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 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 9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1(2024朝阳区一模)从 19 世纪中叶以来,中外文化经百年的互动与融合,促成了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 下列符合“新生 ”的思想是 ( )魏源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A B C D 2 (2024聊城模拟) 自 1907 年 7 月秋瑾在绍兴就义后,上海报界就连篇累牍宣传烈士义行,并对清廷进 行口诛笔伐。其中,尤以申报新闻报和革命派创办的神州日报等为最,连当时尚持君主立 宪之说的时报也视其为大事,居然不避风险作详细报道,且不时流露出“热血之士,投袂奋起,殒 首断颈,甘之如饴 ”等赞美之词。这
2、折射出,当时 ( )A 上海成为报业中心 B 民权主义基本实现C 预备立宪阴谋破产 D 革命潮流不可阻挡3 (2024 秋新疆月考)从 1874 年到 1884 年,思想家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千余篇政论,其中著名 的有变法自强变法重民等,提出御侮、 自强、推行君主立宪政治的主张,并认为三者都是中 国的当务之急。这反映出当时 ( )A 政界看到洋务运动的问题B 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兴起C 思想界对英国政体的认可D 西学东渐的进一步深化4 (2024 春滨海新区期末)明朝末期,除了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内地的儒生学 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关西夫子 ”李二曲在
3、开列体用全学必读书 目时,也将泰西水法等西书列入其中。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思想转型源于西方科学传播B 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C 国人传统的夷夏观念已发生剧变D 西学东渐给社会注入一定活力5 (2024漳州模拟)1842 年,魏源圣武记记录了清初军事上的强盛到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此书 “索观者众,随作随刊 ”,先后两次增订刊行。但魏源另一著作海国图志却无人问津。这体现出1( )A 中体西用的变革策略 B 天朝上国的思想惯性C 封建政府的统治需求 D 学习西方的时代潮流6 (2024合肥模拟)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 来管中国人的事;
4、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 作用是 ( )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 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C 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D 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7 (2024房山区一模)下列中国近代的思想观点,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 自世界文明日开,而专制政体一人奄有天下之制可倒而人人皆得有天赋之权利可享 ”“盖天下皆是天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 暖矣 ”“谓天行无过,任物竞天择之事,则世将自至于太平 ”A B C D 8
5、 (2024丰台区二模)1918 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东西文明互有短长 两种文明,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 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种文明之崛起不足以度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诫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其 主张 ( )反映出李大钊的思想认识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体现出一战促使部分国人开始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肯定十月革命,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实质上是对新文化运动早期主张的否定与背弃A B C D 9 (2024重庆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在批孔批儒反传统过程中,一方面反对把原始儒学(孔孟) 与后世儒学(宋明理学)截然划
6、开,认为两者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指出儒学中的民本主义与近代西方民 主主义是两回事。陈独秀这些做法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 否定专制统治 B 确立民主共和制C 传播启蒙思想 D 理性认识传统文化210 (2024广东模拟)在 1900 年以前,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学说及外国历史著作译成中文的,总共只有60 多种,小说只有 3 种,而到 1904 年、前者增加到 250 多种,后者增加到 20 多种。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国民素质的提高 B 儒学地位的改变C 社会变革的需要 D 崇洋风气的盛行11 (2024甘肃)1915 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 ”运
7、动。国 耻日的选择,一般以 5 月 7 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 5 月 20 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 接受以 5 月 9 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 )A 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B 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C 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D 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12 (2024鞍山模拟)“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 ”观念的突破, 第二次是对“道 ”“器 ”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 思想解放花了 34 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 年的时间。”对文中三次思想 解放运动
8、的正确解读是 ( )A “制夷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B 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C 第三次思想解放推动了民主共和的传播D 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转型13 (2024广西)1912 年 1 月 15 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 ”; 中法大药房还打出了促销广告“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 ”“要与我同胞相 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 ”。据此可知 ( )A 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B 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C 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D 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14 (2024 春盐城期末)李大钊指出:“像中国这样的被压迫
9、的民族国家的全体人民,都应该赶快的不踌 躇的联结一个 民主的联合阵线 ,建设一个人民的政府,抵抗国际的资本主义,这也算世界革命的一 部分工作。”李大钊的观点 ( )A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B 适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需要C 反映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D 强调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世界意义15 (2024重庆模拟)1905 年,孙中山曾访问在比利时的社会党国际局(第二国际书记处),要求接纳其 领导的革命党为成员。在会谈中,孙中山指出,中国要吸收欧洲文明的精华,而决不成为其糟粕的牺牲 品,即由中世纪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反映 出孙中山 ( )A 积极
10、探索中国振兴道路B 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目标C 接受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D 认识到扶助农工的重要性16 (2024 春武昌区期末)20 世纪 30 年代初,有学者指出“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农村的封建社会,而新 教育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号召青年们学成即到农村去,先把“下层的农村经济建筑得稳固,然 后再在上层的社会组织上建起宏伟壮观的宝塔 ”。上述言论反映了该学者 ( )A 认同苏俄社会主义革命B 主张发展农村新式学堂教育C 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D 拥护“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17 (2024安徽模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梁启超曾说:“欧洲近世文明兴起,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 神为之一变。”康有为亦认
11、为,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诸大王都远不能与路德比,甚至希腊七贤、哥 白尼、哥伦布、达尔文等人也都不如路德的贡献大。两人的观点 ( )A 促进了新教在中国广泛传播B 代表了相当部分士人看法C 客观评价了路德的历史地位D 旨在为维新变法寻找依据18 (2024涵江区模拟)1903 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弥尔的论自由时将书名译为群己权界论, 认为自由是“不偏于国群而压制小己,亦不袒护小己而使国群受害 ”,与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礼的“絜 矩之道 ”相通。这反映了严复 ( )A 自由观深受传统影响B 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 政治主张的日趋保守4D 为维新变法制造社会氛围19 (2024湖南开学)据近代
12、地方史学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记载:“在官之人皆以今日为民国四年 之元旦,而民间不知也,即知之者亦不以为意,甚至有诅咒者,谓不顺舆情耳。”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 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C 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不得人心D 革命派与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20 (2024湖北开学)1912 年 2 月,孙中山在辞职引退致参议院咨文中提出:“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 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 ”,并派出由蔡元培等人组成的专使团奔赴北京,欢迎袁世凯南下就职。 孙中山此举旨在 ( )A 维护革命成果防止袁氏专权B 彰显革命党人的神圣使命感C 强调南京设为国都的重要性D 强调政
13、治格局出现重大变化21 (2024 春泰州期末)陈独秀在 1914 年撰文写道:“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这一言论旨在强调 ( )A 政党政治的尝试是一场荒唐闹剧B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社会动荡C 近代国家意识需要以民权为归依D 民众意识觉醒营造政治革新氛围22 (2023秋河西区期末)“专制之下无祖国 ”,其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以人民主权取代 了君主主权,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其说明 ( )A 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 民族国家观念古已有之C 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淡化了祖
14、国观念D 专制与祖国是对立的23 (2024 秋长沙月考)徐继畬瀛寰志略一书在定稿出版时,接受好友张穆建议,将“亚细亚以中国 为主 ”改为“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 ”,将皇清一统舆地图置于亚细亚图前。在“凡例 ”中,谨 慎地申明“此书专详域外 ”。这反映了徐继畬 ( )A 民族国家意识浓厚 B 具备广阔国际视野5C 积极倡导学习西方 D 受传统思想的束缚24 (2024岳阳三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但对政府非法侵 犯人民自由却未设任何救济方法。其中第 15 条规定:“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 ”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 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故有人批评中华
15、民国临时约法给予人民的自由只是“猫 口之鼠之自由 ”。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 B 存在明显的法理缺陷C 缺失制约政府的机制 D 忽视人民的民主权利25 (2024 春浙江期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下列关 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远古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文化认同B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大放异彩,儒学确立正统地位C 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新学派理学形成D 近代以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潮流二材料题(共 4 小题)26 (2019 秋公安县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
16、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 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 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 崇志、广业。一仍明旧 ”。学子多来自官宦之家。 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 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 中国古代教育史话材料二:不同于中世纪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 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
17、此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革 新,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学校主要是贵族子弟,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古代 希腊的体育传统为依据,主张通过一般体育和军事锻炼发展学生的体格。一方面仍然进行虔信上帝的宗 教道德教育,同时又强调培养勇敢、勤勉等品质的世俗道德教育。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大学,不仅 汇聚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而且拥有一批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传递着近代科学思想。这是在他们的 影响下,才产生了第谷、开普勒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 - 外国高等教育史论集6(1)分析清代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教育发展的差异对欧洲和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2)造成中国
18、明清时期教育不同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因素有哪些?(3)比较清代的中国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向、管理体制上有哪些不同?27 (2022 秋甘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在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 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 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 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 蒋廷黻
19、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 背道而驰的 ”?并简述“孙中山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的实践结果。材料二: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的作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 实践创造了有利的阶级基础,再加上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 中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 宣传鼓动,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张海鹏主编)(2)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
20、践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在民 主革命时期走向实践的表现。28 (2020 秋双牌县校级期末)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以卓越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孙中山先生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赋予三民主义思想 以新的内涵。- -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 14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从革命斗争的这种失误教训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以教 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
21、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 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伟大号召,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7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十月革命后“与时俱进 ”的举措及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两个具体事例。(3)材料三中“ 中国
22、特色的社会主义 ”属于哪个重大理论成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9 (2022 春新市区校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昔人每云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综细务。朕不谓然,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谨,即 贻百年之患但天下大权当统于一,神器至重,为天下得人至难,是以朕垂老而倦倦不息也。”- - 清圣祖实录 材料二 我们现约定将我们全体组成公民政体, 以使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并在我们之间创造良好的秩 序。为了殖民地的公众利益,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我们应当忠实遵守的公正平等的法律、法令和命 令,并视需要而任命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 - 1620 年“五月花号 ”公约 材料三 到
23、16 与 17 世纪,反对无限君权的“权限说 ”崛起后,宪法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 - 它被认为 是一部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文件。- -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1)材料一、二的社会(国家)治理理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分析造成 治理理念不同的原因。(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限制政府权力的思想主张。结合17 世纪的英国史实,简要分析“权限说 ”对近代英国宪政的影响。82025 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 9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1(2024朝阳区一模)从 19 世纪中叶以来,中外文化经百年的互动与融合,促成了中华古
24、老文化的新生。 下列符合“新生 ”的思想是 ( )魏源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A B C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 中外文化经百年的互动与融合,促成了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道路积极向西方学习。鸦片战争后,地主阶吸开明知识分子主张开 眼看世界,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的主张, 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列强瓜分狂潮,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康有为将儒家思想同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 结合,主张政治改革, 符合题意;中华民国
25、名存实亡,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 ”逆流,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 符合题意;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 纲领,积极开展辛亥革命, 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2 (2024聊城模拟) 自 1907 年 7 月秋瑾在绍兴就义后,上海报界就连篇累牍宣传烈士义行,并对清廷进 行口诛笔伐。其中,尤以申报新闻报和革命派创办的神州日报等为最,连当时尚持君主立 宪之说的时报也视其为大事,居然不避风
26、险作详细报道,且不时流露出“热血之士,投袂奋起,殒 首断颈,甘之如饴 ”等赞美之词。这折射出,当时 ( )A 上海成为报业中心 B 民权主义基本实现C 预备立宪阴谋破产 D 革命潮流不可阻挡【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9【解答】根据材料“ 自 1907 年 7 月秋瑾在绍兴就义后,上海报界就连篇累牍宣传烈士义行,并对清廷 进行口诛笔伐 ”“连当时尚持君主立宪之说的时报也视其为大事,居然不避风险作详细报道 ”可知,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报刊对革命烈士进行大肆宣传,说明的是革命潮流不可阻挡,D 项正 确;材料未涉及上海同其它地区报刊业的对比,
27、无法得出上海成为报业中心的说法,排除 A 项;当时民权主义并未实现,排除 B 项;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预备立宪阴谋破产,排除 C 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3 (2024 秋新疆月考)从 1874 年到 1884 年,思想家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千余篇政论,其中著名 的有变法自强变法重民等,提出御侮、 自强、推行君主立宪政治的主张,并认为三者都是中 国的当务之急。这反映出当时 ( )A 政界看到洋务运动的问题B 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兴起C 思想界对英国政体的认可D 西学东渐的进一步深化【分析】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
28、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本题材料“从 1874 年到 1884 年,思想家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千余篇政论,其中著名 的有变法自强变法重民等,提出御侮、 自强、推行君主立宪政治的主张,并认为三者都是中 国的当务之急 ”概括得出结论是:王韬在 1874 年到 1884 年发表了变法自强变法重民这些文 章,提出了御侮、自强、推行君主立宪政治的主张这样的主张反映出当时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兴起,因为 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与维新变法有一致性,B 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洋务运动不相符,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到对英国政体的认同,排除 C 项;材料虽然体现了向西方学习,但是王韬的思想主张
29、 更贴近当时的中国现实,更能体现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排除 D 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 (2024 春滨海新区期末)明朝末期,除了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内地的儒生学 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关西夫子 ”李二曲在开列体用全学必读书 目时,也将泰西水法等西书列入其中。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思想转型源于西方科学传播10B 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C 国人传统的夷夏观念已发生剧变D 西学东渐给社会注入一定活力【分析】本题考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
30、内地的儒生学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 ”“泰西水法”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东渐促进了西方科学的传播,推动社会中形成重视科学的风气,为社 会发展注入了一定活力,D 项正确;“源于 ”说法有误,排除 A 项;中华民族危机出现始于鸦片战争爆发,这一时期鸦片战争尚未爆发,排除 B 项;“剧变 ”说法程度较深,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 (2024漳州模拟)1842 年,魏源圣武记记录了清初军事上的强盛到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此书 “索观者众,随作随刊 ”,先后两次增订刊行。
31、但魏源另一著作海国图志却无人问津。这体现出 ( )A 中体西用的变革策略 B 天朝上国的思想惯性C 封建政府的统治需求 D 学习西方的时代潮流【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思想的萌发,解题关键信息是“ 1842 年,魏源圣武记记录了清初军事 上的强盛到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此书索观者众,随作随刊 但魏源另一著作海国图志却 无人问津 ”。【解答】A.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与题干无关,排除;B.根据材料“ 1842 年,魏源圣武记记录了清初军事上的强盛到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此书索 观者众,随作随刊 但魏源另一著作海国图志却无人问津 ”及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魏源编 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
32、技以制夷 ”的思想主张,但并未受到国人的关注,相反国人关注的 仍是康乾时期的盛世局面,这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惯性,正确;C.材料未涉及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排除;D.材料体现不出学习西方成为时代潮流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思想的萌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6 (2024合肥模拟)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 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11作用是 ( )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 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C 开启了中华
33、民族的复兴之路D 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题干中的第一点意义表明国民的民族意识增强;第二点意义表明国民的民主意识增强,故 A 正确;BC 项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作用,但与题意无直接关联,排除;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 D 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 (2024房山区一模)下列中国近代的思想观点,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 自世界文明日开,而专制政体一人奄有天
34、下之制可倒而人人皆得有天赋之权利可享 ”“盖天下皆是天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 暖矣 ”“谓天行无过,任物竞天择之事,则世将自至于太平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的思想演变,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近代的思想演变。【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 以制器为先 ”属于洋务派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以自强;“自世界文明日开,而专制政体一人 奄有天下之制可倒而人人皆得有天赋之权利可享 ”属于邹容革命军的思想,主张要推翻清政府, 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 中华共和国 ”;“盖天下皆是天父天
35、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 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 ”属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张;“谓天行无过,任物竞天择 之事,则世将自至于太平 ”属于严复天演论的思想。因此,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D 项正确;ABC 项排序错误,排除 ABC 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的思想演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8 (2024丰台区二模)1918 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东西文明互有短长12两种文明,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 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种文明之崛起不足以度此危崖,
36、俄罗斯之文明诫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其 主张 ( )反映出李大钊的思想认识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体现出一战促使部分国人开始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肯定十月革命,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实质上是对新文化运动早期主张的否定与背弃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 1918 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李大钊认为中西方文明各 有短长,需要调和、融汇,而俄罗斯文明是东西文明的媒介,即兼采二者长处融汇之,也就是说明李大 钊的思想随着现实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渐开始在一战后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逐渐接受俄国的
37、马 克思主义并促使其在中国的传播, 正确,故选A;错在,李大钊承认了西方文明的长处,所以不是对新文化运动早期主张的否定与背弃,而是随形势 变化认识在不断发展,排除 B 、C 、D 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生需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代表人物及代 表作、影响。9 (2024重庆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在批孔批儒反传统过程中,一方面反对把原始儒学(孔孟) 与后世儒学(宋明理学)截然划开,认为两者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指出儒学中的民本主义与近代西方民 主主义是两回事。陈独秀这些做法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 否定专制统治 B 确立民主共和制C 传播启蒙思想 D
38、 理性认识传统文化【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陈独秀反对把原始儒学与后世儒学区分,指出儒学的民本主义不同于近代西方民主思想,这些 做法彻底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儒学思想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彻底否定儒学 就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A 项正确;当时中国已在形式上确立民主共和制,陈独秀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排除 B 项;传播启蒙思想是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C 项;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不是理性认识,排除 D 项。故选:A。13【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
39、题的能力。10 (2024广东模拟)在 1900 年以前,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学说及外国历史著作译成中文的,总共只有60 多种,小说只有 3 种,而到 1904 年、前者增加到 250 多种,后者增加到 20 多种。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国民素质的提高 B 儒学地位的改变C 社会变革的需要 D 崇洋风气的盛行【分析】本题考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20 世纪初,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 阶级革命思想,他们把
40、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 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等书籍,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国民素质的提高,排除 A 项;1915 年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 B 项; “崇洋风气的盛行 ”与题意不符,排除 D 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学生需了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相关史实。11 (2024甘肃)1915 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 ”运动。国 耻日的选择,一般以 5 月 7 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 5 月 20 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 接受以
41、 5 月 9 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 )A 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B 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C 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D 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分析】本题考查了北洋政府的卖国统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国人“纪念国耻 ”的时间从日本提出的 5 月 7 日,变为北洋政府接受条约的 5 月 9 日,更侧重于以北洋政府接受卖国条约为耻,说明国人认为日本侵略并非真正的耻辱,而是中国接 受耻辱条约才是真正的耻辱,更强调救亡应以自强为本,B 正确;材料强调国耻日从日本提出条约的时间变为北洋政府接受条约的时间,和北洋政府分崩离析无关,且
42、1915 年北洋政府还没有分崩离析,排除A;无论那个时间为国耻日,都足以证明北洋政府外交的失败,且材料强调以接受耻辱条约为耻,强调国人 应自强救国,和北洋外交失败无关,排除C;141915 年 9 月 15 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排除 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北洋政府的卖国统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12 (2024鞍山模拟)“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 ”观念的突破, 第二次是对“道 ”“器 ”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 思想解放花了 34 年的时间,第
43、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 年的时间。”对文中三次思想 解放运动的正确解读是 ( )A “制夷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B 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C 第三次思想解放推动了民主共和的传播D 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转型【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解答本题需结合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史实及意义 进行分析。【解答】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是“师夷 ”,排除 A 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没有主张政治民主,排除 B 项;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是民主平等,不是民主共和,排除 C 项;据材料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指的的是新思想萌发、第二次指的是洋务思想、 第三次指的的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推动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