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西游记》导读教学设计
汾湖实验初中 陆晓红
【教学目标】
1. 通过读原文片段,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激发阅读古典文言名著经典的兴趣。
2. 通过对原著精妙语言的品读,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通过对孙悟空“三性”及成长历程的解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
4.认识《西游记》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3.通过对孙悟空“三性”及成长历程的解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家喜欢《西游记》中哪一个人物?
二、 孙悟空的名字及由来
美猴王——石猴出世 孙悟空——拜师学艺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 孙行者——取经路上 斗战胜佛——修成正果
总结:从美猴王到齐天大圣到斗战胜佛,孙悟空的一生是一个不平凡的历程。
三、孙悟空的“三性”
1、孙悟空有何神奇的本领?(神性)
(1)七十二变 (精读)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猪八戒三十六变与孙悟空七十二变区别 (第六十七回)
(2)火眼金睛
(3)筋斗云
(4)力大无比
(5)与天同寿、不死不灭
总结:
孙悟空与天同寿、不死不灭,火眼金睛、力大无穷,具有七十二般变化、能腾云驾雾等高超本领的“神性”
2. 孙悟空有何猴的特性?(物性)
总结:他有着猴子的外部特征,尖嘴猴腮、毛脸雷公嘴、喜抓耳挠腮,喜欢吃桃的“物性”;像这样的描写在小说中还有不少,作者这样做正是为了提醒读者时刻不要忘记孙悟空是个猴子,他具有这一生物原有的形貌和习性,这就是“物性”。
3.孙悟空有何人的性格特征?(人性)
(1) 有勇有谋
(2)争强好胜
(3)有反抗精神
(4)有仁有义(精读)
①孙悟空与唐僧:孙悟空的“哭”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②孙悟空与百姓:
“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五十九回)“僧修政教本慈悲,不忍儿童活见杀。”(七十八回)
“若说千金为谢,半点甘雨全无。但论积功累德,老孙送你一场大雨。”(八十七回)
作者在四十四回里通过众僧之口,称赞他“与人间报不平”、“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小结:孙悟空是只猴子,但是只有情有义的猴子。在他身上,我们看到最宝贵的真情,这种真情跟人类是相通的。第三十回 白龙马曾对猪八戒说:“他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
总结:
孙悟空有勇有谋、有仁有义、敢于斗争、忠诚正直、争强好胜,有反抗精神的“人性”。鲁迅曾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神性、物性、人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
四、孙悟空的成长
对比阅读: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划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总结:其实整部《西游记》也是孙悟空的成长史,他历经磨难,从一个石头里蹦出来的石猴,变成有仁有义、成熟稳重的斗战胜佛。
五、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孙悟空这一形象?
成书背景
1、孙悟空是吴承恩理想的化身。
2、时代在呼唤着斩邪除妖的英雄人物的出现。
六、阅读鉴赏,写小论文
鲁迅曾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神性、物性、人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请从本书中再选择一个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