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律程序划定的区域称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又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指按一定程序和方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它是贯彻土地基本国策,保护耕地的有效办法,是增强农业后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内容,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核心,。,1、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方针和耕地指标控制下,确定保护的基本农田的数量指标,编制分行政区域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2、划定保护区范围,确定保护级别,并落实到地块。,3、建立保护制度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三、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搞清规划区耕地利用现状、特点、耕地的生产力状况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基本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确定保护的数量指标,分类分级保护和布局安排;,保护面积指标逐级分解下达;,制定保护措施;,设立保护标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档案;,整理成果资料,请上级政府组织验收。,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的方针和原则,一、基本农田保护的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管理;,坚持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二、原则,按国家土地管理局文件,基本农田规划必须遵循下列,6条,原则,:,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各地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强化有关原则);,讲求综合效益原则;,部门与公众参与的原则;,注重实施的原则。,第三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程序、方法及编制规划方案的操作步骤,一、程序,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基本程序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同:,即:,准备工作 调查研究分析 编制规划方案 方案审批,二、方法,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方法常有两种:,(1)“综合平衡法”,如农田供给和需求平衡;生产规模与用地结构平衡;建设基本农田与劳力和其他资源(如水、能源),以及资金的平衡等。,(2)“自上而下地控制、自下而上地综合、上,下左右协调平衡的方法”,三、编制规划方案的操作步骤,以县级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为例:,(一)调查研究,预测分析,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本依据(资料):,辖区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后备潜力;,人口现状和增长预测;,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和农业生产特点;,国家法规、政策和有关文件(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二)编制方案,(1),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由保护的粮作,经作蔬菜及其他农田(如科研地)组成:,应保护的粮田面积,由下列公式计算:,S粮=(M,1,+M,2,)/F,式中:S粮:应保护的粮田面积(hm,2,),M,1,:规划末期本县粮食需求量(kg),M,2,:国家商品粮任务(kg),F:规划期内平均单位面积产量(kg/hm,2,),应保护棉、麻、油及其他用地(如科研地等):根据国家或上级下达的计划和指标确定。,常年蔬菜地面积(hm,2,):按下式计算:,S菜=PNA/M,式中:S菜:常年蔬菜地面积(hm,2,),P:城市及大型工矿在规划末期的常住人口及常年平均流动人口(万人),N:人均菜地占有标准,A:区外调剂量(kg,调入“-”,调出“+”),M:菜地平均单位面积产量(kg/hm,2,),(2),分配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指标,按确定的农田保护面积,采用逐级下达的方法,按基期年(1996年),规划年1期(19972000),规划年2期(20012010)或展望年(20112020)分别分解到辖区内的乡(镇)及各村。并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常有的表有:,表1 x x县(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一),单位:hm,2,表2 x x县(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二),(19972000)单位:hm,2,表3 x x县(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三),(20012010),表格形式同表2,表4 x x县(市)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一),x x乡(镇)(1997-2000年)单位:,hm,2,表5 某县(市)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二),(20012010)单位:hm,2,(表格形式同表4),(3),撰写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利用及保护现状分,析评价;,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和面积、分级保护,目标和布局,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的重点项目;,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4),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或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示意图,以乡(镇)为单位,采用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先绘草图、核实校正后绘正式图件。,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在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示意图基础上绘制,一般采用1:5万或1:10万底图绘制,。,(5),登记表册、卡片和汇总表。,由县上统一印制,分发给乡镇填写,以镇(乡)装订成册。,范例:,某县基本农田保护责任通知书(参考格式),责任人:,现将划归你保护的基本农田共?面积?亩。,其中应实施一级保护的?亩,二级保护的?亩。,特此通知,(接通知人:XXX ),x x 年 x x 月 x x 日,第四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划区定界和建立基本保护制度,一、划区定界,由乡(镇)政府组织国土、农、林、水利等有关部门,以村为单元,划区分片,落实到地段,明确到田块。,对每个片区的位置、地类、面积、权属、用途登记造册,建立基本农田档案或卡片。,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工作,以乡(镇)为单位进行。,二、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1)不准擅自建房;,(2)不准毁地取土;,(3)不准擅自栽植果木和挖鱼池;,(4)不准埋坟;,(5)不准摞荒;,(6)不准自行买卖。,凡违反上升规定者,给予相应处罚。,第七章 土地整理研究,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例 M.地质出版社,2001,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M.地质出版社.2003,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2000,参考资料,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土地整理概述,第二节 土地整理的范畴,第三节 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与潜力评价,第四节 土地整理规划,第一节 土地整理概述,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简史,、土地整理概念及法律最早源于德国,整理的任务是,农村地产的重新调整,;俄国在17世纪建立第一所土地整理大学,主要任务是,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土地整理解决生态、社会、经济问题,;德国、荷兰、法国、俄国、加拿大等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土地整理体系,他们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过程,称为土地整理。,日本:土地整治和整备韩国:土地调整,台湾:土地重划,名称虽不同,但土地整理的内容基本相同,其中以,德国、荷兰,的土地整理最具代表性。,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态势,90年代至今土地整理的目标: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2000年全国启动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年首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正式启动。,行政推动为主,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一、土地整理的基本内涵,实质,:合理组,织土地利用。,途径,:外延扩,展和内涵挖潜,广义,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狭义,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率的良性循环。,二、土地整理与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和对,已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的活动。,联系:,均是通过一定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区别,:,土地开发,:侧重于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土地复垦:,侧重于使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是综合性的利用和技术过程。,土地整理,:,它是一项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进行全面调整的,综合措施,。,三、土地整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土地整理集中了社会、经济、自然、人文在内的可持续动态因素,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内在动力机制,。,土地整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深化、细化与完,善,实现手段,遵循的依据,第二节 土地整理的范畴,土,地,整,理,范,畴,农地整理,市地整理,当前我国土地整理所涉及的主要是农地整理,一、土地整理的范畴,市地整理,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既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对城市居民点、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的利用方式、结构和土地使用权属进行调整,消除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制约和限制作用的因素,盘活,存量土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综合效益,达到控制建,设占用土地,尤其是,控制占用,耕地的目的,。,在城镇、工矿、,交通用地部门,规划中予以讨论,改造旧城;,归并企业用地;,闲置地的开发;,优化用地结构,;,土地储备中心,或土地储备公司,农地整理,指对,田、水、路、林、村、乡镇企业及其他零星土地,采取综合治理和调整措施,以增加耕地和其他农业用地的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居住环境及生态环境为中心的活动。,广度整理(外延扩展),:以调整农村土地用途和结构,增 加农村用地和耕地有效利用面积为目的。,深度整理(内涵挖潜),: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为目的。,二、,农地整理的范畴,(一)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挖掘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潜力,通过建设中心村、清退空闲地和超标宅基地等方式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将节约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复耕为耕地、园地等投入农业生产。,形,式,(1)宅基地整理,(3)村庄中的闲散土地整理,(2)自然村向中心村合并,(4)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二、,农地整理的范畴,(二)田土块整治(三)农地改造(四)废弃地灾毁地复垦(五)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第三节 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及潜力评价,一、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一)自然条件分析,(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利、气候、生物、土壤等,GDP、粮经作物产量、人均纯收入、交通、通讯网络建设等,土地利用结构、特点、问题等,二、土地整理潜力评价,(一)土地整理潜力,指在一定时期、地域范围和生产力水平下,通过治理措施,使待整理土地,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程度,。,第三节,(二)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内容,1、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例:2000年四川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为104.26万hm,2,农村人口为6842万人,人均为152m,2,/人。,村镇规划标准,控制在100m,2,/人,2030人口高峰年农村人口4537.30万人,农村居民点理论总需求量为45.37万hm,2,,,可节约出,104.26-45.37 58.89,万hm,2,全国,可以增加,有效耕地比例,为,2.36%3.36%,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平方米人),允许采用的规划指标,允许调整,幅度,(,m,2,人),指标,级别,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120.1150,1V,1001120,可减020,V,1201150,150,V,1201150,应减至150以内,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汇总表,单位:公顷、%,县(市、区)名称,待整理农村居民点面积,可增加农用地面积,增加耕地系数,潜力等级,小计,其中:增加耕地,成都市,锦江区,*,合计,第三节,2、农用地(农田)整理潜力,中低产农用地改造、不整的道路沟渠、田块分割细碎、过多田坎、零星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全国各地的土地整理实践表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比例,2.60%3.60%。,典型调查,实况修正,四川省耕地整理潜力汇总表,单位:公顷,县(市、区)名称,待整理耕地片区总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耕地系数,潜力,等级,备注,成都市,锦江区,*,合计,第三节,基础资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成果,获得,宜耕荒地,和,复垦耕地,的数量、类型、等级、规模、权属、分布情况等方面的数据统计。,3、土地开发复垦潜力分析,第三节,可耕地:,即指质量较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随市场变化可调整转化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包括,非专业性园地,、,人工和改良草地,以及,人工坑塘,。,土地开发潜力汇总表,单位:公顷、%,县(市、区),名称,待开发土,地面积,可增加农用地面积,增加耕,地系数,潜力,等级,备注,小计,其中:增加耕地,成都市,243.0,243.0,196.0,80.7,0,锦江区,*,合计,第三节,第三节,第四节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编制规划原则,1、依据有关法规及与相关规划相协调。,2、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3、因地制宜原则。,4、在多方案比较。,5、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相结合。,1、“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2、各乡镇经济指标,3、县及乡镇土地利用现状,4、部门用地需求量和规划用地分布预测,5、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开发、复垦、整理指标,二、规划依据,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程序,1、准备工作 2、调查分析,3、拟订规划供选方案 4、协调论证,5、确定规划方案 6、规划评审,第四节,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内容,(一)规划目标的确定,(二)土地开发整理分区的确定,土地整理区 土地复垦区,土地开发区 土地开发整理综合区,(三)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确定,(四)投资与效益分析,投资估算、筹资渠道,(五)规划实施对策和建议,行政、经济、技术、法律手段,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很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经济生态效应,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规模较大,对规划目标实现起支撑作用,预期投资效益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不打破,县级,行政区域界限,五、土地整理规划成果,(一)规划文本 (二)规划说明,(三)规划图件 (四)规划附件,1、前言:,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2、概况,3、土地开发整理潜力,4、规划目标与方针,5、总体安排、划区与项目落实,6、预期投资与效益评价,7、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8、文本附表,规划文本,1、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图(耕地、农村居民点、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图、),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图集,1、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2、规划基础数据的来源,3、规划编制的原则和指导思想,4、土地开发整理目标、总体安排的确定依据,土地开发整理区划分和项目选择的原则、方法,5、规划目标与方案的论证、比较,6、规划不同意见的处理,规划说明,规划图件,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一、居民点的概念、类型,居民点,人们定居的场所,是配置各类建筑群、街道网、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社会公共设施、绿化系统等的综合地类,也是工商企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集中的地方、劳动力集中的场所。,城镇居民点,土规课程,农村居民点,类,型,居民点体系,城市城镇乡村,关键问题,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1,什么是城市化?,7,一个城市的宏观规划重点和精华在哪里?,8,具体的居民点用地怎样规划?,2,城市化的动因是什么?,3,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哪些阶段?,4,这些阶段分别处于什么样的政治背景之下?,5,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6,中国今后的城市化道路应该怎样走?,国家领导,市长,局长,职员,土地规划,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百分率。,城市化就是放开让农民涌进城。,误区,城市化,:随着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并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城市化的含义,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动因是二、三产业的,发展,实质是工业、人口集聚过程,结果是生产、生活方式、观念向城市文明的转变,城市化发展动因,土地规划,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二元经济结构,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城乡分割的经济结构状况。,工 业,农 业,过剩劳动力,增长的现代部门,落后的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同,工资水平不同,吸尽为止,土地规划,2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197886年,特点是明显的加速度发展。,198795年,城市化速度放缓。,1996 城市化稳定高速发展。,50,年间,4个阶段,起步、波动、停滞、稳步发展,起步,:,1951,58,年,,特点是,发展速度相当快,。,波动,:1959,66年,特点是大起大落。,停滞,:1967,77年,特点是异常稳定的低速度。,稳步发展:,土地规划,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3,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1)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评价,片面倾斜重工业的发展模式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长期形成的城乡户籍制度城乡隔离政策限制人口向城市转移。,大体合适,稍微滞后型,隐性超城市化型,严重滞后型,土地规划,(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3,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小城镇,3万人以上尚未设市建制的县城和镇称为小城镇。,大城市重点论“龙头战略”,中等城市重点论“中间凸起战略”,小城镇重点论“遍地开花战略”,土地规划,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3,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实现农业产业化,小城镇的作用,连接城乡两个市场,吸收农业劳动力,小城镇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人居社会环境,广大外来人口,改善质量,土地规划,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3,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全面推进,中国城市化道路,立体发展,优化布局,土地规划,第二节 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对策,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一、城市理念,1,城市核心:,城本,还是,人本,?,2,城市模式:,扩张,还是,提升,?,3,城市文化:,现代,还是,传统,?,4,城市战略:,持续,还是,短期,?,土地规划,二、居民点用地现状特点,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二节 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对策,(1),居民点布局疏密不均,(2),亦工亦农人口显著增加,(3),小城镇正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一支壮大力量,土地规划,三、居民点用地问题及对策,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二节 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对策,1 问题,(1)缺乏整体规划和计划,未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2)用地报批管理问题大,城镇居民点用地,旧城区,新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道路,乡镇企业,农民个人建房用地,土地规划,2,对策措施,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二节 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对策,三、居民点用地问题及对策(续),旧城改造注重内部挖潜,规划新区注重集约化土地利用。,因发展需要新建一些小城镇,以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中心村建设,,同时应避开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土地规划,第三节 居民点布局,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1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概念,:把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称为磁力吸引,而把为摆脱这种磁力吸引所采取的措施称反磁力吸引。,主张,: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但城市不能孤立存在,不能负荷过大,而应有机联系,共同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土地规划,2 门槛理论,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三节 居民点布局,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续),原理,: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地理环境条件、基础建设设施、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应用效果,:太小城市的居民不可能享受齐全的服务设施,而太大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恶化,继续发展所需造价越来越高。,门槛一 居民点形成(小城市),门槛二 居民点扩大(大城市),门槛三 居民点改善(新型城市),土地规划,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三节 居民点布局,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续),3 环状带形城市理论,理论基础,:交通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基本主张,:使城镇分布在一条带形区域内。可构成封闭环式,以利公共交通的运转。,二、布局原则,1 以经济联系半径为主要依据,2 从经济建设出发,达到全区居民点布局的整体性,3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4 创造最佳生态环境,5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三、布局形式及方案择优(见书),土地规划,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四节 居民点用地选择,居民点用地选择的一般要求:,3、宜于建筑,4、环境卫生与安全条件,1、便于生产,2、便于运输,土地规划,第六节 工业用地规划,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一、工业用地现状及评述,2 工业用地现状评述,1 工业用地现状综述(概况),3 工业用地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二、工业发展的目标,1 工业发展总趋势及工业布局,2 基础产业如何发展,3 规划区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土地规划,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六节 工业用地规划,三、工业用地规划,1 规划依据,2 规划原则,3 用地规划,(1)工矿用地需求量预测和整体规划,(2)区域工矿用地规划,(3)工业用地的基本格局及工业点用地规划,(4)工矿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第九章 农业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属于部门规划。,农业用地规划一般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用地规划。,第一节 种植业用地规划,一、种植业用地现状及评价,(一)结构分析,用地结构,通过列表分析农业用地中耕地、园地面积和比例,找出用地的特点。并分别找出用地类型中二、三级地类的占地情况。,生产结构(列表分析),(1)粮经比结构变化,(2)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变化,(3)经济作物内部结构变化,(4)耕地结构,生产水平及经济效益分析,(1)、粮食生产发展状况,(2)、种植业产值构成,(3)、耕地复种指数变化和耕地生产力水平,按一定标准统计分析规划区中高、中、低耕地的比例。,全国标准,:高产田 稻谷产量400kg/亩,玉米产量350kg/亩;,中产田 稻谷产量200400kg/亩,玉米产量150350kg/亩;,低产田 稻谷产量200kg/亩,玉米产量25,0,的陡坡地共5800亩,预计1995年前退耕3033亩,19952000年退耕1738亩。,b、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中指出:建设好以柑橘为主的国家级水果基地和省级蚕桑基地是其发展农业的两大重点。因此,园地面积将大大增加。所需土地资源有两方面来源:,一是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二是将部分耕地改为园地。经过反复权衡,在保证吃饭的前提下,计划从坡耕地的低产土中和质地低劣、瘠薄耕地中调出24671亩改为园地。年度安排为19921995年调18822亩,1995-2000年调5749亩,2000-2020年调100亩。,种植业用地后备资源预测,全县未利用土地中,田坎占了一半以上,真正未利用,又能开发为耕地和园地的很少。宜耕地共5430亩,宜园地共37150亩。计划1995年前开发宜耕地2720亩,宜园地1695亩,1995-2000年开发宜耕地1990亩,宜园地14900亩,2000-2020年开发宜耕地810亩,宜园地5300亩。,种植业用地供需平衡分析,分耕地和园地进行,根据多项预测结果,即该保护的耕地、园地和需作调整的耕、园地,列表进行平衡分析。,提出种植业用地规划,分别按全县、各乡、镇以表格形式列出不同规划时段(1996,1997-2000,2001-2010,2011-2020)耕地(田、土面积)和园地(果园、桑园、菜园以及其他)的面积。,第二节 林业用地规划,一、林业用地的现状和评价,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林地面积及其组成着手,分析概括规划区森林资源现状的特点和问题。,二、林业用地规划,(一)规划的指导思想,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提高林业生产力,实现自然生态良性循环为核心。,以营林为基础,以绿化为目标,工程造林和“四旁”绿化为重点,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搞好林业用地结构与布局的合理调整。,(二)规划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综合治理、综合发展、综合利用的原则,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全民搞绿化,造管并重、质量第一的原则,。,(三)林业用地规划,根据以上历史、现状和潜力分析,结合生产发展需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按上述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进行规划。如:,(1)成片林地规划(分乡/镇进行),(2)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3)造林面积分期分批落实(以表格形式),X X X 林业用地规划平衡表 (单位:hm,2,),第三节 畜牧业用地规划(略),除现状分析以外,需要注意两方面的核心内容:,山区(高原区):,牛羊牲畜占比例较大,注意现有牧草地的规划利用。,平坝丘陵区:,生猪占牲畜的比例较大,丘陵区羊有一定的比例。,当前形势下,单靠保证一定的青贮饲料养猪的情况比较少,青贮饲料主要靠与粮食作物复种轮作来完成。,第十章 交通用地规划,交通运输分,客货运输,和,信息传递,,包括邮电和通讯。,运输的基本方式有,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等几种,不同运输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见,P156,各种运输方式采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对建设工程的布局有着不同的要求。,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及结构,第二节 公路的基本知识,一、公路的技术等级,目前郊外公路(即城市以外的公路)分为六级。,1、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年昼夜交通量在2.5万辆以上(每分钟通过17辆以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我省建成或将要建成的高速公路有:成渝、成绵、成雅、成南、成灌、内宜、隆泸、成彭、成攀等。,计算行车速度,200km/h,。,2、一级公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专供汽车,分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的高级公路。,一般能适应年昼夜平均交通量在1-2.5万辆以上,即每分钟7-17辆车以上。,计算行车速度,120km/h,。,3、二级公路,联结重要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的主要交通干线公路或运输繁忙的城郊公路,一般能适应的年昼夜交通量在0.5-1万辆或2000-5000辆之间,依汽车专用取高限。,德阳广汉成都新津乐山(大件路)。,计算行车速度,80-100 km/h,。,4、三级公路,沟通县以上城市,,运输任务较大的一般干线公路,能适应的年昼夜平均交通量在2000辆以下。,雅安草坝洪雅夹江。,计算行车速度,60 km/h,。,5、四级公路,沟通县、乡、村,,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支线公路。一般能适应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辆以下。,雅安南郊乡孔坪乡沙坪镇两河乡。,计算行车速度大致为,40 km,/h。,6、等外级公路:,指,沟通农村经济组织内部,各级生产单位之间及其企业经营中心之间联系的道路,以及生产单位的经营中心到田间的道路。,大小宽度不等的各种机耕道。,第三节 公路用地配置,公路用地配置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现有道路网调查,公路走向的确定,公路选线,公路技术指标确定,一、现有公路网的调查,公路现状,有哪几条公路,其位置、长度、密度;各条公路的等级、技术指标、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绘出道路布局现状图。,公路建设和改造,需新建、改建哪些公路,克服哪些困难,改造的路有哪些段落,设施是否可再用,以达到节省投资的目的。并收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对公路建设的要求,以便计算运输量。,建筑材料调查,当地有哪些建筑材料(砂、石、石灰、粘土等),量有多大,获取的难易程度。,有关资料列于下表:,表X 现有公路网调查表,二、确定公路走向,1.城乡之间客、货往返运输;,2.各级居民点与物资集散地(港口、码头、仓库、货物、集市);,3.农村居民点与农田之间;,4.相邻各县、市与过境运输。,区域或县之间的运输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三、公路选线,(一),公路选线应遵循的原则,在不降低公路技术标准的条件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要为其他的建设项目创造良好的条件。,道路要与防护林带正确结合。,公路与居民点、大型畜牧场要保持足够的卫生、防疫距离。,要与上级公路正确衔接,交叉最好采用正交或立交。,对于人口稠密区选择:利用11000-15000地形图,其中以12000地形图使用最方便。在最后决定方案时,以11000-1500地形图最有参考价值。对于要标明特殊细部的附图,有时还采用1200的比例尺。,(二),不同类型地区公路线路的特点,平原微丘地区选线,选线要,避开,穿越村庄,特别是人口稠密的,居民点,,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靠近河岸线设线,,,通过低洼及排水不畅地段时,要,保持填方高度小,,但需要有离地下水1米以上的距离,,保证地基稳定,;,与铁路和其他公路,以及河流相交时尽量使,交角接近90度,最小不能小于45度,,以保证安全。,(1),在复杂的山岭、重丘陵区自然条件下,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固性,。,(2),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数量,降低造价,保证今后养护和运营费用最,经济,。,(3),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筑路,材料供应方便,,便于施工和养护。,山岭、重丘岭区域的选线,第四节 其它交通用地概述,水路、铁路、航空等运输由于投资大,牵涉面广,基本上都是由中央和省一级政府来决定是否兴建。,土地利用规划部门是在获得兴建项目的决议和计划任务资料后,按批件划拨土地。履行全部的法律手续,有关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等内容由有关部门严格规定。,有关输电、通讯和管道工程布局等也是由上级部门决定;,主管部门决策,要坚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为指导思想。,第五节 编制交通建设用地规划,一、交通用地规划,交通用地规划中,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对公路用地应予优先保证。,(一)编制有关表格,表1 XX县(或地)交通用地规划 单位:公顷,*各级公路的路基宽度及路面宽度见P,162,表8-3,一级公路总用地宽度65m,二级30-40 m,三级25-30 m,四级20-30 m,表2 XX县(或地)公路用地规划 单位:公顷,表3 交通用地各乡(镇)规划表 单位:公顷,表4 交通用地各乡(镇)动态变化规划表 单位:公顷,表5 XX县(或地)交通用地结构变化 单位:公顷,表6 交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 单位:公顷,(二)文字部分,(1)指导思想,交通运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地方四化建设中处于战略地位,必须优先超前发展。,(2)规划原则,坚持交通超前优先,服务经济建设,适应发展需要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坚持节约用地,珍惜土地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以公路建设为主,同时正确处理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关系;坚持交通用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3)规划目标,近期目标(2000年前);远期目标(2000年以后),例:某县2000年前目标:以提高公路等级为重点,将全县公路主要干道改造为水泥路或三级路。同时,有计划的兴建网络形成以省、县道为主轴,乡道为基础,机耕道为补充的交通运输网络,并适当发展水运和管道运输。(要求高度概括),(4)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十年规划和“十五”计划;,交通、农机等部门提供的预测数据;,乡(镇)提供的有关预测数据;,交通发展的历史特点、现状分析和未来趋势。,(5)交通用地现状特点及主要问题,现状特点综述;存在的主要问题;,(6)交通用地规划,结合前面列表16内容,分别按交通用地整体规划和交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进行。,(三)实施规划的对策和措施,根据当地情况拟订。,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