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教案(精选
一、教学内容
1. 第五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有趣的磁铁》
详细内容:介绍磁铁的性质、分类、用途以及磁铁的相互作用。
2. 第六章《艺术启蒙》:第2节《创意画》
详细内容: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创作画作。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磁铁的性质、分类和用途,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绘画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磁铁的性质和用途,创意画的创作。
2. 教学重点:磁铁的相互作用,绘画技巧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磁铁、回形针、铁钉、各种磁性材料,绘画材料(画纸、画笔、水彩等)。
2. 学具:每人一份磁铁、回形针、铁钉,绘画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1)向幼儿展示磁铁,引导幼儿观察磁铁的外观,探讨磁铁的性质。
(2)组织幼儿进行磁铁吸铁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磁铁的神奇。
2. 例题讲解:
(1)讲解磁铁的分类、用途和相互作用。
(2)以创意画为例,讲解绘画技巧。
3. 随堂练习:
(1)让幼儿分组进行磁铁实验,观察磁铁的相互作用。
(2)幼儿进行创意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
1. 磁铁的性质、分类、用途和相互作用。
2. 创意画绘画技巧。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用磁铁制作一个有趣的玩具,并画出玩具的创意画。
2. 答案:
(1)磁铁玩具制作:利用磁铁的性质,制作一个可以吸附小铁片的玩具。
(2)创意画:以玩具为主题,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创作画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
(1)让幼儿在家中寻找磁铁的用途,记录下来,与同伴分享。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创意画创作,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磁铁的性质和用途,创意画的创作。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磁铁玩具制作和创意画。
一、磁铁的性质和用途
1. 磁铁性质解析:
磁铁具有两极(N极和S极),相同极相斥,不同极相吸。这是磁铁的基本性质,对幼儿来说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实验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磁铁的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磁铁的性质。
2. 磁铁用途解析:
磁铁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磁性挂钩、磁性玩具、磁性冰箱贴等。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幼儿对磁铁的认识。
二、创意画的创作
1. 绘画技巧解析:
创意画强调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和形状的设计。教师应教授幼儿基本的绘画技巧,如如何调色、如何运用线条和形状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创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2. 主题解析:
创意画的主题可以是磁铁玩具,也可以是幼儿感兴趣的任何事物。在确定主题后,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三、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1. 实践情景引入:
通过展示磁铁和磁性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磁铁的神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让幼儿主动参与,增强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2. 例题讲解:
在讲解磁铁的性质和用途时,应以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结合创意画的创作,教授绘画技巧,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
3. 随堂练习:
分组进行磁铁实验和创意画创作,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要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解答幼儿的疑问,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
四、作业设计
1. 磁铁玩具制作:
这个作业旨在让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幼儿与家长互动,共同探讨磁铁的用途,增强亲子关系。
2. 创意画:
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和表达能力。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使用生动、形象、简洁的语言,以便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2. 语调亲切、富有感染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确保幼儿充分体验磁铁的神奇。
2. 例题讲解:10分钟,注重讲解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3. 随堂练习:15分钟,给予幼儿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鼓励幼儿思考和表达。
2. 注意提问的顺序,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幼儿深入探讨问题。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实物、实验等手段,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磁铁的性质。
2.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幼儿关注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中,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幼儿的学习进度。
2. 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有趣,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欲望。
3.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幼儿的回答能否反映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语调、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否具有亲和力,能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5. 课后作业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6. 针对课堂反馈,调整教案,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