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滚动》含反思
一、教学内容
本教案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物体与运动》,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有趣的滚动”。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不同物体在斜面滚动的情况,探讨影响物体滚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物体在斜面滚动的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思考问题的习惯,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帮助幼儿掌握物体滚动的基本原理,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滚动速度和距离与物体形状、重量、斜面角度等因素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不同物体在斜面滚动的现象,探讨影响滚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斜面、小球、方木块、圆柱体、小车等不同形状的物体,计时器。
2. 学具:每组一份斜面、小球、方木块、圆柱体、小车等,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1)教师展示斜面,让幼儿观察斜面的特点。
(2)教师邀请幼儿猜想:哪些物体可以在斜面上滚动?
2. 例题讲解(10分钟)
(1)教师演示小球、方木块、圆柱体、小车等物体在斜面滚动的情况。
(2)幼儿观察并记录物体滚动速度、距离等。
(3)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滚动的情况不一样?
3. 随堂练习(10分钟)
(1)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物体,进行斜面滚动实验。
(2)幼儿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影响滚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2)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
1. 物体滚动实验
实验物体:小球、方木块、圆柱体、小车
实验结果:滚动速度、距离
2. 影响物体滚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
物体形状、重量、斜面角度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体,选择一个可以在斜面滚动的物体,记录其滚动速度和距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课后反思
(1)本节课幼儿参与度高,能够积极观察、思考、实验。
(2)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发现影响物体滚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
(3)教师应及时关注每组实验进展,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
(1)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如汽车轮子、滚筒等。
(2)鼓励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斜面,观察物体滚动情况。
(3)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让物体滚动得更快、更远?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2. 例题讲解中物体滚动实验的设计和引导。
3.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滚动速度和距离与物体形状、重量、斜面角度等因素的关系。
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和记录要求。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引导。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
1. 利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幼儿观察斜面的特点。
2.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二、例题讲解
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体进行演示,如小球、方木块、圆柱体、小车等。
2. 明确实验目的,引导幼儿观察物体滚动速度、距离等关键指标。
3. 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幼儿发现影响物体滚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物体形状、重量、斜面角度等因素对滚动速度和距离的影响。
3. 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体滚动原理。
四、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要具有实际意义,让幼儿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观察和记录。
2. 作业答案可以适当简化,以培养幼儿观察和记录的习惯为主。
3.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幼儿的观察角度和思考过程,给予积极评价。
五、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发现,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 拓展延伸活动要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引导幼儿深入思考、探索。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语言要生动形象,充满趣味,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语调要富有变化,适当夸张,以增强表达效果。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过长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环节各分配10分钟,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和操作。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幼儿关注课程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 提问要适时,避免连续提问导致幼儿紧张,影响课堂氛围。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教具和实物,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让幼儿身临其境。
2.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适时引入教学内容。
教案反思
一、优点
1. 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引发幼儿的兴趣。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
3. 教师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幼儿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二、不足
1. 时间分配上,部分环节可能过于紧张,导致幼儿操作时间不足。
2. 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对幼儿回答的评价可能不够具体,缺乏针对性。
3.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过于关注课程进度,忽视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性问题。
三、改进措施
1. 调整时间分配,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和操作。
2. 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关注幼儿的回答,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
3. 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灵活,关注幼儿的性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