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如何评价数学教学目标.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119338 上传时间:2025-04-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评价数学教学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评价数学教学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评价数学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的尝试 实施〔素养教育〕的重点在课堂,课堂教学的难点在如何面对由个体差异悬殊的同学组成的群体。九年义务教育规定:小学毕业生免试对口升入初中,初中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借口将同学分成快慢班。这样,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在同一班级内学习的同学差异更加悬殊,采用一贯实施的同步教学策略越来越不奏效了。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打击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中间、带两头,两难兼顾;低起点、小坡度压抑了好同学的发展。无论哪一种做法,只能做到面向一部分同学,违反以同学为本原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因此,分类推动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策略。分类推动教学要求,教师的教要适应同学的学,同学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同学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为层次上的差异。教也可以分层,教学要促进同学的发展,包括学习困难的同学在内的每一个同学都是有充分发展的潜能的,不能以牺牲这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进每一个同学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 首先,要对同学有深入的了解,依据同学的学习水平各不相同,将全班同学区分为假设干层次,掌握隐性分层,不包底、不封顶原则,并依据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和各层同学的实际学习可能,制定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的同学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让全体的同学"站起来摘到桃子或跳起来能摸到桃子',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时施行分层学习,分层问题〔制定〕。设置基础知识问题让学困生完成,对逻辑推理较强、综合型的题目,则让较好的同学完成。分层作业:作业布置上打破"大一统'的作业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布置不同数量、难度的作业,做到合理安排,难易结合,好的"吃饱',差的"吃够',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好的同学除了布置课本学习,学习册学习外,还可选择一套起点高、综合度大的学习。只有高起点的作业,才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尖子同学。关于中下同学,注意作业精选,题量适中,难度适当,做到作业不多,题型全面,注重基础,确保知识扎实。一帮一互助学习:同学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同学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他们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且表现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还可发展成为"教'的主体。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积极互动的关系。 制定目标测试,促使落实教学目标 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凹凸的手段,把分数作为同学素养优劣标准,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因此,给同学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学困生更是倍受压力。但是没有测试,没有目标评价,教师与同学都无法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状况,还打击同学的上进心。测试的首要目的是监控同学的学习,及时检查同学的进步状况,掌握状况,以便及时采用适当的治疗手段。考试本身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同学在考试之前,势必复习课程,巩固所学知识,而测验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促进知识的手段。 考试本身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激发动机的角色,在一定限度内取得好成绩的欲望。害怕失败,回避焦虑,都是正当的动机,没有定期的考试,要期待同学自觉扎扎实实地学习恐怕是不现实的,通过实验:频繁的进行小测验可以显著地促进班级教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2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同学以总结、探究、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同学的智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同学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必须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两步应用题,以如下例题为例:"有30米布,剪下12米做床单,剩下的做衣服,每件用3米布,可以做几件?'这类题目是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依据一个问题和一个一知条件补充另一个问题所必须要的条件。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由复习相关的一步应用题开始,使同学容易看到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从而较快地掌握两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从而较快地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着要求同学对一步应用题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应用,因此要重视相关部分知识的课后复习。正是在注重课后复习的基础上,才干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显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升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同学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熟悉'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同学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同学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同学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同学独立思索的时间,让同学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同学思索、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同学的思索能力,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制定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同学思索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3数学教学方法 1、教学前的准备,利用先进科技 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也逐渐开始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学,网络为教师做课前的准备提供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方案,借鉴出色的教学方案可以更加吸引同学的眼球,动画的图景能够让同学更加专注的积极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师教授分数知识的课堂准备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分数的初步熟悉'相关课件,比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分桃子的例子就能很好的吸引同学,并结合事例中分桃的图片让同学直观的理解分数中二分之一的表现,在教学之前教师设置相关的小问题,比如看完播放的图片后回答"如何将一个桃子分给两个人',这样带着问题的学习,让同学更加愿意思索和接受,教学的效果也很满意。但是网络教学也会有一些小小的弊端,并不是网络中的所有策略都合适信手拈来的借鉴,有些事例是必须要教师依据实际的教学状况加以改善的,比如网络中或许有些词语表达不够儿童化,教师必须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修改,知道合适自己的同学为止,这样才干够使得多媒体这些先进科技真正为我所用。 2、教学中的互动,激发同学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可以把握,就是可以先入为主的在同学心中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知识中很多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活动和游戏内容也和数学有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互动游戏,不仅能够让同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而且关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例如在学习"熟悉人民币'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同学准备一些小额人民币,然同学自己进行分类,每个同学的思维都不同,所以也会分出不同的类别,部分同学会把纸质和非纸质的人民币依据材质不同来区分,部分同学则会依据面值分成1、2、5、10等类,还有部分同学会依据元角分的单位将人民币分成3类。在进行这样的活动穿插后,同学不仅能够很好的接受本节课教师要讲的知识点,同时也进行了同学思维能力的训练,达到双重效果。 3、现实化的情景,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必须要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所以,教师如果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教学,同学不仅可以很容易的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更能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多学多练,举一反三,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魔术的游戏和情景是小同学常见和感兴趣的。教师在讲述减法这节课的知识时,可以通过变魔术的方式来结合教学。教师可以先问问同学知道不知道魔术师刘谦,激发同学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拿出5枚硬币让同学先看,然后两手合并,分开后让同学猜教师手中各有几枚硬币,当猜对左手有2枚硬币时展示给同学,然后再让同学猜另外的不见的硬币有几枚,通过同学的答案列出计算的算式,5-2=3,这样结合同学感兴趣的情景教学可以充分提升同学的兴趣,在兴趣的前提下同学会更有愿望去学习和接触数学知识,同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数学思维培养 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同学思维积极性 教学义务教育十一册教材中"圆的熟悉'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同学拿出一张圆形纸片,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同学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同学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他同学备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 这时,老师让同学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同学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在学习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老师让同学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同学又发现了什么?同学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同学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同学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同学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同学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同学革新思维 类比方法是依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他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同学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经过讨论,同学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 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圆的面积公式是依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堆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同学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升了同学的革新能力。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