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学校幼托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培训,.5,第1页,1,手足口病/,EV71型病原特征介绍,流行情况,预防控制,第2页,2,人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类病毒(PV,3个血清型),柯萨奇A病毒(CVA,23个血清型),柯萨奇B病毒(CVB,6个血清型),艾柯病毒(EV,28个血清型),其它肠道病毒(ENV,4个血清型),6871型,第3页,3,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各种肠道病毒引发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烧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输病毒,第4页,4,引发手足口病主要为肠道病毒属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CoxA组16、4、5、7、9、10型,CoxB组2、5、13型以及EV71型,最常见为CoxA16及EV71型,第5页,5,EV71型病原特征,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7408个核苷酸单股正链RNA,仅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含2194个氨基酸多聚蛋白,分为A、B、C3个基因型,其B型和C型又深入分为B1、B2、B3、B4及C1和C2亚型,第6页,6,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下生存与传输,在4 可存活1年,在-20 可长久保留,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久存活,50可被快速灭活,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对化学消毒剂敏感,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均可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不能灭活,第7页,7,“肠道病毒EV71感染”与“手足口病”关系,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病,但也可表现为其它疾病,手足口病,可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发,也可由柯萨奇病毒A组等其它肠道病毒感染引发,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一对一关系,与其它肠道病毒引发手足口病相比,,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发发生重症感染百分比较大,,病死率可达10%25%。,第8页,8,国外发病概况,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英国流行时才被命名为手足口病,,EV71 1969年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日本1982年发生暴发流行,共计14余万例病例,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EV71流行,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发手足口病暴发,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域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EV71流行,汇报2628人,29例死亡,平,均年纪,1.5,岁,病程仅,2,天。,澳大利亚(1972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新加坡(1997-1998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年)等地出现了由EV71B3和B4等亚型引发暴发流行,发生病例数万至数十万例,其中B3亚型为东南亚地域流行株,第9页,9,国内发病概况,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今后,北京、河北、天津、广东、福建等10多个省市都有报道,1983年、1986年在天津发生2次Cox A16流行,7 000多例,其中幼托儿童19.34,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 71病毒,1998年,我国台湾地域发生EV71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共汇报129106例,死亡78例,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患儿1698例,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第10页,10,安徽省阜阳市手足口病疫情,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接收5例患病儿童,后陆续死亡,3月31日,上报安徽省卫生厅,期间患者数量连续增加,4月13日,卫生部教授组抵达阜阳,4月23日,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疗和试验室检测,确定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截至5月6日24时,共汇报手足口病(EV71感染引发)病例,4496,例,死亡,22,例,主要是儿童,,主要症状:发烧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少数患者伴有脑、心、肺等脏器严重损害1月1日,安徽省4529例,居前5位分别为阜阳、淮南、亳州、蚌埠、合肥,第11页,11,本市手足口病发病特点,近年汇报手足口病例有所上升,发病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季节,57月为发病高峰,占整年总病例数60.04,发病主要以城镇接合部区为主,浦东新区、徐汇、闵行区占44.28,学龄前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75.97,主要以幼托、散居儿童为主,成人亦有散在病例发生,第12页,12,传染源,人类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健康带毒者、隐性感染者,显性与无症状百分比 4:1(04)、1:2(512)、1:8(20),健康人病毒携带率:5岁以下13,20岁以上25,显性病人患病期间,口鼻分泌物,粪便及疱疹液含有传染性,第13页,13,传输路径,经胃肠道,(粪-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飞沫传输,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具、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输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第14页,14,易感性,4岁以下幼儿是本病主要易感人群,易感性随年纪增加而降低,感染后可取得免疫力(局部抗体和中和抗体),型别间无交叉保护,已发觉复发或再感染病例,发生率3,幼稚园、托儿所易发生病例聚集现象,家庭接触发病,二代发病率约30,12岁以下儿童可高达77,第15页,15,深圳1999年EV7I血清阳性率,第16页,16,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34月开始增多,夏秋季达高峰或易流行,依据日本、英国等欧洲发病资料,有周期流行特点,间隔24年,地域分布,全球分布,主要集中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域,第17页,17,好发场所,幼托机构是手足口病暴发、流行主要场所,天津调查材料发觉,幼托儿童较散居儿童高,OR3.77.6倍,调查发觉,幼托儿童接触病人后,37出现显性临床感染,家庭与散居接触者出现显性感染极少,约510,第18页,18,临床表现,潜伏期27天。多以发烧起病,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烧12天后开始出疹,通常在手掌、足底、臀部。有患儿不发烧,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大多患儿,一周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预后良好,无后遗症。,部分患者,因为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病情进展快,危及生命。,第19页,19,第20页,20,手足口病与口蹄疫判别,手 足 口 病,口 蹄 疫,病原体,柯萨奇病毒EV-71型,口蹄疫病毒,潜伏期,36天,218天,感染对象,人、主要幼托儿童,偶蹄动物,人罕见,传染源,病人、带毒者,病畜(黄、水、奶牛、猪、羊),传输路径,人与人日常生活接触,动物间传输,人接触病毒传染,人与人间不传染或极少传染。,易感性(人),高,低,临床表现,相同点,口腔、手、足部疱疹,口腔、手、足部疱疹,不一样点,皮疹,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疱疹,离心分布,感染后皮疹出现为水疱,其它症状,发烧、伴有咳嗽、流涕、倦怠、食欲不振,发烧、头痛、精神萎靡,呕吐,病程,810天,30天,第21页,21,个人预防办法,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防止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儿童,不要接触其它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无须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降低交叉感染,第22页,22,集体单位预防控制办法,流行期间,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马上洗手,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习惯,每日进行晨检,发觉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办法;对患儿所用物品要马上进行消毒处理,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汇报,第23页,23,病例监测和汇报,年5月2日,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开展网络直报汇报,幼托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一旦发觉一周内出现3例以上聚集性病例时,要马上汇报所在地小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疾控中心。,第24页,24,控制办法,早发觉、早汇报、早诊疗、早治疗是控制本病扩散最有效办法,患儿隔离治疗期710天。痊愈后凭当地小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返所返校证实”方可返校。,做好亲密接触者观察,医学观察期7天。注意儿童体温,口、足、手及皮肤疹子,发觉可疑病人及时劝其到医院就诊,,及时隔离和汇报。,做好消毒工作,尤其对玩具、便器,鼻咽、粪便分泌物消毒,加强开窗通风,,通风效果差应辅以紫外线照射(无人条件下),第25页,25,控制集体活动(包含,特色班、兴趣班),,降低接触机会,依据疫情控制需要(当疫情有扩散或蔓延趋势)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停课放假办法,做好与家长沟通工作,发放告家长书等宣传资料,,通知正确疾病知识和应对办法,取得家长了解和配合,配合卫生系统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工作,第26页,26,谢谢,第27页,2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