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章 科学入门,复习,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外壁不能有水。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0,,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使用时用外焰加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试剂瓶:用来盛放试剂,打开后瓶盖应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应朝向手心。,胶头滴管: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用它往试管中滴液体时,试管应竖直,胶头滴管在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竖直向试管中滴入液体,绝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长度测量中公认的标准量是“米”,而不是“刻度尺”。,1,、长度的测量。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不要忘记),积累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除以张数)、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2,、体积的测量。读数时视线与液面凹形最低处相平。,温度的测量,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在,O,和,100,之间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体温计,:,测量范围从,3542,,最小刻度为,0.1,结构特点 优点,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精确到,0.1,。,特别细的弯曲。离开读数。,横截面形状近似三角形。放大液柱,便于读数。,第二章 观察生物 第一节 生物和非生物,1.,蜗牛没有,听觉,。,2.,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生命,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3.,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营养方式的不同,即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养分,动物要摄取食物获得营养,。,第二节 细胞,1,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相比,一般还多了,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液泡:里面的液体叫,细胞液,(内含有味道、气味相关的各种物质),使用显微镜要注意的问题:,(,1,)如果从目镜看到要观察的物体在视野左上方,要移动到中间,载玻片该往左上方移。,(,2,)使用粗准焦螺旋镜筒下降时,视线盯牢物镜。,(,3,)低倍镜换高倍镜。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4,)显微镜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它的视野会变暗,细胞数目会变少,体积变大。,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先滴清水最后用红墨水染色。,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先滴生理盐水,最后用亚甲基蓝染色。,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第三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人体与许多生物一样,都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2,、细胞分裂。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结果是细胞数目增加(如果是单细胞生物还意味着生物个体的增加),3,、细胞生长。,4,、细胞分化。结果是形成多种组织。,5,、用橡皮泥分裂来模拟受精卵分裂的方法是模拟实验法。用图来表示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的方法是模型法。,6,、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动物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7,、皮肤由外到内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皮肤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皮肤的血管和神经分布在,真皮,内,如果损伤皮肤导致出血或感觉疼痛,则必须是伤到了,真皮,。,8,、器官是由许多种,组织,按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9,、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肝脏分泌胆汁。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10,、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构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第四节 常见的动物,1,、界门纲目科属种。对生物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二歧分类法,。生物的分类等级越高,生物之间的相同点就越少;生物的分类等级越低,生物之间的相同点就越多。,3,、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其中脊椎动物包括:,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4,、两栖动物最主要的特征是,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特征是,胎生、哺乳,。五大类脊椎动物中,体温恒定的是,鸟类和哺乳类。,只有,哺乳类,是胎生的,其他都是卵生的,无脊椎动物包括:(举一代表动物);,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线形动物,,如,蛔虫、饶虫,;,节肢动物,,如,蝴蝶、螃蟹,;,环节动物,,如,蚯蚓,;,扁形动物,,如,涡虫、血吸虫,;,腔肠动物,,如,水母,;,棘皮动物,,如,海星,;,软体动物,,如,蛤、蜗牛,。,第五节 常见的植物,1,、植物根据能否产生,种子,,可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1,)种子植物根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可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2,)无种子植物中:根、茎、叶的分化情况,可分为,蕨类、苔藓类、藻类。,2,五类植物是,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3,被子植物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又称绿色开花植物。,珙桐(被子植物)和沙椤(蕨类植物)。,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它是动物成员中最多的家族。有一层,外骨骼,,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蜘蛛,8,条腿,无翅,不是昆虫。,豚类(鲸、海豚、河豚、白鳍豚),海豹、海狗、海狮、海象、海牛(儒艮),蝙蝠等 属于哺乳类,海马、鲨鱼等属于鱼类,第六节 物种的多样性,大多数生物灭绝的原因是因为丧失了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也就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最有效的措施是设立自然保护区。,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火山、地震和泥石流。泥石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三类岩石的成因与特征,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有明显的矿物质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如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这是区别于其它两种岩石的主要特征)。有些有明显的砂粒或砾石。如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常有片状的结构。如大理岩(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页岩变质),4,岩石的应用:,(,1,)优质建筑材料;(,2,)工艺品材料;(,3,)形成各种矿产资源,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第,1,节 物质的构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也有许,多物质是由,原子,或,离子,等微粒构成的。,2,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1,)分子之间有空隙;,(,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热运动);,(,3,)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芝麻与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实验,是一个模拟实验,它并不能证明分子间有间隙。,4,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了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很大,而液体和固体中分子间的间隙较小。,5,扩散: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进入到分子的空隙中的现象。,扩散现象证明了:一是,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二是 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之中,。,闻到花香是香味分子扩散造成的,可证明分子在热运动,但飞舞的雪花、飘扬的灰尘、掉落的树叶等都是物体,它们本身不是分子,因而这些现象都不是扩散现象,都不能证明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的条件: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在运动。,扩散的快慢:分子空隙大小,分子热运动程度(温度)。,8,观察较大物质分子的器材是,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仪是,普通光学显微镜,。,9,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这说明冰中水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液态水中的要,大,。但绝大多数物质的固态比液态空隙要小。,10,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11,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一长段时间后,发现它们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是扩散现象,它既说明了固体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也说明了固体分子也在热运动。,12,物体难以被压缩说明了分子间存在斥力,物体难对被拉断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间同时存在斥力和引力,其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当距离增加时斥力和引力同时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多,故表现出很强的引力;当距离减小时斥和引力同时增加,但斥力增加得多,故表现出很强的斥力。,13,两个铅柱被粘合在一起很难被拉开,证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第,2,节 质量的测量,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砝码生锈质量增大,测量值会偏小。,砝码磨损质量减小,测量值会偏大。,游码未归零就调平,测量值会偏大。,3,、天平在月球上可以正常使用,在太空里失重条件下无法使用。,第,3,节 物质的密度,一、密度的概念,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计算公式:(,与,m,、,V,无关),,公式中,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对公式的理解,同种物质,一定,,m,与,V,成正比。,即:当,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体积越大,密度越小,(或密度越小,体积越大)。,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密度越大,质量也越大)。,3.,密度的单位。国际主单位是,千克米,3,,,4.,对于同一种物质,密度有一定的数值,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跟该物质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只要温度(及压强等)不变,其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但要注意气体的密度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如一钢瓶氧气,(,内全为气态,),用去一半,则剩余氧气的密度为原来的一半。(因为当钢瓶中的氧气被用去一半时,其体积不变,),二、常见物质的密度表,1.,密度表中,除水蒸气外,其他气体都是在,0,、,1,标准大气压下所测定的数值。,2.,从表中可以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的差别。一般地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相差不是很大,气体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四、测定密度的实验过程,1,测量原理:,m/v,2,测量步骤:(,1,)小石块密度的测量。调节天平平衡,称出小石块的质量,m,;选择合适量筒,将小石块用细线绑住,往量筒倒人适量水,读出水的体积,V1,,然后小心将小石块浸入量筒中的水中,(,全部浸没,),,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2,;,计算,石,盐水密度的测量,先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将盐水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体积为,V,;,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4),计算,盐水,=,注:如果不注意实验步骤,则很容易出现偏大或偏小的结果。,第,4,节 物质的比热,1,热传递规律:热能(也称热量或内能)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直至温度相等。,2,热量:一个物体吸收的那部分热能或放出的那部分热能,叫热量。即一个物体热能的改变量,就是热量。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1KJ=1000J,3,公式:,C=Q/,mt,4,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物质,温度每升高(或下降),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热的符号:,C,,单位:焦,/,千克,。,5,水是自然界中比热最大的常见物质。所以一般用水作冷却剂。,6,比热越大,升温降温越慢;比热越小,升温降温越快。所以内陆的温差比沿海要大。,第,5,节 熔化与凝固,1.,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2.,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有熔点,。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3,左图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其中,AB,段表示固体,吸热升温,阶段,状态为固态;,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此阶段虽然吸热,但温度基本,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此时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为,熔点,;,CD,段表示,液,态吸热升温阶段,状态为液态。,B,点时为固态,,C,点是为液态。右图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吸收热量且温度不断,升高,,直至全部变为,液态,。,注:通常情况下,加热的时间长短代表吸收的热能多少。加热时间越长,代表物质吸收的热能越多。,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5.,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改变(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凝固时温度不断下降),。,6,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只吸热不升温(温度保持不变)。物质放出热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如晶体凝固时吸放热不降温(温度保持不变)。,7.,萘的熔点是,80,,硫代硫酸钠,(,海波,),的熔点是,48,,冰的熔点是,0,。,8.,在寒冷的地方,如北极、南极等地的气温通常在,-40,以下,要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中的原因是:,酒精的凝固点比水银低,不易凝固,。,9.,说出几种晶体及非晶体:,晶体,冰,、,海波(硫代硫酸钠),、,明矾,、,石膏,、,各种金属,等。,非晶体,松香,、,玻璃,、,塑料,、,橡胶,、,蜂蜡,等。,第,6,节 汽化和液化,1,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体汽化时要,吸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2.,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3.,蒸发的实质是液体表面的分子扩散而离开液体的过程,沸腾的实质则是液体表面和内部的分子扩散离开液体的过程。,2,影响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另外还有,液体性质(液体种类),。,3,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了后温度回升到室温),4,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但,不沸腾,;达到沸点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这时,若停止加热则沸腾立即,停止,。,即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沸点,二是持续吸热,。,5,人能利用,汗液,的蒸发来调控体温,人的正常体温一般保持在,36.2,37.2,之间。正常体温是体内,产热,和,散热,维持相对平衡的结果。医生给发烧病人身上擦酒精使病人体温,下降,,这是利用了,酒精蒸发吸热,。但狗则没有,汗腺,,不能通过汗液蒸发来达到散热而降温的效果。,6.,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升高,。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7,在水沸腾实验中,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只有,98,摄氏度的原因是:,液面上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在沸腾前看到了气泡从水中冒出来,体积变化情况是:,逐渐变小,;在沸腾时看到了气泡从水中冒出来,体积变化情况是,逐渐变大,。,8,沸点低的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特殊的作用,冷冻疗法就是利用,汽化吸热,的特性,让其在常温下迅速,降温,,而暂时失去痛感。若两种不同沸点的液体混合在一起,当温度升高时,沸点,低,的先汽化,如,A,物质沸点为,-78,,,B,物质沸点为,-40,,当混合物温度从,-80,逐渐升高时,则,A,先汽化。反之,当降温时,沸点,高,的先液化。,9,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气体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严重得多。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液化,成的小水珠。,10,要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是:,降温(降低温度),、,加压(压缩体积),。,11,液化石油气、气体打火机等都是利用了,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之成为液体而储存起来的。,12.,大量实验表明,,所有,(填“所有”或“部分”)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13,热管的原理是在吸液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阳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第,7,节 升华和凝华,1,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升华需要,吸,热,凝华会,放,热。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的结果;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凝华,的结果。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升华,成杀虫的气体;初冬季节水蒸气会,凝华,,在草和地面上形成霜。,2,解释自然界中雨、云、雪、露、雾、霜的形成依次是:,液化,,,液化,,,凝华,,,液化,,,液化,,,凝华,。,3,试试看: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情况,?,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熔化、吸热,;,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液化、放热,;,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汽化(蒸发)、吸热,;,4,)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升华、吸热,;,5,)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放热,;,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表面结冰花:,凝华、放热,;,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升华、吸热,;,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凝固、放热,;,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液化、放热,;,10,)冬季人讲话时会有一团“白气”从口中呼出:,液化、放热,。,4,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解释这些现象:,答,:,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冰箱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棒冰上就会“冒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棒冰凝华而成,;,茶杯外壁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冷的杯子)液化而成,。,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从微观角度看就是,有无新分子的产生。,(,1,)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物质只发生形状、温度、颜色、状态等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2,)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如钢铁生锈(铁锈是三氧化二铁)、无色的氢氧化钠和黄色的氯化铁反应生成约褐色氢氧化铁、食物霉变等。,2,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物理变化。,3.,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4.,属于物理性质的有:,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属于化学性质的有:,酸碱性、可燃性、腐蚀性、还原性、氧化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