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证,,又称证候。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一个核心内容。因为证候能确切地揭示病证发生的部位、病邪的性质、机体损伤的程度和功能状况、判断邪正斗争的态势和病证的临床特征。,2,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辨证,,就是辨别、认识、分析、判断证候。亦即应用中医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然后对具体条件下病证的本质(如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病势等)作出判断,从而为治疗提供正确依据,。,3,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一、辨证及其对治疗的影响,4,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1、疾病、证候与症状:,病,,即疾病,是指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所受到的一系列病损和破坏,致阴阳失却平衡的连续的全过程;,证,,又称证候,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所产生的综合的临床表现,是疾病连续的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横断面,有严格的阶段性;,症,,即症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病或证在人体局部或某些功能方面的临床表现。,5,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病和证带有本质的性质,症则带有现象的性质,病,是一定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机体邪正斗争基本,规律的反映,证,是在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时相内,该病的特殊,本质的反映,症,则是带病或证的机体在一定的环境和阶段中,所反映出来的 一个具体的表现。,6,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在临床上,,辨病,是为了,把握邪正斗争的总体规律,;,辨证,是为了,认识特定环境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具体矛盾,;症是组成病或证的基本要素,或基本单元。所以识病和辨证,往往需要从症状的分析入手。,7,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一个病可以有不同的证,不同的病也可有相同的证,称“,同病异证,”或“,异病同证,”,反映在治疗上,往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所以把辨病与辨证结合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证是疾病运动中的中心环节,是在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时相内的特殊本质的反映,具有个体化和特殊化,所以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往往更重视证的辨别、认识、判断,从而形成了,辨证在中医学中的特殊地位,。,8,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2、常用的辨证方法-下述八种,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六经辨证,: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卫气营血辨证,: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三焦辨证,:上中下三焦,脏腑辨证,:心、小肠、肝胆、脾胃、肺大肠、肾膀胱,气血津液辨证,:气虚、气滞、气逆、气陷;血虚、血,瘀、血溢;津伤、液耗;痰液,风、火、燥、湿、寒辨证,:均需分辩内外,互补与综合,:如脏腑与气血津液辨证的互补,六经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方法的互补性等等。,9,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3、重视证候演变,不同疾病,不同个体的证候,其演变规律不是千篇一律的,但又是有一定规律可以寻求的:,传 变,转 化,10,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六经传变,:有循经传: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其规律是由表入里,由局部而至全身;直中则是指在机体衰弱的情况下,邪气经入机体深层,如:太阳少阴;阳明太阴等。,卫气营血传变,:顺传,由表入里,由轻而重,逆传:心包。伏邪则由里达表。,三焦传变,:如“温邪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上焦病不愈,则传中焦,中焦病不治,而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此为顺传;由肺而入心包,则为逆传。,脏腑相传,:多通过经络、脏腑相合等方式进行传变,亦可通过生克制化的渠道传变。,气血相传,:如“初病在气、久病入络”、“气病传血、血病传气”、“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11,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寒热转化,:与身体素质、正气强弱、邪气性质,以及治疗用药等因素有关,一般阳热之体,正邪相争激烈,病易热化,反之则易从寒化。,虚实转化,:由实转虚者多见,可因病情迁延,正气耗伤所致;由虚致实者,多数因机体功能长期处于低下状态,气不畅,血不行,津液不布,以致因虚致实、虚实挟杂,如在,癥,积、臌胀、水肿、痰饮病时多见。,阴阳转化,:病证的寒热转化,虚实转化,都可视为阴阳的转化,此外,尚有“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等。,12,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4、辨证影响治疗,:审证有误,必然会导致误诊,进而对下列环节带来不良影响。,影响疾病的早期治疗,:“上工治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气有余,则制其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辨证有误,往往导致治疗时机的丧失。,影响治病求本,:“本者,原也,始也,万事万物之所以然也”,“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无非求本之道”,若辨证有误,不能及时审察疾病的根本原因,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必然影响治病求本。,13,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影响机体的动态平衡,:“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素问.六元正经大论对治疗提出的要求,诸如“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及“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都是这层意思。倘若辨证对正邪交争的虚实,寒热不能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治疗的“以平为期”势必难以实现。,14,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影响治疗的先后缓急,:“病有盛衰,治有缓急,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若辨证对具体的人、病情、时相的主要矛盾判断上失误,则可导致叶香岩在外感温热篇上说的“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15,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二、辨证的程序及规范,16,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辨证,既然就是辨别、认识、分析、判断证候,因此它必然是一个认真、细腻、严肃的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切忌僵化、草率、庸俗,以致武断、误断。,17,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1、认真搜集临床资料,:症状、体征、病史、以及必要的辅检,是辨证的依据,必须细致、认真的搜集,并予记录。,2、分别主次,列出要点,: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然后独立思考,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既要不遗漏每一个症状,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又要分主次,列要点,如伤寒论,原文第96条: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18,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主证,往来寒热正邪互相争胜,胸胁苦满邪热壅于少阳经脉,嘿嘿不欲饮食邪郁胸中,热犯胃气,心烦喜呕木火相通,胆热犯胃,19,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或然证,:,胸中烦而不呕-邪聚胸膈而不上逆-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渴-气燥津虚-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根,腹中痛-木邪伤土-去芩加芍,胁下痞硬-邪聚少阳之募-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水停心下,留而不行-去芩加茯苓,不渴,身有微热-里和而表证未解-去参加桂,20,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伤寒论原文第101条: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指包括或然证(成无己等),2、指口苦,咽干,目眩(程应旄等),3、但指往来寒热(恽铁樵),4、指小柴胡四大证之一(刘栋等),5、指2与4的综合,即有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又见四大证之一(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21,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可见在罗列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分主次、列要点,的重要意义,对照我们的辨证,确实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必需牢记继承是发展的基础,继承又是为了发展。,22,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3、选择辨证方法,:在初步判断热病?杂病?基础上,选择辨证方法,一般热病都结合八纲、应用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与风火燥湿寒的病因辨证方法,而内伤杂病则结合八纲、应用脏腑,气血津液辨证法与风火燥湿寒的辨证方法。,注意: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各种辨证方法,都离不开八纲这一辨证的总纲领,但总纲决不能包揽和替代各具特点的其他各项辨证方法,,宜纲举目张,不宜以纲代目,。,23,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4、结合病、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病因,引发疾病的始动因素,但更多的是根据症状体症等临床资料进行的理性概况,即审证求因,以证测因。,病机,发病后,机体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病、证发展变化的原理和规律。,病位,病变的部位,如病之在太阳、少阳;在卫、在气;在上焦、中焦;或杂病之在心、在肺、在胃、在胆、在气、在血。,病性,主要指病症的性质、即虚实寒热的属性。,病势,指疾病发展的态势,包括证候演变趋势的预测。,24,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5、分列并重视合病、并病,坏病、卒病、宿病的存在与发展,对互存的病情,审视其轻重缓急,。,合病二经或三经病症同时出现,并病前一经病证未罢,又见后一经病证,坏病误治后发生变化的坏象,严重者有痉、厥、闭、,脱等,治疗总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卒病新近发生,卒然而至者,金匮要略:“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宿病指原来就存在的病证,亦称痼疾。应判断与,现病可能发生的相关性,25,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6、识病与辨证的结合:,开始我们已经分析了中医对疾病和证候的认识。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发生病损和破坏,致阴阳失衡的连续的全过程,而征候则是疾病连续的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横断面,具有严格的阶段性,因此,识病辨证应该相结合,才能使我们对病证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如“太阳病脉证治法”,“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或“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等等。,26,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因此,我们在完成了一例水肿病人的病证辨析后可诊为:水肿病,风水泛滥证,或湿热壅盛证,或脾虚湿泛证。或许有人会问,在我们所处的医疗环境里,并存着西医,那么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加中医证候辨析,如急性肾炎、风水泛滥证行吗?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目前病历上采用的是双重诊断,因此在中医诊断项下,似仍以中医病名加中医证候为妥。,27,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7、类证鉴别,由于病证在不同阶段,可有不尽相同的表现,并存在着“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现象,何况寒热虚实亦有真假之别,所以当我们在收集资料,分析辨识时,必须进行类证鉴别,以提高识病辨证的水平。鉴别方法是根据患者病证的主要表现或症状提出一组相近似、有待鉴别的病证,开始时应尽量将有可能性的病证都考虑在内,以减少和防止遗漏,继而随着分析的深入,相互比较,逐一排除,直至留下一个或几个可能性最大的病证,这实际上就是“排除诊断法”。,28,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如一例小便不通,频繁呕吐的病人,在疾病的概念上就必须与关格、癃闭、走哺、溺毒等相鉴别,在证候上亦应在“正气虚衰”“中焦实热闭塞”,“下焦热结”上鉴别。可见一个正确的辨证,首先需要搜集资料,然后辨真假、别标本、权轻重、分缓急、力求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才能为治疗提供最真实可靠的诊断。,29,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三、近代中医辨证的若干进展,31,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辨证是论治的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辨证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这是我们一代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的责任。这方面已有了难能可贵的起步。,1、,规范化和量化、以及证本质的探索。,2、,增加微观的、客观的辨证指标,,如内窥镜、显微镜、电镜所显示的组织改变,为某些证候(如瘀血、癥积)提供了辨证依据。,32,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3、,临床与药学研究,的进展,为以药测证提供了线索,其实在古代就有以药测证的先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记述,王冰在注译此段时用的是“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因此,推而广之,可知应用祛风胜湿药治水肿,尿蛋白有效,证实这类水肿和尿蛋白与风湿证候相关。并为中医“肾风”证提供了科学诊治的有力佐证。,33,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4、,一些现代科学检测技术,,如尿常规、血生化、血液粘度检查等,不仅提供了辨证的客观依据,而且还阐述了某些证候发生的中医机理。,5、,症状隐匿的早期病人,,逐步找到了一些可供病因、病机和证候辨析的依据。,34,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四、辨证举例,35,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某 男性 24岁,病起3月,开始发现晨起颜面水肿,傍晚跗肿,4-5天后水肿波及全身,但水肿严重程度与体位有关,以手按之,足胫部皮肤凹陷不起,尿少,每天仅600700ml,泡沫多,尿检有蛋白4,红细胞少量,血白蛋白2.0g/24h,胆固醇7.5mmol/l,肌酐102umol/l,曾在当地人民医院治疗,诊断“肾病综合征”经强的松50mg/d(1mg/kg.d)治疗3周,效果不著,来我院就诊,血压120/85mmHg,脉细,重按细弦而滑,苔薄,舌淡胖,舌边有明显齿痕。,以往除感冒较常发外,无其他特殊病史。,36,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归纳病史要点,:,1、青年男性;,2、尿少,水肿,尿泡沫多3月。水肿程度随体位而变动;按之皮肤凹陷不起;,3、尿蛋白4,红细胞少许;,4、脉细,但重按细而弦滑;,5、舌淡胖,边有齿痕;,6、高胆固醇血症及低蛋白血症,血肌酐在参考值,范围内;,7、以往有风邪外感病史;,37,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分析,1、主要症状是水肿,尿少,最近无发热,等外感病经过,属内伤杂病辨证范畴,用八,纲、脏腑、六气综合辨证法;,2、病位:在肾。因为肾为水脏,司开阖,主封,藏,肾与膀胱相表里;,3、,病因,病性,病机,38,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病因风湿内扰肾虚,病性虚实夹杂,病机肾气从阴则阖尿少,水肿,肾失封藏蛋白,红细胞等精微物质下泄,风湿内扰于肾加剧了尿少,水肿,及肾,失封藏,精微下泄的病机,水湿浸渍舌淡、胖、边有齿痕,脉为水格脉细,重按细而弦滑,39,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为虚实夹杂之证,。虚指肾虚,因气化不及,开阖失其常态,致尿少,使水气盈溢,流于皮肤,发生水肿。同时,因封藏失职,精微下泄,出现尿泡沫明显增多,蛋白,红细胞等人体精微随尿弃失;这是病机的一方面。实指风湿内扰于肾,风为阳邪,乃百病之长,善行数变,其性开泄;湿为阴邪,粘腻难清,故风湿内扰既加重水湿肿满,可加重精微的泄漏,易使病情迁延难愈。,40,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4、类证鉴别,:本例有颜面及下肢水肿,而后波及全身,非臌胀之仅有单腹胀可比,虽尿少,但非尿闭,且无少腹癃起,故可除外癃闭。,其次,从证候讲,本例无骨节疼痛,恶风之外证,且脉不浮,亦无发热,咳嗽,咽痛等风邪袭肺证候,故风水可排除,此外,本例虽有全身水肿舌胖、有齿痕等水湿浸渍的表现,但更重要的,本例还具有风湿内扰于肾,致风性开泄加重肾失封藏,精微下泄的诸多证据,且无脾虚,不能生化气血的表现,决非水湿和脾虚生湿可以解释,,由此可以确诊乃风湿内扰于肾造成肾无法主封藏,司开阖和泌别水液所致的肾风病证。,5、病证发展的态势,:主要看病证对正确治疗的反应。,41,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祛风胜湿,激素,免疫抑制剂,缓解,缓解,缓解,缓解,ACEI/ARB,益 肾,中医中药或中西结合促使病情缓解,42,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延缓病情进展,肾风,肾痹,肾劳,溺毒(药物营养替代),多脏腑病损(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祛风,胜湿,益肾,行瘀,散积,消,癥,药物饮食治疗,调节肾阴肾阳,减轻肾脏负荷,ACEI/ARB,43,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肾气虚,脾肾阳虚,药源性干预,风邪袭肺(鼻窍、咽喉、皮肤、肺),湿热之邪侵袭三焦、肾、膀胱,渗利药,温燥药,激素类药,一过性肝肾阴虚,(结合原有证候可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阳损及阴、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多脏器病损,祛邪,邪去正安,邪去正伤,邪恶正伤,正气虚惫,正气虚惫,不能运邪,水湿泛滥,瘀阻肾络,浊毒内留,邪留为患,在治疗过程中影响证候演变的因素,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而入,44,中医辨证的程序规范及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