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342401 上传时间:2025-05-23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37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了)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饱、满足) 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⒈ 敢以烦执事 古义: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⒊ 行李之往来 古义: 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⒈ 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 南 驻军 越国以鄙远 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 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 结盟 ⒉ 名词作壮语: 夜缒而出 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 向东 ⒊ 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 君亦无所害 损害 ⒋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年轻 越国以鄙远 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以乱易整,不武 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 四、特殊句式: ⒈ 省略句: ⑴省主语 辞曰 许之 夜缒而出 …… ⑵省宾语 敢以烦执事 …… ⑶省介词“于” 晋军函陵,秦军 南 …… ⒉ 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⑵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⒊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⒋ 固定句式: 焉…… (为什么要……、何必……)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五、一词多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言语粗鄙:粗俗 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 不辞劳苦:推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人微言轻:轻微 辍耕之垄上:到 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之 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 是寡人之过也:的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 济 朝济而夕设版焉:扶助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扶危济困:渡河 敝帚自珍:破 遂率子孙负担者三夫:成年男子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夫 夫晋,何厌之有:发语词,无义 以 若亡郑以陪邻:连词,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那个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介词,用 许之:答应 与 秦伯说,与郑人盟:介词,同、跟 杂然相许:赞成、赞同 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计的数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示处所 问渠哪得清如许:如此这样 Ⅱ、文学常识 ⒈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⒉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叙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近二十万字,《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后代散文的典范。 《勾践灭吴》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南至于句无 (“句”同“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藩 (“帅”同“率”,带领) 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同“娶”) 将免者以告 (“免”同“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政”通“征”,指赋税徭役) 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同“磨砺”) 无不 也 (“ ”通“哺”) 无不 也 (“ ”同“啜”,给人水喝)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其”同“岂”,表诘问,难道)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⒈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武士 今义:坏人的帮凶 ⒉ 然后乃求谋臣 古义:这之后 今义: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⒊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这里指原野 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 ⒋ 吊有忧 古义:慰问 今义:祭奠死者、吊唁 ⒌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篾,广运百里 古义:到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⒍ 丈夫二十不取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妻子的配偶 ⒎ 国之孺子之游者 古义:年轻人 今义:小孩 ⒏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古义:十万 今义:万万 ⒐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古义:同进同退 今义:形容自己没有什么主张,跟着别人走 三、词类活用: ⒈ 名词活用作动词: 宦士三百人于吴 (名词用作使动)使……做帝王的仆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以礼对待 无不 也 给……食物吃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穿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穿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赏:受到奖赏;刑:收到刑罚 ⒉ 名词作壮语: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篾,广运百里 向南;向北;向东;向西 必庙礼之 在庙堂上 ⒊ 动词活用: ⑴ 使动用法: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使……暴露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使……退 服之而已 使……降服、使……服从 ⑵ 为动用法: 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为……报仇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为……报仇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为……死 ⒋ 形容词活用: ⑴ 形容词用作名词: 以待乏也 物质匮乏的时候 吊有忧,贺有喜 忧:忧愁的事;喜:高兴的事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羞恶之心 ⑵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使……蒙羞、使……侮辱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使……洁;美:使……美;饱:使……饱 四、特殊句式: ⒈ 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号令于三军曰 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说于国人曰 ⑵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⑶定语后置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四方之士来者 ⒉ 判断句: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⒊ 固定句式: 无乃……乎? (恐怕……、只怕……) 无乃后乎? (恐怕是太晚了吧?) 五、一词多义: 资 夏则资皮:蓄积 劝 果行,国人皆劝:劝勉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资助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自杀未遂:成功 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遂 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就 复 请复战:再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知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感觉 既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 将军既帝室之胃:既然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智慧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面对 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某个时候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应当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Ⅱ、文学常识 ⒈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 ⒉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相传作者为左丘明,由于内容与《左传》较接近,故又有“春秋外传”之称。颇具史料价值,文字质朴简练,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邹忌讽齐王纳谏》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 ⒈ 明日,客从外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⒉ 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田地疆域 ⒊ 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指责 今义:恶意中伤 三、词类活用: ⒈ 名词活用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⒉ 名词作壮语: 朝服衣冠 在早上 暮寝而思之 在晚上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 ⒊ 动词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⒋ 形容词活用: ⑴ 用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⑵ 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认为……美 四、特殊句式: ⒈ 省略句: ⑴省主语 谓其妻曰 孰视之 窥镜而自视 …… ⑵省宾语 与座谈 …… ⑶省介词“于” 闻之客曰 …… ⒉ 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能谤讥于市朝 ⑵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⒊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⒋ 固定句式: 孰与…… (与……相比,谁……)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谁美?) 五、一词多义: 我与徐公孰美:谁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 孰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旦 旦日,客从外来:第二天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柚是哉:天天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诚 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真心 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真的 朝济而夕设版焉:早上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善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美好 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王曰:“善。”:好,表示同意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Ⅱ、文学常识 ⒈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⒉ 《战国策》又名《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触龙说赵太后》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俸厚而无劳 (“奉”通“俸”,俸禄) 二、古今异义: ⒈ 太后明谓左右 古义:侍从、近臣 今义:方位名词 ⒉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古义:男子的统称 今义:妻子的配偶 ⒊ 至于赵之为赵 古义:到、上推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三、词类活用: ⒈ 名词活用作动词: 赵王之子孙侯者 封侯 老臣病足 患病 质于齐 做人质 ⒉ 名词作壮语: 日饮食得无衰乎 每天 ⒊ 动词活用: ⑴ 用作名词: 其继有在者乎 继承人、后嗣 ⑵ 使动用法: 没死以闻 使……闻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地位尊贵 ⒋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念悲其远也 为……伤心 四、特殊句式: ⒈ 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赵氏求救于齐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和于身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⑵宾语前置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⒉ 判断句 非弗思也 ⒊ 固定句式 得无乎? (恐怕吧?莫非吧?) 日食饮得无衰乎? (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五、一词多义: 何异断斯织乎:不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至 永州之野产异蛇:特殊的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着 异 妇人异甚:特别 及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性:和、以及 渔人甚异之:惊奇、诧异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的上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别的 虽悔之,亦无及矣:赶得上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做、治理 不若长安君之甚:厉害 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作为 甚 王之蔽甚矣:严重 则为之计深远:给、替 目丝瞑,意暇甚:相当、很 愿为市鞍马:准备 不求甚解:仔细 黑质而白章:质地、底子 少时,一狼径去:表示时间很短 质 质于齐:作抵押 少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援疑质理:询问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龄小 至而自谢:道歉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甚莫忘:告诫 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及花之既谢:凋谢、衰退 Ⅱ、文学常识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 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鼓瑟希,铿尔 (“希”同“稀”,稀疏) 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同“暮”) 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同“欤”) 二、古今异义: ⒈ 居则曰 古义:闲居、平日 今义:居住 ⒉ 比及三年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 ⒊ 加之以师旅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三、词类活用: ⒈ 名词活用作动词: 鼓瑟希 弹奏 如会同,端章甫 端:穿礼服;章甫:戴礼帽 冠者五六人 行冠礼 ⒉ 动词的使动用法: 可使足民 使……富足 ⒊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小事;大:大事 四、特殊句式: ⒈ 倒装句: ⑴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毋吾以也 则何以哉 ⑵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加之以师旅 ⒉ 固定句式: 唯……也与? (难道……?) 唯求则非邦也与?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五、一词多义: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如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方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 方欲行:刚刚 往借,不与:同意 鼓色希:弹奏 与 吾与点也:赞成 鼓 箫鼓追随春社近:乐器 遂与外人隔绝:同 微风鼓浪:振动、鼓动 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 公将鼓之:击鼓 舍瑟而作:起 作 一鼓作气:振作 作浑天仪:制作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Ⅱ、文学常识 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 ⒉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体裁为语录体,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⒊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上主张礼治,思想核心是仁,鼓励人们入仕,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寡人之于国也》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斑白,花白) 涂有饿莩 (“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 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不过) 二、古今异义: ⒈ 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很 ⒉ 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 今义:增加 ⒊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有的人,有时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 ⒋ 数罟不入污池 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 ⒌ 树之以桑 古义:种植 今义:较高大的林木 ⒍ 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尽 今义:战斗赢得胜利 三、词类活用: ⒈ 名词活用作动词: 填然鼓之 敲鼓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 然而不王者 称王 树之以桑 种植 王无罪岁 怪罪、归咎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为办丧事 ⒉ 动词活用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⒊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四、特殊句式: ⒈ 倒装句: ⑴宾语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⑵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树之以桑 ⒉ 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岁也 五、一词多义: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百发百中:发射 数 数口之家:几、若干 发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数罟不入污池:细密 野芳发而幽香:花开 中通外直:不弯曲 非我也,兵也:兵器 直 直不百步耳:仅、只 兵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穷兵黩武:战争 驴不胜怒:能承受 草木皆兵:士兵 谷不可胜食也:尽 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胜利 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 Ⅱ、文学常识 ⒈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 ⒉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⒊ 孟子,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人性问题上,孟子提出“性善论”。 《劝学》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以为轮 (“ ”通“ ”,用火熨木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 ⒈ 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⒉ 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⒋ 劝学 古义:勉励、劝勉 今义:劝告 ⒌ 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拉直的墨线 今义:绳子 ⒍ 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声音宏大 今义:疾病 ⒎ 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与“真”相对 三、词类活用: ⒈ 名词作壮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 ⒉ 动词的使动用法: 以为轮 使……弯曲 四、特殊句式: ⒈ 倒装句: ⑴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⑵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⒉ 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⒊ 固定句式: 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不汇聚细流,就无法成为江海。) 五、一词多义: 挽弓当挽强:强有力的弓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假 善假于物:借助 赏赐百千强:有余 假有人焉:假如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乃悟前狼假寐:假装 群响毕绝:终止 吾尝趾而望矣:向远处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望 日夜望将军至:盼望 绝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而绝江河:渡过 而闻者彰:听到 闻 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Ⅱ、文学常识 ⒈ 《劝学》节选自《荀子》。 ⒉ 《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 ⒊ 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况,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秋水》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流的水波) 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二、古今异义: ⒈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古义:到达 今义:表示事情发展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件事 ⒉ 东面而视 古义:面向东 今义:东边,表示方向 ⒊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修养很高、明白事理的人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 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义:文中指面部 今义:事物本来的样子 ⒌ 百川灌河 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三、词类活用: ⒈ 名词作壮语: 秋水时至 按时令 顺流而东行 向东 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夷 少:小看;轻:轻视 四、特殊句式: ⒈ 倒装句: ⑴宾语前置 以为莫己若 我之谓也 ⑵定语后置 闻道百 ⒉ 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⒊ 判断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⒋ 固定句式: ⑴以……为…… (认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认为天下的壮美景致已是全都在自己这儿了。) ⑵非……则…… (不是……,就……)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我若不是来到您的门前,那可就糟糕了。) 五、一词多义: 若 望洋相若而叹曰:海神名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的上 始吾弗信:当初,在最初的时候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听到 闻 少仲尼之闻:学识、学问 不求闻达于诸侯:有名望的 Ⅱ、文学常识 ⒈ 《秋水》节选自《庄子》。 ⒉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⒊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名周,大体育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奇特,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第二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合从缔交 (“从”通“纵”) 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兴)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始皇既没 (“没”通“殁”)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 二、古今异义: ⒈ 流血漂橹 古义:盾牌 今义:划船工具 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⒊ 九国之师 古义:军队 今义: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⒋ 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划为 今义:认为 ⒌ 赢粮而景从 古义:担负、背负 今义:胜或获得 ⒍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⒎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义:吝惜 今义:喜欢 三、词类活用: ⒈ 名词活用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瓮:以破翁作;绳:用草绳系 ⒉ 名词作壮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包囊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 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那样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 南取汉中 向南 ⒊ 形容词活用: ⑴ 活用作动词: 尊贤而重士 敬重、看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变小;弱:变弱 ⑵ 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 使……变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愚昧 ⒋ 动词的使动用法: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相斗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去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使……漂 四、特殊句式: ⒈ 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⒉ 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⒊ 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何也? ⒋ 省略句: ⑴省宾语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⑵省介词“于” 威震四海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身死人手 委命下吏 五、一词多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因遗策:沿袭 利 因利乘便:有力的形势 因 因利乘便:趁着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 因河为池:凭着 从 约从离衡:通“纵”,合纵 约 约从离衡:订约 赢梁而景从:跟从 于是从散约败:盟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追亡逐北:逃跑 制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 增其旧制:规模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 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有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 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遗 路不拾遗:遗失之物 汝心之固:固执 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固以怪之矣:本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内立法度:规章制度 爱 宽厚而爱人:爱护 度 是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 大:衡量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关山度若飞:越过 平心而度之:揣度 Ⅱ、文学常识 ⒈ 《过秦论》是“贾谊的政治过失”的史论。分上、中、下三篇,课文选自《新书》,是上篇。 ⒉ 贾谊,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鸿门宴》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皆为龙虎,成五采 (“采”通“彩”) 二、古今异义: ⒈ 范增说项羽曰 古义:劝说、劝告 今义:说话 ⒉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函谷关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 ⒊ 亡去不义 古义:离开 今义:“往” ⒋ 约为婚姻 古义:结成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⒌ 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⒍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太、很 ⒎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古义:黄河以北 今义:河北省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 今义:河南省 ⒏ 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⒈ 名词活用作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以刀割刺,即杀 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 沛公军霸上 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 称王 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使眼色 ⒉ 名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间、连夜 吾得兄视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 向上 间至军中 从小路 ⒊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 ⒋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 接近、靠近 四、特殊句式: ⒈ 省略句: ⑴省宾语: 为击破沛公军 欲呼张良与俱去 毋从俱死也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则与一生彘肩 杀人不如能举 竖子不与之谋 ⑵省介词“于” 沛公军霸上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卫士扑地 置之坐上 ⒉ 倒装句: ⑴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客何为者 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⑵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⒊ 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⒋ 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所以遣将受关者,受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亚夫者,范增也。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五、一词多义: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军队 相如持其壁睨柱,欲以击柱:打、砸 军 军中不得驱驰:军营 击 秦王不肯击缶:敲击 足下一军敌彼二军:军队最大编制单位 因击沛公于坐:刺杀 李广军极简易:带兵 必移兵先击之:攻打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意思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项庄拔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道谢 意 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看法 多谢后世人:告诉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及花之既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