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潜山第二中学高一下语文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y****6 文档编号:11483425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5.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潜山第二中学高一下语文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潜山第二中学高一下语文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潜山第二中学高一下语文期末检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逃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元也不到。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摔在地上,一个形容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老宋的工作内容和日常表现,凸显了他认真负责、干练勤劳、乐于助人等特点,为下文团里不辞退他并为他捐款作铺垫。 B.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款当做改变家庭境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拿到善款后,老宋夜里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细细体味那些钱,体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情。 D.作者采用平静的叙事语调,把人物、事件置于冷静客观的语境中,不做任何价值判断,让人物的艰难、悲凉、矛盾和无奈得以深刻体现。 2.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老夏的性格特点。 3.文章略写老宋第一次“逃跑”,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五年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从不足1万公里,延长到2.2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60%以上,“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成为了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五年间,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铁、莫斯科至喀山高铁等多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纵观国内,依靠高速铁路的助力,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区域间的沟通交流,让老百姓感受到了高科技为铁路带来的巨大成果,体验到了新时代经济动脉所焕发出的无限活力。诸如,宝兰高铁的开通运行,穿越陕西关中、甘肃天水、定西等贫困地区,结束了陇中和陇东南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为沿线天水地区的苹果种植户带来了新的机遇。放眼世界,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深入推进,中国高铁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为世界各国踏上相互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和平发展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蒙内铁路(蒙巴萨港-内罗毕)的通车运行,圆了肯尼亚的百年梦,更为铺起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了开端工程。 (《中国高铁:破茧成蝶撩起惊世之舞》2017年6月8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二: 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据测算,国外企业修建高铁平均成本为每公里0.5亿美元以上,中国只需约一半,且中国企业的工期短,施工效率又是外国企业的一倍以上。成本低,标准却更高。安全性能上,中国标准与欧洲标准基本一致,施工标准远高于欧标。中国企业施工中用到的钢筋、水泥等材料等级和用量都偏高。中国铁路装备最大的优势,一是性价比高,二是交货能力强。性价比高,并不是“故意低价换市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成本的控制力。中国铁路的配套产业完整,包括上下游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发达,这是一般国外厂商无法做到的。中国产品交货及时,工人劳动效率高。同样一列车,国外制造要18-22个月,我们最多12个月。 (摘编自《2016-2021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台媒称,中国高铁的名号已在世界打响,就连美国加州州长也二度赴华取经;2017年6月5日,美国加州州长布朗继2013年后,第二次搭乘中国高铁。布朗对中国高铁赞誉有加,“我是高铁的忠实爱好者,也是高铁在美国坚定的提倡者,很愿意看到加州参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尽一切力量促其实现。”“我很喜欢坐火车,除了可以阅读、与人交谈,更可起身走动,而且火车速度很快,非常方便。”布朗更开玩笑表示,希望能从加州搭乘高铁到中国。 早在2010年,当时的加州州长阿诺就曾造访杭州,期望了解高铁的服务、融资状况,以利促进加州人文、产品交流以及地区发展。 虽然美国有高速列车“阿西乐特快”,但其最高时速仅240公里,平均时速110公里,远低于中国高铁300公里以上的时速。此外,美国铁路的准点率最高仅到75%,和中国高铁“零误差”的佳绩相比逊色许多;落后的设施、乌龟般的速度,导致多数美国人不考虑当地火车。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重在说明,2012年来,中国高铁在国内国际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丰硕成果。 B.材料二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各种优势,说明中国高铁具有行业市场前瞻性与较好的投资战略规划。 C.材料三充分说明了中国高铁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影响力和诱惑力。 D.上述三则材料,虽然切入角度不同,表述重点有异,但都传达出中国高铁良性发展的信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中国高铁的发展,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条腿已经在国内气势昂扬地迈开,另一条腿则正大步迈向国际。 B.蒙内铁路的通车运行,使得肯尼亚人对道路的期盼得以梦想成真,同时,它对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也起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C.中国高铁配套产业完整,对成本的控制力强,形成了中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中国高铁性价比高于国外企业。 D.布朗认为乘坐高铁能阅读、交谈、起身走动,与汽车飞机相比高铁有其自身的优势,并提出了从加州建高铁到中国的构想。 E. 因能力所限,现阶段中国高铁在海外的发展,只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国家建设。 3.从材料看,为什么美国加州州长会在2017年再度赴华取经中国高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作为读者,本当用心去读,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但是有人在阅读之余,偏要选出桂冠之作,于是便有了不少纷争。 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自此,七律桂冠便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明代胡应麟认为《登高》一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当代学者孙绍振则认为王昌龄《出塞(其二)》,“不论从意象的密度和机理上,还是从立意的精致上,都不是前述‘压卷’之作可以望其项背的。” 在这些评价中,第一都是唯一的;然而对于唐诗的评价,也有多元第一的观点。 对于唐代律诗,明代杨慎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沈佺期的《独不见》难分优劣,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诗法上,王世贞指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要不得为第一也”。他认为杜甫诗歌虽未尽善尽美,但是堪称第一,故隆重推出了《秋兴八首》中的四首。 对于唐人绝句,也有多个第一的主张。明代王世懋对王昌龄《出塞》为压卷之作颇不认同,认为不过是“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指出“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相较于王昌龄《出塞(其一)》,明代敖英指出“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所以他认为这三首诗呈鼎足之势,都堪称第一。 胡应麟不认同永恒第一的观点,他提出了分期的冠军之说。他在《诗薮》中指出:“初唐绝,‘葡萄美酒’为冠;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中唐绝,‘回雁峰前’为冠;晚唐绝,‘清江一曲’为冠。”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必角逐出桂冠诗作。明代钟惺、谭元春指出:“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 (摘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羽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应当是唐人七律的桂冠。 B.胡应麟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言律诗的桂冠。 C.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 D.孙绍振认为《出塞(其二)》比不上《出塞(其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阐释了“唯一第一”及“多元第一”这两种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 B.文章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为读者理解不同观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C.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 D.文章主体部分围绕唐诗桂冠之争展开论述,阐述前人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桂冠的论争集中在律诗和绝句,可见这两种体裁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体。 B.唐诗压卷之作的纷争中,评价诗歌的标准不一,有意象、立意、声韵、情感等。 C.好的诗歌给予我们艺术的享受和启迪,进而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 D.明代钟惺、谭元春主张读好诗,不必角逐出唐诗的桂冠,作者也认可这一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句。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地名)封人(官名,春秋时管理疆界的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1)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 (2)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阅读古典戏曲名作《桃花扇》中的一段唱词,回答下面小题。 折桂令 [清]孔尚任 问秦淮①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注)①秦淮河流经南京城,明代时,秦淮两岸一度富贾云集,金粉楼台,画舫凌波,繁华一时。本曲是写剧中人物苏昆生在明朝灭亡后重访秦淮的所见所闻。 1.下面各项对唱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用“旧”“破”“坏”来对景物进行修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其中已含着作者的思绪。 B.本曲中的“粉黛”与《长恨歌》“宛转蛾眉马前死”句中的“蛾眉”运用了同样的修辞手法。 C.“端阳”与“重九”都是中国传统节日,前者多有与舟船相关的习俗,后者多有与菊、酒相关的习俗。 D.本曲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如今秋日秦淮的黯淡萧索之景,与曾经的繁华热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这段唱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吴融《华清宫二首·其一》) 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C.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欧阳修《送姜秀才游苏州》) D.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石柔《绝句》) 3.曾有人认为,这段曲词“感慨寄于景,由此面翻见彼面”。“翻见”,就是由当下的“此”反向推想而见出过去的“彼”。请结合本曲内容和主旨,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互联网金融减少了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准入门槛,极大地满足了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促进了市场竞争。 B.今年以来,国内出版界紧紧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策划出版了一批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精品力作。 C.林芝平均海拔3100米,是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更是西藏海拔最低、气候最佳的地级市,近年来将生态作为立市之本,正成为世界级的生态旅游区。 D.武汉市防汛指挥部就武汉市的防汛排涝应急救灾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会议负责人表示,预计今日22时全市的主干道渍水将全部消退。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有司:官吏的统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C.归去凤池夸。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柳永《望海潮)这里代指朝廷。 D.春榜动,选场开。春榜:唐宋举人考试时间都在春季,因此后世称举人考试为春榜。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作品是枯燥呆板还是 ,理论研究是玄虚莫测还是直面现实,能否在“身入”之外做到“情入”至关重要。正因为毕生坚守“启人心智、服务人民、资政育人”的信念,“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从教67年,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奠定了党史学科。 心怀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行万里路、进万家门,用功是 的前提。不知稼穑之艰难,就不知贵谷务本之治道;不思纺绩之辛苦,就不知创业营生之艰辛。黄甫村蹲点14年,直到对农村各种人物、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 ;年届七旬的杜润生为掌提农村发展实际,调研走访全国25个省份240个县,主持起草的五个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影响深远。“不下汪洋海,难得夜明珠”。忍受寂寞、抵制诱惑、潜心向学,留下的将是佳作巨著,成就的将是 。漫漫时间长河,( )。今天,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铺展开来,近14亿人民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革,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生龙活虎 一鸣惊人 了如指掌 大将风度 B.生龙活虎 厚积薄发 洞若观火 大将风度 C.活灵活现 一鸣惊人 洞若观火 大家风范 D.活灵活现 厚积薄发 了如指掌 大家风范 2.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从教67年,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奠定了党史学科。 B.不知稼穑之艰难,就不知贵谷务本之治道;不思纺绩之辛苦,就不知创业营生之艰辛。 C.年届七旬的杜润生为掌握农村发展实际,调研走访全国25个省份240个县,主持起草的五个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影响深远。 D.今天,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铺展开来,近14亿人民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革,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可以永恒,生命却不过一瞬 B.生命不过一瞬,那些为时代面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却可以永恒 C.可以永恒的是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生命却不过一瞬 D.生命不过一瞬,可以永恒的是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敕造(chì) 骐骥(jì) 笑靥(yè) 沸反盈天(fèi) B.蚕噬(shì) 蹂躏(lìn) 榫头(sǔn) 鞭答天下(chī) C.贾人(ɡǔ) 踌蹰(chú) 形骸(hái) 百无聊赖(lài) D.付度(cǔn) 怯弱(què) 盥沐(ɡuàn) 度长絮大(xié) 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则有关萤火虫与蜗牛的资料说,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而它的食物就是蜗牛。原来,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弯拢来就成为一把钩子,钩子上有一条沟槽,那东西细小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先用颚在精明的蜗牛的肉体上轻轻地敲敲。而蜗牛根本未把弱小的萤火虫放在眼里。它不知道,萤火虫的这种敲打就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敲它几下,注射另外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下肚去。 (1)从以上材料中可以推论出萤火虫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从蜗牛的经历中可以得出什么教训?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根据要求写作。 渔夫的誓言 吴学安 古时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合实际,八头牛也拉不回来,将错就错。 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这一次渔汛所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回到岸上后,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一次出海一定要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不用说,他又只能空手而归了。晚上渔夫抱着饥饿难忍的肚皮,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又发誓,下次出海,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遇到墨鱼,他都要去捕捞。 第三次出海后,渔夫严格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捕捞,可这一次墨鱼和螃蟹他都没见到,见到的只是些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赶得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死去。 读完《渔夫的誓言》,你得到怎样的启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B 2.①体贴善良。起初,老宋的腿出了毛病,老夏替他瞒着;后来,看到老宋“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②乐于助人。老宋的腿病瞒不住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老宋没钱治腿,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③细心谨慎。他专 门找到现任团长,邀团长同他一道去给老宋送钱,找个旁证。 3.①增添小说的戏剧性。老宋悄无声息地“潜逃”让情节发生突转,给读者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美感;②推动情节发展。略去老宋逃跑的心理、过程乃至下落,引起了团里的老师们的气愤,进而引发老夏的一系列行为;③揭示文章主旨。老宋在保全身体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权衡中选择携款逃跑,表现出老宋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社会底层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充满了无奈和尴尬,体现了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④制造悬念,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 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款当做改变家庭境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错误。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起初,老宋的腿出了毛病,老夏替他瞒着;后来,看到老宋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等情节中概括出老夏“体贴善良”的性格特征。从“老宋的腿病瞒不住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老宋没钱治腿,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等情节中可以概括“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具体的情节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考生要注意从小说的艺术性、情节发展、突出主题三个方面作答本题,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本题可以作答为,增添小说的戏剧性。老宋悄无声息地“潜逃”让情节发生突转,给读者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美感;推动情节发展。略去老宋逃跑的心理、过程乃至下落,引起了团里的老师们的气愤,进而引发老夏的一系列行为;揭示文章主旨。老宋在保全身体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权衡中选择携款逃跑,表现出老宋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社会底层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充满了无奈和尴尬,体现了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 2、1.B 2.AC 3.①中国高铁在国内国际快速发展,成绩斐然.②中国高铁集成、施工、装备制造和运营管理技术先进.③中国高铁成本低,标准高,工期短,安全性能好.④美国现有高速列车设施落后,速度慢,准点率差;对中国高铁的考察或引进可能有利于促进加州人文、产品交流以及地区发展.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材料二说明“中国高铁具有行业市场前瞻性与较好的投资战略规划”理解有误,根据对材料二内容“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的理解,材料二主要是在说中国高铁技术的先进和竞争力。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构建也起了添砖加瓦的作用”错误。由原文“蒙内铁路的通车运行,圆了肯尼亚的百年梦,更为铺起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了开端工程”可知,选项“构建也起了添砖加瓦的作用”的理解有误。D项,“与汽车飞机相比高铁有其自身的优势”无中生有,布朗认为乘坐高铁能阅读、交谈、起身走动,与汽车飞机相比高铁有其自身的优势,并提出了从加州建高铁到中国的构想。“与汽车飞机相比高铁有其自身的优势”原文并没有表述此内容。E项,“因能力所限,现阶段中国高铁在海外的发展,只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错误。结合“放眼世界,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深入推进,中国高铁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为世界各国踏上相互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和平发展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因能力所限,现阶段中国高铁在海外的发展,只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的说法缩小了范围,明显有误。故选AC。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五年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从不足1万公里,延长到2.2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60%以上,‘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成为了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五年间,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分析,中国高铁在国内国际快速发展,成绩斐然。结合“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安全性能上,中国标准与欧洲标准基本一致,施工标准远高于欧标”等分析,中国高铁集成、施工、装备制造和运营管理技术先进。结合“中国铁路装备最大的优势,一是性价比高,二是交货能力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成本的控制力。中国铁路的配套产业完整,包括上下游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发达,这是一般国外厂商无法做到的。中国产品交货及时,工人劳动效率高”分析,中国高铁成本低,标准高,工期短,安全性能好。结合“当时的加州州长阿诺就曾造访杭州,期望了解高铁的服务、融资状况,以利促进加州人文、产品交流以及地区发展”“美国铁路的准点率最高仅到75%,和中国高铁‘零误差’的佳绩相比逊色许多;落后的设施、乌龟般的速度,导致多数美国人不考虑当地火车”分析,美国现有高速列车设施落后,速度慢,准点率差;对中国高铁的考察或引进可能有利于促进加州人文、产品交流以及地区发展。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3、1.C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说法不符合文意,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此诗第一”意即《出塞(其二)》是最好的,并不是赞同其为唐绝句压卷之作。故选C。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说法错误,文章在分析“分期第一”和“无第一”这两种观点时,并没有同时使用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推断错误,原文第一段称“作为读者,本当用心读去,致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第七段称“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作者主张做理想的读者用心读诗,读好诗,但是并没有说好的诗歌可以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故选C。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4、(1)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到齐国去,走在路途上又饥又渴。 (2)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第一句:束缚,表被动,被捆绑着;自,从;之,动词,到;道,名词作动词,走在路上。第二句:幸,侥幸;及,到;不死,表被动,被处死;用,表被动,被重用;何以,宾语前置,用什么;报,报答。 理解并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以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译文: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到齐国去,走在路途上又饥又渴,路过绮乌郡时,向防守边疆的人讨要食物。防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非常恭敬地请他吃食物。这个防守的人私下里对管仲说:“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呢?”管仲说:“假如真能像你所说的那样,那么我重用贤良者,让有才能的人得以发挥,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报答你呢?”这个防守的人因此怨恨管仲。 5、1.D 2.B 3.赞同。 唱曲者旧地重游,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寄托于眼前的衰败景象之中,由“破纸”“坏槛”推想出当年漂亮的新窗纸和色泽鲜亮的槛栏,由今日粉黛不见、笙箫不闻、灯船不闹、酒旗不挂,反推出当年秦淮的繁华,这种衰中见盛就是“由此面翻见彼面”。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D项,“本曲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如今秋日秦准的黯淡萧索之景”错,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但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明朝灭亡后“无个人瞧”的萧条没落的秦淮两岸形成了强烈对比,描绘了唱词中秋日秦淮的黯淡萧索。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把词语放入语境中来理解。本题B项中,诗人借“沧海水”“巫山云”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 A项,宫外暗云端的飞雪、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