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怎样提问
1.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理解知识的疑难处
在同学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改正错误,还能让同学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依据教学目的和同学实际,有意识的捕捉问题的契机,在同学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进行设疑问难,就能优良的激发同学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解题思路的转折处
在教学中要积极激励同学从不同角度去合计问题,大胆的提出合理而与众不同的解法,〔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疏通,铺路搭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3.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同学思维受到干扰处
教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既有相联系的一面,又有相区别的一面,特别是关于表面相似而实质相异的内容,同学容易产生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同学,适时给予必要的提示,预防产生消极的影响。
4.预设具有启发性和思索性的问题
老师〔制定〕问题要特别教学目标,要有思索性,难易程度要适中,难度太小,引不起同学的兴趣,难度太大,同学望而却步。例如,老师在向同学讲解角的熟悉,让同学在同一个点上画几条射线,问到:除了几条直线,你们还发现什么图形?同学通过思索,不仅找出了不同的角边与角的关系,还了解了对顶的两个角大小相等等相关知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能使同学产生联想而有所体会。在实际教学中,同学回答不出问题是在所不免的,老师的启发就显得犹为重要。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老师可以启发同学利用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并且激励同学用不同的方法来推导,使同学的思维逐渐打开,由表及里,由里及深。
2提升同学的提问能力的方法
注意提问的按部就班,指导同学系统探究。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同学丧失学习信心,无法坚持持久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碰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同学马上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按部就班地分解成几个合适同学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按部就班,互相联系,使同学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熟悉。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同学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①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②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③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④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另外,教师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时,还应具有机敏的应变能力,关于课堂中出现的"意外',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前预设,不断调控教学程序,灵活恰当地进行追问,使问题问得明白,从而促进同学积极思索,有效地参加数学学习。
引导同学提问解疑
1、激励同学提出问题。同学提出问题是研究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话题。首先,要引导同学敢问。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体,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营造师生"一体化'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其次,要引导同学会问。要让同学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并逐步提升问题的质量。
2、引导同学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引导同学解决问题是指,面对同学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合理处理,巧妙地引导同学探究并解决问题,培养同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同学能够解答的让同学解答,教师不能越厨代庖;同学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启发,让同学试着解答,教师只能充当"合、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例如,学习"平均数',设置问题:"同学去离学校5千米的公园春游,行走了20分钟,休息20分钟,持续行走了20分钟到达目的地。同学们行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一个成绩不错的同学问:"老师,休息20分钟要不要计算呢?'教师不置可否,把绣球抛给了大家:"你们说呢?'同学们争论不休,许久没有结论。就在同学愤悱状态,教师引导:"请对照我们讨论的数量关系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思索一下'。经过互动交流,终于解决了问题,同学露出满意的微笑。
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方法
具有一定探究空间的问题
探究是教学的生命之所在。只有具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干将同学的认知引向深入,拓宽同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同学展开主动探究,让同学在探究中得到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等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少问一些是什么的推断型问题,多问一些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引发同学激烈的探究欲。
在教学中,我除了用好教材,还非常关注数学与同学生活的关系,为同学制定了富生活气息的问题,这样既可以生活来拉近同学与数学学习的距离,同时又可让同学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帮助同学理解,并可以提升同学的施行运用能力。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后,我让同学一起来寻找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这样的问题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同学的视野向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延伸,这样更利于同学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将学与用结合起来。
具有开放空间的问题
传统教学是封闭性的,这主要体现在问题的完善性与答案的性,这样容易将同学限制在条条框框内,禁锢同学的思维,束缚同学的思想,使得同学只会按照教材循规蹈矩地进行解题,而不利于同学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新课程提倡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构建开放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必定趋势与重要内容。我们的问题也要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主要体现在条件的不完善与答案的不。
1.条件的不完善。给出几个条件,让同学依据自己的掌握状况来选择条件或是补充条件来编写题目。这样可以实现同学各知识的有机结合,帮助同学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更利于同学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可以依据同学自身状况来编写题目,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2.答案的不。让同学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为教材上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束缚,激励同学开动脑筋,突破传统教学思维与心理定势的束缚,开拓新思路,寻找新视角,探究新途径,从而得到更多的解题方法。
4提升课堂有效提问的做法
贴近同学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同学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同学来展开。教师在提问时也要充分合计到同学的知识基础,只有贴近同学的最近发展区,才干使同学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干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这样同学才干充分运用旧知来学习新知。因此,在制定问题时,我们不能站在教师的角度来分析与看待,不能进行主观臆断,而是要站在同学的角度,从同学的实际状况出发客观地进行制定。只有这样所制定出来的问题才干引起同学的主动思索与积极思维,从而能圆满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同学刚刚开始接触,在理解与解题时不免会碰到一定的困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新知与同学的旧知间有知识断层,无法更好地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小问题,以此来将两步应用题转换成两道一步应用题。
只是一个小问题便顺利地解决了同学的知识断层问题,与同学现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为同学新知的学习找准切入点。如小明正在阅读一本书,第一天看了15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4页,问这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进行分解,先让同学来计算小明第二天看了多少页。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同学很容易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计算两天看了多少页便轻而易举地解决。通过制定这样的贴近同学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不仅帮助同学解决了这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让同学掌握了学习方法,同学在碰到此类问题时便可以轻松解决。
重视提问的启发引导,促进同学积极思索。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同学多方面地进行思索,让同学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同学广阔的思维空间,把问题引向纵深,并最终培养同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提问不能基于简单的推断,要基于同学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要具有思索价值。通过巧妙的问题,指引思维的方向,引导同学在分析、比较、归纳中受到启迪。
例如,在教学正、反比例的对比学习时,我出示例7的表1、表2并制定以下问题来引导同学:①在表1中,你发现哪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它们是怎样变化的?③你认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④同样在表2中你发现哪两种相关联的量?⑤你发现它们是怎样变化的?⑥你认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⑦在表1和表2中,你能发现正、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显示题意,找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同学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同学在思索理解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矛盾转化的方法。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