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倾听能力
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同学革新思维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存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的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思维训练纳进教学活动中去,让同学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从而培养自己的革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熟悉'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让我们亲身制作一个圆柱好吗?老师已为你们准备好应用的材料,请你们分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一边制作一边合计用了哪些材料?通过制作我们对圆柱有什么新的熟悉?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同学有的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纸片和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片制成,有的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纸片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制成。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完全相同,直圆柱的高就是长方形的长(或宽)或是正方形的边长,圆柱底面的周长也就是长方形的宽(或长)或是正方形的边长;斜圆柱也存在类似的规律。然后我问道:"通过制作圆柱,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学回答:"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园,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是长方形的长(或宽)或正方形的边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为同学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把同学跃跃欲试主动参加的渴求状态,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思维处于最正确状态,智慧之火不断闪烁,革新有可能在这个时候产生了。
创设优良的情境,使同学主动质疑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同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客观世界,能将现实世界中的客观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加以分析、应用。而对同学来说,令他们感到最为亲切熟悉的也就是他们赖以生活的生活情境,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再现高度凝练、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则必定能唤起同学原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对生活实际的再思索,从而激起他们主动质疑。
例如教学《圆的熟悉》,上课开始可出示这样一组模拟情境:三辆车分别按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同时行进,圆形车轮的车子平稳地前进,而正方形和三角形车轮的车子颠簸不堪。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看了这样的情景,你们有什么疑问呢?接着,同学质疑:为什么生活中的汽车都用圆形的车轮呢?圆形有着什么样特别的特征呢?此时,显示课题也就水到渠成,相信在同学自我质疑的基础上探究圆的特征一定会更加主动。
2小学数学课堂中同学如何倾听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训练倾听能力
听算训练每节课的开始,笔者都会利用3到5分钟进行听算学习,题型可以是加、减、乘、除口算题或混合运算题,也可以是画图题。一般题目数量不多,不要求同学抄题,只写答案,而每道题只会念3遍。第1遍用正常的速度念题,不宜随意减慢语速。随后重复一遍,可以适当停顿,以便给同学一些时间写出结果。最后一遍再以较快的速度重复一遍,让同学检查修正自己的答案。
错误改正在教学时,笔者有时会有意说错答案,以检验同学是否在认真听讲。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学习时,有意把"三五十五'说成了"三五十二',有的同学就高喊:"老师,你说错了,是三五十五!'这时笔者会带着不好意思的表情说:"哦,对不起,是我说错了。不过,我要谢谢你,你听得真仔细,真认真,你是一个会倾听的好孩子!'并奖励他一颗"倾听星'。其他的同学都羡慕极了,听得更认真了。
善于评价,积极激励
课堂中,我会常常观察同学的眼神、行为,或者随意指名某个同学重复刚刚回答问题的同学的话,关于那些能认真倾听的同学,我会表扬他们。每节课后,我都会对做得特别好的同学奖励一朵大红花,同时也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同学,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也感受到喜悦,促使他们学会倾听。
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当一个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时,发现有各别同学在玩长方形和正方形学具,没有认真倾听,我便把这个小组的出色发言的一部分写在黑板上,然后问:"这个小组的同学有几点发现?'我有意请了一个没有认真听的同学回答,他看看黑板,犹豫了一会儿,说:"三点。'我持续问:"哪三点?'他持续回答:"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也相等,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正是我写在黑板上的三点内容)我请他坐下,他忐忑不安地坐下了。我又请了另一位也没有认真听的同学回答,他也作了和刚刚那位同学同样的回答。我显然地看到第一位同学吁了一口气,或许是这次认真听了,而且听到后一位同学跟他回答一样,放松了。我持续问其他同学:你们认为他们组的同学发现了几点呢?其他同学纷纷举起了手:"是五点,还有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我给这些同学所在的组各奖了一朵小红花,并大声地说:"这些同学能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会倾听别人说话的同学,是尊重别人的同学,老师真喜爱!'这时候我扫视了一眼刚刚没有认真倾听的同学,发现他们马上低下了头再持续上课,他们坐得端端正正,小手放得规规矩矩,听得非常认真,我投以激励的眼神,这节课,他们学得可好了!这以后,在课堂上,我便经常用不经意的语言提示。赞许的目光、和气的微笑或者一个很自然的手势,就像春雨把倾听渗透进孩子们的心田,用行动、用语言、用内在的一种修养,教会同学:要去倾听,学会倾听
3数学课堂教学中同学倾听习惯的培养
教给同学方法,使同学善于质疑
质疑能力对同学来说是一种要求比较高的能力,在教学施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同学有质疑的积极性,但往往提不出实质性的问题,当然这必须要在施行中不断培养,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教给同学质疑的方法,让同学变"无'处着手为"有'处着手。
1.问"为什么':这几乎是同学的本能,也是同学最为基本的质疑能力的体现,随着同学经验的增加,问"为什么'的深度也会增加。
2.问"有什么联系':这也是小同学用得比较多的质疑方法,经常表现为同学对旧知识的迁移。比如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后,学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同学质疑: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的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正方体的特征是不是也可以从面、棱、顶点几个方面来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同学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寻求联系,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引导同学主动探究,培养同学的革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必须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必须要特别激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同学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加者,教师在课堂上要〔制定〕一些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同学主动探究的机会,让同学有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为同学革新做好铺垫。
例如,教学"乘加、乘减'一课中,例题是"3+3+3+2',师提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一生的答算式是"33+2'。这时首先肯定这位同学,启发同学还有什么方法,给同学思索的空间,使每个同学都参加到研究中来,通过思索,同学回答:"老师还可以通过这样算43-1'。我抓住时机说:"你答对了,请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同学自豪地说:"小熊没有偷去以前有43包玉米就是把第4颗玉米也看做有3包玉米,它偷去1包就是43-1。'就是这样引导同学主动参加思索与学习,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同学的智慧迸发出来,使同学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去。
4课堂中怎样培养同学的倾听能力
强化训练,发展优良的评价机制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学会倾听也不是简单指听人发言,还包括积极听懂他人的话,积极在大脑中处理信息,并且得出答案等多个方面。倾听习惯的养成应该进行强化训练,除了课堂上对同学严格要求外,还可以采纳其他多种方式来开展训练,实现真正的有效倾听,在培养倾听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优良的评价机制,让同学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更加努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适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数学成绩的提升,还包括有其他许多方面,帮助同学养成优良的习惯,培养有效倾听的能力。
例如,教师建立短期的评价机制,其中包括同学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三个方面,健全了倾听的评价机制,同学们就能理解应该要如何去完善自己的倾听习惯,去培养正确有效的倾听能力。第一步,自我反思,即:对自己的最近一段时间听课效率的反思,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听课。自主反思的作用是可以让同学了解到自己的不够之处,自主改善。第二步是同学互评,自主评价可能会对自己熟悉不到位,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就能避免这个问题,实现共同学习与进步。最后一步是教师评价,教师从全面的角度来评价同学是否拥有优良的倾听习惯,是否改善了听课专心程度,这些评价方法都能让同学发现问题并且加以改正。教师给出及时的评价不仅能帮助同学迅速找出问题,更能进一步约束同学的听课行为,提升课堂效率。
欣赏激励,激发同学的倾听兴趣
教师想要培养同学的倾听习惯,首先应该了解同学为什么会出现不能认真倾听的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小同学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关于身边的事物有着激烈的好奇心、表现欲,因此会出现思维跳跃,好奇、多动的现象。教师针对这种状况,首先应该对同学爱说爱动的行为表示欣赏、理解,在欣赏、激励的基础上再引导同学要积极思索,不能轻易打击同学的积极性,影响同学数学学习的兴趣。应从激励的角度出发,容易让同学接受和理解。其次,课堂上要创设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激发同学的倾听兴趣。倾听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兴趣,小同学心智发展不成熟,大多数时候凭借兴趣才干更好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只有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把握同学的兴趣点,才干更好的培养同学的倾听习惯。
创设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能帮助同学集中注意力,养成倾听习惯。教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时,同学关于统计图的知识刚刚接触,了解不多,课堂上容易出现学习兴趣不高的状况。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同学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倾听兴趣。可以在授课之前,让同学统计班里同学上一单元的数学成绩在出色、优良、及格、不及格等级别的分别有多少人。课堂上,老师创设这样的情境:上个单元测试完后,老师想统计一下我班优、良、中、差的同学各有多少人,开家长会时,方便家长能一眼看出哪个级别人数最多?哪个级别人数最少?从而引导同学把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由于这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问题,很容易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和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同学互相讨论想出多种解决方法,通过几种方法的比较,最终选用条形统计图更直观的表示出了各个级别同学的人数。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