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zj****8 文档编号:11483422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17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全球人口数量增加,垃圾增速远超人口增速,固体废弃物处置几乎成为许多城市的“心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固体废物污染强度高,危害着人们的生存环境。 固体废物根据其产生源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三类:工业废物、农业废物和城市垃圾。固废垃圾处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我国,固废妥善管理和处置工作目前主要遵循这三个原则。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国君向笔者说:“减量化就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废物的产生,为城市减负;资源化指可回收物或固体废物作为原料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只有废物作为原科变成产品回到消费者手中,才算是资源化;无害化指固体废物和垃圾的处理处置符合排污许可证即排放标准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空气污染物排放、水污染物排放、卫生要求都要符合相关标准。” 根据这一原则,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废弃物转化为能源的行动,使中国的固体废物处置事业迅猛发展。 (摘编自《绿色生活,变废为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月9日) 材料二:2011年各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无害化处理率 (数据来源于《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处理规模分析图表》)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流入,垃圾产生量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据统计,2012年全市垃圾产生量已达790万吨,日均清运量2.17万吨,日处理能力1.22万吨,处理缺口达每天3200吨。“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2017年10月30日,北京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的目标。 目前,北京市在垃圾处理上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环卫专业作业单位向社区延伸,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但居民初次分类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更多的是依赖物业公司二次分类,集中分类和资源利用环节靠后。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一是分类回收标准不明晰、回收设施不健全。目前分类回收桶摆放只深入到社区层面,且并未实现全市覆盖。二是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由于目前北京市主要采取“按人按月”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收费方式,垃圾分类和收集信息手段薄弱,在垃圾分类与否、垃圾产生体积上并未对市民形成数据管理和实质性的奖惩。三是垃圾处理网络与垃圾回收网络衔接不力。可回收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有害垃圾分类与危险废物处理衔接、易腐及厨余垃圾分类与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衔接,这“三个衔接”并不完善,生活垃圾网络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 (摘编自《健全奖惩机制,推进垃圾分类》《中国日报网》,2018年7月18日) 1.下列不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原则的是( ) A.实行净菜进城 B.石油液化气、煤气、天然气代替煤炭 C.酒店提供一次性卫生商品 D.以“小而精、简而美”为原则设计产品包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通过分类让垃圾减量,就是为城市减负。 B.虽然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在全国整体已接近饱和,伯部分地区(如黑龙江、吉林和甘肃)仍有快速扩张的机会。 C.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但难就难在将其顺利归位。每位公民都必须以负责任的心态积极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D.提高“按人按月”收取的垃圾处理费数额,有利于解决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的问题。 3.请结合材料,提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北宋时期,戏剧表演与戏曲演唱两种技巧的酝酿都已经接近成熟了,而历史的变故则把二者的综合过程剖分到两个地区去进行,其结果是在中国戏曲第一次以成熟形态出现时,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声腔流派: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造成以后延续四百年的文化景观。南曲戏文于十二世纪初叶出现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地区,属吴语方言区。北曲杂剧则于蒙古灭金后形成于北方的山西、河北一带,属北方方言区。由于方言的差异,以及在方言基础上两地民间曲调风格的差异,南曲和北曲形成两个不同的音乐系统。尽管南曲、北曲都大量吸收了宋代词调,然而它们更多地却是吸收了不同方言地域的民间曲调。 南曲是“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畴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明·徐渭《南词叙录》)。被吴地民间广为传唱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自然带有吴歌的显著特点。吴地歌曲在调式上的特点是只有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不同于北方的七声音阶。 与直接从宋人词调和当地民间小曲中升华为戏文唱腔的南曲不同,北曲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套数长期传唱到为杂剧唱腔所利用的过程。北曲来源最初是汴京以及中原一带的各种小唱、说唱曲调,后来吸收了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的曲调和乐器,渐渐演变而成。在诸多演唱艺术种类中,北曲杂剧主要受到两种曲牌联套音乐体制的影响,即大曲和诸宫调,在民间长期演唱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音乐体制方面的固定格律,因此当北曲杂剧一旦把它们吸收为自己的音乐主体,便形成与南曲戏文迥异的一套严格曲律规定,从曲牌联套到韵脚平仄,都有固定的要求。这使得晚出的北曲比早出的南曲在音乐体制上更加成熟而文人化。北曲的调式比南曲多出变宫、变徵两个音阶。 由于历史形成的脚印不同,南北曲在伴奏乐器和演唱方式上也有显著的区别。南曲戏文演唱不用管弦乐器伴奏,而采取徒歌的方式,只以拍板节拍,用锣鼓扶衬,但在曲腔之尾用人声帮和,这与它最初来源于宋词和民间小令的演唱有关。宋词的演唱历来是只以拍板节拍,或加上鼓的帮扶,而不用管弦乐器伴奏的。民间小令则多半是徒歌。北曲杂剧则因其音乐体制直接承自诸宫调等,一开始就是用锣、板、鼓、笛伴奏的,后来又慢慢加入弦索乐器如琵琶等。在唱法上则历来为一人单唱,用管弦乐器扶衬。 元灭宋后,北曲杂剧迅速推进到南方,最初沿着京杭大运河的水路传播到江浙一带,占领了南宋旧都杭州,继而扩及湖广,使宋元割据时期南北戏曲自生自长的局面被打破,南北两大流派发生了直接的交锋,其中北曲杂剧取攻势,南曲戏文取守势。二者对观众的争夺,至少在元代形成了两次反复,即最初北曲杂剧冲垮了南曲戏文的阵线,到顺帝朝,戏文重新崛起,甚至浸润到北曲杂剧的大本营大都,元末时戏文又一度遭劫。明初,戏文和杂剧开始并行流布和各自发展,而戏文渐渐占了统治地位。约从成化年间开始,戏文在东南几省陆续变化出诸多新的腔种来,它们一经产生就以异常迅猛的姿态向南北各地流布。在其逼人的攻势下,曾经一度盛行全国的北曲杂剧竟然从此一蹶不振,陆续萎缩,最终竟在万历年间成为绝响。 (摘编自廖奔《中国戏曲史·声腔源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方言基础上的民间曲调风格的差异是导致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形成两个不同的音乐系统的首要原因。 B.南曲戏文大量吸收了宋人词调,也注重从民间小曲中吸取营养,并最终将它们升华为戏文唱腔。 C.与南曲的单一来源不同,北曲在唱腔方面先后受到汴京、中原一带小唱、说唱曲调的影响和北方民族曲调、乐器的影响。 D.南曲戏文的演唱脱离了乐器的伴奏,而北曲杂剧则相反,在锣、板、鼓、笛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琵琶等乐器伴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概述南曲与北曲的差异,接着逐层剖析,最后交代了元明时期二者交锋的历史及最终结果。 B.文章引用明代徐渭的论述,说明南曲戏文受到民间曲调的较大影响,也印证了南曲在演唱方式上的特点。 C.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详细论述了南曲戏文与北曲杂剧在唱腔、伴奏、演唱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D.文章提及的元代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对观众的争夺,说明元代是两大流派激烈交锋并互有胜负的时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历史上发生了宋元朝代间的更替,那么南北戏曲自生自长、双峰对峙的局面很可能会延续得更久。 B.北曲虽然出现较晚,但在音乐体制上比南曲更加成熟,在唱腔方面更加丰富多变,且一直领先于南曲。 C.在明代,戏文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在改革创新后迅速流传全国,这大大加速了北曲的衰亡。 D.南曲和北曲的发展历史表明,一种艺术形式的生命力既受到历史进程的影响,又与自身的艺术创新息息相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 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 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2月底到10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乌,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 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 100 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对人生美妤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止是湖中美景,还有人生过往的回忆。 C.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把硬骨头取出来做成精美饰件,这些写出了查干湖特有的生活场景和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D.第四段对秋鸟进行了详细描写,不仅用数字写出了水禽的数量之多,种类众多,而且生动地描述了鸟儿们的争抢、捕食的场景和它们的靓丽的身影。 2.请赏析文中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3.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詈:斥骂 B.素不闻诗书之训 训:训练 C.视五人之死 视:比较 D.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仆一样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A.苟以天下之大 B.均之二策 C.因人之力而敝之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等寥寥数语形象地描绘出五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阉党“不敢复有株治”、大阉“投缳道路”等叙述从侧面彰显出五烈士斗争及牺牲的重要意义。 C.“斯固百世之遇也”是对五烈士受人敬仰的感慨和高度评价,这表明他们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D.选文叙议结合,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层层深入,阐述了五人之死的积极意义,点明了文章中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① 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⑧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指大宋沦陷的北国江山。 B.“斗牛光焰”与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斗牛”都指斗宿和牛宿。 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与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空”均是空荡的意思。 D.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一派和平景象。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这首《水龙吟》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说明理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李彦宏告诫跃跃欲试的年轻人:一定要有向前看两年的眼光。跟风、跟潮流,你吃到的很可能是剩下的残羹冷炙。 B.在这里,没有了冠冕堂皇的说教,更没有故作姿态的摆拍;有的只是实打实的方法指导,有的只是亲力亲为的实践图像。因而,这样的展览才更具说服力。 C.“猎狐2015”行动开展以来,一些藏身海外的贪腐分子,安心被抓捕,安心主动投案自首,负荆请罪,这充分显示出法治力量的强大和我国发腐力度的加强。 D.人类对于大自然肆无忌怛地进行掠夺性开放,大自然对于人类不留情面进行毁灭性报复。这样两虎相斗下去,失败的最终是人类。 阅读《荷塘月色》选段,对描写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A.“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叶柄挺拔、叶面舒展的优雅形态。 B.“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分别写出了荷花开放和含苞的神态。 C.“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用“明珠”“星星”比喻白花,相似点在于繁多。 D.“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借用听觉写嗅觉,写出微风中的荷花清香似有若无的特点。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窥探(guī)  阜盛(fǔ) 喧豗(huī) 涔涔( cén) B.弄堂(nòng) 草窠(kē) 崤函(yáo) 楔子(xiē) C.敕造(chì) 绣闼(tà) 戕害(qiāng) 孛老(bó) D.凋零(diāo) 畏葸(xǐ) 罪愆(yán) 变徵(zh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一个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一个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两者的字面意义似乎有着 。然而,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其实是是一体两面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在作用于社会时,( );而媒介素养如果脱离了科学基础,就难以养成对社会面貌形成客观认知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有许多共通性。比如,科学与传播都需要 精神。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食品安全谣言来势汹汹,有的历经反复辟谣,依然在某些情况下 。一个谣言传播的时间越久、范围越大,彻底消除其危害的难度就越大。每一个公民都有阻止谣言传播的责任,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明白谣言和言论自由的 ,不助长谣言传播的气焰,提高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应当成为现代公民最基本的角色认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大相径庭 质疑 甚嚣尘上 界线 B.天壤之别 置疑 满城风雨 界限 C.大相径庭 置疑 满城风雨 界线 D.天壤之别 质疑 甚嚣尘上 界限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才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 B.就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 C.才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 D.就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B.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C.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D.如果受众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天府大学作为“2019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分会场承办方,为前来参会的警察和消防员写的广播稿,其主体部分有五处表述不规范,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亲爱的警察和消防员们: 欢迎各位来到我校参加“2019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诸君的莅临让我们倍感荣幸。我校背靠青城山,南望清水河。运动会期间,我校的志愿者将会为你们鼎力相助。在运动会开幕式上,您将看到我校师生优美的舞蹈,聆听到师生们精彩的演唱,我们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一展才艺。 祝大家在本次盛会取得优异的佳绩!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教育》有一篇文章,用六个关键词概括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责任、理想(志气)、忠恕、知耻(良心)、气节(骨气)、守礼(恭敬辞让)。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结合自己的感悟,谈谈你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C 2.D 3.(1)健全和完善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答“明晰分类回收标准,健全回收设施”也可给分。)(2)建立垃圾分类激励处罚机制,从“按人按月收费”向“按体积按分类程度收费”转移。(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治理,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不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原则的”,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原则”的内容,再浏览选项,与文本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材料一第三段说“减量化就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废物的产生,为城市减负”,而“实行净菜进城”“石油液化气、煤气、天然气代替煤炭”“以‘小而精、简而美’为原则设计产品包装”都可以减少废物的产生,所以ABD三项都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原则; C项,该项不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原则,“酒店提供一次性卫生商品”不但不会减少废物的产生,反而会增加固体废物的产出,所以不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原则。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D项,“……有利于解决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的问题”错误,从材料三第二段来看,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是垃圾分类没有做好,公众参与此类工作的热情不高,提高“按人按月”收取的垃圾处理费数额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招致公民不满。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材料,提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然后浏览材料,找到设题的区域,圈出相关的内容,分点概括。浏览材料可以发现,答题的区域应该在材料三第二段,这一段说“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针对这三个问题给出相应的措施即可。如“一是分类回收标准不明晰、回收设施不健全。目前分类回收桶摆放只深入到社区层面,且并未实现全市覆盖”,由此可知应该健全和完善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二是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由于目前北京市主要采取‘按人按月’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收费方式,垃圾分类和收集信息手段薄弱,在垃圾分类与否、垃圾产生体积上并未对市民形成数据管理和实质性的奖惩”,由此可知可以建立垃圾分类激励处罚机制,从“按人按月收费”向“按体积按分类程度收费”转移;“三是垃圾处理网络与垃圾回收网络衔接不力。可回收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有害垃圾分类与危险废物处理衔接、易腐及厨余垃圾分类与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衔接,这‘三个衔接’并不完善,生活垃圾网络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由此可知,可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治理,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2、1.B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首要原因”错,“方言的差异”及“方言基础上两地民间曲调风格的差异”是其成因,但二者并无主次之分;C项,“南曲的单一来源”说法有误,它受到了宋人词调及民间曲调的影响;D项,“脱离了乐器的伴奏”有误,原文是说南曲不用管弦乐器伴奏。故选B。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论述了……异同”说法有误,文中只是论述了南曲与北曲在唱腔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并不涉及相同点。故选C。 3.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B项,北曲在唱腔方面“一直领先于南曲”与原文不符,原文“约从成化年间开始,戏文在东南几省陆续变化出诸多新的腔种来”说明此时南曲在唱腔方面已经取得了对北曲的明显优势。故选B。 3、1.B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苇叶、苇花、苇秆等方面描写了芦苇的张扬、浪漫的美,看似柔弱,却很刚强,森然列阵,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赏喜爱之情。 3.①风景美.天空舒朗,秋水娴静,秋草成熟,候鸟翔集,秋鱼肥美。 ②人美.渔民辛勤劳作、生活方式质朴,是生态环境的维护者。 ③生态美.原生态的渔猎文化.水与生命,植物与动物,天、地、人之间的和谐.表达 了 作 者 对 查 干 湖 的 热 爱,对 这 种 生 活、文 化 等 的 眷 恋守护。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并不是描写天空的。C项,“吃菱角”不能说是查干湖特有的场景。D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没有“靓丽的身影”。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首先答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从苇叶、苇花、苇秆等方面描写了芦苇的张扬、浪漫的美,看似柔弱,却很列阵,森然列阵,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赏喜爱之情。 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此题主要考核修辞手法,注意明确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及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此题和足以抓住二段的段首句和文章的开头结尾概括。从风景美、人美、生态美的角度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4、1.B 2.D 3.C 【解析】 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训:训练”错误,应为“教导”“教诲”的意思。故选,B。 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D项和例句,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B项,指示代词,这;C项,助词,的。故选D。 3.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C项,“比周顺昌还要荣耀”错误,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依据。故选C。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5、1.C 2.①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②“廉颇老矣”句,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启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③“元龙老矣”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可是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体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对“空”的理解错误。两个“空”的意思不一样,“潭空水冷”指空荡;“泪空流”中指徒劳的。说还没有灭胡鬓发就白了,白白地流了。陆游《诉衷情》中的“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道比较分析词的情感的题目,是古诗词的常考的题目之一。此类试题解答时,回答词句表达的作者的情感,除了回答出具体的情感,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回答词句的表现手法,要先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再回答此手法的具体表现和表达效果。联系词文作答是鉴赏的必然步骤。本题需要明确观点——情感相同。然后结合词句内容分析情感相同的原因。本词中“廉颇老矣”句,运用廉颇的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显然是对廉颇当年人虽老而心犹壮的敬仰,同时也暗含对他最终未被任用的同情和感慨。联系词人自己的经历,词人慨叹自己报国无门的忧虑之情。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章”,用反语,以淡静之词,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作者年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的。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两句情感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愤懑之情。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