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全册历史期末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pdf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114670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1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全册历史期末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全册历史期末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全册历史期末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全册历史期末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全册历史期末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全册历史期末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全册历史期末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自查(复习着重)点:自查(复习着重)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表现?(地方问题,中央问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表现?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历程?第第 1 1 课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目的:巩固 统治,扩大 疆域。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姻亲和先代帝王的后代。天子给诸侯授 土、授 民、授爵。权力:分封 卿大夫、设置 官员、建立 军队、征派

2、 赋役。义务:必须镇守 疆土、随从作战、交纳 贡赋、朝觐述职。特点:主要以 血缘 关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商朝西周:巩固了 统治,扩大了 疆域。春秋战国:导致 诸侯割据,破坏了统一。目的:以 血缘 关系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2.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 继承制。影响:维护了贵族在政治上的 垄断 和 特权 地位。后者是前者的 基础 和依据。前者是后者在 政治 上的体现。主要以 血缘关系 分配政治权力。4.特点 王权与 神 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诸侯具有很大 独立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 高度集中 。第第 2 2 课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

3、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最高决策权集于君主一人之手,独裁,专断。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没有独立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形成原因:经济上,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基础;政治上,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变化:战国奠基 秦朝建立 汉朝巩固 隋唐完善 北宋加强 元朝发展 明清强化。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皇帝制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丞相:百官之首,下辖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三公及其职责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

4、统一。第第 3 3 课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诸侯作用1.分封制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内容-2-1.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措施和影响 措施影响设中朝,重用身边亲信参与军国大事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设刺史,监督诸侯王和郡县长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起草诏令。三省及其职责 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下辖六部):执行诏令。既分权,又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既分工,又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本目的和实质:加强君主专制。3.北宋专制

5、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措施: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将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税收的大部分由中央掌控。积极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措施:实行行省制度。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省制的开端。5.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发展变化:时期选官制度用官依据影响西周恩荫制(又称世卿世禄制或世袭制)血缘维护了贵

6、族特权西汉察举制孝廉 打破了贵族特权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门第 压制了人才 隋唐及其以后 科举制才学 有利于人才选拔 科举制A.兴衰:形成于隋朝;完善于唐宋元;僵化没落于明清。明清以前:打破了特权垄断,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第第 4 4 课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背景: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初胡惟庸专权。措施:裁撤中书省和宰相,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B.影响(2)影响-3-2.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背景

7、: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措施: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影响: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长期存在着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两大矛盾斗争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直至丞相被废除。个别例外的情况: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元朝以中书省代替三省。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积极影响 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形成暴政和腐败。消极影响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阻碍商品经济和

8、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专制,钳制人们的思想,阻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明中期为界,上述影响:积极影响为主(前);消极影响为主(后)。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自查(复习着重)点:自查(复习着重)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特点、评价?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历程、评价?第第 5 5 课课 古希腊民主政治古希腊民主政治1.产生的条件 山多、岛多形成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地少,三面环海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政治因素: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有利于实行直接民主。经济因素: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有利于形成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2.形成和发展: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

9、尼改革(确立)伯利克里改革(顶峰)3.基本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轮番而治。进步性:促进了古希腊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局限性:是少数人的民主,奴隶、妇女、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利。第第 6 6 课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习惯法保护贵族利益,损害了平民利益。十二铜表法 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影响最深远的古代法律。3.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4.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5.影响: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10、成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的源头。1.起源地理因素民法大全2.发展4.影响-4-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自查(复习着重)点:自查(复习着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美国共和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标志?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背景、确立的标志、特点?第第 7 7 课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标志:权利法案的制定(1689 年)。2.权利法案的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光荣革命前:内阁成员是国王的顾问和助手。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

11、级控制内阁,内阁承担行政职责。1721 年后: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国王退出内阁。4.明朝的内阁与英国光荣革命后的内阁的根本区别: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实权。英国的内阁是国家行政机关,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掌握实权。5.英国议会和内阁的关系:6.1832 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背景: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并 日益壮大。内容:增加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 席位。影响:工业资产阶级加强了在 议会 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 保障。7.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以代议制(即议会制)民主为基础(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内阁掌握国家实

12、权)。保留君主,但“统而不治”。第第 8 8 课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美国 1787 年宪法(1)主要内容三大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联邦制原则:联邦权力大于各州即各邦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与制约。下 院 多 数 党 领 袖对 议 会 负 责提 名 组 成 内 阁对议会集体负责在政治上共进退监督内阁,控制行政议会下院内阁(政府)首相如果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下台或 者:宣 布 解 散 议会,重 新 进 行 选 举-5-、美国的三权分立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异似:美国的三权分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异(本质)民主制度

13、的产物,防止专制独裁君主专制的产物,加强君主专制似(形式)形式上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每届任期 4 年,一般不超过 2 届。(2)评价美国 1787 年宪法进步性: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存在,存在种族歧视,妇女没有政治权利。2.美国民主共和制(又称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美国总统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总统国王产生方式由选民间接选举世袭有无任期任期制终身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有无政府首脑总统首相产生方式由选民间接选举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对谁负责宪法议会异政府首

14、脑与议会关系总统无权解散国会国会可以弹劾总统首相可以解散议会议会也能罢免首相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其统治 较广泛的民主性和竞争性第第 9 9 课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确立的标志: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任期 7 年,可连选连任,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及其表现局限性:不完善、不

15、彻底,名不副实,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批准。表现 皇帝权力巨大,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外交政策。宰相是政府首脑和联邦议会议长,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2.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6-德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制国家元首皇帝:世袭,权力巨大 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任期制政府首脑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同上立法与行政关系行政权控制立法权 体现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异权力中心皇帝议会同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元首有权任免官员、解散议会等3.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了民主精神,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美国除外),巩固

16、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节、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无产阶级可以利用资产阶级代议制进行合法斗争,维护自身利益。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自查(复习着重)点:自查(复习着重)点:近代前期(1919 年以前)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主要纲领、评价?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口号、评价?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和意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任务、合作标志、合作表现、结果、评价?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的成长历

17、程?抗日战争的过程、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表现、抗战胜利的意义?第第 1010 课课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英国要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等,涉及割地、赔款、开埠、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有利于中国工业化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惊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4.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不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对手。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英国为了扩大侵华权益,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2

18、.暴行:英法联军火烧 圆明园。3.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等,涉及割地、赔款、开埠、公使驻京、贩卖华工等。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5.与鸦片战争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的表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3.影响-7-割地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东北 100 多万平方公里赔款 2100 万元(银元)1600 万两白银开埠5 处:长江以南沿海地区11 处:全沿海、两岛、深入长江中游传教沿海 5 处通商口岸 深入内地 通航外国舰船可到沿海各口岸外国舰船可到长江各口岸其它 公使驻京、贩卖华工 第第 1111 课课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列强

19、侵略 使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天朝田亩制度(前期):具有革命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后期):具有资本主义色彩。3.过程:金田起义(开始)定都天京(与清朝对峙)天京事变(由盛转衰)天京陷落(失败)。4.败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反封建同时反侵略。5.特点 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6.意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第第 1212 课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发展困境,实行 对外扩张 政策。2、结果: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约,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20、允许设厂、免收内地税等内容。赔 2 亿:白银 2 亿两;割 3 地: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由于“三国干涉还辽”,辽东半岛后来没有被日本割走)。开 4 埠:重庆、沙市、苏州、杭州。无先例:允许设厂,免收内地税。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或进一步)加深。4.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界):输出商品为主(前)输出资本为主(后)。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暴行:八国联军劫走 紫禁城、颐和园 等皇家宫苑大量珍宝。2.结果:中国战败,签定辛丑条约,涉及赔款、拆毁炮台、驻军、设立“使馆界”、禁止反帝等。3.影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完全形成。中国半殖

21、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列强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进一步加深完全形成2.纲领-8-第第 1313 课课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该推翻它。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主观上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思想准备: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准备 组织准备: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黄花岗起义)。3.经过:爆发: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 10 日)。中华民国成立(1912.1.1,南京)。体现的政体: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直接

22、目的:限制 袁世凯 的权力。结局:袁世凯 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资产阶级 革命(性质)。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4.意义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第第 1414 课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阶段: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了被捕的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未在“巴黎和约

23、”上签字。4.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喊出了许多口号,其中能集中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依据: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组织条件:中国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7.23,上海嘉兴)。前期(6 月 5 日以前)后期(6 月 5 日以后)运动中心 北

24、京 上海 斗争主力 学生 工人 斗争形式 示威游行 罢工、罢课、罢市 高潮 1.条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不足1.背景-9-“新”在政党:无产阶级政党。3.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在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三、国民革命 “新”在奋斗目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准备:实现国共合作(党内合作)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1,广州)。2.对象: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标志:宁汉合流,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第第 1515 课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国共的十年对峙1.发动 南昌起义,打响武

25、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4.举行长征: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危害。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转折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胜利: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1936.10)。第第 1616 课课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 制造南京大屠杀,被杀者达 30 多万人(1937.12)。1.侵华日军的暴行 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成立 731 部队,研制细菌武器,用中国活人做试验。2.中国的抗日战争:(1)一

26、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2)两个政党: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党外合作)。(3)三个战场正面战场(国民党抗日的战场):抗战初期进行过积极抗日,组织过 4 次会战。敌后战场(中共抗日的战场)。A.参加太原会战,取得平型关战役大捷,最能体现国共合作抗战。B.发动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彭德怀指挥)。国外战场:中国政府派远征军赴缅甸作战。A.直接目的:确保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畅通。B.最能体现:中国军队与世界反法西斯盟军的协同作战。(4)四次会战(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中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李宗

27、仁指挥)。(5)五大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原因最终失败原因3.结果-10-第第 1717 课课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 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立和平建国方针。参加重庆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战略防御: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南京(1949.4.2

28、3)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国际意义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自查(复习着重)点:自查(复习着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十月革命的历程和意义?第第 1818 课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条件:根本条件: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2.标志:共产党宣言的

29、发表(1848.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3.意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二、巴黎公社1.起因:临时政府屈服于普鲁士,并要解散巴黎人民武装。2.结果:建立了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被扼杀在血泊中。3.败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尚不成熟根本原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必须把资产阶级残余势力彻底消灭。5.经验教训 必须建立工农联盟,不能孤军奋战。

30、必须切断敌人的经济命脉,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机器。第第 1919 课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背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社会矛盾 激化。2.纲领四月提纲: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1.争取和平民主2.主要经过国内意义4、意义-11-3.导火线:七月流血事件。4.结果:推翻了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颁布和平法令:决定退出一战。颁布土地法令:实行土地国有化。6.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在 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

31、放斗争。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7.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推翻的政权沙皇专制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的政权掌握实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产阶级政权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自查(复习着重)点:自查(复习着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标志、意义?建国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内容?“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实践表现?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的表现、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针对台湾问题的立场?第第

32、 2020 课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准备召开政协会议(1949.9)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代行过全国人大职权。制定共同纲领在 1954 年宪法诞生之前起过临时宪法的作用。2.前提:新中国的建立为民主和法制建设提供了前提和奠定了基础。3.内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 年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 年确立)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第 2121 课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状况:民主和法制建设

33、遭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教训 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禁止个人崇拜。二、法制制度走向健全5.巩固政权的措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2-1.概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得以恢复、发展、完善。2.过程:提出法制建设方针(1978 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完善多党合作方针(1982 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 年)。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实现基层组织直接选举:颁

34、布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1989.1999 年先后颁布行政诉讼法 行政复议法。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1999 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设一个前提:的成立法制建设(临时宪法)(临时宪法)制度建设制度制度两 大 内 容制度三 个 阶 段两部宪法三 大 制 度新中国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建国初期: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基本框架遭到严重破坏恢复、发展、完善 第第 2222 课课 祖国统一大业祖国统一大业一、理论一国两制构想1.形

35、成过程最初提出:1979 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具备雏形:1981 年 9 月,叶剑英发表谈话,提出九条方针。正式形成: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全面阐述。2.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的不同及其原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军队,而香港、澳门不能。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而港澳问题是国际问题。二、实践港、澳回归 1.根本条件:中国国力增强。2.意义:为解决台湾问题和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九二共识”: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汪辜会谈,达成一些协议。1.进程 连胡会谈,坚持“九二共识”

36、。实现直接三通:2008 年。2.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3.实现台湾和大陆统一的意义: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自查(复习着重)点:自查(复习着重)点: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13-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标志?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有哪些?第第 2323 课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被毛泽东形象概括为:“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

37、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列强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一边。2.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影响与苏联等 17 国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1953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 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1955 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第第 2424 课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开创外交新局面一、70 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1 年,26 届联大。2.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中美共同需要:

38、(见学思之窗)。过程:尼克松访华(1972)中美建交(1979)。影响:直接推动了中日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4.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迎来建交热潮。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1.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2.活动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现 代 中 国 的 对 外 关 系建 国 初 期七 十 年 代改 革 开 放 以 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

39、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打破外交孤立提高国际地位打破外交僵局迎来建交热潮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4-第八单元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自查(复习着重)点:自查(复习着重)点:美苏冷战的标志、表现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20 世纪中后期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20 世纪末开始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第第 2525 课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两极世界的形成1.背景:世界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美苏由盟友变成了对手,其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日益加剧。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二战后期),奠定了

40、两极格局的框架。华约的建立(1955 年),标志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3.两极世界的对抗:全面冷战,局部热战。(1)冷战:含义: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的除战争形式之外的一切对抗。原因:美苏均势、人心思安。实质: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过程:铁幕演说,拉开序幕;杜鲁门主义出台,正式开始。政治对抗:杜鲁门主义社会主义;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表现 经济对抗: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军事对抗:北约华约;古巴导弹危机。消极影响:世界分为两半,阻碍交流和发展;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积极影响: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孕育了世界多极化力量。(2)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41、。第第 2626 课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联合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过程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欧洲共同体(1967)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西欧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美国竞争对手。影响 西欧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2.日本崛起表现: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美国推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封建残余因素 美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日本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贸易立国,出口第一 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的政策是制裁和遏制,后来为什么要变成扶持呢

42、?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要使日本成为亚洲反共的桥头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挑战了美国霸权,冲击着两极格局。内因原因影响 外因影响2.过程-15-3.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 年)目的: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身的独立。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4.中国振兴成为世界政治舞台重要力量欧洲联合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日本崛起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中国振兴成为世界政治舞台重要力量第第 2727 课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9891991):由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错误。东欧剧变: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苏联解体(1991 年底):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独联体2.和平与动荡并存原因: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冲突。动荡的表现:北约轰炸南联盟;“9.11 事件”。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1993 年正式建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_ 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_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冲击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影响其它国家推进多极化进程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