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病 毒 性 肝 炎,1,一、概述:,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血液传播。本组传染病发病率高、对人类生命健康和劳动力的影响较大。,2,1、多种肝炎病毒,已报告至少,九种,肝炎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肝炎。它们分别是,1甲型肝炎病毒,HAV RNA(1963),2,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1961),3,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1989),4,丁型肝炎病毒,HDV RNA(1983),5,戊型肝炎病毒,HEV RNA(1989),6,已型肝炎病毒,HFV DNA(1994),7,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 RNA(1995),8GB,病毒,GBV-B RNA(1995),9TTVTTVDNA(1997),3,黄热病毒,(,YFV),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风疹病毒,(,RV),其他能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病毒有很多:,它们均非嗜肝病毒,所致肝损害为继发性,4,2,、,以肝脏炎症为主,的临床表现,症状:消化道症状为主如厌油、恶心、食欲减退、,上腹饱胀。其它有乏力、尿黄等。,体征:急性肝炎可有皮肤、巩膜的黄染,肝脏肿,大、压痛,肝区有叩击痛,可有脾脏肿大。,慢性患者可有慢性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疸、出血等。,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病原学标志阳性。,5,3,、,全身性的疾病,除肝脏炎症的临床表现外,其他系统也有波及。例如:,神经系统:失眠、多虑、严重者出现肝性脑病。,血液系统:白细胞、血小板、红血球计数下降,,出血、贫血。,内分泌系统: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泌尿系统:肝肾综合证。,水电介质平衡失调:腹水。,6,二、病原学:,9,(一),HAV,1、,病毒核酸性质,嗜肝,RNA,病毒,单股,,7500个核苷酸。,2、,形态结构:,直径27,nm,,大小均一的球形颗粒,,3、,抵抗力:,灭活1001分钟,,紫外线1分钟,,余氯1015,ppM 30,分钟,,3福尔马林5分钟。,部分灭活6012小时,70酒精3分钟。,不能灭活601小时,反复冻融。,10,4、,组织培养与动物模型,组织培养,Hela,细胞,,A549,细胞。,组织培养的,HAV,不引起细胞病变,也不导致,细胞死亡。,动物模型,黑猩猩,狨猴易感,且可传代。,11,5、,抗原抗体系统,只有1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可出现特异性中和性抗体。,IgM,型抗体仅存在于病后36个月。,IgG,型抗体则可保存多年。,12,1、形态结构:,直径42,nm,球形颗粒,为双层结构(,Dane,颗粒)图。,(,二,),HBV,:,(掌握重点),13,1.,HBV,形态结构,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乙肝,14,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形态,HBsAg,HBcAg,HBV DNA,DNAP,(外膜蛋白),(核衣壳蛋白),乙肝,15,2、病毒核酸性质,l,嗜肝,DNA,病毒,环状部分双股,DNA,3200,个 碱基对。,l,基因组模式图。(,S、C、P、X,区)前,S-1,,前,S-2,,前,C,区等。,16,乙肝,17,2.,HBV,基因组结构,pre-s1,pre-s2,S,P,C,pre-c,X,HBV DNA 3.2 kb,乙 肝,pre-S1 pre-S1,蛋白,pre-S2 pre-S2,蛋白,S HBsAg,pre-C HBeAg,C HBcAg,P DNAP,X HBxAg,编码,HBsAg,pre-S2,pre-S1,18,HBV,3、抵抗力:,能使其灭活10010分钟,6510小时,高压蒸气消毒。,不能使其灭活很强,一般消毒剂无效(,HBsAg,保护)。,19,HBV,4、组织培养与动物模型,(1)无组织培养。,(2)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易感,并可作动物模型。,(3)鸭肝病毒可代替研究,江苏:高邮麻鸭40%左右,鸭肝,V,阳性,经卵传代。,20,HBV,5、抗原抗体系统,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又称血清学标志(重点)。,HBsAg,抗-,HBs,HBeAg/,抗-,HBe,HBcAg/,抗-,HBc,21,乙 肝,HBsAg,的亚型,adr,adw,ayr,ayw,长江以北,长江以南,新疆、西藏、内蒙等,HBsAg,的形式、分泌,主蛋白,中蛋白,大蛋白,(1),HBs,g,22,乙 肝,(2)抗-,HBs,出现时间:急性感染后期或,HBsAg,消失后,(空白期或窗口期),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其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抗-,HBs,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23,乙 肝,(3),HBeAg,HBV C,基因,前,C,区,C,区,前,C/C,蛋白,HBeAg,HBcAg,表 达,切割、加工,分泌到细胞外,HBeAg,存在于血清中,24,乙 肝,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92%左右,25,乙 肝,(4)抗-,HBe,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抗-,HBe,阳性者中,16.3%30%左右,HBV DNA,仍阳性 可能与前,C,基因变异有关,-,干扰素疗效较差,26,(5),HBcAg,乙 肝,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Dane,颗粒,核心中,。,在血液中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cAg,(6),抗-,HBc,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急性感染持续时间:618个月,抗,HBc-IgG,:,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27,(6),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检测方法:斑点杂交法、,PCR,法,(7),DNAP(DNA,多聚酶):是逆转录酶位于,HBV,的核,心部位,直接反映,HBV,复制能力的指标。,乙 肝,(8),HBxAg:,HBxAg,具有反向激活作用,可调控病毒基因转录水,平,并对宿主癌基因可能有激活作用。,28,乙 肝,介绍三个概念:,“两对半”,血清抗原抗体转换率:,HBeAg,抗-,HBe,“转 阴”,常用指标:,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HBV-DNA,阴转率,HBsAg,阴转?,29,(,三,),HCV,丙 肝,HCV,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病毒,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89年,Chiron,公司利用逆转录酶随机引物从受染的黑猩猩,血清中成功克隆出与,HCV RNA,互补的,cDNA。,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可能属黄病毒属,30,(,三,),HCV,1、,病毒核酸性质,黄病毒属,单股,RNA,,9400,个核苷酸。,根据核苷酸的同源程度,,目前世界上有10个以上基因型,但主要有4个基因型:/1,a、,/1b、/2a、/2b。,每个基因型又有若干亚型。我国北方以2,a,为主,南方以1,b,为主。,31,丙 肝,32,HCV,3、,组织培养与动物模型,有黑猩猩动物模型,4、,抗原抗体系统,可检测抗-,HCV。,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阳性为病毒感染标志,目前尚无法检测,HCV,的抗原成份。,33,1、,病毒核酸性质,单股环状,RNA,,1680,个核苷酸,是目前已知最小病毒。,2、,形态与结构,:,(,四,),HDV,直径:3537,nm,表面包裹,HBsAg,核心为,HDV RNA,和,HDAg,34,丁 肝,HDV,为缺陷病毒,必须依赖,HBV,才能复制。,(,四,),HDV,:,为什么外层是,HBsAg?,HDV RNA,基因组缺乏复制其外壳的基因密码,因而必须依赖,HBV,为其提供,HBsAg,作为自己的外壳。所以,HDV,必须在,HBV,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感染或和,HBV,同时感染。,35,丁 肝,3.,HDAg,和抗-,HDV,HDAg:,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抗,HDV-IgM:,是,HDV,早期感染标志,抗,HDV-IgG:,是,HDV,既往感染的标志,慢性,HDV,感染时,两种抗体可长期共存,36,(,五,),HEV,1、,病毒核酸性质,萼状病毒,含,单股正链,RNA,。7500,核苷酸。有两个亚型。,2、,形态结构,:直径3234,nm,球型颗粒。,3、,抵抗力,:,HEV,不稳定,在4易裂解,对各种消毒药品敏感。,37,HEV,4、,组织培养与动物模型,:,组织培养已成功。,动物模型为猴(食蟹猴、须狨猴、恒河猴、埃塞俄比亚猴),黑猩猩等。,5、,抗原抗体系统,一个抗原抗体系统。由于,IgG,抗体持续的时间不超过1年,,IgG,抗体亦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指标。,38,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1、患者,(1)甲型肝炎,患者是唯一传染源(无携带者,无慢性病人)。,排病毒时间从起病前两周,到潜伏期末为高峰,持续到黄疸后8天。,发病后34周,基本无传染性。,起病后30天仍有少数患者从粪便中排毒。,39,传染源,(2)乙型肝炎,排毒时间从起病前数周,持续于整个急性期。,慢性乙型肝炎和病毒携带者:其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传染性的大小与病毒复制指标有关。(,HBeAg,HBV DNA,DNAP),,与转氨酶水平高低无关系。,40,传染源,(3)丙型肝炎,急性患者从起病前两周起有传染性。起病后血中,HCV RNA,阳性代表有传染性。,由于,HCV,在血中的浓度很低,因次即使,HCV RNA,阴性仍不能排除有传染性。,输血时,抗,HCV,阴性,亦不能排除有传染性。,抗原的局限性,潜伏期,检测的敏感性,41,传染源,(4)丁型肝炎,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为主。,HDAg,和抗,HD,阳性均代表有传染性。,(5)戌型肝炎,急性期患者其传染性从起病前9天到发病后8天。,42,传染源,:,2、携带者,乙、丙、丁型肝炎存在慢性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数量最多。,丙型肝炎在人群中也有相当的比例。如义务献血者丙肝占0.5,职业献血者丙肝占310。,43,(,二,),传播途径,:,1、粪口途径:,指粪便内的病毒通过污染各种物品,包括手、日常用品、水、食物而经口感染。,主要见于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44,粪口途径:,(1)卫生情况不良:,主要见于集体单位,如幼托机构、学校、军队、厂矿等,由于食物卫生不良,(食物未洗干净、苍蝇携带或炊事人员本身就是患者或携带者,造成肝炎之爆发)。,45,粪口途径,:,(2)水型传播:,粪便入水,饮用生水而致。,例1:印度加尔各答市,因饮用恒河“圣水”导致肝炎爆发,短期内病例达29万。,例2:国内等农村河网地区,粪船入河导致沿河地区肝炎爆发。,46,粪口途径:,(3)食用贝类(毛蚶),甲型肝炎病毒在毛蚶体内有集毒作用。(每天34,M,3,水过滤),生食,1988年,上海流行甲型肝炎,患者达31万。,47,2,、经血传播,:,主要见于乙、丙、丁型肝炎,(1)输血及血液制品,由于献血员的筛选,此类病人已明显下降。,如,HBsAg,的发现,使输血后肝炎减少了38%。,但由于筛选敏感度的限制(丙型肝炎)以及管理上的问题(卖血),此类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仍占主导地位。,48,经血传播,:,(2)医源性污染,皮试,1百万,ml,即可接种,预防接种,手术器械,口腔科,内窥镜检查,其他:如血透,本院48%以上丙型肝炎,49,经血传播,:,(3)吸食毒品,(4)吸血昆虫,蚊,臭虫,50,3,、母婴传播,:,原因:胎盘由于某种原因开放,分娩时血窦开放,出生过程中胎儿吸入,哺乳。约占婴幼儿,HBV,感染的1/3。(余2/3为生活密切接触及注射等方式),纠正:“垂直传播”,仅水平传播的特殊形式。,51,4,、性接触传播,:,见于乙、丙型肝炎。,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含有病毒。,家庭集聚现象。,52,(,三,),易感者,1、甲型肝炎,幼儿易感。,原因6个月以前不易感染。随年龄的增长,隐性感染逐年增加,20岁以前90,HAV IgG,抗体阳性。,2、乙型肝炎,婴幼儿及青少年易感。,53,易感者,3、丙型肝炎,人群普遍易感。而且不同株、不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4、丁型肝炎,HBsAg,阳性患者或病原携带者。,5、戊型肝炎,人群普遍易感。,54,(,四,),流行特点,1、甲型肝炎,(1)地区:以卫生条件为流行主要因素,第三世界发达国家,农村城市,(2)年龄: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我国20岁以上成人,感染率90%,(3)季节性:秋冬季,春末夏初,55,流行特点,:,2、乙型肝炎,(1)地区:世界性分布,不以经济发达的程度而异,(2)高危人群,HBV,感染母亲的子女,血透,血友病患者,医务人员:口腔,血透析,检验,手术科室,药瘾者,同性恋(西方),56,流行特点,3、丙型肝炎,地区与高危人群:同乙型肝炎,57,流行特点,4、丁型肝炎,(1)地区:表现为地区性聚集现象,世界:意大利南部,中东阿拉伯国家,南美委瑞内拉,,中国:四川20%,,江苏:扬州、泰兴14%,(2)其他同乙型肝炎,5、戌型肝炎,同甲型肝炎,58,五型肝炎病毒简要对照,HAV HBV HCV HDV HEV,基 因 组,RNA DNA RNA RNA RNA,传播途径 消化道 血液/体液 血液/体液 血液/体液 消化道,慢性化否 否 是 是 是 否,血清学 抗,HAV-IgM HBV M,抗-,HCV HDAg,抗,HEV-IgM,检测 抗,HAV-IgG,抗,HDV-IgM,抗,HDV-IgG,59,四、发病原理,(一)甲型肝炎,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理尚不清楚。,以前认为甲型肝炎病毒可直接破坏肝细胞。,现在有人认为甲型肝炎病毒不破坏肝细胞;,甲型肝炎病毒大量复制并从粪便排出后,肝细胞损伤才开始出现。,提示甲型肝炎病毒可能通过免疫介导和/或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60,61,发病原理,(二)乙型肝炎,HBV,在肝细胞内复制,以芽生的方式释放,,不直接破坏肝细胞,。,感染,HBV,的,肝细胞表面有抗原成份的改变,,可引起自身免疫系统的识别,产生免疫反应,通过破坏肝细胞。,抗体依赖性淋巴细胞,(,ADCC,),抗,-,LSP,抗,-,LMP,自身免疫,62,机体在,婴儿时期感染,HBV,,,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此时机体免疫系统将视,HBV,为宿主本身的成份,不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形成,HBV,携带者。,成人感染,HBV,,,通常(90%左右)表现为急性肝炎,不易形成慢性携带状态。,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可在细胞膜表达,HBsAg、HBcAg,,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进而免疫攻击病毒感染肝细胞。,NK,细胞:不需致敏,CTL(CD8,+,),:,主要靶抗原为肝细胞膜上,HBcAg,63,发病原理,(三)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还不清楚。,肝细胞损伤有下列因素的参与:,HCV,直接杀伤作用,宿主的免疫因素,64,发病原理:,(四)丁型肝炎,丁型肝炎出现在已感染有,HBV,的患者或携带者,其发病过程取决于,HDVHBV,的关系。,1、协同感染,指机体原无,HBV,感染,,HBVHDV,同时感染时,谓之。协同感染常表现为急性肝炎。因为,HDV,以,HBV,的存在为其存在的生物学条件。当,HBV,为急性肝炎的过程时,,HDV,通常不超越其存在。,65,发病原理-,丁型肝炎,:,2、重叠感染,指机体原已有,HBV,感染,再加上,HDV,感染。,重叠感染的结果依原,HBV,的感染状态不同而异。,(1),HBV,携带者+,HDV,表现为急性肝炎,但易转为慢性,HDV,感染。,(2),HBV,慢性肝炎+,HDV,HBeAg(+),暴发性肝炎,HBeAg(-),慢性进行性肝病,66,六、临床表现:,67,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标准,急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肝衰竭),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分早、中、晚期,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68,病毒性肝炎的命名,原则,病名+病原学分型+临床分型,例: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例: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例: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69,各型肝炎临床特点:,潜伏期,甲型肝炎26,W,乙型肝炎424,W,丙型肝炎222,W,戊型肝炎10,d10 W,70,急性肝炎,病原体:,HAV,和,HEV,多见,HBV、HCV,和,HDV,较少见,临床特点:多为自限性,自然病程23个月,急性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acute icteric hepatitis,),特征:发热、乏力、纳差、厌油、黄疸及肝功异常,临床分三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71,急黄肝,各期主要表现,(1),黄,疸,前,期,发热及上感样症状:热程多1周,乏力: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消化道症状:纳差、厌油、恶心、呕吐,少数可有关节痛、皮疹等血清病样表现,体征多不明显,后期,ALT,开始升高,数天21天,平均7天,72,(2),黄,疸,期,发热停止,,消化道症状减轻,,出现黄疸:尿黄、眼黄、皮肤黄染,并逐步,加深。,肝脏炎性表现达顶峰:,ALT,TBIL,,,部分有肝脾肿大、肝区叩痛,(3)恢复期,26周,平均3周,1216周,平均1个月,特点:一般情况明显好转,而黄疸逐步加深,73,74,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临床无黄疸型多于黄疸型,尤其是乙肝和丙肝,与急性黄疸型肝炎比较,有以下特点:,基本病程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但,整个病程无黄疸,极少数可转为黄疸型;,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75,急性乙肝特点,临床上急性乙肝较少见,大多是慢性乙肝的急性发作。急性乙肝起病较慢,常无发热,在黄疸前期免疫复合物病样表现如皮疹、关节痛较急性甲肝常见。,急性丙型肝炎特点,与乙型肝炎相似,但临床症状较轻,表现为黄疸发生率及转氨酶升高程度较乙肝为低,但慢性化程度高,至少有50%患者转为慢性。,76,丁 肝,急性丁肝,表现为两种形式:与,HBV,同时感染,临床表现与急性乙肝相似,,5%,转为慢性。在,HBV,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感染,约,70%,转为慢性。,HBV,感染者混合或,重叠感染,HDV,后,易加重病情,易慢性化,易演变为肝硬化,易发展为肝癌,77,戊 肝,急性戊型肝炎,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似,但,黄疸型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甲肝,且黄疸较深;,临床症状及肝损害程度较甲肝重;,老年人及孕妇感染后易发展为重型肝炎,病死率高。,78,慢性肝炎,活动期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乏力、消瘦、疲劳、下肢酸软、肝区隐痛;,消化系统:纳差、厌食、恶心、呕吐、腹胀、溏便。,内分泌系统:肝性面容(黑肾上腺皮质功能)、痤疮,月经不调,男性乳房发育。,血液系统:贫血,出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精神神经系统:失眠、多火、多疑、多虑、。,蛋白代谢系统:低蛋白血症、,A,-G,A/G,不定性浮肿,一过性腹水,,免疫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关节炎,自身抗体升高,乙肝相关性肾炎。,轻度者表现可不典型,79,体征:慢性肝病面容(面色灰暗),黄疸、肝掌、血管蜘蛛痣、肝脾肿大,化验:,ALT,反复轻中度升高,时有总胆红素升高,球蛋白持续升高,严重者白蛋白减少,80,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项 目,轻 度,中 度,重 度,ALT,和/或,AST(IU/L),正常3倍,正常35倍,正常5倍,胆红素,(,umol/L),正常2倍,正常25倍,正常5倍,白蛋白(,A),(g/L),35,3532,32,A/G,1.4,1.4-1.0,1.0,电泳,球蛋白,(%),21,21-26,26,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70-60,6040,胆碱酯酶(,CHE,U/L,),5400,54004500,4500,81,重型肝炎(肝衰竭),82,重 肝,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特征性表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尤常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及顽固呃逆;腹胀明显,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腹水,后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黄疸迅速进行性加深;(每天上升 17.1,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有明显出血现象,,后期消化道大出血;,可出现肝性脑病表现;,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酶疸分离;胆疸分离;血氨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83,病因及诱因复杂,:,过度疲劳、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电解质紊乱、不当抽放腹水、消化道出血、利尿、重叠感染、妊娠、,HBV,前,C,区突变等。,84,重型肝炎,分类标准,急性重肝:急黄肝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明显的出血倾向,迅速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表现,凝血酶原活动度肾心肌肉,肝细胞破坏的指标,最敏感,正常值两倍以上。,当重型肝炎,黄疸加深,,ALT,,称酶疸分离,是病情严重的表现。,意义:对判定急、慢性肝炎有一定帮助,103,(2)门冬氨酸转氨酶(,AST/GOT,),AST,明显升高者提示肝细胞损伤较严重,ALT,胞浆内;,AST,线粒体内,(3),-GT,和,ALP(AKP),两者均是反映胆汁淤积的指标,-GT,肝细胞膜结合,ALP,肝细胞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104,2.胆红素测定,(1)血清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升高水平可反应肝细胞损伤程度,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比例对判断黄疸性质有,一定帮助,(2)尿二胆,尿胆红素:均为结合胆红素,尿胆素元:急黄肝高峰期或淤胆性肝炎及胆道,梗阻时,尿胆元可阴性,105,3.甲胎蛋白(,AFP,),急性肝炎:一般不升高,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可升高,但病情好转后降低,重型肝炎:可升高 预后较好,?,诊断,PHC:500 ng/ml,,4,周以上,200500,ng/ml,8,周以上,4.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水平有助于判断肝脏储备功能,球蛋白水平对判定是否为慢性肝炎病毒感染有帮助,白/球比例:不宜作为判断肝纤维化及疗效的指标,106,5.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PT,和,PTA,可以敏感地反应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Vit K,依赖性凝血因子:、,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PT,主要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中、等活性,正常值:,PT,1216,秒,PTA,303,PT,8.7,100%,PTA 20%,时可自发性出血,,10%,时预后恶劣,107,三、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检测及意义,(一)甲 肝,ELISA,法检测抗,HAV-IgM,是目前诊断急性甲肝最可 靠、最敏感、应用最广的方法。,抗,HAV-IgG,检测:需4倍以上滴度升高,说明近期有感染,否则仅说明是曾患,HAV,感染。,(二)乙 肝,1.“两对半”的意义判定,108,HBsAg:,绝大部分,HBV,现症感染为阳性,但阳性并,不能肯定有传染性。,抗-,HBs,:,是保护性抗体,出现后提示病毒已清除,,病情恢复。,HBeAg,:,是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肯定有传染性,,但阴性者不能否定有病毒复制。,抗-,HBe,:,单看其阳性与否意义不大,应结合,HBV,DAN,检测。,抗,HBc-IgG,():,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单凭此不能判断目前,HBV,的感染状态。,抗,HBc-IgM,():,提示近期有急性,HBV,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复制活跃。,109,“两对半”分析举例,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急性或慢性现症感染,传染性强。,“大三阳”,110,“两对半”分析举例,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传染性大小应结合,HBV DNA,检测结果,“小三阳”,111,“两对半”分析举例,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现症,HBV,感染,病毒复制相对较低,传染性应结合,HBV DAN,结果,112,“两对半”分析举例,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HBV,感染的恢复期,有免疫力,无传染性,113,“两对半”分析举例,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注射疫苗后;较远的过去有过,HBV,感染,114,“两对半”分析举例,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窗口期,抗-,HBs,即将出现;既往,HBV,感染,已恢复,但未能产生抗-,HBs;,S,区病毒变异,115,2.,HBV DNA,()是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提示病毒复制水平低或已清除,3、,HBV-DNAP,也是病毒复制的指标。,116,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3、丙型肝炎:,(1)抗-,HCV,表示有,HCV,的感染,有传染性,(2),PCR,查,HCV RNA,,阳性有较高的传染性,4、丁型肝炎:,HDAg/,抗-,HD,IgM,抗-,HD,,117,5、,戊 肝,抗,HEV-IgM,:,可用于急性戊肝的早期诊断。,抗,HEV-IgG,:,由于其持续时间不超过1年,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标志。,四、病理学检查,常用方法:肝穿刺活检术,普通,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五、其他检查:,B,超,、,CT、MRI,等,118,八、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流行病学史:,1、甲、戌型肝炎:托儿所,幼儿园,家庭中续发病例有重要意义,2、乙、丙、丁:有无明显接触史,家族史。半年内有输血史或注射血液制品有助诊断,如:,r,球蛋白,白蛋白等,119,诊断与鉴别诊断,(二)临床症状,体征:,症状,,发热,乏力,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应注意肝炎的可能。厌油,厌食,为症状的突出点,体征,:肝肿大,叩痛,脾肿大,黄疸。,重肝,:肝萎缩,出血,,慢肝,:蜘蛛痣,肝掌,痤疮。,120,诊断与鉴别诊断,(三)实验室检查:,1、血清病毒血清学标志:对病原学检查有重要意义,2、肝功:对判定肝细胞损伤有重要参考价值,(四)肝穿刺活检:必要时可用。,121,(五),鉴别诊断,(一)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溶血性贫血,肝外梗阻性黄疸,(二)其他原因引起的,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药物引起的肝损害,酒精性肝病,血吸虫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122,治 疗,123,组织学损伤加重,坏死性炎症,纤维化,肝硬化,HBV,、,HCV,等,复制,肝脏炎症,ALT,升高,疾病进展,肝脏衰竭,肝癌,移植,死亡,针对致病因子,炎症的,持续,存在,才使病情不断进展,综合治疗策略,124,一、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治疗原则:如无特殊并发症,应以休息、营养等一,般治疗为主,避免滥用药物。,1.一般治疗:休息、营养,2.对症治疗:选用12种药物即可,(1)降黄疸药物,西药: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糖皮质激素、苯巴比妥等,中药:苦黄注射液、黄疸茵陈冲剂、丹参等,(2)降酶药物:,易善复,、,凯西莱、水飞蓟类、甘草甜素类、联,苯双酯、垂盆草或五味子制剂等,(3)其他:改善纳差、腹胀、恶心等症状,3.抗病毒治疗:一般不需要,125,二、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治疗原则:在一般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治疗的最高目标(不是唯一目标):,HBV DNA,阴转,肝功能恢复,病情稳定。,HBeAg,血清转换,。,常用药物,-干扰素(,INF-,),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氧化苦参碱,其他:,膦甲酸、胸腺肽等,(一)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126,127,128,2.拉米夫定,2,3-脱氧-3-硫代胞咪啶,主要作用机理:竞争性抑制,DNAP,可产生耐药性,YMDD,变异:,Y(,酪氨酸),M(,蛋氨酸),I(,异亮),D(,天冬氨酸),V(,缬),D(,天冬氨酸),用法及疗效,与,INF-,合用疗效不满意,但可减少变异的发生,129,130,十、预后,(一),HBsAg,携带者,婴、幼儿,持续时间多在10年以上。,HBsAg,自然阴转率,12。,HBeAg,自然阴转率,每2-7年45。,DNA P,自然阴转率,每年10。,131,重型肝炎的治疗,一般和支持疗法,促进肝细胞再生,保肝、降酶、退黄,并发症的防治 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移植,其他 如患者,HBV,复制活跃,(HBV DNA104,拷贝,/ml),,应尽早选择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132,预后,(二)急性肝炎,甲型肝炎预后良好,乙型肝炎成人90以上痊愈,10转为慢性肝炎,丙型肝炎90转为慢性肝炎,,戊型肝炎有112的死亡率。妊娠合并戊型肝炎死亡率较高。,133,预后,(三)慢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预后良好,仅少部分转为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重度大部分转为肝硬化。少部分转为肝细胞癌。,(四)重型肝炎,病死率在70以上。,134,预后,(五)淤胆型肝炎,急性淤胆型肝炎预后良好,通常病程在8周以上。,慢性淤胆型肝炎胆汁性肝硬化,预后较差。,135,肝炎肝硬化,反复活动,预后较差,部分发生肝癌,预后,136,十一、预防,(一)控制传染源,1、甲、戌型肝炎,(1)病人,消化道隔离,至少3,W,(2),密切接触者,接受医学观察,至少6,W(,潜伏期),幼托儿童最好分组观察,137,控制传染源,2、乙、丙、丁型肝炎,(1)急性肝炎按慢性携带者管理,(2)慢性携带者,遵守个人卫生,避免传染他人,不得从事饮食、自来水、幼托行业,不得献血,幼儿应尽量避免接触,138,(,二,),切断传播途径:,1、切断粪口传播途径,(1)加强粪便、污水管理,保护水源,医院污水需要净化后方可排放,城市污水净化处理,农村粪便沼气化,(2)注意食品卫生,食具消毒,注意个人卫生,(3)消灭苍蝇、蟑螂等,139,切断传播途径:,2、切断经血传播途径,(1)注意院内交叉感染预防注射,皮试“一人一针一管”;专用抽血针管,(2)加强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检查,(3)做好个人防护,个人专用刮等器具,尽量不输血或自体输血,经血传播通常可经性接触传播,140,(三)保护易感者:,1、甲型肝炎:,(1)被动免疫,正常人,r,球蛋白,我国正常人大都有较高的抗-,HAV,,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用量:在感染,HAV,二周内,按0.020.05,mlkg im。,效果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有效期46月。,(2)主动免疫对象以儿童为主。,141,保护易感者:,2、乙型肝炎:,(1)被动,,HBIG(,高效价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sAg,免疫志愿者血,IgG,110,万,价昂贵,a、,预防,HBV,感染,血透病人(临时)、意外,HBV,接种者、急性乙型肝炎的配偶,b、,与,HBsAg,疫苗联合应用,a),发挥短期与长期的保护作用,(,HBIG,不干扰疫苗的自动免疫反应),142,保护易感者-乙型肝炎:,(2)主动:,血源疫苗:血源性,HBsAg,,成人20-40,ng,次,、,儿童15-20,ng,次,,IM X3,程序:0,1,6月接种,本疫苗产生的抗体至少可持续3年,需每隔5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加强一次。,基因工程疫苗,培养,yeastHBsAg,优点:含全部,HBsAg,的抗原成份,不含血液,需分离,143,保护易感者-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预防,对象:产妇,,HBsAg+,,方法,a、,出生后,立即或24,hrs,内肌注,HBIg 1ml,,b、,出生后的0、1、6月,10-30,g HBsAg,次,,im,144,思考题,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特征性表现有哪些?常见的诱因有哪些?,常见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诊断依据有哪些?,14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