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本8 劝学(节选)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辨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以为轮( ) ②须臾( ) ③吾尝跂而望矣( )
④假舆马者( ) ⑤跬步( ) ⑥驽马( )
⑦锲而舍之( ) ⑧金石可镂( ) ⑨蟹六跪而二螯(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词语释义
①学不可以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曲中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虽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而神明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圣心备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功在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青出于蓝(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④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整体感知
1.实词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虽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以为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金就砺则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善假于物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用心一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
②博
③利
④一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①以为轮: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不能十步: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登高而招:
⑦积善成德:
2.虚词
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于
②而
③以
④则
⑤者
⑥焉
⑦之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层探究
5.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三、技法迁移
喻证法
[文本回顾] 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又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晓畅,使文章既具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首先,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生活现象或事物。
其次,设喻方式多样:有正面设喻,有正反设喻,有反复设喻。
再次,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自然段,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自然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技法点拨] 喻证法就是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人们较为熟悉的形象或具体的事物作比喻,以说明有关的道理的方法。
运用喻证法,应该注意哪几点?
①用来比喻的事物应该是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的。
②比喻的事物必须与观点所包容的本质问题有类似的特点。例如:“如果说虚伪是一朵美艳无比的塑料花,永远不会结果,那么,诚信就是埋在地下多年的酒,一旦开启,就会散发出悠长而醇厚的味道,因此,我们必须远离虚伪,坚守诚信。”塑料花与虚伪,它们类似的特点是空有其表,埋藏多年的酒与诚信的共同点是货真价实,注重内质。
[迁移运用] 以“现金、负债、额度、本钱、存款、增值、资产、折旧”等与金融有关的事物为喻体,构思一段文字,来谈论你对人生的认识或体会,不少于200字。题目自拟。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ɡǎo pù) 参省(cān shěnɡ) 靛青(diàn) 其曲中规(zhònɡ)
B.蓼蓝(liǎo) 须臾(xū yú) 跬步(kuǐ) 骐骥(qí jì)
C.锲而不舍(qì) 舆马(yú) 蛟龙(jiāo) 金石可镂(lòu)
D. 以为轮(róu)跂而望(qí) 舟楫(jí) 驽马(nú)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之然也(这样) 功在不舍(舍弃)
B.蚓无爪牙之利(锋利) 筋骨之强(强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 声非加疾也(快、速)
D.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 声非加疾也(不是)
3.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蟹六跪而二螯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驴不胜怒,蹄之
A.登高而招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积善成德 D.非利足也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劝学(节选)》,回答5~9题。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假舟楫者 假:凭借、利用
C.神明自得 神明:精神、思想
D.用心一也 用:使用
6.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7.试简析比喻在本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写了哪些人?这样写的意图何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4题。
指 喻
[明]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选自《逊志斋集》)
注 ①剟(duō):砍,割。②膂:脊梁骨。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色渥然 渥然:红润的样子
B.以示人 示:告诉
C.而傅以善药 傅:同“敷”
D.岂特疮痏之于指乎 特:只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
A.盖众人之所可知者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而终为大患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而寓于不可见之初 水为之而寒于水
D.则宜以拇病为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下列五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是(3分)( )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层次清晰,构思谨严。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阐发道理,叙事贵在简练而又生动,哲理则富有警策,有独到之见。同时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B.本文取譬设喻,借喻立论。文章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阐明“防微杜渐”的道理:天下之事,常发生在至微之处,因为忽略轻视,终成大患。
C.本文不以文采词藻炫耀,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同时又有因小见大的深度发掘。从小事发端,深意在于治国,文意深远。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加速了小患的发展,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幸其未发”。对于这一切,作者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0分)
15.仿照例句,再写三个句子。(句子的字数可以增减)(6分)
天真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娇憨,有如幼儿在母亲膝下随心所欲的嬉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与画线句相同,语意连贯。(4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1)①róu ②yú ③qì ④yú ⑤kuǐ ⑥nú ⑦qiè ⑧lòu ⑨áo
(2)①zhònɡ、zhōnɡ ②qū、qǔ ③pù、bào ④xǐnɡ、shěnɡ ⑤xìnɡ、shēnɡ ⑥shě、shè ⑦yǐn、yìn
2.①动词,“停止”。②名词,“弯曲度”。③连词,“即使”。④动词,“接近,靠近”。⑤参:检验。省:反省、省察。⑥形容词,“整”、“全”。⑦加:增。疾:洪亮、大。⑧神明:本文指高尚的精神,而今天指神的总称或指精神状态。自:自然。得:获得。⑨圣心:圣人的思想。备:具备。⑩没有用来……的办法。⑪功:成功。舍:停止。⑫因为。⑬在文中是比喻人经过学习可以获得提高;现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后人可以超过前人。
3.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君子生非异也
④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⑤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文本互动
1.(1)①“有”通“又”;“暴”通“曝”,晒干。②“”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而“”则指车轮的外周。③“知”通“智”,智慧。④“生”通“性”,本性。
(2)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它)做成”。今义:动词,“认为”。②古义:金属的刀类。今义:黄金。③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④古义:动词,“凭借”,“利用”。今义:形容词,与“真”相对,指虚伪的,不真实的。⑤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⑥古义:因为心思。用:连词,“因为”。今义:动词,“集中心思”。⑦古义:藏身。今义:托付,寄予,多指精神方面的。
(3)①动词,“凝结成”,“冻结成”/动词,“做成”,“制成”。②形容词,广,广泛/形容词,大,范围大。③形容词,“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④数词,“一”/形容词,“专一”。
(4)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②名词作状语,“每天”。③名词作动词,“游泳”。④数量词用作动词,“走十步”。⑤“上”、“下”,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⑥形容词作名词,“高处”。⑦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2.①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引出对象,不译。②连词,表转折,“却,可是”/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事理承接或因果,“因而”/连词,表转折,“却”。③与“可”合用,表“能够”/介词,“把”/介词,“用来”。④连词,表承接,“就”/连词,用在假设复句中,表结果,“那么”。⑤助词,表停顿,下文解释原因/代词,“……的人”。⑥兼词,“于此”,从这里/句末语气词,“了”。⑦代词,“它”,指车轮/结构助词,用在定语“须臾”和中心语“所学”之间,可不译/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代词,“它”,代所刻的东西。
3.(1)介词结构(或“状语”)后置句。(2)省略句,“以为”应为“以(之)为”。(3)定语后置句,“利”、“强”分别是“爪牙”、“筋骨”的定语。(4)一般陈述句,而不是判断句。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应是同一的,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4.(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
(3)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人的精神自然就能得到提升,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
5.“劝”在古代汉语中是“劝勉”、“鼓励”之意。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文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上看,荀子所劝的学是指人的道德规范,规劝人们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技法迁移] 略。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1.B [A项“省”读xǐnɡ。C项“锲”读qiè。D项“跂”读qì。]
2.B [A项舍:停止。C项疾:这里引申为“洪亮”。D项非:没有。]
3.D [A项“爪牙”古义是兽类的爪子和牙齿,今义多指供驱使而帮助坏人作恶的人。B项“寄托”古义是寄居,今义是“托付”或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C项“跪”古义是脚,今义是跪下。]
4.B [A项“高”,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B项与例句相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5.D [用:因为。]
6.C [A项①介词,“从”/②介词,“比”。B项①介词,“把”/介词,“用”。C项①②,代词,“……的人”。D项①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译/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7.①文中的比喻起到了充实文章内容,并给文章增彩的作用。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而对每个方面都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为喻体。这样就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便于人们理解、接受。
8.①文中写的人有“君子”和“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但“吾”比“君子”的境界要低一层。②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9.①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②螃蟹有六条腿,两只蟹钳,如果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心思浮躁。
10.B [示:给……看。]
11.C [A项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B项连词,表转折,“却”。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连词,“那么,就”。]
12.C [①所述情形原文说“未足深畏”。③所述是郑君个人的情况。]
13.D [文章是给筹谋治国大计的人的提醒与警戒,但“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属无中生有。]
14.(1)这是种奇特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它的实际情况是全身的病痛,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命。
(2)侥幸于问题没有发生,就认为没有忧患不知畏惧,这真能说是聪明吗?
参考译文
浦阳的郑仲辨先生,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从来不曾生过病。一天,他的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疹子,鼓起来像粟米一样大,郑先生对它有些疑惧,把疹子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子肿得像铜钱般大,他更为担忧,又给别人看。看的人仍像先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满满一把才握得住,靠近拇指的食指都被它牵扯得疼痛起来,好像刀割针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脊梁骨没有不痛的。郑先生担惊受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种奇特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它的实际情况是全身的病痛,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后,要十多天才能治好;现在这病将近形成了,没有三个月是不能治好的。一天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点燃的艾草熏熏就可以了;要十多天才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药物仍可治好;到它已经形成了,严重时会蔓延到肝膈,轻的话也将使这只手臂残废。不设法从内部治疗,病势不会停止发展;不设法从外部治疗,疾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先生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才好,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情,通常发生在极细微之处,却最后酿成巨大的灾难;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最后会发展到无法处理的地步。当它容易处理时,人们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视它而不去管它;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时间,耗尽精力,才仅仅把这祸患克服,天下的事,像这拇指的,真是太多了。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萌发在一般人不去担忧的地方,又隐藏在看不到的苗头之中,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轻视它,这才是君子们所深深惧怕的。
从前的天下,有像郑先生那样强壮无病痛的吗?爱天下的人,有像郑先生那样爱惜自己身体的吗?但足以成为天下祸患的,哪里只是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疹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疹不曾轻视它,只是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几乎酿成大病。再说,本来人们总是以非常疏忽的态度来对待祸患,再加上民生凋敝之后,官吏们仍在残害剥削百姓而加速了祸患的到来,这样情况是很严重的;侥幸于问题没有发生,就认为没有忧患不知畏惧,这真能说是聪明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会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多次折断手臂就会成为治疗折臂的良医。”郑先生以后如果做官的话,就应该以大拇指长疹子的事作为“谋国”的借鉴。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写。
15.天真是一种毫不做作的神韵,有如袅袅炊烟穿过夕阳的余晖,交织成摇曳多姿的辉煌 天真是一种自然吐露的芳艳,有如花苞在潇洒的春雨中懒懒地开翕 天真是一种神游八极的宁谧,有如农夫在田间垅头,悄然闯入一个有关收获的梦
16.它既是一把裹挟风沙的尖刀,会刮蚀我们美丽的心田;又是一道污浊的水流,会浸垮我们思想的堤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