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心理学知识3.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297985 上传时间:2025-05-19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知识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社会心理学知识3,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1908年美国罗斯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G,。,奥尔,博,特,和,F,。,奥尔,波特的观点,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情,景,,,f,函数,(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在个体层面:,(2)在人际层面:,(3)在群体层面:,(4)在社会层面:,本章主要介绍前3方面的内容。,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辩、,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一、,哲学思辩阶段:启蒙期,人性的辩论。康德、卢梭:性善;,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性恶。,二、,经验描述阶段,:在,观察,的基础上,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三、实证分析阶段:,先驱: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奥尔,波特,:研究社会促进,著有社会心理学,墨菲夫妇:实验社会心理学,1、瑟斯顿、李科特,2、谢里夫,3、莫里诺,4、勒温,20世纪80年代后的跨文化社会心理学,中国社会心理学简史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2、系统性原则: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反馈原则。,3、伦理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二)调查法,1、访谈法:特点:创造信任的氛围;提纲。,分类,(1)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2)直接访谈;间接访谈,访谈过程与技巧,(1)准备工作,(2)接近被访谈者,(3)应对拒绝的技巧,(4)谈话与提问技巧,(5)追问技巧,2、问卷法:,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分类(1)结构问卷;非结构问卷,(2)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问卷的构成:,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3、档案法,包括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生态学效度的问题”,把握局限性和使用范围。,努力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也不夸大应用范围。,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一)简史:起源于行为主义。,(二),学习的机制:1、联想;2、强化;3、模仿。,(三)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四)不足:,二、社会交换理论: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霍曼斯提出的五个命题: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5、侵犯-赞同命题。,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布劳认为人们的交往是互惠、自愿的。,三、符号互动论,该理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景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的变化。,(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在事物本身。,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二)主要观点,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景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四、精神分析论,(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1、意识与潜意识(还有之间的前意识),2、“力比多”,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生本能与死本能,5、人格结构:本我(生物面);自我(心理面);,超我(社会面)。,(二)容格的分析心理学,容格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集体潜意识理论,(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强调文化和环境在人的行为、性格和精神疾病中,的作用。,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泉源。,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定义: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过程:,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终生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一)家庭、(二)学校、,(三)大众传播媒介、(四)参照群体,五、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二)性别社会化,1、性,2、,性别: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3、,性别角色,(三)道德社会化,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四)政治社会化,爱国意识的发展,1、国家形象阶段,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的定义,: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角色理论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二、,社会,角色的,分类(职业咨询师是什么角色?,),农民,(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一),角色期待,(二)角色领悟,(三),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这就是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一)角色冲突:,定义:,类型: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二)角色不清:,定义:,(三)角色中断:,定义:,(四),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定义:,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一)自我的概念:,定义,:,亦称,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与客我,镜我,(二)自我的结构,1、物质自我,2、心理自我,3、社会自我,4、理想自我,5、,反思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1、生理自我:8个月到3岁。,2、社会自我:从3岁到13、14岁。,3、,心理自我:从青春期到成年。,(五)自我概念的测量,二、身份,(一,),身份的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与角色 身份是由角色决定的,(二)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2、主观性;3、多重性;4、稳定性;5、契约性。,三、自尊,(一),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需要包括,:一,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詹,姆,斯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二),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亲子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正确进行社会比较。,(三)自尊的测量(罗森泊格的自尊量表),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是由各中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通过“图式”起作用。“,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的,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三)认知者的情绪,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初次印象(第一印象):,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与,近因,效应,(不熟悉的人和,亲,密,的人,),以上效应为信息出现顺序对印象形成的重要影响,。,(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三),刻板印象,的,性质,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加法模式,(二)平均模式,(三)加权平均模式,(四),中心品质模式,:一般说来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四、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的概念,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二),印象管理的作用: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人所好,第三单元:归因,一、归因的概念,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一),内因,与外因和,综合归因,(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对,可控,因素,做出变化预测;,不可控因素做准确预测,。,三、,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内控者,;外控者。,他们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其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四、归因原则,(一)不变性原则,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二)折扣原则,当一种结果看起来是由一种以上的原因引起,的时候,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是要谨慎。,(三)协变原则,:,凯利的三维理论,人们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归因时要考虑:,1、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作出反应。,2、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3、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作出的,反应是否一致。,五、影响归因的因素,(一)社会视角,行动者,观察者。,(二)自我价值保护,成功的,失败的。,(三)观察位置,人们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和物。,(四)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景性。,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结,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二、动机过程,需要 心理紧张,动机 行动,目标 需要满足 新需要,三、社会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二)指向功能,(三)维持与调节功能,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到,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定义: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一),亲合的起源,:依恋,强化,模式发展。,(二),亲合的,作用,:1、满足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4、避免窘境。,(三),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景因素:,压力;社会剥离。,2、情绪因素:,恐惧;焦虑。,3、出生顺序:,按出生顺序递减,二、成就动机,定义: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的动机。,(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二)抱负水平,(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1、家庭教养方式,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三、权力动机,定义: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温特的分类:积极的权力动机;消极的权利动机。,引起权力的因素:社会控制的需要;对无能的恐惧。,四、侵犯行为,定义:亦称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一),侵,犯,的,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反社会;亲社会;被认可),(二)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1)弗洛伊德的死的本能的表现。,(2)洛伦茨的的生存本能,2、,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等人,提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三)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五、利他行为,定义: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一)利他行为的性质,(二)利他的原因,(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3)时间压力;(4)利他对象的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心境;(2)内疚;(3)人格。,3、利他技能:,第三单元:社交情绪,一、社交情绪的概念,定义: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定义: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二),嫉妒,:,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三)羞耻与内疚,羞耻,:,是因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欠,,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体验与意义,),内疚:为真实或想象的过错感到不安、羞愧和负罪。,第五节:态度,第一单元: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态度的,特,点,:,1、内在性;2、对象性;3、稳定性。,(二)态度的成分,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行为倾向成分,C,成分,A,成分,B,成,分,ABC,理论,(三)态度与行为:关系比较复杂(一致或不一致),(四)态度与价值观:,态度对象的主客观价值与态度会相互影响,二、态度的功能,社会心理学家卡茨的观点:,(一)工具性功能:个体倾向于发展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二)自我防御功能: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三)价值表现功能: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四)认知功能:对情景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三、态度的属性,(一)方向;(二)强度;(三)深度;,(四)向中度;(五)外显度。,四、态度的形成,美国学者,凯尔曼,的理论:,(一),依从,;,(二)认同;,(三),内化,;,第二单元:态度转变,一、,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传递者 沟通信息 目标(接受者)情景,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传递者的威信,2、传递者的立场,3、说服的意图,4、说服者的吸引力,(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1、,信息差异,:,传递者威信大小,与差异大小的影响,2、,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到,U,曲,线,.,3、,信息倾向性,:单一倾向的信息;,正反两方面的信息,4、信息提供的方式:口头、书面;面对面、传媒。,(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2、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心、社会赞许动机,3、个体的心理倾向性:拒绝被说服。,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四)情景,1、预先警告,2、分心,3、,重复(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间呈到,U,曲线),三、,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P,O,X,+,+,+,P,O,X,P,O,X,-,-,-,+,-,-,P,O,X,P,O,X,P,O,X,-,-,-,-,+,+,+,+,-,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的平衡要否定情况下的平衡愉快。,此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肯定与否定影响平衡,的强弱。,(二)认识失调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的原因:,1、逻辑的矛盾;2、文化价值冲突;,3、观念的矛盾;4、新旧经验矛盾。,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1、改变、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三)社会交换理论,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第三单元:态度的测量:常用的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主要测态度的方向和强度两个属性。,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是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感情、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直接的沟,通形式。,大众沟通:亦称传媒沟通。指通过媒体中介的信息交,流过程。,二、沟通的结构,信息源 信息 通道 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背景,(一)信息源:,在人际沟通中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面对面、电话、网络、传媒等。,(四)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转译”的差异大小决定沟通的质量。,(五)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还有自我反馈),(六)障碍:,使沟通不能顺利进行的一切因素。,(七)背景:,是沟通发生的情景,有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三、,沟通的功能,(一)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二)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三)沟通是满足需要、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四)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五)沟通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四、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五、沟通网络,(一)正式沟通网络:在正式群体中信息交流与传递的,结构。有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和,Y,式。,(二)非正式沟通网络: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第二单元:,体语,沟通,一、目光与面部表情,(一),目,光,(二),面部表情,二、身体运动和触摸,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身体接触是表达强烈情感的方式。个体都有被,触摸的需要。,三、姿势与装饰,四、,人际距离(美国学者霍尔,提出,),(一)公众距离(1225英尺),(二)社交距离(412英尺),(三),个,人,距离,(1.54英尺)咨询的距离,(四)亲密距离(018英寸),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定义,:,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特,点,(一)、,个体性;(二)、直接性;(三)、情感性。,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定义,: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发展水平:1、情趣爱好方面;2、态度;,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4、隐私。,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心理学家,舒,次,提出。,(一)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1、包容需要;2、支配需要;3、情感需要,。,(二)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景的联系,,(三)对于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被动包容,),(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影响。,(不足、过度、适度),第四单元: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概念,定义,: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熟悉与邻近(,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到,U,关系,),(二)相似性(实际相似、感知到的相似),(三),互补,(相似性的特列),(四)外貌,(五)才能,(六)人格品质(,安德森,研究认为,真,诚,是最重要的品质),第五单元: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的概念,:是人际相互作用。强调,角色互动,。,二、人际互动的形式:,(一)合作及其条件:目标的一致;共识与规范;信赖合作。,(二),竞争及其,条件,:目标有限;冲突或共赢;有规范,(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伊奇),第七节: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第一单元:从众,一、从众的概念:,定义,: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特点:,压力:真实或想象;意识到或没意识到,;,自愿,。,二、从众的功能:,促进社会共同规范和价值观的形成;适应社会生活。,三、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2、权宜从众;3、反从众。,四、从众行为的原因:,1、寻找行为参照;2、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五、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2、个体人格因素;3、情景的明确性。,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一、,社会,促进,定义:亦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 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反之是社会干 扰,也称社会抑制。,类型,:1、,结伴,效应,;2、观众效应。,二、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动机水平与绩效的关系。(竞争动机、他人的评价),三、社会惰化:,亦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最早研究的是塔尔德,),(一)定义: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特点:非控制性的;相似性。,(二)模仿的意义: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三)模仿的发展:无意到有意;游戏到实际;外部到内部。,(四)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几何级数;先内后外。,二、暗示,(一)暗示的概念,定义: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二)暗示的分类,1、他人暗示,自我暗示;2、有意暗示,无意暗示;,3、直接暗示,间接暗示;4、暗示,反暗示。,(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1、暗示者因素;2、被暗示者因素;3、被暗示者的情景。,三、社会感染,(一),社会,感染,的概念: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特点:1、双向性;2、爆发性;3、接受的迅速性。,(二),分类,:1、个体间感染;2、大众传媒的感染;,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爱情,一、爱情的概念,定义: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感情。,特点,:1、相异性;2、成熟性;3、高级性;,4、生理性;5、利他性。,二、,爱情与喜欢,区别的三方面,:,1、依恋;2、利他;3、亲密。,三、,爱情的发展阶段,(一)取样与评估,(二)互惠,(三)承诺,(四)制度化,四、爱情的形式:1、浪漫式;2、好朋友式;3、游戏式;,4、占有式;5、实用式;6、利他式。,哈特菲尔德的分类:,激情爱,和伙伴爱,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斯坦伯格提出,亲密,(喜欢),激情,(迷恋),承诺,(空洞爱),完美爱情,浪漫爱,伙伴爱,愚蠢爱,第二单元:婚姻,一、婚姻的概念,定义: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关系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婚姻的,动机有经济、繁衍、爱情。,模式,二、夫妻关系的类型,1、爱情型;2、功利型;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4、建设型;5、惰性型;6、失望型;7、一体型。,第三单元:离婚(依法解除婚姻关系),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一)需求不满,(二)价值观念不一致,(三)远离的“自我”,(四)夫妻的性差异,二、离婚的原因(经济、社会、生理、心理等方面),年龄低、未婚先孕、短时相识、父母离婚、婚前性经验、,夫妻不平等、对性生活不满意。,第四单元:家庭,一、家庭的概念,定义: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几收养,关系构成的。,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一)家庭结构,1、结构要素:,(1)家庭成员的数量;(2)代际层次;(3)夫妻数量。,2、结构模式,(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4)其它家庭(丁克),(二)家庭的功能,1、经济功能;2、性的功能;3、生育功能;,4、抚养与赡养功能;5、教育功能;6、感情交流功能;,7、休闲与娱乐功能。,(三)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1、社会与环境因素,2、家庭成员的素质,3、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三、家庭生命周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