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 )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
A、《世本》 B、《尚书》 C、《诗经》 D、《竹书纪年》
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 )
A、周公 B、孔子 C、左丘明 D、司马迁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 )
A、孔子 B、司马迁 C、刘向 D、班固
4、( )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 B、《战国策》 C、《七略》 D、《汉纪》
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 )
A、宋、齐、梁、陈、隋 B、梁、陈、齐、周、隋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6、下列( )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 B、《帝王略论》 C、《贞观政要》 D、《帝范》
7、下列( )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 B、《七录》 C、《七林》 D、《隋书·经籍志》
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 )
A、《旧五代史》 B、《新五代史》 C、《旧唐书》 D、《新唐书》
9、( )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 B、惠栋 C、戴震 D、龚自珍
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 )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 B、《思旧录》 C、《宋元学案》 D、《明儒学案》
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 )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 B、《读史方舆纪要》
C、《寰宇通志》 D、《天下郡国利病书》
12、下列( )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 B、《文史通义》 C、《绎史》 D、《纲鉴易知录》
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 )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A、《旧五代史》 B、《旧唐书》 C、《后汉书》 D、《南齐书》
14、“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端:曰舆地,曰官制,曰民族”。这里“予”指的是( )
A、钱大昕 B、崔述 C、赵翼 D、王鸣盛
15、( )系统阐述了“六经皆史”说。
A、李贽 B、王阳明 C、章学诚 D、章太炎
16、记载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记事本末体史书是( )
A、《圣武记》 B、《中西纪事》 C、《夷氛闻记》 D、《瀛环志略》
17、提出“地球合一”这个中国独特的全球化理论的学者是( )
A、夏曾佑 B、王韬 C、黄遵宪 D、陈寅恪
18、以( )相继发表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为标志,20世纪初年形成了波澜壮阔而富有生气的新史学思潮。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胡适 D、王国维
19、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是( )。
A、《史学要论》 B、《社会进化史》
C、《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D、《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
20、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历史著作是( )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 B、《中国思想通史》
C、《中国古代社会史》 D、《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B
一、 填空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1、《_________》,是现存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左传》重视民族关系记载,在中国史学之_____史与__________史的撰述上有开创性的意义。
3、《国语》共_____卷,是以____为主的文献汇编。
4、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写战国时期辩士言论的帛书,未标书名,经过整理,凡27章,11000多字,定名为《______________》。
5、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________。
6、_____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撰有《别录》一书。
7、《汉书》创立了一个纪传体断代史的规模,是一部集体著述,它的作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起领导作用的是_____。
8、魏收的《________》在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部中国诸民族的重新组合和融合方面,是具有总结性的著作。
9、盛唐时最重要的三部全国总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刘知几,字_____,所著《______________》一书,是中国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__________著作。
11、虞世南所撰的《______________》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关于君主的认识。
12、六朝唐人书注最浩博的三种注是裴松之《______________》刘孝标《______________》李善《______________》。
13、刘祁的《________》和元好问的《____________》,对于研究女真族的历史尤其值得重视。
14、《太平寰宇记》增添“_____”又涉及“_____”内容,这和唐以前的志书主要记载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相比,是一大变化,对后来地方志编修体例产生影响。
15、欧阳修私人修的一部正史是《__________》。
16、_____著的《国榷》是 一部编年的明史,104卷,这在中国史学史上,是编年体断代史的巨著。
17、最早的考据学的书籍是清初顾炎武的《________》32卷,1000余条。
18、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成就,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主要辑自《__________》。
19、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号为治经则道尊,治史则道绌”的观点,提出“_____”说,强调史学的重要性。
20、以梁启超1901年发表的《__________》和1902年发表的《__________》为标志,20世纪初年形成一股波澜壮阔而富有生气的新史学思潮。
21、胡适的学术方法论,最根本的是所谓“十字真言”,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王国维的历史研究的最大特点,是把___________________跟____________结合起来 ,从而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23、_________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第一个奠基人,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写成的史学概论是《____________》。
24、1945年,郭沫若出版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这是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姐妹篇,前者偏于考证,后者偏于批评。
25、范文澜的《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
2007-2008 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国史学史》试题(A)
考试(考查):考试 命题人:兰永海 审题人:
开(闭)卷:闭卷 答题时间:120 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分数
得 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尚书》在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是它发展了 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
2、在历史表述上,先秦时期的史籍中最早摆脱天神羁绊的史书是《 》。
3、《 》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至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4、《汉书》是前后合 、 、 、 等四人的力量写成的,是一部集体著作。
5、樊绰的《 蛮书》是一部包括云南历史和现状、自然和社会内容丰富的著作,而书中关于唐朝与南诏之关系史的叙述则占有极突出的位置,是一部珍贵的民族史著作,多为后人所引据。
6、刘邵的《 人物志 》是一部品评人物的理论著作,它第一次从理论上有系统地分析了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在才性上的种种差异,以及认识这种差异的社会实践意义。
7、唐太宗所撰《 帝范 》12篇,是专给太子阅读的政治读本,但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见解,涉及到历代君主治国安邦的得失。
得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 )
A、周公 B、孔子 C、左丘明 D、司马迁
2、( )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 B、《战国策》 C、《七略》 D、《汉纪》
3、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 )
A、宋、齐、梁、陈、隋 B、梁、陈、齐、周、隋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4、《伊洛渊源录》的作者是( )。
A、谈迁 B、王世贞 C、李贽 D、朱熹
5、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 )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C、《寰宇通志》 D、《天下郡国利病书》
6、下列( )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 B、《文史通义》 C、《绎史》 D、《纲鉴易知录》
7、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 )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A、《旧五代史》 B、《旧唐书》 C、《后汉书》 D、《南齐书》
8、提出“尊史”说,强调史学的重要性的是( )。
A、王阳明 B、章学诚 C、龚自珍 D、章太炎
9、记载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记事本末体史书是( )。
A、《圣武记》 B、《中西纪事》 C、《夷氛闻记》 D、《瀛环志略》
10、被早期维新思想家薛福成称为“奇作”,堪称为继《海国图志》之后近代史学的又一里程碑式的名著是( )。
A、《藩部要略》 B、《朔方备乘》 C、《日本国志》 D、《法国志略》
11、主持创办禹贡学社和《禹贡》半月刊的是( )。
A、邓之诚 B、顾颉刚 C、雷海宗 D、蒋廷黻
12、中国近代第一个女史学家是( )。
A、陈衡哲 B、谢冰心 C、秋 瑾 D、吕振羽
13、用二重证据法研究古史的学者是( )。
A、王国维 B、章学诚 C、龚自珍 D、章太炎
14、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第一个奠基人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郭沫若 D、范文澜
15、中国史学史上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是( )
A、《史学要论》 B、《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C、《中国思想通史》 D、《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
2007-2008 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国史学史》试题(B)
考试(考查):考试 命题人:兰永海 审题人:
开(闭)卷:闭卷 答题时间:120 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分数
得 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宗周晚年和春秋时期国史发展过程中有阶段性标志的年代是共和国和元年即 年和鲁隐公元年即 。
2、《 》和《 》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是记载春秋时期史事最重要的两部史书。
3、《三国志》成书于 (朝代)陈寿之手。全书分为魏、蜀、吴三书,其中《 》有纪、传,其它两个部分仅有列传,但均无 、 。
4、《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全书精华在于“ ”。
5、我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是明末清初黄宗羲所撰的《 》。
得 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 )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
A、《世本》 B、《尚书》 C、《诗经》 D、《竹书纪年》
2、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 )
A、孔子 B、司马迁 C、刘向 D、班固
3、下列( )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 B、《帝王略论》 C、《贞观政要》 D、《帝范》
4、下列( )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 B、《七林》 C、《七录》 D、《隋书·经籍志》
5、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 )
A、《旧五代史》 B、《新五代史》 C、《旧唐书》 D、《新唐书》
6、清朝于顺治二年设立明史馆修史,至乾隆四年《明史》定稿刊行,修史历时95年,( )以私人资格参加修史,贡献最大。
A、冯辁 B、徐元文 C、张廷玉 D、万斯同
7、“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端:曰舆地,曰官制,曰民族”。这里“予”指的是( )
A、钱大昕 B、崔 述 C、赵 翼 D、王鸣盛
8、以( )相继发表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为标志,20世纪初年形成了波澜壮阔而富有生气的新史学思潮。
A、龚自珍 B、魏 源 C、康有为 D、梁启超
9、记载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记事本末体史书是( )
A、《圣武记》 B、《中西纪事》 C、《夷氛闻记》D、《瀛环志略》
10、提出“地球合一”这个中国独特的全球化理论的学者是( )
A、林则徐 B、夏曾佑 C、黄遵宪 D、王 韬
11、在殷周史的研究上卓有成就的史学家是( )。
A、王国维 B、唐 兰 C、陈梦家 D、容 庚
12、提出“民族文化之史”的学者是( )。
A、顾颉刚 B、胡 适 C、陈寅恪 D、陈 垣
13、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第一个奠基人是( )
A、李大钊 B、蔡和森 C、侯外庐 D、郭沫若
14、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是( )。
A、《史学要论》 B、《社会进化史》
C、《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D、《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
15、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历史著作是( )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 B、《中国思想通史》
C、《中国古代社会史》 D、《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史学史A卷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C D B B B B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A A C B B B C D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B
参考答案
一、 填空(25分)
1、 春秋
2、 民族 民族关系
3、 政治言论
4、 战国纵横家书
5、 司马迁
6、 刘向
7、 班彪、班固、班 昭、马续 班固
8、 魏书
9、 氏族志 姓氏录 姓族系录
10、子玄 史通 史学批评
11、帝王略论
12、三国志注 世说新语注 文选注
13、归潜志 壬辰杂编
14、人物 艺文
15、新五代史
16、谈迁
17、日知录
18、永乐大典
19、尊史
20、中国史叙论 新史学
21、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
22、新发现的材料 古史记载
23、李大钊 史学要论
24、青铜时代 十批判书
25、中国通史简编
2007—2008年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国史学史》A卷参考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金文 2、《春秋》 3、《竹书纪年》 4、班彪、班固、班昭、马续 5、《蛮书》
6、《人物志》 7、《帝范》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D
B
C
A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A
A
B
2007—2008年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国史学史》B卷
参考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元前841、公元前722;2、《左传》、《国语》;3、西晋、《魏书》、表、志;
4、二十略;5、《明儒学案》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C
B
D
A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C
D
二、名词解释
1.《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所著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华阳国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兼记一方的历史、地理、人物、涉及民族、风俗、产物,内容丰富的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史著述,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灭亡。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前4卷记述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概况;卷5-9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西汉末东晋巴蜀地区的历史;卷10-12集中记述梁、益、宁三洲的历史人物事迹。它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史书,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 《魏书》
二十四史之一,北齐魏收著。《魏书》记载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共160多年历史,全书共130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八卷、志二十卷。该书以北魏和东魏为正统,为其十四帝立纪,而不为西魏三帝立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皇朝史或“国史”的形式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当代名族史著作之一。
3. 《三国志注》
《三国志注》是南朝宋人裴松之奉诏为说明皇家对《三国志》的重视所作的,所注的内容有四个,一是“已补其阙”,二是“以备异闻”,三是“有所论辩”。该书目的在“鸠集传记,增广异闻”,作者引书150多种,注文有四十余万字,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4. 《明夷待访录》
清初学术著作,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经世之学的代表作,全书共计21篇。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明夷待访录》提倡民权,反对君主专权,因此一直影响了清朝末年的维新变法。乾隆年间列为禁书。清末维新派人士将此书作为理论武器,广为印行。梁启超认为此书“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
5. 《日知录》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所著。始撰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书名取于《论语·子张篇》中“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作者经数十年的积累和不断增补、修订,于晚年完成这部以“明道”、“救世”为宗旨的札记式著作。其内容以考据为主,按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兵事、艺文等分类编入,共1000余条。其治学强调务实和经世致用,考证精详,以古筹今,对清代学术发展有深刻影响。
6. 《东观汉记》
我国第一部官修的纪传体本朝史书。全书编写历时一百多年,因最后的编撰者蔡邕被王允杀害,而没有最后完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共有143卷,记事起于光武帝刘秀,迄灵帝刘宏。该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很流行,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因按朝廷授意,书中充满对东汉皇帝的溢美之辞和大量的祥瑞灾异、图谶的记载。经唐宋至元朝逐渐散佚,今天所见为清代及现代人辑本。
7.《读通鉴论》
明末清初王夫之所著,这是一部根据《资治通鉴》所载自战国至五代1300余年的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全书60余万字,共30卷,每卷以朝代为别,每代以帝王之号为目,每目下分若干条,共85目,约900条。作此书目的地从史书中寻找“经世大略”。他所选择的评论和批判的历史实例大都是针对明末清初的各种社会政治问题。
8. 纪事本末体
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是我国史书体裁的一种。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 《资治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他将编年体的《资治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纪事本末体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 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简答题
(1).《左传》为什么是一部完整的编年体
1、完备的记事方法,完成编年体的创作,是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2、一部完整的春秋史,时间跨度比《春秋》长,字数也比它多。3、文笔生动,开创了文史结合的范例。4、叙述跟论述相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5、歌颂战争,历史进化论,大战并不可怕,还能促进历史大发展6可贵的民本思想,决定历史命运的是人民。
(2).《史记》(特点,方法,贡献)
史学思想:
1、 明确研究史学的意义是“忆往昔,思来者”2、写实的目的是“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的历史观:3、对人类历史发展持变化的观点;4、对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认识;5、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治史方法:
1、 全面的搜集文献资料;2、实地考察;3、亲身采访;4、慎重取舍。
史记的史学成就:
1、第一部中国通史2、创立了纪传体3、广泛记载了历史人物4、记载了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历史5、文史结合,有重要的文学价值6、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史记的缺点:
1、 对上古时代传说资料记载少;2、对战国的记载在年代上有矛盾;3、以血统为根据;4、建立了以帝王为中心的正统论;5、尊孔尊儒;6、历史的神秘主义。
(3).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怎样编撰的?成就为什么高?)
1.合理的编纂方法:
1、“私家修史”。即是“众手修史”又是“一家之言”
2、分三步走:编写丛书,写长篇,定稿
2.好的史学思想:
1、强调历史为政治服务
2、叙事和评论相区别
3、对正统的看法:只有在统一的时代才是正统,在战乱的时代,都不算正统,这是榭史以“方便”为原则
3.优秀的写作方法:
1、 叙事确凿。从周烈王开始了通鉴的写作,充分表现其求真求实的写作思想。
2、条理清晰。《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 系统而明晰。
3、文笔高明。写人物、写战争相当成功;叙论结合,思绪清晰。
(4)梁启超的史学理论的特点和成就
特点:(1)读了许多方面的书,吸收西方的理论,(2)把中国的历史事实与世界的理论相结合。
成就与影响:
1、 在历史理论和著作中写了许多反对封建史学的
2、 撰写大量激动人心的历史著作,对激发人民爱国心,民族心以及奋发图强的心都起到重要作用
3、 介绍并借鉴了外国的历史知识,以进行历史教育
4、 对史料学的贡献,对史料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提出新方法,《中国历史研究法》
5、 对学术史的贡献,《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
6、 倡导中国史学史研究
7、 培养史学研究的人才
8、 晚年没有跟上时代,趋于保守,反对马克思主义
史学原则:
1、 反对封建王朝的历史,建立民国的历史
2、 反对个人的历史,建立群体的历史
3、 历史不仅要记载事实,还要说明因果关系
4、历史不仅要记载过去,还要有益于今务
(5)杜佑《通典》的编撰特点和贡献:
特点:1、分门立目。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门之下分若干子目,子目之下又有细目。2、将食货放在首位3、没有天文历法、五行以及艺文志4、重视言论,录入群士议论,后评价5、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6、各部分编排秩序有其特定的用意,体现了其政治观点
贡献:1、开创了新的史书体例:典制体通史。改变了古代历史编撰的格局,成为史学发展的重大转折。2、对历代的典章制度做了大量探本穷源的工作3、不仅资料丰富,而且还有研究成果。
局限性:1、200卷中礼有100卷的篇幅,认为礼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事,2、在《兵典》里面只写作战方法和迷信,未写作战制度,3、分类不是很恰当,材料取舍也欠妥当。
6.陈寿《三国志》的优缺点:
《三国志》是惟一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而又保存至今的著作,其记事起于东汉灵帝光和末年(184年)黄巾起义,讫于西晋灭吴(280年)
缺点; 1、体例不完备,没有表志,只有纪传, 2、很多重要史实没有记录或叙述过简,记史实专注政治风云人物
优点:1、取材严谨,所记之事大部分是真实的,2、文字简练,有条理。
四、论述题
1.郑樵《通志》
郑樵的《通志》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巨著,全书由《纪》、《传》、《略》、《志》、《谱》、《表》《世家》和《载记》等部分组成。
由于郑樵一直刻苦治学,他的学习有两个突出的地方,一是读书、治学兴趣广泛,通百家之学,对经籍、礼乐、文字、音韵、天文、地理、目录、校雠及虫鱼草木各类学问都一一探求,二是注意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的观察结合起来,注重实学。
而《通志》是他学问的总汇,具有很高的成就。首先,《通志》的编纂在史书体裁上是一个发展,一是把《表》提到相当高的地位,他认为《表》(年谱)在全书中地位很重要。他作《谱》是为洞察古今,可以说《通志.年谱》是对司马迁史学的一种自觉继承。二是从致用的角度,重视史志,认为只有写好志书,才能使史书成为国之大典。《通志》把《志》改称为《略》,一共是20《略》。《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部分,是郑樵学术的总汇,凝聚了他多方面的学术成果。《二十略》比断代史的志、略要多,分类很细、内容丰富。其中首创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等八略。《二十略》中的内容不管前人有没有记过,他都不是直接抄来的,都是自有所得,不同于旧史之言。《通志》的《总序》与各略的《序》均为郑樵的力作,是郑樵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这种编纂形式是继承《通典》的传统,而又有所发展。三是纪传篇目的重新安排,增补了《三皇本纪》、春秋时期大批人物列传等,还补充许多重要材料。并且在编纂上,他安排篇目颇费斟酌,其中包含他的创造。其次,在《通志》中郑樵还进行史学评论,他的学术批评的用心是相当明确的。他就是想打破那种“经既苟且,史又荒唐”的局面。他的史学批评反映了他对客观历史和史学工作的看法。再次,他的史学思想十分丰富而独特,他主张会通思想,“通”包括“纵通”和“横通”,认为这是修书之本,所以他主张写通史。此外,他还反对灾祥学说,认为灾祥说是“欺天”的“妖学”,他继承了唯物主义思想家的传统,他还反对任情褒贬的所谓“春秋笔法”,主张让事实说话,最后他还主张实学治史,强调史书的实用性,史书中要注重历史典章经制的记载,史书中要有图,有谱。《通志》还有一大成就就是对历史文献学产生重大影响,他重视金石文献和图谱文献等,使得宋代在历史文献学取得重大成就。所以说郑樵的《通志》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在我国马克思发展史上,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理论和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一、 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斗争中,一向十分重视史学工作,特别是重视史学工作对指导革命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原因
1、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工作是一种能够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工作。对于指导一个伟大运动的政党来说,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就不能正确地说明历史的前途,就可能在当前的革命运动中迷失方向。
2、他认为,只有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的研究中国历史,认真的研究中国现状,才能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3、他认为,史学工作可以给无产阶级政党提供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作为指导当前革命运动的借鉴。
(二)、贡献
毛泽东重视史学工作对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作用。史学工作不仅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是重要的,对全民族来说也是重要的。关于后者,主要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问题。
1.他认为,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所以,史学工作应当给人以启示,给人以信心,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
2.毛泽东重视史学工作和端正学风的关系。他认为:能否注重研究历史,是衡量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和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态度的标志之一。
3、毛泽东重视史学工作的重点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他对于史学工作的重点是有明确的看法的,他认为: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都应当研究,既要懂得外国历史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祖宗。他的这些意见和指示,对推动中国近百年史的研究工作,明确史学工作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