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1,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善治理论,1.1,公民社会及其特征,公民社会为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公民社会的特征,:,(1),志愿性与合作性。这种组织不是建立在血缘或地缘联系的基础上,而是团体成员基于共同利,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益或信仰而自愿结成的社会团体,它具有志愿性和合作性等特征。,(2),公开性与开放性。,(3),非官方性。,(4),横向的协作。,(5),信任和容忍。,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6),法治原则。即从法律上合理划分公民社会与国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活动界限,保障公民社会具有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反对国家对公民社会内部事物的过多干预。,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1.2,公民社会与政治、经济发展,1.2.1,公民社会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土壤和温床。一个地区公民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政治发展水平。,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衡量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普特南认为主要应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1),社团生活的活跃程度。,(2),报纸等大众媒体的发展状况。,(3),参选的积极性。投票率的高低反映了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程度的高低。,(4),依附投票程度。,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些标准,一个社会的,“,公民化,”,应具以下特定的社会和政治含义:,(1)公民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社会较为平等。,(2)在公民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政治和社会活动是垂直组织的。,(3)诚实、信任和守法程度。,(4)在公民化程度低的地区,政治腐败,政治争,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斗残酷。而在公民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政治对手之间愿意做出妥协。,(5)在公民化程度低的地区,没有权力的和不幸福的人们为数众多。他们是被剥削者,社会的边缘人、穷人、弱者,他们的生活是依附性的,充满着沮丧和挫折。而在公民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人们较为幸福,对自己的生活较为满意。,超级链接公民社会与政治发展.ppt,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1.2.2,公民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一般而言,凡是公民化程度高的地区,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较高,但并不是所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公民化的程度都较高。社会经济发展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而公民化程度较高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公民社会的发展为市场体系的有效运转提供了基础和保障。,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1.3,公民社会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广义上的,),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范式。,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社会资本具有以下特征,:,(1),社会性和非物质性。,(2),长期性和积累性。,(3),生产性和增殖性。,(4),不可转让性。,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社会信任、规范和网络等社会资本因素都影响到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城里的集体活动进程。一般地讲,,在一个社会中,相互信任的程度越高,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现代社会中,社会信任的高低又直接决定于规范的互惠程度和社会网络的类型。制度中规范的互惠度越高,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任感就越强,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就越高,集体活动也越易于进行。,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1.4,公民社会与善治,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的基本要素有六个,:(1),合法性;,(2),透明性;,(3),责任性;,(4),法治;,(5),回应;,(6),有效。,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善治与公民社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1.5,非营利组织促进公民社会形成,社会资本增加和善治出现,公民社会的形成必然使社会资本增加,进而导致善治,这是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中,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完善是一个至关重要和基础性的因素。,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1),非营利组织既是公民社会的主要物质和组织实体,也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特征的主要倡导、传播者。,(2),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增加了社会资本。,(3),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促进善治形成。,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2,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阐释非营利组织问题。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用,需求供给,的分析范式分析当时西方国家所面临的政府危机,进而解释了非营利部门存在的必要性。,2.1,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2.2,政府失灵,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上述组织机制都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以外的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就有了存在的功能需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开创了经济学解释非营利部门的先河,为非营利组织的现实运作提供了相当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3,契约失灵,/,志愿失灵理论,3.1,契约失灵,所谓,“,契约失灵,”,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仅仅依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契约难以防止生产者坑害消费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现象。,契约失灵靠市场机制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对于诸如再分配的慈善福利事业,提供复杂的个人,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服务,服务的购买者和消费者分离,存在价格歧视和不完全贷款市场等情况下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必须寻求新的非市场供给主体。这个主体就是非营利组织。,3.2,志愿失灵,志愿部门作为人类服务的提供者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固有的缺陷,会产生志愿失灵,而政府则,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可以视为是志愿失灵之后的衍生性制度。,志愿失灵恰好证明了非营利部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排斥,互相竞争,而是相互依赖的。非营利部门应该作为最初的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只有在非营利部门提供的服务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才能进一步发挥作用。因此,政府的介入不是对非营利部门的替代,而是补充。,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4,供给理论,4.1,牟利动机,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些非营利部门名义上不以营利为目的,实际上它们的负责人能够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的途径获取物质利益。,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另一种则强调参与非营利活动的人可以从中牟取社会地位。荣誉和权力无形的私利,而不是金钱。,4.2,牟利动机,这类动机带有利他主义色彩,但也期望获得某种回报,包括精神上的快慰。,4.3,纯粹利他主义动机,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5,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对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5.1,交易成本分析,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交易成本的存在是由于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获得信息,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就要付出费用,而且参与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也不对称。,交易成本与制度和组织密切相关,,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与制度的差异是造成各种组织之间有效程度不同的重要因素,好的组织和制度可以有助于减少各种交易成本。因此,通过组织和制度创新可以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过程。,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市场失灵问题同制度密切相关,市场制度因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矛盾导致某些方面的产品供给需付出的信息和交易成本过高,克服这一问题需要制度创新。,非市场制度就可以提供各种机制和建立新的制度以减少人类交易中的不确定性,提高效率,从而避免市场制度中出现的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之,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间的冲突,实现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的统一。,非市场的组织和制度主要有国家,非营利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和与此相关的制度。,非市场与非政府的组织可以通过非市场交易的方式来实现市场交易想达到的结果。与市场交易一样,非市场交易也有其特定的目标,也都会发生交易成本。,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非营利组织是实现互助合作的一种非市场,非政府组织形式。它们的活动在实现特定交易目标和减少交易成本方面是有成效的。,5.1,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分析,非营利组织为生产与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提供了一种新的组织和制度选择。,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5.3,路径依赖和非营利组织制度创新路径分析,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路径依赖的,是受制于惰性力量的。,超级链接,路径依赖,.ppt,非营利组织是一种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创新,其形成与发展会遇到很多困难。,在一些社会中,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不良制度长期存在,而新的社会组织很难运作。,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克服路径依赖给非营利组织创新带来的困难有两种途径,其中国家是促进非营利组织创新的非常重要的力量;另一条途径是理性个人通过合作和联合,开拓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道路。,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6,自治组织理论,自治组织理论主要从微观的组织分析角度探讨了非营利自治组织的形成可能和有效运作基础。,6.1,对三种理论模型的批判分析与自治组织理论,的形成,传统的理论认为,与公共事物密切相关的个人或者是公共资源的使用,开发者个体是难以组织,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起来,就他们长远和公共利益采取集体行动的。,这种结论建立在以下三种分析模型的基础之上,:(1),“,公地悲剧,”,;,(2),“,囚徒困境,”,博弈;,(3),集体行动的困难。,上述模型的前提假设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之间沟通困难或者无沟通;二是个人无改变规则的能力。奥斯特罗姆认为,上述理论中的模型,“,只,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是一些使用极端假设的特殊模型,而非一般理论。当特定环境接近于模型的原有假设时,这些模型可以成功地预测人们所采取的策略及其结果,但是当现实环境超出了假设的范围,它们就无法预测结果,”,。,在个人能够组织起来,进行制度创设和自我管理的情况下,从体系外部通过政府的力量实施管,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制和干预或者干脆实行产权私有都是错误的,弊大于利。,6.2,影响理性个人策略选择的内部变量,自治组织理论的中心内容是研究,“,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形态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的共同收益,”,。,奥斯特罗姆认为,复杂不确定环境下影响个人策略选择的内部变量有四个,即,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在规范,和,贴现率,。,6.3,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自治组织理论认为,任何面临集体行动的相互依赖的一群人都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第一,制度供给问题。即由谁来设计自治组织的制度,或者说什么人有足够的动力和动机建立组织。,第二,可信承诺问题。自治组织的群体必须在没有外部强制的情况下解决可信承诺问题。,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第三,相互监督问题。自治组织的群体必须激励他们自己,(,或他们的代理人,),去监督人们的活动,实施制裁,以保持对规则的遵守。,奥斯特罗姆的自治组织理论为非营利组织特别是从事公共事业服务的非营利自治组织搞好自身内部的组织建设提供了一个思路,从而为面临公共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除企业,国家之外的新,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路径,为避免公共事物的退化,保护公共事物,可持续地利用公共事物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