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儿科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六安世立医院儿科,申祥运,2,目前抗生素已经有3000多种,仅5%在临床使用,其绝大多数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根据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性质,可分为杀菌性的以青霉素为代表的-内酰胺类和杆菌肽万古霉素类,重要是通过克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多黏菌素/两性霉素B是通过克制细菌细胞膜的功能,以到达杀灭细菌的目的。,3,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是通过克制蛋白质合成而克制细菌的生长。喹诺酮类、利福平、磺胺类、增效磺胺类是通过克制核酸的合成而起到抑菌的作用。,4,WHO资料:,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导致细菌耐药性的迅速上升及播散,5,不合理用药的危害,6,影响治疗效果,药物选择、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疗程等的不合理,其成果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治疗的失败,据WHO记录临床上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治疗失败者约占治疗人数的16.8%。其中3级医院5.6%,2级医院14.3%,1级医院达27.3%,7,产生细菌耐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部分菌株呈多重耐药;,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在20世纪80年代为5%,到90年代已达70%,1988年初次报道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目前已经到达15-25%,国内报道5-6%,产超广谱内酰氨酶菌株1982年初次被分离,上海报道G阴性杆菌达16-68%,8,不良反应增长,国内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的40死于抗生素滥用,9,医院感染增长,滥用抗生素扰乱了体内正常菌群,使得条件致病菌大量生长,产生二重感染,导致医院感染率的上升.据记录:使用抗生素时间与医院感染率成正比,其有关系数达0.63,院内交叉感染的治疗比较困难,耐药菌株多见,10,医疗资源挥霍,11,病人经济承担加重,全国三级医院记录资料:平均住院费用为5658.76元,其中药物支出平均占53.4%,在药费中,抗菌药物占71.03%,按照21.4-32.5%的不合理用药比例,平均每病人多支出400-600元左右,12,儿科抗感染药物 使用的基本原则,13,抗感染治疗选择是临床上最困难的用药决策,1.要不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是感染性疾病吗)?,2.用哪类抗感染药(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 体感染)?,3.用哪一种抗菌药物(是什么细菌引起的感染),4.细菌对所选药物敏感吗?(近期当地耐药性监测成果怎样),5.用药剂量足够吗?每天一次还是分次给药?),6.静脉用药还是口服治疗?(药物生物运用度),7.药物能到达感染部位如肺脓肿内部吗?(药 物的组织浓度),14,抗感染治疗选择是 临床上最困难的用药决策,8.药物作用够强大吗?(是杀菌或抑菌,需要联合用药吗),9.病人身体能承受该种药物吗?(肝肾功能等副作用),10.有无更廉价但效果相似的药物(药物经济学分析),11.用1周就停药感染会复发吗?(用药疗程问题),12.会引起二重感染吗?(对正常菌群的影响),13.会出现耐药菌吗?(防细菌耐药突变浓度),15,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原则,16,1、能用窄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不用高级,用一种能处理问题就不用联合,2、病毒感染或病毒感染也许较大者,一般不用抗生素。对FUO,且无可疑细菌感染者,不适宜用抗生素。对病情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并亲密注意病情变化,一旦确认为非细菌性感染,应立即停用抗生素。,3、对重症细菌感染、医院感染或难治性感染,应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体外药敏试验。根据细菌学检查成果,结合临床选用敏感抗生素。,17,4、要防止外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眼科、耳鼻喉科、外科、妇产科及皮肤科使用的外用抗生素应严格管理,掌握适应症。,5、细菌性感染所致发热,经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重要症状消失后,要及时停用抗生素。明确诊断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在使用某种抗生素72小时后,临床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加重者,应分析原因,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成果,改用其他敏感的药物。,18,6、一般状况不要因防止目的而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不要过长,不要过度依赖抗菌药物。,7、防止和减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要注意剂量和疗程,防止产生耐药菌株,同步要亲密注意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以免因此而诱发二重感染。,19,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二、应尽早查明感染的病原体,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成果选用对应的抗菌药物,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抗菌药物,20,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一)品种选择:(二)给药剂量:,(三)给药途径:(四)给药次数:,(五)疗程:(六)联合应用,21,抗生素使用的绝对适应症,有病原体感染的直接证据,2次血培养为同一病原菌,一次血培养和其他体液细菌学检查为同一病原菌,除外污染也许性,22,有病原体感染的间接证据,免疫学检查阳性,有细菌感染的临床体现(皮疹、高热、咯脓痰、化脓性胸膜炎等),有细菌感染的其他试验室检查(WBC升高,四唑氮蓝试验阳性等),23,诊断性治疗的指征和注意点,发热原因不明者在行细菌学检查之后,休克或其他危重病人不能排除细菌感染,临时不能辨别结缔组织病和肿瘤性疾病:如类风湿病、川崎氏病、恶性淋巴瘤等,结核感染和其他细菌感染临时不能辨别时应先抗炎治疗,24,联合用药原则,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混合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联合用药可明显增长抗菌作用,感染部位抗菌药物不易渗透(化脓性脑膜炎),较长期用药细菌易产生耐药,25,儿科常见防止用药指征,1.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猩红热、链球菌感染综合症等,2.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3.较大的创伤性诊断操作,4.早产儿或ICU住院病人,26,儿科常见防止用药指征,5.流脑流行季节处高发区或与患儿亲密接触者,6.亲密接触开放性肺结核者(3岁如下未接种卡价苗),7.不明原因昏迷、哮喘持续状态者,8.必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者应防止霉菌感染,27,常见感染病原体治疗的抗生素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首选药物:新青II、1代头孢、利福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林,次选药物:红霉素、氨基糖甙类、杆菌肽、氯霉素,也许有效的联合:新青+1代头孢、氨基糖甙;1代头孢+氨基糖甙;红+氨基糖甙,28,常见感染病原体治疗的抗生素选择,溶血性链球菌,首选药物:青霉素G,次选药物:红霉素、1代头孢菌素、氨基糖甙、人工半合成青霉素类,也许有效的联合:,青霉素+氨基糖甙,青霉素+人工半合成青霉素,红霉素+氨基糖甙;头孢+磷霉素,29,常见感染病原体治疗的抗生素选择,肺炎链球菌,首选药物:青霉素G、3代头孢(严重感染),次选药物:红霉素、1代头孢、氨基糖甙、人工半合成青霉素,也许有效的联合:,青霉素+氨基糖甙;,青霉素+人工半合成青霉素,红霉素+氨基糖甙;头孢+磷霉素,30,常见感染病原体治疗的抗生素选择,脑膜炎双球菌,首选药物:青霉素G、3代头孢(严重感染),次选药物:氨苄青霉素、氯霉素、SD,也许有效的联合:青霉素+氨苄青,青霉素+氯霉素,青霉素+3代头孢,31,常见感染病原体治疗的抗生素选择,大肠杆菌和流感杆菌,首选药物:人工半合成青霉素、3代头孢,次选药物:2代头孢、磷霉素、氨基糖甙、SMZ、氯霉素,也许有效的联合:人工半合成青霉素+氨基糖甙;人工半合成青霉素+2代或3代头孢;人工半合成青霉素+磷霉素或氯霉素,32,常见感染病原体治疗的抗生素选择,绿脓杆菌,首选药物:亚安培南、头孢他定、多黏菌素、羧苄青,次选药物:,2,代头孢、阿米卡星、派拉西林、头孢派酮,33,常见感染病原体治疗的抗生素选择,厌氧菌,首选药物:甲硝唑,次选药物:替硝唑、喹若酮类,34,常见感染病原体治疗的抗生素选择,支原体与衣原体,首选药物:大环类酯族,:,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次选药物:四环素、,35,使用抗生素的五要素,细菌的敏感性,1、青霉素G: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不产青霉素酶(属-内酰胺酶)的金葡菌感染仍属首选。,2、氨苄青霉素:广谱青霉素,对GBS、肠球菌、李斯特菌、变形杆菌、50%大肠杆菌,均较敏感。对组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G+)菌脑膜炎的疗程不短于两周,但对革兰氏阴性(G-)杆菌的疗程不应短于三周。,3、耐酶青霉素类:重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葡萄球菌,常用的有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甲氧苯青霉素。,4、其他青霉素:可用于绿脓杆菌,有羧苄青霉素、羧噻吩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等。,36,头孢菌素类,低毒、高效、广谱、耐酸。第三代头孢菌素易进入脑脊液,对,G-,杆菌抗菌谱较宽,但对,G+,菌作用有所减弱,所有头孢菌素对李斯特菌、肠球菌均无效。故不应单独用于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37,第1代:现重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首选头孢菌素或头孢噻啶,口服药物重要是头孢菌素IV。,第2代:对G-菌优于第1代。头孢呋肟可作为第2代头孢菌素的首选药,此外口服药物中的头孢克洛(商品名希克劳、欣可诺)效果好、副作用少,在临床中应用广泛。,38,第,3,代:抗菌谱更广,易进入脑脊液,但对金葡菌只有中等活性。,头孢三嗪:每日给药一次即可,头孢噻甲羧肟与头孢氧哌唑(先锋必)对绿脓杆菌也有效。先锋必在脑脊液中最高浓度不如前者,全泽复、头孢克肟:是三代先锋中的口服制剂,39,氨基糖甙类,均不易进入血脑屏障,本类药物在血中有效浓度靠近于中毒浓度,故检测血浓度很有必要,尤其在极低体重儿,因其半衰期在他们差异很大。目前重要应用的有: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药物动力学与卡那霉素相似,但对绿脓杆菌也有效。常用于院内高度耐药或有致命危险的G-杆菌感染,对重症金葡菌感染也很敏感,40,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抗生素,其他:如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可通过血脑屏障的广谱杀菌药;多肽类的盐酸万古霉素,其他类的林可霉素、磷霉素等临床也较常用。,41,2.,药效动力学,:,抗生素浓度依赖性杀菌并具有抗菌后效应的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时间依赖性和较短的后效应的,-,内酰胺类的抗生素,时间依赖性并后效应如大环内酯类及万古霉素,42,3.,药代动力学:药物半衰期,4.,药物溶液的稳定性,5.,药物经济学,43,机体、抗菌药物与病原菌的互相关系,机体,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抗病能力,致病作用,抗菌作用,抗药性,防治作用,体内过程,44,内酰氨酶克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甲、他唑巴坦的复合抗生素,强力阿莫仙、力百汀:羟氨卞青霉素克拉维酸,欧派:氨卞青霉素舒巴坦,舒普深:头孢哌酮舒巴坦,舒萨林:阿莫西林舒巴坦,凯舒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锋泰灵: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