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儿园中班教案中班科学冰中取物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中班科学冰中取物”。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探索冰的特性,学习在冰中取物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冰的物理特性,如冰的硬度、透明度等。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在冰中取物。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冰的硬度和使用工具取物的技巧。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冰块、冰袋、盐、勺子、小玩具等。
学具:小锤子、小刀、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1)展示冰块,让幼儿观察冰的外观、透明度等特性。
(2)提问:“你们知道冰是什么吗?冰有什么特点?”
2. 例题讲解
(1)介绍冰的硬度,让幼儿用小锤子敲击冰块,感受冰的硬度。
(2)讲解在冰中取物的科学方法:使用盐融化冰、用工具挖掘等。
3. 随堂练习
(1)分组进行冰中取物实践,让幼儿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取物。
(1)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取物经验,讨论哪种方法最有效。
六、板书设计
1. 冰的特性:硬度、透明度等。
2. 冰中取物方法:盐融化、工具挖掘等。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用文字或图片描述自己在家尝试冰中取物的过程。
2. 答案:根据幼儿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针对不同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尝试其他有趣的冰中取物方法,如使用热水、火炉等,观察不同方法的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冰的硬度和使用工具取物的技巧。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具体性和答案的针对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评价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拓展延伸的多样性。
一、教学难点解析
1. 让幼儿用小锤子轻轻敲击冰块,感受冰的硬度。
2. 对比敲击冰块和敲击其他物体(如塑料、木头等)的差别,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冰的硬度。
使用工具取物的技巧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应详细讲解并示范:
1. 向幼儿展示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用小刀沿着冰块边缘切割、用勺子挖取冰块等。
2. 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工具,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二、教学过程解析
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冰块,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为后续活动铺垫。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冰中取物的方法,让幼儿了解科学原理。
盐融化冰的原理:盐能降低冰的融化温度,使冰块融化。
工具挖掘的技巧: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工具。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尝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作业设计解析
1. 作业题目:要求幼儿描述自己在家尝试冰中取物的过程,可以采用文字、图片或绘画等形式。
2. 答案:根据幼儿的作业描述,评价其实践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安全意识等方面。
四、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解析
2. 拓展延伸:
鼓励幼儿尝试其他冰中取物方法,如使用热水、火炉等,观察不同方法的效果。
带领幼儿参观冰雕制作过程,了解冰的更多特性。
开展科学小实验,让幼儿了解冰的融化过程,培养科学思维。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冰的特性,如“冰块像透明的宝石,硬硬的,滑滑的。”
2. 语调要亲切、热情,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冰块,让幼儿观察和提问。
2. 例题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冰中取物的方法和技巧。
3.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确保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索,如“你们觉得冰是什么感觉?”“你们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取物?”
2.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情景导入
1. 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冰箱里的冰块,让幼儿感受到冰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利用悬念引起幼儿兴趣,如“今天我们要用特殊的方法取冰块里的玩具,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冰特性的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分析幼儿的回答和分享,了解他们对科学原理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过程优化
1. 考虑到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适当调整实践活动的时间,确保幼儿充分参与。
2. 针对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提供适当指导,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三、课堂氛围营造
2. 教师要保持耐心和鼓励的态度,对幼儿的尝试和表达给予肯定和赞扬。
四、教学资源利用
1.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要充分,确保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2. 探索更多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