出语句的重要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文章第⑤段写到闻一多说“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而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这项矛盾在他的身上并不明显”,也就是闻一多认为孟浩然并没有像其他文人那样为功名所羁绊;而作者认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恰是孟浩然矛盾行止的最佳写照,而第⑦段写到孟浩然并非没有入世的热望,却又终不肯、不敢或者不能放弃出世的姿态,所以作者认为孟浩然既有着入世的热望,却又终不愿放弃出世的姿态。 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形象的把握,表现手法的判断,主旨情感的推断,结构思路的归纳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立足考查“对文章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孟浩然始终不愿与现实社会妥协的品质节操”是错误的。文章中孟浩然并非没有入世的热望,但又总是提步又止,表现出对世间的“疏离”。 C项,“原因是他只精擅山水诗和送别诗”是错误的。由原文“不够丰富的人生与对世间有限的关照,确实限制了他的创作”可知,孟浩然诗歌创作取材狭窄的原因为不丰富的人生和对世间关照的有限。 D项,“孟浩然是一位不愿趋附权贵的君子”是错误的。由原文“这究竟是自觉的选择,还是背运的笑料,真是难说得很”可知,不一定是孟浩然不愿当官,所以不能体现他是一位不愿趋附权势的君子。 E项,“旨在增添文章的文化含量,并使语言生动华美”是错误的,引用大量的诗句是为了说明孟浩然的“疏离”。 故选BF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找准答题范围,圈出相关语句,然后对语句进行概括分析。文章第⑩段说到王维和孟浩然诗歌的不同,王维的诗作里体现出来的恬淡是真的恬淡,而孟浩然的恬淡里仍然有焦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为孟浩然生死河山全盛时,并且总是提步又止,不曾真正切切的去“走上一遭”,他与“外面”的世界始终疏离,所以他虽然和王维齐名并尊,但因不够丰富的人生与对世间有限的关照限制了他的创作,从体裁、题材到意象的丰富变化等都比不上王维。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以及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题干为“作者认为‘王维……暮年诗作里的恬淡是真恬淡’,请结合本学期所学的诗歌《终南山》的具体诗句及主题作简要分析”,需要结合《终南山》的诗句和主旨作答,而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的话,必然会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