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政治专升本
复习资料
A套
注:根据考题查找目录,根据目录题号查找相关内容
目 录
一、辨析题
1、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4、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
5、世界统一于存在。
6、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7、正确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
8、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9、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10、偶然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只起破坏作用。
11、假象是一种错觉。
12、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13、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4、“有用就是真理”。
15、真理有阶级性。
16、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
17、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
18、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
19、哲学里有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一个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20、要保护好环境,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遏制经济的发展,实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21、人中过剩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22、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3、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4、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25、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6、唯物史观是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统一。
27、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28、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完全是中国的。
29、邓小平理论的方题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0、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31、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3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力关系的矛盾。
3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4、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35、对外开放就是否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36、特区姓“资”不姓“社”。
37、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38、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说在任何地方、在任何产业中,公有制必须居主导地住。
39、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40、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引进国外技术。
41、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42提倡以德治国就不需要依法治国。
4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是坚持党的领导。
4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
45、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46、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也就自然而然上去了。
47、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48、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49、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
5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51、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只注重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社会的综合发展。
52、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53、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54、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55、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就要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6、“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57、民族平等是团结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58、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的基本形态或形式。
5、简述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6、简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9、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0、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12、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3、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4、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结构理论的关系。
15、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6、简述劳动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决定作用。
17、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18、简述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19、简述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20、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
21、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22、简述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局限性。
23、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24、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怎样?
25、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6、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7、简述质、量、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28、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29、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0、简述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31、简述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2、简述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3、什么是现实性与可能性?如何把握可能性?
34、简述量变与质变的犯罪的复杂多样性。
35、简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6、简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7、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8、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39、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40、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关系是怎样的?
41、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
4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3、简述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
4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45、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一元性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6、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为什么是错误的?
47、怎样理解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关系?
4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9、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50、简述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根源。
51、简述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52、简述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53、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4、简述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5、简述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6、简述社会的基本结构。
57、简述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58、简述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
59、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0、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其根据。
6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6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64、简述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内容。
65、简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67、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68、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69、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70、简述中国的经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71、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72、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
7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74、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75、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76、简述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及特点。
77、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78、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是什么?
79、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80、如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8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必然性。
82、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8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8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85、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区别。
8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87、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内涵。
88、简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89、我国应如何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90、简述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9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9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9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94、如何理解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
95、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9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9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9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99、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0、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01、邓小平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哪些新的科学判断?
10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0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104、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05、简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106、特别行政区有哪些高度自治权利?
107、“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108、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长期不变的方针?
109、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110、试述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区别。
111、简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四个决不”。
112、如何理解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重大的历史责任?
113、怎样理解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祖国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14、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有哪些?
115、、为什么说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116、为什么要加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3、试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4、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5、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6、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伟大意义。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8、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9、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10、阐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11、试述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并说明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12、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阐明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4、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15、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6、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
17、试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8、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9、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20、论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我国正确认识与处理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21、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2、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为什么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3、试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24、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2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6、试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7、为什么中国民主革命必须要由无产阶级领导。
28、试论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29、试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30、试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1、如何理解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2、试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3、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34、为什么说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35、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6、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7、为什么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9、试述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与两极分化的区别。
40、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1、试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目标、内容和原则是什么?
42、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3、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44、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4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的方针?
4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8、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49、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者之间的关系。
50、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51、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52、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53、如何正确估计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54、试述“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5、试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必要性。
56、论述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六项主张。
5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8、试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59、如何理解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先进性建设?
24
资 料
一、辨析题
1、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错误。不能笼统地说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古到今,哲学流派名目繁多,形式多样,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因此,对不同哲学的性质要作具体分析,不能都笼统地说成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地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唯物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歪曲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但唯心主义不都是不可知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相区别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则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划分的。二者虽有联系,但又有不同。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因此,唯物主义都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当然是错误的,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又认为,人的思想能够认识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可知论。只有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这种观点是近代一些哲学家的错误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
(3)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4、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
错误。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特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
(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它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
(3)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显著特点。其他哲学都掩盖自己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的科学性是指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革命性是指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己任,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它在本质上批判的、革命的。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5、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我观点。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6、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7、正确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
错误。任何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正确与否,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正确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2)鬼神等荒唐的观念也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事物虚幻的反映,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他们的“原型”。
8、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混淆有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1)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2)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9、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正确。理由如下: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10、偶然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只起破坏作用。
错误。这是对偶然性的一种片面性的认识。
(1)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2)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受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3)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所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的必然规律性。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偶然性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促进事物的发展,避免不利的偶然性因素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11、假象是一种错觉。
错误。假象与错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
(1)假象是现象的一种,是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本质的表现。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环节、一个方面。
(2)假象和错觉有本质的区别: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表现,是客观的;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是主观的。
(3)假象同错觉又有联系,即假象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
12、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错误。这是把知识的来源与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1)知识或认识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关系的问题。
(2)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但人们不可能事情依靠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因此,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
(3)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直接经验,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和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
13、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正确。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
(1)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
(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4)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14、“有用就是真理”。
错误。把“有用”等同于真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1)真理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所谓真理的客观性,一是指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二是指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2)真理既是客观的,也是一元的。所谓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或多个。
(3)真理是有用的,但不是对人有用的东西都是真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主观真理论和真理多元论。
15、真理有阶级性。
错误。所谓真理有阶级性,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1)真理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所谓真理的客观性,一是指在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二是指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2)真理既是客观的,也是一元的。所谓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或多个。
(3)真理本身没有阶级性,真理在发现和应用上却有一定的阶级性。先进的、革命的阶级由于自身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趋向相一致,比其他阶级更能够发现和应用真理。
16、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
错误。多数人拥护的不一定就是真理。
(1)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检验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只有社会实践及结果才能充当这一标准。而人们是否拥护,这是一种主观判断,不能作为客观标准。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必然在指导实践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人的拥护,这是实践标准的作用。但不能说获得多数人拥护的就一定是真理。迷信和谎言在一定条件下被多数人拥护,但却不是真理;如果一定真理性的认识开始时只有少数人拥护,也不能否认它是真理。最终还是由实践来证明其真谬。
17、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
正确。(1)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社会历史领域一直是唯心史观的一统天下,虽然有过个别接近唯物史观的观点,但从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唯物史观。无论在自然观上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便都陷入唯心史观。
(2)之所以如此,除受社会发展水平与剥削阶级立场的局限外,还与社会历史领域本身的特殊性有关,即一切社会历史现象都是人意识活动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创立唯物史观除社会历史条件成熟外,自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以及科学利用以往思想家们的思想材料也是重要条件。
(3)所以,恩格斯将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贡献。
18、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
正确。(1)唯物史观既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论,也坚持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和巨大反作用的历史辩证法,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2)唯物史观是唯物论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因而也必然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19、哲学里有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一个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错误。(1)哲学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除此之外并无别的哲学基本问题。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并不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之外或与之并列的另一个问题。
20、要保护好环境,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遏制经济的发展,实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错误。(1)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能离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去独立地、静止地看待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更不能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事实上,离开人,离开人类福祉,离开社会发展,环境及环境问题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既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毫无顾忌地掠夺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也反对走向另一个极端,诅咒技术、放弃发展。我们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们特别反对少数发达国家,在本国以抢先掠夺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得到发展后,反过来剥夺发展中国家人民谋求发展的权利。我们也特别反对少数发达国家一方面借口产业结构调整,将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为本国留下蓝天碧水,一方面又指责发展中国家破坏环境,要求其承担不合理的责任。
21、人口过剩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错误。(1)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深刻分析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才能正确认识中国贫穷落后的最终根源。
(2)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的生产这两种生产应该是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的。因此,所谓人口过剩只是人口生产相对于物质资料生产而言的相对过剩,离开物质资料生产去孤立地谈论人口是否过剩问题,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事物都是复杂的,中国较多的人口一方面造成了中国人均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占有率偏低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大量优质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人口问题,只看到不利的一面,不看到有利的一面,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22、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关系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错误。(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解决的是物质资料生产的问题,而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前提与基础,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在内的上层建筑是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产生并服务于物质资料生产的,所以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
(2)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不能涵盖社会生活全部领域,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外,社会基本矛盾还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对这两对矛盾的总称。
23、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正确(1)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的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的意义。它首先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进而与地位关系一起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关系,并最终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2)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可以把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分为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的生产关系等两种基本类型。
24、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错误。经济基础的内容是生产关系,但并不是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中的各种生产关系都能进入经济基础。只有其中占统治地位、决定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性持的那一种生产关系才是支撑起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并得到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
25、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错误。(1)阶级斗争只在阶级社会中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无阶级社会中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当然也就谈不到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2)即使是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阶级斗争,而是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中的具体表现。
(3)关于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正确的表述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6、唯物史观是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统一。
错误。(1)群众史观属于唯物史观,英雄史观属于唯心史观,二者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唯物史观主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因而必然肯定作为生产力中主导因素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决定作用。而劳动群众任何时候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肯定劳动与劳动群众的作用,必然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与创造者的群众史观。唯心史观否定劳动及劳动者的作用,主张由于占有了生产资料进而可以把持包括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在内的整个上层建筑的少数剥削阶级、统治阶级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因而必然主张少数帝王、天才、英雄是历史主人与创造者的英雄史观。
27、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错误。(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在阶级社会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不同的阶级,既有剥削阶级,也有被剥削阶级,既有劳动阶级,也有非劳动阶级。当然,任何时代,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绝大多数。
(2)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大多数人,所以无论是剥削阶级,还是被剥削阶级,无论是劳动阶级、还是非劳动阶级,只要是顺应历史潮流,与社会绝大多数人站在一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阶级,都属于人民群众。
28、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也不完全是中国的。
错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既完全是中国的,又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在宗旨、目标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我完全是中国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许多问题靠熟读、熟背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照抄处国的经验是不能解决的,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29、邓小平理论的议题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错误。这个命题混淆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称。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否则会重蹈覆辙,导致重大的失误。邓小平理论九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文体而展开的。
30、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正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经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只有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中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只有建立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只有建设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工农武装割据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31、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错误。(1)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国。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 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3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错误。它混淆了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们都不是主要矛盾,都要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决定和制约。
3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正确。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基本性质决定的。(1)在我国,虽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矛盾,但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基础上的矛盾。(2)矛盾的这种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可以通过改革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