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腹股沟肉芽肿相关知识
别名
杜诺凡病;第五性病
概述
腹股沟肉芽肿(granuloma inguinale)也称杜诺凡病(Donovanosis),系肉芽肿荚膜杆菌感染所致的生殖器及邻近部位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溃疡。一般认为是STD之一,又称第五性病。
流行病学
分布特点
该病主要在一些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发病率较低。我国尚未发现。
传染病学特征
性接触是本病传播的重要方式,但也经密切接触或通过直肠黏膜处的自身接种而传染。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体是克雷白杆菌属中的肉芽肿荚膜杆菌,又称Donovan菌。它呈短杆状,长约1.5^m,宽约0.50.7vm,有荚膜。革兰染色阴性。病理
在溃疡边缘部,棘层肥厚,甚至假上皮瘤样增生;溃疡中央为致密的肉芽肿,有以组织细胞与浆细胞为主的密集浸润,其间散在中性粒细胞组成的小脓肿,局部水肿,血管增生,有红细胞外渗。特征性的改变是在增大的组织细胞或巨噬细胞中可见多个卵圆形包涵体,每个包涵体内有2030个菌体,称为杜诺凡小体,最大12^m,外观呈蓝黑色别针头状。因该小体微小,在HE染色时很难查见。如用吉姆萨染色,可见其呈卵圆形或杆状,两端染色较著,周围有一圈淡染的宽而透明的空泡或荚膜。如在组织切片中查见该小体则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会阴、外生殖器、腹股沟或肛门周围皮肤黏膜慢性进行性增殖性溃疡。腹股沟淋巴结不肿大。约10%的患者首先影响肛门、外生殖器,并引起腹股沟肿胀,被称为假性腹股沟淋巴结炎,实际上是一个皮下的卫星样肉芽肿损害。此病病程缓慢,可达1020年之久。该病潜伏期880天,疾病开始为皮下结节,表面逐渐出现丘疹,瘙痒明显,抓破或自破形成溃疡,以后形成肉红色边缘卷曲高起的肉芽肿性溃疡,周围有卫星状小溃疡,边界清楚无痛。亦有溃疡基底高起性肉芽肿增生,形成肥厚的疣状或乳头瘤状损害。继发感染时组织坏死,流出恶臭分泌物。如病情继续发展,溃疡边缘向周边健康组织穿凿,1020年不易自愈,可发生外生殖器残毁和深部组织破坏,溃疡皮损形成瘢痕,淋巴管被堵塞,甚至可出现假性橡皮肿。
实验室检查
诊断常以病史及临床表现为依据。但临床确诊还需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及组织染色检查来证实。
取材时先清洗病损表面。组织病理检查边缘呈棘层增厚或假上皮瘤样增生,损害中心部位为肉芽肿性溃疡。然后取肉芽肿组织做涂片,在空气中干燥后用吉姆萨染色或瑞氏染色。如在巨噬细胞内找到染成黑色的杜氏小体,则可确诊。
鉴别诊断
腹股沟肉芽肿可被误诊为生殖器鳞状细胞癌或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其他如皮肤阿米巴病、丝虫病、皮肤结核等,可通过生物学或其他检验加以鉴别。
并发症
一般与被累及的解剖部位有关,由于深部溃疡形成的肥厚瘢痕使淋巴管受阻,出现外生殖器的假性橡皮肿。瘢痕还可引起尿道,阴道及肛门的狭窄。另外,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生与腹股沟肉芽肿有密切关系。治疗概述
1. 一般治疗治疗期间应禁止性生活。
2. 全身治疗
(1) 复方新诺明1g 服,每日2次,连续1015日;
(2) 四环素5mg 服,每日4次,连续1421日;
(3) 红霉素0.5g 服,每日4次,连续3周;
(4) 强力霉素1mg 服,每日2次,连续7日。难治性患者可每日加用肌肉注射庆大霉素8万U两次或链霉素1.0g两次。
3. 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溃疡用1 : 5 0高锰酸钾液、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液冲洗后,涂以抗生素软膏,应每日换药,保持引流通畅和创面清洁。溃疡周围可外用保护性泥膏,以免发生自身接种。
4. 手术治疗 已形成肥厚性瘢痕者或畸形者,疾病治愈后可做整形手术。
5. 性伴侣的处理 对近3个月内与患者有过性接触的性伴侣,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