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201. 治疗痰浊头痛的最佳方药是
A. 半夏白术天麻汤
B. 天麻钩藤饮
C. 大补元煎
D. 加味四物汤
E. 芎芷石膏汤
答案:.201.A
202. 治疗瘀血头痛的最佳方药是
A. 天麻钩藤饮
B. 通窍活血汤
C. 半夏白术天麻汤
D. 大补元煎
E. 羌活胜湿汤
答案:.202.B
203. 肾虚头痛若兼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方选
A. 麻黄汤
B. 桂枝汤
C. 荆防败毒散
D. 麻黄附子细辛汤
E. 川芎茶调散
答案:.203.D
204. 眩晕证与哪些脏腑有关
A. 肺、脾、肾
B"、、肝、肾
C. 肝、脾、肾
D. 肺、胃、肾
£.心、肝、脾
答案:.204.C
205. 眩晕的病机,除下列哪项以外皆是
A. 肝阳上亢
B. 气血亏虚
C. 肾精不足
D. 痰浊中阻
E. 外邪阻窍
答案:.205.E
206. 下列讨论眩晕病理的主张,哪一条是《丹溪心法》提出的
A. 无火不作眩
B. 无虚不作眩
C. 无痰不作眩
D. 无风不作眩
E. 无瘀不作眩
答案:.206.C
207. 下列哪项非属眩晕治本之法
A. 健脾
B. 养血
C. 益肾
D. 养肝
E. 潜阳
答案:.207.E
208.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眩晕的治法
A.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B. 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C. 活血化瘀,养心、安神
D.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E. 补肾滋阴或补肾助阳
答案:.208.C
209. 下列哪一项不是眩晕治标之法
A. 熄风B.清火C.化痰
D.疏散外邪E.潜阳
答案:.209.D
210.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眩晕治宜选用下列何方
A. 补中益气汤
B. 归脾汤
C. 四君子汤
D. 左归丸
E. 右归丸
答案:.210.A
211. 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的医家是
A. 刘河间
B. 张景岳
C. 王履
D. 李中梓
E. 叶天士
答案:.211.C
212. 中风病因学说的发展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界限是
A. 汉代B.唐宋C.金元
D.明代E.清代
答案:.212.B
213 .在中风病因认识上,下列哪位医家倡导“非风”之说
A. 张仲景B.朱丹溪
C. 李东垣D.张景岳E.李中梓
答案:.213.D
214. 中风之发生,病理复杂,其根本在于
A. 气逆血滞
B. 肝火心火
C. 风痰湿痰
D. 肝肾阴虚
E. 肝风外风
答案:.214.D
215. 中风闭证的病机是
A. 热入心包
B. 热结胃肠
C. 邪实内闭
D. 热动肝风
E. 痰湿内阻
答案:.215.C
216 .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在于
此有无神志不清
B. 有无后遗症
C. 外风与内风
D. 夹痰与夹瘀
E. 邪浅与邪深
答案:.216.A
217.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风的主症
A. 猝然昏仆,不省人事
B. 眼歪斜
C. 语言不利
D. 半身不遂
E. 醒后如常人
218. 辨别中风闭脱二证主要在于下列除哪项外的几点根据
A. 目合开与噤不开
B. 手撒肢冷与两手握固
C. 二便自遗与大小便闭
D. 肢体软瘫与肢体强痉
E. 躁动不安与静而不烦
答案:.218.E
219.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中风闭证的主症之一
A. 目合
B. 噤不开
C. 两手握固
D. 大小便闭
E. 肢体强痉
答案:.219.A
220. 中风病之阳闭,应具备闭证的主要症状,其兼症除下列哪项以外
均是
A. 颜面潮红
B. 呼吸气粗
C. 臭身热
D. 躁动不安
E. 痰涎壅盛
221. 中风病之阴闭,应具备闭证的主要症状,其兼症除下列哪项外均
是
A. 面白唇暗
B. 痰涎壅盛
C. 呼吸气粗
D. 静而不烦
E. 四肢欠温
答案:.221.C
222. 中风脱证的临床表现除下列哪项外均是
A.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8.目合开,汗多不止
C. 手撒肢冷,二便自遗
D. 肢体强痉
E. 舌痿,脉微欲绝
答案:.222.D
223. 中风属阳闭者,治法除辛凉开窍外,宜并用下列哪一治法
A. 镇肝熄风
B. 清肝熄风
C. 豁痰熄风
D. 通络熄风
E. 宣郁开窍
答案:.223.B
224. 阴闭可用何法治疗
A. 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B. 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C. 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D. 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E. 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答案:.224.B
225. 最早明确记载常山及蜀漆有治疟功效的著作是
A. 《肘后备急方》
B. 《备急千金要方》
C. 《诸病源候论》
D. 《神农本草经》
E. 《本草纲目》
答案:.225.D
226. 疟疾之名,首见于
A. 《内经》
B. 《金匮要略》
C. 《伤寒论》
D. 《诸病源候论》
E. 《肘后备急方》
答案:.226.A
227. 除感受“疟邪”外,疟疾的诱发因素,以下列哪项为最多
A. 风寒B.风热C.寒湿
D. 暑湿E.暑热
答案:.227.D
228. 正疟的治法是
A.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B.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C. 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D. 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E.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答案:.228.C
229. 《金匮要略》认为治疗水气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应
用之法为
A. 吐B.清C.消D.和E.汗
答案:.229.E
230 .水肿发病机制中,其本在肾,其标在
A. 胆B.肺C.三焦
D.膀胱E.肝
答案:.230.B
231. 阳水证属湿毒浸淫,主方为
A. 疏凿饮子
B. 越婢汤
C.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D. 舟车丸
E. 实脾饮
答案:.231.C
232. 身肿,腰以下为甚,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脘腹胀闷,
应用何方治
A. 黄芪建中汤
B. 实脾饮
C. 黄芪汤
D. 真武汤
E. 济生肾气丸
答案:.232.B
233 .以下哪项不是湿热水肿的主症
A. 皮紧光亮
B. 发热恶风
C. 小便短赤
D. 大便干结
E. 脉濡数
答案:.233.B
234. 水肿并见恶寒发热,肢节酸楚,脉浮,治疗主方为
A.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B. 防己黄芪汤
C. 五皮饮
D. 越婢加术汤
E. 五苓散
答案:.234.D
235. 下列哪项不是阳水的特点
A. 多夹风邪
B. 起病急,病程短
C. 皮肤光亮而薄
D. 按之凹陷难复
E. 头面先肿
答案:.235.D
236. 脾阳虚衰型水肿的治疗主方为
A. 参苓白术散
B. 五苓散
C. 补中益气汤
D. 实脾饮
E. 真武汤
答案:.236.D
237. 水肿病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应补肾阴兼利水湿,方用
A. 右归丸加生地、泽泻
B. 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
C. 济生肾气丸
D. 六味地黄丸
E. 己椒苈黄丸
答案:.237.B
238. 少腹胀满较为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涩多见于
A. 热淋B.癃闭C.气淋D.劳淋E.石淋
答案:.238.C
239. 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
A. 清热利湿通淋
B. 标本兼顾
C.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D. 忌汗、忌补
£.排石通淋
答案:.239.C
240. 古人特别提出忌汗、忌补的疾病是
A. 癃闭B.关格C.尿血
D.尿浊E.淋证
答案:.240.E
241. 血淋之虚证治疗应选用
A. 归脾汤加小蓟、旱莲草
B. 小蓟饮子
C. 知柏地黄丸加小蓟、阿胶等
D. 小蓟饮子合导赤散
E. 无比山药丸
答案:.241.C
242. 石淋患者病久,伴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舌淡有齿痕,
脉细弱,方药应选用
A. 二神散合八珍汤
B. 知柏地黄汤
C. 四君子汤合八正散
D. 补中益气汤合石韦散
E. 右归丸
答案:.242.D
243. 石淋病人,久病,伴见腰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则应选用
A. 六味地黄丸合石韦散
B. 知柏地黄丸合八正散
C. 青娥丸
D. 玉女煎
E. /八珍汤合石韦散
答案:.243.A
244. “癃闭”之名,首见于
A. 《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诸病源候论》
D. 《千金要方》
E. 《丹溪心法》
答案:.244.A
245. 最早提出用导尿术治疗小便不通的医书是
A. 《诸病源候论》
B. 《外台秘要》
C. 《千金要方》
D. 《景岳全书》
E. 《证治汇补》
答案:.245.C
246. 癃闭最基本的病机是
A. 肺热壅盛,不能通调水道
B. 肝气失于疏泄,膀胱气化不利
C. 膀胱气化失调
D. 脾肾气阳虚弱,膀胱气化无权
E. 浊瘀阻塞,水道不通
答案:.246.C
247. 小便不畅,咽干咳嗽,烦渴欲饮,呼吸急促,舌红,苔薄黄,脉 数。治疗宜用
A. 八正散
B. 代抵当汤
C. 沉香散
D. 清肺饮
E. 补中益气汤
答案:.247.D
248. 小便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苦黏,舌质红,苔黄腻,
脉数。治法为
A. 清泄肺热,通利水道
B. 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C. 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D. 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E. 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答案:.248.C
249. 六磨汤可用于
A. 癃闭脾气不升证
B. 癃闭肝郁气滞证
C. 癃闭肾阳衰惫证
D. 癃闭肺热壅盛证
E. 癃闭膀胱湿热证
答案:.249.B
250. 下列哪组药最适合于癃闭肾阳衰惫证
A. 黄苓、芦根、车前子
B. 沉香、橘皮、车前子
C. 桃仁、莪术、大黄
D. 黄芪、升麻、车前子
E. 附子、肉桂、车前子
答案:.250.E
251. 癃闭脾阴不足,清气不升者宜用
A. 补中益气汤
B. 春泽汤
C. 参苓白术散
D. 补中益气汤合济生肾气丸
E. 香茸丸
答案:.251.C
252. 郁证的形成常以何者为先
A. 血郁B.热郁C.痰郁
D.食郁E.气郁
答案:.252.E
253. “气郁、血郁、痰郁、湿郁、热郁、食郁”的郁证分类,出于何
书
A. 《医经溯洄集》
B. 《丹溪心法》
C. 《证治汇补》
D. 《景岳全书》
E. 《医方论》
答案:.253.B
254. 郁证总的治则是
A. 行气化痰
B. 利湿清热
C. 益气养血
D. 舒通气机
E. 消食行气
答案:.254.D
255. 郁证实证治疗以何为主
A. 行气化痰
B. 行气活血
C. 疏肝理气
D. 消食行气
E. 清肝泻火
答案:.255.C
256. 郁证气郁化火证而见热盛伤阴,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治宜用
A. 知柏地黄丸
B. 滋水清肝饮
C. 归脾汤
D. 丹栀逍遥散
£.柴胡疏肝散
答案:.256.B
A. 脏躁B.癫证C.噎膈
D.梅核气E.瘿瘤
答案:.257.D
258. 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
降火。出于何书
A. 《景岳全书》
B. 《济生方》
C. 《血证论》
D. 《先醒斋医学广笔证》
E. 《丹溪心法》
答案:.258.D
259.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血证论》提出的治血四法
A. 止血B.消瘀C.宁血
D.凉血E.补虚
答案:.259.D
260. 首先提出便血有“远血”、“近血”之分的是下列哪本书
A. 《血证论》
B. 《金匮要略》
C. 《景岳全书》
D. 《平治荟萃》
E. 《医学入门》
答案:.260.B
261. 下述关于胃热可以导致的病证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吐血B.衄血
。反胃D.消渴E.呃逆
答案:.261.C
262.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治疗咯血的主要方法
A. 补肺益气B.清热润肺
C.泻肝宁络D.滋阴降火E.凉血止血
答案:.262.A
263. 将各种出血统称为“血证”的医著是
A. 《景岳全书》
B. 《医学正传》
C. 《济生方》
D. 《丹溪心法》
E. 《医学入门》
答案:.263.B
264. 血证的预后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A. 血证的原因
B. 出血量的多少
C. 病情的虚实
D. 是否伴有发热、咳喘等症状
E. 脉象数急与否
答案:.264.C
265. 下列哪一项不是尿血的病因
A. 下焦热盛
B. 阴虚火旺
C. 脾不统血
D. 肾气不固
E. 肾阳不足
答案:.265.E
266. 下列哪一项是尿血与血淋的关键鉴别要点
A. 尿色红鲜艳还是晦暗
B. 是否伴有小便淋漓涩痛
C. 腰痛及少腹疼痛有无
D. 发热与否
E. 是否伴有水肿
答案:.266.B
267. 痰饮的名称首见于
A. 《内经》
B. 《金匮要略》
C. 《备急千金要方》
D. 《济生方》
E. 《仁斋直指方》
答案:.267.B
A. 清热B.化痰
C.利水D.温化E.逐饮
答案:.268.D
269. 治疗痰饮脾阳虚弱证宜用
北柴枳半夏汤
B. 香附旋覆花汤
。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 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答案:.269.E
270. 治疗悬饮邪犯胸肺证宜用
北柴枳半夏汤
B. 香附旋覆花汤
。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 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答案:.270.A
271. 治疗溢饮表寒里饮证宜用
北柴枳半夏汤
B. 香附旋覆花汤
C. 小青龙汤
D. 甘遂半夏汤
E.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答案:.271.C
272. 治疗支饮寒饮伏肺证宜用
北柴枳半夏汤
B. 香附旋覆花汤
C. 小青龙汤
D. 甘遂半夏汤
E.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答案:.272.C
273. 痰饮病,症见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
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
食少,大便澹薄,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辨证应属
A. 痰饮脾阳虚弱证
B. 痰饮饮留胃肠证
C. 悬饮邪犯胸肺证
D. 悬饮饮停胸胁证
E. 悬饮络气不和证
答案:.273.A
274. 痰饮病,症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或水走肠间,沥
沥有声,腹满,便秘,舌干燥,舌苔腻,脉沉弦。辨证属
A,痰饮脾阳虚弱证
B. 痰饮饮留胃肠证
C. 悬饮邪犯胸肺证
D. 悬饮饮停胸胁证
E. 悬饮络气不和证
答案:.274.B
275. 痰饮病,症见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呈白沫量多,经久不愈,天冷
受寒加重,发则寒热,背痛,腰痛,苔白滑,脉弦紧。辨证应属
A. 痰饮脾阳虚弱证
B. 溢饮表寒里饮证
C. 支饮寒饮伏肺证
D. 悬饮饮停胸胁证
E. 支饮脾肾阳虚证
答案:.275.C
276. 痰饮病,症见喘促,动则尤甚,气短,咳而痰多,食少胸闷,怯
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小便不利,足跗浮肿,舌体胖大,质
淡,苔白润,脉沉细而滑。辨证属
A. 痰饮脾阳虚弱证
B. 溢饮表寒里饮证
C. 支饮寒饮伏肺证
D. 悬饮饮停胸胁证
E. 支饮脾肾阳虚证
答案:.276.E
277. 三消辨证的根据是
A. 上中下三消病机的不同
B. 上中下三消预后的不同
C. 消渴病程的先后
D. 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轻重主次
E. 消渴病情的轻重
答案:.277.D
278.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特点
A. 劳累过度,气阴两虚
B. 燥热偏盛,阴津亏耗
C. 肝气郁滞,郁热伤阴
D. 饮食不节,湿热内生
E. 血瘀
答案:.278.B
279. 消渴病最基本的治法
A. 养阴清热
B. 益气养阴
C. 活血化瘀
D. 疏肝理气
E. 补肾健脾
答案:.279.A
280. 下列各项,哪一项不是消渴病的病机特点
A.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B. 气阴两伤,阴阳俱虚
C. 阴虚燥热,变证百出
D. 痰火内阻,湿热阻滞
E. 消渴发病,有关血瘀
答案:.280.D
281. 肺热津伤型消渴,若见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数无力者,可选
方
A. 白虎加入参汤
B. 消渴方
C. 二冬汤
D. 玉女煎
E. 增液汤
答案:.281.C
282. 传统三消辨证理论认为消渴为病何脏关键
北心肾B.脾肾C.肺胃肾
D.肝E.脾
答案:.282.C
283. 消渴病久治不愈,肝肾精血不足,白内障、雀盲、耳聋、视瞻昏
渺,宜选方
A. 六味地黄丸
B. 麦味地黄丸
C. 杞菊地黄丸
D. 参芪地黄丸
E. 金匮肾气丸
答案:.283.C
284. 消渴病合并疮痈,热毒伤营,治宜
A. 清热解毒B.解毒凉血
C. 活血化瘀D.解毒透脓E.解毒消痈
答案:.284.B
285. 消渴病日久,气营两虚,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宜选为
A. 参芪地黄汤
B. 生脉散
C. 黄芪六一汤合犀黄丸
D. 玉液汤
E. 玉泉丸
答案:.285.C
286. 消渴病日久,阴损及阳,气血耗伤,可选方
A. 六味地黄丸
B. 八味肾气丸
C. 左归丸
D. 右归丸
E. 鹿茸丸
答案:.286.E
287. 盗汗首见于
A. 《内经》
B. 《景岳全书》
C. 《临证指南医案》
D.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 《金匮要略》
答案:.287.E
288. “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载于下列何书
A. 《内经》
B. 《景岳全书》
C. 《临证指南医案》
D. 《医林改错》
E. 《笔花医镜》
答案:.288.C
289. 汗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
华,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属
A.肺卫不固证
8.心血不足证
C. 阴虚火旺证
D. 邪热郁蒸证
&脾胃虚弱证
答案:.289.A
290. 汗证,自汗或盗汗,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辨证 属
A.肺卫不固证
8.心血不足证
C. 阴虚火旺证
D. 邪热郁蒸证
&脾胃虚弱证
答案:.290.B
291. 汗证,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洪热,苔薄黄,
脉弦数。辨证属
A.肺卫不固证B.心血不足证
C.阴虚火旺证D.邪热郁蒸证
E. 中焦湿热证
答案:.291.D
292 .汗证邪热郁蒸证的最佳选方是
A.茵陈蒿汤B.四妙丸
C.黄连温胆汤D.龙胆泻肝汤
E. 黄连解毒汤
答案:.292.D
293 .汗证阴虚火旺证的最佳选方是
A. 百合固金汤
B. 知柏地黄丸
C. 天王补心丹
D. 当归六黄汤
E. 滋水清肝饮
答案:.293.D
294. 提出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发热的医家是
A.唐容川B.王肯堂
C.王清任D.朱丹溪E.王伦
答案:.294.C
295. 下列哪一项不是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鉴别要点
A. 发病急缓
B. 病程长短
C. 发热高低
D. 发热初期是否伴有头身痛、恶寒、鼻塞等
E. 发热是在上午还是午后
答案:.295.E
296. 阴虚发热型内伤发热,下列哪些最有临床诊断意义
A.午后发热B.夜间发热
C.时觉身热心烦D.发热而形寒怯冷
E. 骨蒸潮热,手足心热
答案:.296.E297 .气郁发热型内伤发热的特点是
A.发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
B. 午后或夜间发热
C. 热势随病人情绪变化而波动
D. 五心、烦热
E. 骨蒸劳热
答案:.297.C
298. 气郁发热型的内伤发热首先方剂为
A.龙胆泻肝汤B.化肝煎
C.丹栀逍遥散D.四逆散
&小柴胡汤
答案:.298.C
299. 《脾胃论》提出的“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
A. 小建中汤
B. 黄芪建中汤
C. 升阳益胃汤
D. 补中益气汤
E. 六君子汤
答案:.299.D
3 .血虚发热之内伤发热的最佳治疗方剂宜选用
A. 养心汤
B. 天王补心丹
C. 归脾汤
D. 独参汤
E. 参附龙牡汤
答案:.3.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