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讲,从清华看中国现代大学理念与文化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王晓阳,自我介绍,1980-1984,:,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理学士,1990-199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社会学硕士,1997-2001,: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比较教育学博士,2004:,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教育政策系访问学者,2005-2009,:中国驻美使馆教育处二秘,从事教育调研工作,2009-,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不同水平的教师,庸师讲述,良师解说,优师论证,大师启迪,The mediocre teacher tells.The good teacher explains.The superior teacher demonstrates.The great teacher inspires.,威廉,A,沃德,提 纲,一、文化基因:赔款学校、校训,二、名师境界:王国维、陈寅恪、朱自清、,叶企孙,三、教育宗旨:梅贻琦、潘光旦、蒋南翔,一、文化基因,赔款学校雪耻图强的文化基因,1900,年辛丑条约:中国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挪威六个“受害国”损失共计白银,4.5,亿两,从,1902,年起至,1940,年止,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白银,9.82,多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2,年财政的总收入,史称“庚子赔款”,在列强向中国掠取的“庚子赔款”中,美国分得白银,3200,多万两,当时约合,2400,多万美元,加上,39,年的利息共计,5355,万美元。,一、文化基因,190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斯(,Edmund J.James,)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备忘录中写道:,“,中国正临近一次革命。,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为了扩展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一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一、文化基因,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议案,授权总统修改“中国应向美国交付的赔款义务”,“将赔款差额作为一项友好举动退还给中国”。美国政府决定将“庚子赔款”中的,1070,万美元,加上利息共计约,2892,万美元,从,1909,年到,1940,年逐年按月“退还”中国。,游美学务处游美肄业馆清华学堂清华学校清华大学,一、文化基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及其文化内涵,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题在清华发表演讲,他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完全人格,要做“真君子”。他引用了周易中乾、坤二卦的“象辞”说:“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曝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一、文化基因,“,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1917,年的清华周刊封面上,首次出现了圆形浮雕图案,图案中心写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隶书大字。清华学校把这八个字定为校训,以激励师生。,二、名师境界,1,、王国维(,1877,年,1927,年),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人间词话:“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学术独立,王国维提出,,“,故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而后可,。”,二、名师境界,2,、陈寅恪(,1890,1969,),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王元化:,“,学人不依附、不媚权贵、不随流俗,,才能有真正之文化。要启发民智,推动文化之发达,。,”,著名的四不讲,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史学大师,季羡林:“,寅恪先生为一代史学大师。这一点恐怕是天下之公言,决非他的朋友和弟子们的私言。,怎样才能算是一代大师呢,?据我个人的看法,一代大师必须上承前代之余绪,下开一世之新风,踵事增华,独辟蹊径,如果只是拾人牙慧,墨守成规,决不能成为大师的。纵观寅恪先生一生治学道路,正符合上述条件。他一生涉猎范围极广,但又有中心,有重点。,他喜欢用的一句话是发前人未发之覆。他的文章不管多长多短,都能发前人未发之履。没有新义的文章他是从来不写的。他有时立一新义,骤视有如石破天惊,但细按之又入情入理,令人不禁叫绝。,”,史学大师,胡适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二、名师境界,3,、朱自清:(,18981948,),朱自清,杰出的散文大师,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经典常谈,等。,名人评朱自清,毛泽东称赞朱自清和闻一多,“,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摘自别了,司徒雷登)。,“,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但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意修辞,见得不那么自然,”叶圣陶,“,背影所以能够感动读者之处,是因为朱自清善于运用朴质、鲜明和细腻的文字,洋溢出一股诚挚而又深沉的情感。,韩国的中学教科书里都收录了这篇散文。,”林非,二、名师境界,4,、,叶企孙,(1898,1977),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赴美深造,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他还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36,年任会长等,大师早期,1915,年,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每两周一次科学报告会,轮流作。,“,范围极广,如天演演说、苹果选种、煤,无线电报之设备、测绘法、力、废物利用,等等,”,。他当时不过十七岁,拟订的会员守则是:(一)不谈宗教,(二)不谈政治,(三)宗旨忌远,(四)议论忌高,(五)切实求学,(六)切实做事。,远见卓识,1929,年,他在一篇叫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章里说,:,“,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桃李芬芳,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大会,隆 重表彰研制,“,两弹一星,”,的功臣,,23,位科学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9,人是他的学生,有,2,人是他的学生的学生。,桃李芬芳,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华罗庚是初中生,是他让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无尽,”,。,三、教育宗旨,1,、,梅贻琦(,1889-1962,),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1931,1948,年任校长;他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一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古代最高的学府为太学,以培养经世治国的人才为主,其教育内容称为“大学”,今译:,“,大学的教育宗旨,是修明自己内在的清明德性,在使人日新又新,达到最完美的境地,”。,通才教育,“,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到,1934,年,清华已发展为兼有理、工、文、法四个学院,16,个学系的综合性大学。,学术自由,自由主义(,Liberalism,)与放荡主义,(Libertinism),不同,与个人主义、乐利的个人主义也不同。后两者的弊病在假自由之名而行放荡之实。,大学应致力于知、情、志之陶冶,知有博约之原则,情有裁节之原则。秉此三者才能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无所不思,无所不言。”,大学之道,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Qi,),远哉,!,此则于大学之道,体认尚有未尽实践尚有不力之第二端也。,梅贻琦,的留学观,梅贻琦曾撰文总结自己的 留学观,他告诫行将赴美的学生,:,“,诸君在美的这几年,亦正是世界上经受巨大变化的时期,将来有许多组织或要沿革,有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应保持科学家的态度,不存先见,不存意气,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是正当的办法,才可以免除将来冒险的试验,无谓的牺牲。,”,三、教育宗旨,2,、,潘光旦(,18991967,),中国社会学家和优生学家。对于优生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庭问题、娼妓制度、人才分布等等有研究。著作有,优生学,、,人文生物学论丛,、,中国之家庭问题,等,另有译著,性心理学,。,教育目的,潘光旦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一个人为目的,必须在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成为,“,完人,”,。,批判专业技术化倾向,潘光旦批判近代中国教育的专业技术化倾向,是因为原本以,“,自我,”,(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变成了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训练(灌输与考试),教师的功用仅是实用意义上的教学而不是教育,学生的,“,认识自己,”,大都是通过考试成绩实现的,显而易见,这种,“,认识自己,”,是极其片面有限的,所谓人的全面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德、智、体、群、美、富,潘光旦认为中国近代教育中的德、智、体划分是十分牵强的,不能涵盖,“,健全的、完整的人,”,的全部内容,在教授方式上绝对划分也是不可能的。他在考察欧美教育时发现西方社会的教育旨趣有这样六个方面:关于健康的、关于财富的、关于道德和宗教的、关于美的欣赏的、关于智识的探求的、关于政治和人我交际的,潘光旦将其归纳为德、智、体、群、美、富。这,“,六育,”,中,群、富先前教育中未曾提及过,潘光旦个别作了这样的解释:群育就是培养协作精神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所谓富育就是培养吃饭能力、并在生计上富裕的能力。,价值教育,他提出了价值意识的教育:让受教育者学会区分是非真伪,使这种辨别力不仅仅限于科学家、哲学家;学会辨别善恶荣辱,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会识别利害取舍的途径,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商人和企业家;学会美丑精粗的鉴赏的能力,使这种审美能力不限于文学家、艺术家。,做人的境界,费孝通晚年谈到自己与潘光旦在做人上的差异:,“,我这一代人可以想到,要在人家眼里做个好人,在做人的问题上要个面子。现在下一代人要不要面子已经是个问题了。我这一代人还是要这个面子,所以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一点很难做到。这个问题很深,我的力量不够,讲不清楚,只是还可以体会得到。我这一代人还可以体会到有这个问题存在。,”,三、教育宗旨,3,、蒋南翔,(,1913,1988,),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解放前是中共青年运动领袖,,1952,年至,1966,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1977,年后,历任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高教部长、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等职务。,名言:,“,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又红又专,早在,1956,年,他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提出,,我们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帮助学生解决为谁服务,用什么本领服务和怎样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他认为,又红又专是我们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简明概括,通俗易懂,在实践中行之有效。他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引导和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成才之路,”,。,三支代表队,他既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注意学生的个性发挥,实行因材施教,1,、,业务代表队:攀登科学高峰的登山队,2,、,政治代表队:政治辅导员;,1953,年,蒋南翔倡导建立的,“,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在清华园里诞生了。所谓双肩挑,就是一肩挑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一肩挑业务学习。,他说:一个人在,20,岁左右的时候,做一些社会工作,终身受用不尽,3,、,文艺体育代表队,教育理念,蒋南翔还十分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统一。他关于,“,面包与猎枪,”,的著名论述,着重于对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一代代清华学子终生受益。,他还,提出了,“,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等教育理念,为国育才,1965,年,蒋南翔曾对清华学生说,:,“,有一句口号,,清华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应该说,我们不仅是培养工程师的,我们还是培养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接班人的。包括将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将在你们当中产生。,”,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