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第一章:文明史、文明观与生态观,一、,文明史与文明观二、生态兴衰与文明兴亡三、中外先贤的,“,生态观,”,一、文明史与文明观,文明,1,、,与,“,野蛮,”,相对立,2,、指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状态,3,、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诞生的成果,中国最早出自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英语中文明,Civilization,,源自拉丁文,civis,,意为城市的居民,衍生意为先进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状态,三种观点,1,、指经过历史沉淀的,用于增加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提升精神追求,并且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和接受的人文、物质、及道德与公序良俗的总称,2,、指的是被人类赋予特殊意义的的事物存在,包括人类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3,、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性的丰富与外化,是一种阶段性的状态,可上升也可下降。,人类文明,内涵:人类所建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特征:脱离动物的野蛮、有共同遵守的道德礼仪、具有相对公平的社会规则与强制制度,具体形态: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范围形态:四大古代文明加上古代希腊文明,原始文明,原始文明是狭义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史的起点,是人类从野蛮走向蒙昧的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性,但是比较简单。大约从中石器时代开始,人类进入原始文明阶段,处于母系社群的后期。,特点:使用打制石器,群居、打猎等活动完全依靠自然与集体,对自然具有崇拜性,例如崇拜火、水、蛇等,形成原始的宗教信仰。,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开始,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到广义的文明社会中,是范围化、普遍性的文明形态。,在有限范围之内摆脱了对自然界的依赖,人类自身的生产力的到明显提高,慢慢具备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人类社会开始了,从依附自然到依靠自然,从,群居到部落,再到国家的历史发展历程。,特征:,1,、,生产力提高,出现比较完善的生产关系。,2,、,生产资料从单一走向复杂。,3,、,人口大量增加,4,、出现区域划分较为明显的聚落或国家,农耕文明具有很强的自然局限性,由于十分依赖土地资源,当土地资源从匹配生产数量到生产数量超过土地分配时,而生产力又不能够快速的满足土地扩张的需求,农耕文明的压力就随之而来,这种压力也间接导致各文明主体的兴衰与沉浮。,水土流失,洪涝,干旱,虫灾,瘟疫,思考题,在农耕文明时期,哪种形式的自然灾害对人类文明的破坏程度最大?人为灾害呢?,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其主要特点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消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这些特征也可视作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工业文明时代。,18世纪中叶,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特点:空前的创造力,机械化大生产,高资源开发与利用率,出现新的阶级,高认知水平,破坏性,暂时性,工业文明对自然界的破坏有哪些?,水,大气,土壤,.,文明观,生态文明观:,由于工业化文明对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所以,文明观的塑造至关重要,生态文明观也随之应运而生,特点:,1,、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2,、认识到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的发展,3,、有节制、有选择的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4,、尊重自然,二、生态兴衰与文明兴亡,文明兴起的自然条件,土壤,水源,气候,地形,植被,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冲积平原,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先进的灌溉技术,相对独立的地理坏境,世界八大奇迹,1、埃及金字塔,2、奥林匹亚宙斯神像,3、法洛斯灯塔,4、巴比伦空中花园,5、摩索拉斯陵墓,6、中国万里长城,7、阿尔忒弥斯神庙,8、秦始皇兵马俑,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长而宽广,地势较为平坦,河水具有大量的有机物,气候温润,,盛行西风、北风,尼罗河水流平缓,利于航行,印度河文明,北面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面是低矮温德亚山与德干高原,恒河印度河贯穿全境,矿产充足,雨量充沛,河网密布,中华文明,黄河长江流域,气候,水源,土壤,中外先贤,“,生态观,”,远古生态思想:敬畏自然,讲求神性信仰,具有朴素的形而上倾向,相信有一个神性的力量在支配整个世界,而这个神性力量的外化就是图腾,图腾来自于生态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进而远古时期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极为微小的。,儒家生态思想: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三者的有机统一,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互为表里,顺应自然规律,既要以,“,仁,”,对待人,对待百姓,有要以,“,仁,”,对待自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道家生态思想: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自然的道维护世界本源的运行,进而以道成本源。,讲求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古希腊贤者模仿论,古希腊贤者认为,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以自然为师便需尊师重道,不能过度破坏,要以谦意取之,古代罗马自然规律论,认为支配世界的是自然规律也就是,“,太一,”,,人类不过是一个有朽的存在,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幸福,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生态观念,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与发展,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习近平文明思想领导意义,共产党文明观的形成与发展,生态文明观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1978,),背景:新中国诞生,战争创伤严重,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工业基础薄弱,目的: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具体做法:,1,、,加强水利建设,首先治理淮河、黄河、荆江。,2,、,植树造林(列入到共同纲领中),提出,“,绿化祖国,”,、,12,年绿化运动。,出现片面的,“,人定胜天,”,看法,思考题:三峡水利工程有哪些作用,说明理由?,生态文明发展阶段(,1978-2002,),背景:改革开放初期,领导人对于国情认识深刻,人口大量增长,资源开采与利用加快,污染严重,具体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加强能源开发,节约能耗,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立法,加强国际合作,生态文明观的确立(,2002-2012,),背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提高,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科学发展观,2003,年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2005,年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新命题,2009,年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1993,年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构想,中共,18,大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五位一体指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六大“三位一体”,党的,十七,大“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内容,1,、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5,、坚持山水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6,、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制保护生态环境,7,、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8,、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意义,思考题:,生态环境改善之后,对人类哪些方面有何影响?选一个方面作答,思考题:,生态文明思想借鉴了哪些古代学派思想,讲明理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意义,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思想的内涵,2,、,提升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时代价值,3,、拓展全球环境治理的理论,4,、,直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5,、,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第三章: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一、生态系统,二、生物多样性,三、生物入侵,生态系统,广义,定义:整个生态学系统,具有边界并包含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组分的功能整体,狭义定义:表征具有机体组织层次的,“,生物学谱,”,中的一环,指的是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生存环境,1,、,非生物环境,2,、生物环境,狭义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地球圈层,系统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强调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方法论,生态文明的系统观:,1,、,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概念:,一定时期与一定地区范围内所有生物及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及相关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部分,遗传多样性:,遗传信息越丰富,遗传多样性越高,在相同的种属范围内,遗传信息差异越大,遗传信息越丰富,越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物分类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物种多样性:,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生物物种的丰富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的是特定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化程度,如地质构造,气候类型等。是生物生存的基础条件。,生物在生存活动过程中,有哪些方式反哺生态环境?,中国的物种多样性,特点:物种高度丰富,特有属、种多,区系起源古老,人为培育种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空间格局繁复,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类型,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甸,77,类,荒漠,52,类,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沼泽湿地,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滨湿地,湖泊湿地,物种多样性:,中国的已知物种及种下单元数为,92301,种,其中数百种动植物为中国特有,包括大熊猫,扬子鳄,朱鹮等,贵州物种多样性,贵州特有植物,280,多种,脊椎动物,1056,种,一级保护动物,19,种,二级保护动物,72,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生物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或者人为引种成为野生状态,对被引入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生物:,分为有益外来生物与有害外来生物,有益:马铃薯、西红柿、玉米等,有害:巴西龟(鳄龟)、水葫芦、小龙虾等,生物入侵的危害,我国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超,600,种,严重破坏了被侵入地的生物多样性。,外来入侵生物主要以哪些方式挤压本地生物的生存环境?,贵州重点管理的入侵物种,1,、紫茎泽兰(有毒),大薸:别名天浮萍、水荷莲,喜旱莲子草:别名水花生、空心苋等,凤眼蓝:别名水葫芦,福寿螺,防治生物入侵,引进外来物种存在的问题,1,、盲目引种,2,、生态安全意识淡薄,3,、危害认识不足,4,、检疫措施脱节,5,、脱离实际,6,、防治策略不足,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措施,1,、建立政策法规控制机制,2,、建立以公众参与和危机教育为主的预防机制,3,、建立统一的预警、鉴定、处置为一体的控制机制,生态环境的污染与修复治理,一、大气环境的问题与治理,二、水环境的问题治理,三、土壤环境的问题与修复,生态环境的污染与修复治理,大气的诞生,内部来源:地球形成时的的内部气体,外部来源:彗星碰撞地球时释放所挟裹的气体,大气基本结构,厚度约,100,千米,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大气成分的变化,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出现某种排出氧气的蓝细菌后出现了氧气,氮气:78.09%,氧气:20.95%,稀有气体:0.932%,二氧化碳:0.03%,水和杂质:0.03%,大气污染,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飓风,海啸,风化,生物腐烂,人为污染源,气溶胶状类污染物,尘土、碎屑、飞沫、烟、火山灰,气体状态污染物,硫化气体、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中国政府大气污染防治,2013,年出台,“,大气十条,”,,涉及污染排放标准、结构调整、技术改造、能源结构、环保准入、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法规、区域协同、明确责任划分等,2018,年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硬性指标,制定了具体措施,水环境的问题与治理,水圈,地球上水广泛的存在于地表、地下、大气、生物中,从而组成地球水圈,地球中的水,是处于不断循环中的。,水资源分布,97.5%,的水为无法直接利用的咸水,2.5%,为淡水,淡水中,68.7%,为冰川固态水,液态水大部分存在于深层地下,能够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为,0.3%,地区间水资源分布不均,人类水环境危机,人类水环境,指围绕人群空间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的与发展的水体形成的内外部环境的集合。包括地表水环境与地下水环境,地表水环境: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水污染物,重金属:汞、镉、铜、铁、锰等,耗氧机物:工业废水,石油类,:,油船泄露、海底漏油,有毒有害物质:氰化物、氟化物,酸碱污染物:造纸、化纤排放废水等,热污染:工业冷却水,放射性污染物:核废料、医疗放射物,水污染类型,需氧型污染:有机物大量进入水体,消耗水中溶解氧,溶解氧消耗完后水质腐化,生物死亡。,毒物型污染:有机毒药(农药)、无机毒物(氰化物等),富营养型污染:氮、磷营养物过多,水质富营养化,水环境综合防治,2015,年我国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2016,年发布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河长制是我国湖泊河流管理的创新之举,使水质检查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部分。,水污染防治科技,环境,DNA,:监测水生生物群落,生态陷阱技术:识别控制蓝藻水华,生物浮床:利用富营养水体种植作物,土壤问题及修复,地球土壤,是地球无机界通往有机界的桥梁,具有不可替代性,构成:由、与等细小颗粒组成颗粒构成,沙粒、粉粒:疏松透水透气,黏粒:黏土矿物,托水保肥,胶粒:腐殖质的基本颗粒,营养成分较多,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土壤成因,人为因素:人类有目的性的改造土壤的原生性状,自然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土壤危机,荒漠化: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面积土壤生产力下降的自然或非自然现象,被称为地球的癌症,贵州地区主要表现为石漠化,地处云贵高原水土流失速度大于土壤形成速度,碳酸盐岩成绩厚度大,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地表水下渗严重,土壤易流失,土壤污染,人类产生的污染物质排入土壤,超过土壤容纳能力,使土壤性质性状发生变化,导致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固体污染物:重金属,有害废水:工业污水,有害气体:随雨水进入,化学排放:农药排放、化肥,土壤综合治理与修复,政府:,土地调查,土壤污染立法,农用地分类管理,提高建设用地准入门槛,加强污染源监管等,荒漠治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轮牧制,植物固沙,改良土壤,气候变化与能源问题,一、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二、全球季候变化,三、能源转型,能源危机,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短缺,主要表现在石油、天然气、电力危机,1973,第四次中东战争,1978,两伊战争,2003,年北美大规模停电,能源短缺带来的后果,1993,年,中国由能源出口国成为能源进口国,能源不足导致林木砍伐严重、能源供应短缺,降低利用效率、功能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损失巨大,缓解能源短缺问题,重视节约,发展节能技术,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储备机制,参与国际合作,加强节能法制,开发新能源,全球气候变化,定义:,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平均状态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或者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气候变动,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从科学意义上来讲不存在的绝对的偏向性。,共同应对气候变化,2018,年联合国发布全球变暖影响特别报告中提出,,1.5,摄氏度是全世界必须坚守的底线,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2015,年巴黎协定,能源转型,生态文明社会的能源观,能源分类,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第六章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一、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二、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三、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生态文明建设历程,环境保护探索期(,1949-1978,),背景:探索初期,各级领导与民众都缺乏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措施:,1,、强调勤俭节约,2,、提倡植树造林,3,、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合作,4,、加强环境保护,5,、推进环境立法,提倡勤俭节约,1951,年,展开,“,三反,”,运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勤俭节约石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合作,1972,年参加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73,年成为联合国环境计划署首批理事会成员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时期(,1978-2002,),1,、,1987,年十三大提出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关系到 经济社会全局发展。,2,、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3,、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995,提出,“,九五计划,”,2000,年国务院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2,年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4,、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四大后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的新型工业化路子,5,、发展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实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1994,年开始生态示范区试点,2000,年借鉴外国经验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形成时期(,2002-2012,),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1,年,明确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重要战略任务,3,、,禁止破坏自然与生态,4,、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执政理念,2009,年十七届四种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2012-,),1,、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总体要求、总目标与重点任务,r,2,、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美丽中国包括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也包括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共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党章,3,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16,年底,建成,2750,处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14.9%,治理沙化土地,1.5,亿亩,造林,5.08,亿亩,森林覆盖率,21.66%,生态文明法制建设,1979,年出台第一步环境保护法(试行),八十年代为环境立法高峰期,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水土保持法,1991,环境保护法,1989,九十年代第二次立法高峰,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煤炭法,1996,水污染防治法,1996,修改,森林法,1998,修改,防震减灾法,1997,等,21,世纪初期,农村土地承包法,2002,文物保护法,2002,修改,草原法,2002,城乡规划法,2007,截至,2017,年,12,月,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近,20,部,修改性文件,127,次,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浙江安吉余村,概况:,村域面积,4.86,平方千米,山林,6000,多亩,属于,“,八山一水一分田,。,分布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形成石头经济,粉尘严重,河水污浊,发展:由石头经济向生态旅游转变。,措施:关停石灰矿,发展休闲旅游、开发旅游景区、农家乐等,成果:,2017,年接待游客,40,多万,全村总收入,2.5,亿,年均人收入,4.2,万,绿色明珠塞罕坝,概况:河北省最北端,,122,万人工林,是京津冀的重要生态屏障,曾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一部分,后开荒,成荒原沙地,发展:,1961,年决定在此种植落叶松,,1977,年洪涝灾害,,1980,年大旱,几乎摧毁,2012,年达到,86%,的植被覆盖率,2017,年获得地球卫士奖,贵州石漠化治理,-,花江模式,概况:,位于关岭以南,贞丰县以北,花江大峡谷喀斯特面积达,89.79%,,石漠化严重,产业结构单一、人民生活贫困、生态条件恶劣,治理:,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利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管理措施多措并举进行治理,成果:,植被覆盖率达到由,2.5%,提高到,50.25%,石漠化比例下降,25%-41%,,人均年收入从,610,元提高到,6993,元,形成以花椒、火龙果、金银花等生态产品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第七章 生态产业建设,一、生态农业,二、生态工业,三、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内涵:,总结和吸取各种农业生产实践成功经验,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几月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意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十大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地栽培、日光温室养猪、厕所,4,个因子,日光温室,-,沼气,-,畜禽舍,-,蔬菜,南方,“,猪,沼气,果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共同发展。,草地生态持续利用模式,牧区退牧还草,农区退耕还林,以草地为核心综合治理,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利用时空的互补性,形成两个及以上的产业,粮饲,猪,沼,肥,林果,畜牧,生态渔业模式,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于工程技术,按照生产规律生产,保持生物族群平衡与食物网结构合理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多种鱼类或者种属混养,合理利用水域,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模式,根据丘陵地势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农业形式,观光农业模式,以农业为基础,开发观光、休闲、教育等功能,形成侧重第三产业的农业经营模式,生态工业,定义:,综合运用技术、经济与管理措施,江生产过程钟剩余的能量与物料,传递给其他生产过程使用,形成企业间的协作网,整体上提高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率,降低废物与污染物产生量的工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发展过程,生态工业园区,以工业生态学为基础,强调人的工业活动应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系统和谐的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的系统中,是由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组成的群落,是中国生态工业战略的中心要素。,生态工业网络,突破地形与行政区划的限制,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区。多出了社区服务、雇佣技能、信息交易等功能,能为所在的市场带来规模效应。,工业共生网络,1,、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最基本最广泛的组织形式,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