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表格式教案.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119180 上传时间:2025-04-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表格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表格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表格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表格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表格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4 唐诗三首教学目标课题唐诗三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诵读整体感知三首诗的内容。第二课时进行深入探究及总结归纳、拓展延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课前准备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

2、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

3、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写作背景石壕吏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

4、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5、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读准字音逾墙走(y) 邺(y)城戍(sh) 老妪(y) 幽咽(y) 怒号(ho) 三重茅(chng) 挂罥(jun)塘坳(o) 俄顷(qng) 布衾(qn) 恶卧()丧乱(sn)

6、广厦(sh) 大庇(b) 突兀(w)辗(nin) 车辙(zh) 两骑(j) 敕(ch)叱(ch) 系(j)通假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晓驾炭车辗冰辙(“辗”同“碾”,轧)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格)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秋天漠漠向昏黑(介词用作动词,接近)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动词用作名词,价钱)手把文书口称敕(动词用作名词,指皇帝的命令)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三首唐诗,在品读中,领会诗歌的内涵,体悟诗人的情感。新课展开石壕吏【整体感知】1.这首

7、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唐肃宗乾元二年,朝廷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差吏在夜间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2.请梳理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夜 地点:石壕村 人物:差吏、老妇、老翁 起因:有吏夜捉人 经过:在差吏的逼问下,老妇诉说家庭悲惨遭遇,并自请应役。 结果:老妇被捉。 【文本探究】1. 默读全诗,思考:为什么官吏要利用夜间捉人呢?说明长久以来,人民一直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官府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间人们熟睡之际抓人,“夜捉人”体现了官吏的狠毒。2.老妇人致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围绕这个字,展示了老妇人家庭哪些遭遇?苦。经受丧子之苦,三个儿子全部上战场,其中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人生最苦的莫过于白发人

8、送黑发人;生活条件苦,家人衣不蔽体,出入无完裙;饱受征兵之苦,提心吊胆,夜不能寐,惶惶不可终日。3诗题是石壕吏,而诗中重点却写了老妇的致词,这是为什么?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从侧面更形象地突出了封建官吏凶暴、冷酷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4.诗人为什么不阻止差役抓人的行为呢?由此可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怀?联系当时战争的形势,前方战事对朝廷来说,十分不利,急需兵源,杜甫不可能不支持朝廷的正义战争,因为朝廷的平叛一旦失利,就会有更多像老夫人一样的家庭遭遇不幸。因此,虽然诗人同情老妇人一家的不幸,但在国家的大不幸面前,诗人能够选择的只能

9、是舍小家为大家。由此可看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整体感知】读通诗意。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

10、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文本探究】1.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

11、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卖炭翁【初读感知】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疑问后共同解决。2.指名朗读全诗,其他学生闭上眼体会诗中意境。【品读鉴赏】1.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什么内容?主要写了一位辛酸悲苦的卖炭老翁的故事。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

12、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石壕吏构思巧妙。本诗运用了明暗结合、藏问与答的艺术手法。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人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那些话都是差吏逼问出来的。差吏的“呼”“怒”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这样的构思技巧,不仅更加突出差吏的凶狠残暴,而且也更直观得再现了老百姓的悲惨遭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用词生动准

13、确。如第一节中“风怒号”三字,用词生动准确,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秋风之大而无情。“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可见秋风之猛。还有“渡”“洒”“挂罥”“飘转”,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2.逐层蓄势,转笔陡然。本诗的艺术构思极有特色。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待蓄足势后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愿望。卖炭翁1.巧设诗眼,总领全诗。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

14、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2.陪衬和反衬,相得益彰。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做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做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用一系列动词描述一个事件(如削苹果、打球、收拾课桌等)的过程。他弯着腰,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了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进了篮球筐。教学板书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很注重当堂背诵古诗,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一起来背诵。对于不同的篇章我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