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您,第1页,第2页,第3页,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第4页,出身关西望族,仕途顺利。曾任左司郎中、江州刺史、苏州刺史,故后人称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是唐代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主要诗人。,第5页,其诗以五言见长,所作山水田园诗较多。在人品和诗歌上学习陶渊明,诗品高洁,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应民间疾苦诗,颇富于同情心。,第6页,人比之陶潜,后世或以陶、韦并称,或以王、孟、韦、柳并称,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诗人。,第7页,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第8页,寄李儋元锡是一首投赠诗,是作者作苏州刺史时寄给友人诗,诗歌感时伤事,望友人能来相聚。,第9页,首联即景生情,由花开花落想到和友人分别已经一年了,听说两人要来相会,情怀殷切地期望着,可是一直没有等到。花开花落,聚散难定,引出了作者对茫茫世事感叹。,次联写自己烦恼苦闷。,诗歌赏析,第10页,三联为本篇名句。诗句直抒情怀,作者将自己心情倾吐给远处友人,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应内心矛盾。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人民生活仍非常困苦,甚至被迫流亡,而自己又无力回天,所以感到惶惑、惭愧。认为既然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还不如弃官回乡好。,第11页,诗句于惭愧之中含有自我责难,这是关心人民疾苦另一表现形式。诗人经常为做一州长官未能尽到责任,未能为百姓解除疾苦而感到不安和愧怍,反躬自问,表现了高度责任感。,第12页,尾联道出今日寄诗用意,诗人极需友情慰勉,因而望月相思,盼其来访,正合投赠诗风韵。,第13页,韦应物诗以格调闲适知名,但关心人民疾苦,也是这位诗人创作特色之一。这首诗中“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便突出地表现了这么思想境界,故自宋以来,此诗倍受颂扬,即使今日,依然闪烁光芒。,第14页,第15页,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第16页,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从军,国子监博士。,第17页,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第18页,韩愈是中唐非常主要文学家,有大量出色诗文作品。提倡古文运动,为古文运动主将,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也别开生面。诗歌格调雄伟奇崛,布局纵横排奡,常以议论为诗,使诗走向散文化,对宋诗影响很大。,第19页,第20页,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第21页,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高。,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第22页,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朝清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坷只好移荆蛮。,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第23页,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第24页,韩愈与张署两次大赦因为湖南观察使从中作梗,均未能调回京都,只改官江陵。先因直谏遭贬,后又受抑于扬恁,适逢中秋良夜,身处羁旅客馆,举头望月之际,心中感触万分,于是遣怀笔端。,第25页,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主题在于抒发对政治遭遇不平和对朝政国事忧虑复杂心情。表示是诗人对人生感叹,以一个无可奈何心情,用“人生由命”宿命观慰藉友人,并自我解嘲。,第26页,诗歌开首四句,恰似序文,铺叙环境:清风明月,万籁俱寂。客居孤独,杯酒劝歌。,第27页,第二段主要是记述张署歌词。,作者怀有强烈同感,他们有着相同遭遇和体验。,第28页,接着写张署所歌内容:,叙述谪迁之苦,宦途险恶,令人落泪。,第29页,第三段写“我歌”,最终虽是写“我歌”,明写张功曹谪迁赦回经历艰难,实则自述同病相怜之困苦。面似旷达,实则怨言。,第30页,在艺术上,此诗笔调近似散文,语言古朴,直陈其事。诗中写“君歌”、“我歌”,和衷共诉,尽致淋漓。,第31页,诗歌经过叙事来抒发思想感情。它不但在构思上很有特色,把复杂思想感情表现得集中而经典,有层次,有改变,前后照应,上下衔接,却又自然流转,且在叙事中有情有景,有比有兴,更有抒情人物形象。,第32页,全诗布局顿挫波折,抑扬开阖,波澜有致。音韵改变多端,声情对应。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极好地表示了诗人感情改变。,第33页,第34页,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进士。,第35页,曾任太子校书、渭南主簿、监察御史等职。永贞革新期间,与王叔文友善,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加对国家财政管理。,第36页,王叔文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县)司马达十年之久。元和九年(814)奉诏还京后,再贬为播州刺史,后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县)等州刺史。,第37页,后转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第38页,刘禹锡现存诗歌七百多首,包括题材较广,内容包含比兴体制讽谕诗,借古讽今咏史诗,反应时世和个人遭际感遇诗,模仿与改造民歌体竹枝词、杨柳词等。,第39页,刘禹锡诗歌总体上说豪迈刚劲,老辣犀利,气度森严,故白居易称其为“诗豪”。,(刘白唱和集解),第40页,第41页,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第42页,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东,是长江中流要塞之一,三国时,是东吴西部江防要地。刘禹锡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任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时。,第43页,诗歌咏晋、吴兴亡事迹,表示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金陵怀古)感叹,对中唐以来拥兵自重藩镇势力发出警告。题一作金陵怀古。,第44页,唐诗纪事:,“长庆中,元微之、梦得、韦楚客,同会于乐天舍,论南朝兴废,各赋金陵怀古诗。刘满引一杯,饮已即成。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于是罢唱。”,第45页,起句直接写造成吴国灭亡事件。,此句一出,来势汹汹,有压倒一切、摧枯拉朽气势。,王濬楼船下益州,第46页,晋书王濬传:“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当初已属西晋。,第47页,紧承上句而来,谓金陵虽有王气,但战斗还未打响,气势先已衰竭,吴国亡国势所难免。,金陵王气黯然收,第48页,太平御览卷170引金陵图:,“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凿地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第49页,写王濬水军突破吴国江防,直抵金陵。,晋书王濬传:“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索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千寻铁锁沉江底,第50页,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燃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第51页,写孙皓被迫投降。,晋书王濬传:“濬入于石头。(孙)皓乃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造于垒门。濬躬解其缚,受璧焚榇,送于京师。”,一片降幡出石头,第52页,元和郡县志:“石头城在(上元县)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吴改为石头城。建安十六年,吴大帝修筑,以贮财宝军器,有戍。”,第53页,人世屡经兴亡盛衰,而山形水势依然如故。,刘禹锡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第54页,查慎行:“专举吴亡一事,而南渡、五代以第五句含蓄之,看法既高,格局亦开展动宕。”(瀛奎律髓汇评引),第55页,写唐朝天下统一,往事俱为陈迹,旧时遗址淹没在芦荻丛中,一片秋日萧瑟景象。,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第56页,言有尽而意无穷:对拥兵自重藩镇发出警告,为走向衰亡唐王朝感到担忧。,第57页,波澜壮阔,气势非凡。,前四句写西晋灭吴事,二句一承,势在必定;,后四句吊古伤今,二句一比,古今兴亡之事尽在其中。,第58页,首尾相互呼应,,一昔一今,,意味深长。,第59页,叙事写景中包含精辟议论,表现出浓重历史兴亡感与诗人非凡见识。,第60页,薛雪:“似议非议,有论不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一瓢诗话),第61页,第62页,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有“诗鬼”之称。,第63页,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第64页,李贺诗歌大多抒写怀才不遇悲愤。他继承了楚辞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多所汲取,以出人意表想象,奇特非凡构思和新奇诡异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意境,创造出新奇幽美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独创格调。,第65页,第66页,第67页,第68页,这首诗是李贺在京城所作,诗中刻画了名噪一时梨园弟子李凭弹奏箜篌绝妙声音,想象丰富,设色瑰丽。,第69页,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第70页,诗起句开门见山,用“吴丝蜀桐”四字写箜篌制作工艺精良。“高秋”二字点明了弹奏时间是在深秋。,吴丝蜀桐张高秋,第71页,诗二、三句则是从侧面写美妙感人箜篌声。,那悦耳动听箜篌声,使得空阔山野上浮云为之停步,似乎在俯首聆听;亦勾起了善于鼓瑟湘娥和素女满腹愁绪,不禁为之潸然泪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第72页,第四句点出演奏者姓名。,层次安排井然,先写琴材料、再写声,最终写人,含有先声夺人艺术效果。,李凭中国弹箜篌。,第73页,五、六句从正面写绝妙乐声。,“昆山玉碎凤凰叫”着重表现声音起伏改变,尤其突出了气势和高音。箜篌声起,众弦齐响,如山崩玉碎普通,气势宏大;有时又一弦独鸣,如凤凰之声,声振云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第74页,“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一句侧重用通感、拟人手法,写音乐感人至深。,低沉乐声如同带露芙蓉花哭泣似;欢快乐声好像盛开兰花笑颜。,第75页,这几句写箜篌声艺术感染力。,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第76页,先写近处,用夸大手法写李凭箜篌声,消融了城门前冷气,使人们忘却了深秋寒意。,十二门前融冷光,,第77页,感人箜篌声使人间帝王和天帝也受到了感染,在侧耳倾听。,二十三丝动紫皇。,第78页,以上六句,诗人用大胆诡谲想象,显示了乐声对仙境魅力影响。,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以下诗歌感染力由人寰延伸到仙境。,第79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是说,恢弘乐声传到天上,感动了正在补天女娲,她忘记了补天,造成石破天惊,秋雨磅礴。,第80页,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又将视角转到仙山,写教令神妪听到这美妙乐声,感动非凡;就连行动迟缓老鱼、瘦蛟也随之翩翩起舞。用这三个意象动作充分显示了音乐艺术魅力。,第81页,以上都是写乐声磅礴气势,写动态美。最终两句写乐声舒缓,写静态美。,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第82页,整天伐桂吴刚闻之,忘记了疲惫,不觉倚着桂树聆听着;寂寞玉兔也被迷住了,任凭深夜露珠打湿了身体。衬托出音乐幽深绵渺境界。,第83页,李贺将自己对于箜篌声抽象感觉,借助人间仙境神奇想象,将之转化为可感物象,充分展示了李凭高超箜篌演奏技巧。,总结,第84页,此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显示了李贺诗歌浪漫主义色彩。,总结,第85页,1、概略叙说大历以来中唐诗坛概况。,2、中唐诗何以能继盛唐以后而再盛?,3、思索中唐诗与中唐文均能兴盛思想政治原因。,第86页,第87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