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细菌与人体健康,细菌的大小,单细胞个体的细菌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粒小米粒大。,针尖上的杆菌,人体常见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正常存在于人体外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肠道、呼吸道等腔道中,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有些还有利的微生物。,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条件致病菌,致病条件,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1,、寄居部位的改变,2,、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THANK YOU,SUCCESS,2025/5/12 周一,9,可编辑,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非致病菌,细菌侵入机体,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致病菌,繁殖,增殖速度对致病性极其重要,:如果增殖较快,细菌在感染之初就能克服机体防御机制,易在体内生存。反之,则易被机体清除。,不同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数量有很大差异,: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或动物需要一次侵入数十亿至数百亿个沙门氏菌和霍乱弧菌才会引发症状;鼠疫杆菌只要,7,个细菌就能使某些宿主患上可怕的鼠疫。,宿主的器官不同对病原菌的敏感性也不同,:如人们发现布氏杆菌的正常生长需要一种是与蔗糖类似的物质赤藓醇。赤藓醇在动物胎盘中含量很高,但在其他组织中含量甚微。因而,布氏杆菌便在胎盘大量生长繁殖。,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病人、带菌者、病畜与带菌动物,体内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伤感染、,接触感染、节肢动物叮咬感染、多途径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状态:健康带菌、恢复期带菌,感染类型,不感染,THANK YOU,SUCCESS,2025/5/12 周一,18,可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