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高考地理压轴训练之植被和土壤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福建省2024年调查了水稻土,对于水含量高的土壤,土壤中的铁元素容易被溶解,可以向下渗漏,也可以向两侧渗漏,铁元素容易转化为容易溶解的价态。种植水稻的土壤需要不断翻种,需要周期性排灌。据此完成1﹣1题。
1.①﹣④含水量较高且大致相同,甲剖面最可能出现在图中①﹣④地中的哪一个( )
A.① B.② C.③ D.④
圆叶决明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播种后2个月可在地表形成覆盖层。宁化县紫色土水土流失严重,当地采取“坡改梯+经济作物(油茶)+草(圆叶决明)覆盖”模式进行开发性精准治理,达到开发与治理有机结合的良好效果。如图为坡式梯田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为较快的取得防治紫色土水土流失效果,圆叶决明最佳撒播时间是( )
A.1月 B.3月 C.6月 D.9月
3.在坡式梯田中,不适宜撒播圆叶决明防治紫色土水土流失的是( )
A.经济作物树冠下外坡面
B.梯梗
C.经济作物树冠下坡面
D.梯坎
4.(2024春•福州期末)为了降低表层土壤盐分,在土地的表面铺设地膜,地膜之下(土地)35厘米左右进行深耕铺设秸秆,从而形成一个隔盐层。“上膜下秸”在治理表层土壤盐分含量的作用是( )
①表面铺设地膜,减少雨水下渗
②表面铺设地膜,减少水分蒸发
③底下铺设秸秆,减少地下水向上运移
④底下铺设秸秆,隔绝地下水向下运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渭北旱塬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期大面积种植苹果,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多年苹果种植导致了土壤干层和硝态氮累积,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渭北旱塬苹果园普遍改种玉米等粮食作物,有效缓解了该地土壤干燥化现象。图(a)示意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前后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图(b)示意改种前后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根据渭北旱塬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前后土壤水分变化情况,推测M、N与改种前、后曲线的对应关系( )
A.M为改种前,因为苹果树根系深,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B.M为改种后,因为玉米种植需水量多,对表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C.N为改种前,因为苹果树种植面积广,对表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D.N为改种后,因为玉米根系发达,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6.渭北旱塬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后,土壤硝态氮垂直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对该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改种后,表层土壤水分增多,淋溶作用强
B.改种后,粮食作物对表层土壤硝态氮消耗量增加
C.改种后,防风固沙能力减弱,侵蚀作用强
D.改种后,保持水土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
“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的现象。灌丛的植株、冠面越大,生长耗水量越多。如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肥岛效应”的强度直接取决于( )
A.区域气候特征 B.灌丛生长状况
C.人类干预程度 D.地表沙化程度
如图示意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完成8﹣8题。
8.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了( )
①固体基岩的风化过程
②加快矿物质的淋溶过程
③水分和热量的调节过程
④营养元素土壤表层富集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9.(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如图示意了我国北方内陆某区域等高线和目前的森林植被分布状况。图示区域原来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在相同养护条件下,AB线附近树木的存活率明显高于CD线附近,主要是由于AB线附近( )
A.蒸发弱,土壤含水量高
B.光照强烈,植物光合作用充分
C.土层深厚,土壤较肥沃
D.径流汇集,土壤、水分条件优越
11.调查发现,在E处植树成活率低,主要原因是E处( )
A.降水少,土壤比较干燥
B.地势陡峭,坡度大
C.位于迎风坡,水土流失严重
D.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
中国T山(35°N)基带为灌丛,山腰生长着森林。20世纪50年代,因露天采矿,T山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2005年,T山林区被划入自然保护区(如图),保护区内关闭矿山,并采取削坡填洼、覆土(50厘米厚)复绿等生态修复措施。据此完成12﹣13题。
12.T山能生长森林主要是由于( )
A.冰川融水丰富 B.地面蒸发较弱
C.地下水源充足 D.山地降水量大
13.根据生态修复措施,推测T山建立自然保护区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化 B.水土流失
C.水资源危机 D.固体废弃物污染
青海省夏吾曲河小流域平均海拔3590m,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每年5~10月温暖多雨,11月至次年4月寒冷干燥、多大风天气。矮蒿草是该流域高寒草甸主要类型之一,也是优良的天然放牧场地。研究发现,该流域中矮蒿草除在河漫滩湿地无分布外,其他生境均有分布。正常放牧情况下矮蒿草在滩地所在生境下为优势种,在不放牧的情况下与群落中的高大禾本科植物竞争时处于劣势。如图为夏吾曲河流域地形及生境描述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与山坡相比,河漫滩湿地( )
A.土壤水分条件差 B.土壤肥力较高
C.面积变化小 D.生物总量少
15.矮嵩草形态特征在山顶表现为( )
A.叶片面积大 B.叶片厚度小
C.植物株体高 D.植物根系长
16.在土壤含水量适当的情况下,若放牧强度加大,该区域滩地上植被变化为( )
A.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增多,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增多
B.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增多,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减少
C.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减少,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增多
D.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减少,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减少
为研究某退耕地的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关系,科研人员于2019年在该地选取四个径流条件相同的小区域,种植油松(乔木)、沙棘(灌木)、达乌里胡枝子(灌木)、赖草(草本)等耐旱的原生植被。表格示意2019~2022年夏季5次降水(降水强度相差不大)后测定的四个小区域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关系。据此完成17﹣17题。
降水场次
测定时间
降水量(mm)
径流量(L)
甲
乙
丙
丁
油松+沙棘
油松
达乌里胡枝子+赖草
沙棘
1
2019年
23
148
208
198
118
2
2020年
45
151
161
160
132
3
2021年
35
61
74
63
66
4
2022年
33
91
76
145
70
5
2022年
13
10
28
37
40
17.该退耕地不同阶段水土保持效果最佳的植被类型是( )
A.早期灌木 B.早期乔、灌结合
C.后期乔木 D.后期灌、草结合
流石滩是位于雪线之下的过渡地带,是高山地区独有的生态系统,通常由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积而成,植被稀疏,但零星生长的植被特有性强,演化出新物种的概率高。近年来,随着人为干扰的加剧,很多植被进入濒危状态。如图示意某山地等高线、7月等温线及雪线分布。完成18﹣18题。
18.关于流石滩上植被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叶片宽大,可保温抗旱
B.花色艳丽,适应温暖环境
C.植株高大,可防风保暖
D.根系发达,可抵御较强风
土壤碳含量取决于碳的输入量和输出量,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碳输入主要受有机体残渣归还量的影响。下图示意贡嘎山东坡针叶林中四个样地土壤剖面各层碳含量随海拔的分布特征,其中S1~S4样地海拔逐渐升高.据此完成19﹣19题。
19.图中a、b、c层分别对应土壤剖面中的( )
A.母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B.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C.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
D.淋溶层、母质层、淀积层
土壤碳含量取决于碳的输入量和输出量,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碳输入主要受有机体残渣归还量的影响。图示意贡嘎山东坡针叶林中四个样地土壤剖面各层碳含量随海拔的分布特征,其中S1~S4 样地海拔逐渐升高,据此回答20﹣20题。
20.S2样地b层土壤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地,该现象指示了S2样地( )
A.枯枝落叶最少 B.大气温度最高
C.微生物量最少 D.淋溶作用最强
二.解答题(共5小题)
21.(2024春•台江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平陆运河项目起于南宁市横州,经钦州进入北部湾,是一条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平陆运河建成后,将直接开辟广西内陆及我国西南、西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2022年8月28日,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梯级枢纽建成运营后,库区原有的河流生态将变成河道型缓流水库生态,航道水深增加、水面扩大、透明度增大,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且改变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如图为平陆运河位置示意图。
(1)分析梯级枢纽形成的库区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繁殖的原因。
(2)说明梯级枢纽可能会对鱼类生存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说明平陆运河对于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意义。
22.(2024春•鼓楼区校级期末)读北欧部分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森林植被类型的名称是 ,具有树种构成单一、群落结构简单的特点,其树叶缩小为针状的主要作用是 。
(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海岸线的突出特征是幽深曲折,半岛海岸线上深入陆地内部的狭长水域,其地貌名称是 ,该地貌由 (冰川侵蚀、流水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因 ,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侵入淹没形成。
(3)以下民居属于卑尔根的是 ,形成该景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23.(2024春•台江区校级期末)福建省莆田市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春季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下列为该组同学调查搜集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他们第一站来到大连大黑山,开展“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了两幅图形。
(1)图2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 ,B 。
(2)为了观察土壤的垂直分层结构,该组同学在森林地区采集了土壤标本,并绘制了土壤的剖面结构图(图1),土壤剖面中甲为 层,影响土壤质地的形成因素是 。大黑山山脚地带的森林植被类型属于 林。大黑山分布大面积的野生杜鹃花,引起了研学小组的注意,推测 (南、北)坡的杜鹃花率先绽放。
(3)该组同学选取了土壤样本回实验室测量发现,对耕作而言,该地区土壤较南方地区的土壤肥沃,从自然原因角度分析该地土壤较南方肥沃的原因。
(4)在该组同学的家乡,生长的植被类型是 。
(5)自然土壤在人类精心耕作和管理下,会成为 。
A.盐碱土
B.沙化土
C.农业土壤
D.成土母质
24.(2024•漳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有关,还与植物蒸腾、消耗和土壤蒸发差异相关。辛店沟小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整区,70%以上降雨量集中于6﹣9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某研究团队于2023年6﹣11月对该小流域灌木地、荒草地0~50cm土壤含水量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如图示意监测数据统计。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植被生长周期,分析7﹣10月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的特征及原因。
25.(2023春•泉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人员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某一研究区域进行了调查,发现该湿地植被分布规律:从海岸向河岸的演替顺序是盐地裸地种群→盐地碱蓬种群→柽柳种群→草生种群,不同种群香农﹣维纳指数(指数越大,生物多样性越高)差异大。黄河每年一次历时20天左右的调水调沙增加了草生种群数量的波动性。如图示意研究区域植被香农﹣维纳指数调查结果。
(1)土壤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试推断研究区域土壤的特点。
(2)分析该湿地草生种群和碱蓬种群香农﹣维纳指数产生差异的原因。
(3)分析草生种群生物数量季节波动性大的原因。
2025年高考地理压轴训练之植被和土壤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福建省2024年调查了水稻土,对于水含量高的土壤,土壤中的铁元素容易被溶解,可以向下渗漏,也可以向两侧渗漏,铁元素容易转化为容易溶解的价态。种植水稻的土壤需要不断翻种,需要周期性排灌。据此完成1﹣1题。
1.①﹣④含水量较高且大致相同,甲剖面最可能出现在图中①﹣④地中的哪一个(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的因素:①植被因素:蒸腾作用对土壤水分平衡关系密切,植被组成和覆盖度对土壤水分状况都有较大影响; ②气候因素:降雨量和蒸发量是重要因素;③土壤物理性质:特别是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对水的渗透、流动和蒸发有重要影响。④地形因素:地形影响水分的再分配。⑤人为因素:如灌溉、排水以及耕作等土壤管理措施。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福建省调查了水稻土,对于水含量高的土壤,土壤中的铁元素容易被溶解,可以向下渗漏,也可以向两侧渗漏,铁元素容易转化为容易溶解的价态。甲剖面特征是“铁元素含量较少”,说明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中部分铁元素向下淋溶或侧向流失,由甲剖面的底土层为“黏重紧实的母质层”可知,甲地土壤水不易下渗,故为侧向流失,因此该地应是水分比较容易侧向流失的地形区。③为山脊,水分易侧向流失,该地形区出现甲剖面的概率最大,C正确。
①属于鞍部,②山峰最高海拔为403m而周围等高线海拔为400m,判断出该地相对平坦,④地形区周围两条等高线都为450 m,且无山峰符号,可以判断出该地区属于盆地地形,三处水分均不易流失,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圆叶决明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播种后2个月可在地表形成覆盖层。宁化县紫色土水土流失严重,当地采取“坡改梯+经济作物(油茶)+草(圆叶决明)覆盖”模式进行开发性精准治理,达到开发与治理有机结合的良好效果。如图为坡式梯田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为较快的取得防治紫色土水土流失效果,圆叶决明最佳撒播时间是( )
A.1月 B.3月 C.6月 D.9月
【分析】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土质、土壤、光照等。
【解答】解:宁化属于福建省,位于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在5﹣6月雨季开始,根据题干可知,圆叶决明播种后2个月可在地表形成覆盖层,所以应该在3月份播种,5月可以形成覆盖层,对地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圆叶决明最佳撒播时间,属于基础题,根据题干内容分析解答。
3.在坡式梯田中,不适宜撒播圆叶决明防治紫色土水土流失的是( )
A.经济作物树冠下外坡面
B.梯梗
C.经济作物树冠下坡面
D.梯坎
【分析】水土流水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解答】解:经济作物树冠下坡面撒播圆叶决明,会与油茶树争夺水肥,对油茶树生长不利,所以不适宜撒播圆叶决明,C正确。
梯梗、梯坎、经济作物树冠下外坡面都有利于保护土层,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不适宜撒播圆叶决明防治紫色土水土流失的措施,理解即可。
4.(2024春•福州期末)为了降低表层土壤盐分,在土地的表面铺设地膜,地膜之下(土地)35厘米左右进行深耕铺设秸秆,从而形成一个隔盐层。“上膜下秸”在治理表层土壤盐分含量的作用是( )
①表面铺设地膜,减少雨水下渗
②表面铺设地膜,减少水分蒸发
③底下铺设秸秆,减少地下水向上运移
④底下铺设秸秆,隔绝地下水向下运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治理土壤盐碱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平衡土壤养分,减轻盐碱对植物的影响;水分调控:通过合理的排水和灌溉措施,调节土壤水分,避免土壤过度干燥或过度湿润,从而减轻土壤盐碱化的程度。
【解答】解:雨水下渗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增强淋溶作用,减轻盐碱化,①错误。
表面铺设地膜,减少水分蒸发,土地盐碱化程度低,②正确。
底下铺设秸秆,形成阻挡,减少地下水向上运移,减少地下盐分往上输送,③正确。
铺设秸秆不能隔绝下渗,地下水向下运移可以将表层盐分带到地下,减少土壤的盐碱化,④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土壤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渭北旱塬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期大面积种植苹果,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多年苹果种植导致了土壤干层和硝态氮累积,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渭北旱塬苹果园普遍改种玉米等粮食作物,有效缓解了该地土壤干燥化现象。图(a)示意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前后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图(b)示意改种前后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根据渭北旱塬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前后土壤水分变化情况,推测M、N与改种前、后曲线的对应关系( )
A.M为改种前,因为苹果树根系深,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B.M为改种后,因为玉米种植需水量多,对表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C.N为改种前,因为苹果树种植面积广,对表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D.N为改种后,因为玉米根系发达,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分析】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地形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
【解答】解:由材料可知,渭北旱塬苹果园普遍改种玉米等粮食作物,有效缓解了该地土壤干燥化现象,玉米根系较苹果树浅,主要吸收表层水分,对深层水分的吸收较少,且耗水量远小于苹果树,故改种后,深层水的消耗减少,利于深层土壤水分的恢复。M为改种前,N为改种后的曲线,BC错误。
M为改种前,因为苹果树根系深,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大,深层含水量较低,A正确。
N为改种后,因为玉米根系较浅,对表层土壤水分消耗大,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6.渭北旱塬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后,土壤硝态氮垂直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对该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改种后,表层土壤水分增多,淋溶作用强
B.改种后,粮食作物对表层土壤硝态氮消耗量增加
C.改种后,防风固沙能力减弱,侵蚀作用强
D.改种后,保持水土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
【分析】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地形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
【解答】解:由(b)图可知,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后,土壤硝态氮不断向下迁移,其主要原因是:改种后,由于土壤水分恢复,水的淋溶作用加剧,将表层的氮转移到深层,而并非作物本身的消耗,A正确,B错误。
改种后,种植密度增大,防风固沙能力增强,侵蚀作用弱,C错误。
改种后,作物密度增加,保持水土能力增强,水土流失缓解,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土壤硝态氮垂直方向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的现象。灌丛的植株、冠面越大,生长耗水量越多。如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肥岛效应”的强度直接取决于( )
A.区域气候特征 B.灌丛生长状况
C.人类干预程度 D.地表沙化程度
【分析】成土母质主要从土壤质地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生物主要从土壤有机质的制造、分解方面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气候影响着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厚度,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地形通过淋溶、侵蚀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时间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方向的。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在加大。
【解答】解:据材料可知,“肥岛效应“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常的现象,所以肥岛效应强度直接取决于灌丛生长状况,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如图示意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完成8﹣8题。
8.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了( )
①固体基岩的风化过程
②加快矿物质的淋溶过程
③水分和热量的调节过程
④营养元素土壤表层富集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植物的作用下,生物风化表现的比较显著,固体基岩逐渐被风化分解,①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④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淋溶作用与降水有关,②错误。
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多与气候因素有关,③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9.(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析】水热状况不同典型树种不同,温带季风气候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热带雨林,地中海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解答】解:从图中经纬度可以看出,K岛位于东南亚(6°S~7°S),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其天然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自然带的分布,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
如图示意了我国北方内陆某区域等高线和目前的森林植被分布状况。图示区域原来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在相同养护条件下,AB线附近树木的存活率明显高于CD线附近,主要是由于AB线附近( )
A.蒸发弱,土壤含水量高
B.光照强烈,植物光合作用充分
C.土层深厚,土壤较肥沃
D.径流汇集,土壤、水分条件优越
【分析】植被分布与环境关系密切,主要受气候(光照、热量、水分、盛行风向)、地形(海拔的影响、坡向的影响、坡度的影响)、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热量等)等因素的影响。
【解答】解: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降水较少,晴天多,蒸发较强,A错误。
根据材料“图示区域原来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可知,该区域应为山区,地势起伏明显,受水土流失影响,土壤肥力较差,C错误。
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AB线、CD线等高线呈向一侧弯曲,应为山谷(集水区)或山脊(分水岭);根据材料“在相同养护条件下,AB线附近树木的存活率明显高于CD线附近”,AB线附近树木存活率高,说明该处水分条件较好;综上,AB线附近为山谷,径流汇集,土壤、水分条件优越,有利于树木成活,D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CD线附近为山脊,地势较高,光照条件更好,B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植被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1.调查发现,在E处植树成活率低,主要原因是E处( )
A.降水少,土壤比较干燥
B.地势陡峭,坡度大
C.位于迎风坡,水土流失严重
D.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
【分析】植被与气候、土壤、地形、动物界及水状况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
【解答】解: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的降水主要由夏季东南风带来。结合上题分析,E处应为背风坡,降水少,土壤比较干燥,A正确,C错误。
图示等高线疏密差异不大,E处地势坡度并不大,B错误。
因该处降水较少,流水侵蚀较其他区域弱,水土流失较弱,土层不薄,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植被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中国T山(35°N)基带为灌丛,山腰生长着森林。20世纪50年代,因露天采矿,T山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2005年,T山林区被划入自然保护区(如图),保护区内关闭矿山,并采取削坡填洼、覆土(50厘米厚)复绿等生态修复措施。据此完成12﹣13题。
12.T山能生长森林主要是由于( )
A.冰川融水丰富 B.地面蒸发较弱
C.地下水源充足 D.山地降水量大
【分析】植被与环境关系密切,主要受气候(光照、热量、水分、盛行风向)、地形(海拔的影响、坡向的影响、坡度的影响)、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热量等)等因素的影响。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T山位于35°N,这一纬度并不属于冰川广泛分布的区域,因此冰川融水并非其主要水源,A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蒸发对植被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且题目中并未提及T山地区的蒸发情况,B错误。
虽然地下水源对植被生长有积极作用,但并非决定森林生长的关键因素,C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T山作为山地,其地形抬升作用使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丰富的降水。这些降水为森林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条件,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植被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3.根据生态修复措施,推测T山建立自然保护区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化 B.水土流失
C.水资源危机 D.固体废弃物污染
【分析】到目前为止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锐减、森林消失、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沙漠扩张、垃圾、噪声、电磁辐射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采矿活动可能导致土壤裸露,但直接导致土地沙化的可能性较小,A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采矿活动会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导致水土流失,B正确。
题目中并未提及T山地区存在水资源危机,C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固体废弃物污染并非导致森林无法生长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青海省夏吾曲河小流域平均海拔3590m,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每年5~10月温暖多雨,11月至次年4月寒冷干燥、多大风天气。矮蒿草是该流域高寒草甸主要类型之一,也是优良的天然放牧场地。研究发现,该流域中矮蒿草除在河漫滩湿地无分布外,其他生境均有分布。正常放牧情况下矮蒿草在滩地所在生境下为优势种,在不放牧的情况下与群落中的高大禾本科植物竞争时处于劣势。如图为夏吾曲河流域地形及生境描述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与山坡相比,河漫滩湿地( )
A.土壤水分条件差 B.土壤肥力较高
C.面积变化小 D.生物总量少
【分析】与山坡相比,河漫滩湿地特征主要从地形、地势、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与山坡相比,河漫滩湿地海拔低,地形较平坦,地表径流从山坡及其它高处侵蚀搬运物质来堆积,其中包括水、有机质和矿物质等,因此河漫滩湿地土壤肥力较高,同时土壤水分条件好,生物总量更多,D错误,B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坡面上的太阳高度角更大,更接近垂直照射,受光面积大于平地,使山坡光照比河漫滩湿地更强,土壤蒸发量大,土壤水分条件差,相较而言,受补给影响,河漫滩湿地水分较为充足,A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漫滩湿地距河道近,洪水期河流携带泥沙在河漫滩处堆积,面积变化大,C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河漫滩湿地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5.矮嵩草形态特征在山顶表现为( )
A.叶片面积大 B.叶片厚度小
C.植物株体高 D.植物根系长
【分析】植被与环境关系密切,主要受气候(光照、热量、水分、盛行风向)、地形(海拔的影响、坡向的影响、坡度的影响)、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热量等)等因素的影响。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山顶光照强,风力大,土壤水分蒸发强,矮嵩草为适应水分条件较差的环境,叶片面积减小以减少蒸发,A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叶片厚度增大储存水分,抵御干旱,B错误。
山顶由于风力强劲,植株较矮以抵御强风,C错误。
由于水分条件较差,植物根系长可以更好地吸取水分和养分以维持植物的生长,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植被特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6.在土壤含水量适当的情况下,若放牧强度加大,该区域滩地上植被变化为( )
A.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增多,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增多
B.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增多,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减少
C.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减少,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增多
D.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减少,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减少
【分析】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气候、地形、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的影响。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
【解答】解:材料中提到,正常放牧情况下矮嵩草植物在滩地所在生境下为优势种,在不放牧的情况下与群落中的高大禾本科植物竞争时处于劣势,这意味着在较强的放牧情况下,牲畜采食作用可消除不耐牧的禾本科植物的竞争影响,从而导致禾本科植物桂林数量减少,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增多,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植被分布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为研究某退耕地的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关系,科研人员于2019年在该地选取四个径流条件相同的小区域,种植油松(乔木)、沙棘(灌木)、达乌里胡枝子(灌木)、赖草(草本)等耐旱的原生植被。表格示意2019~2022年夏季5次降水(降水强度相差不大)后测定的四个小区域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关系。据此完成17﹣17题。
降水场次
测定时间
降水量(mm)
径流量(L)
甲
乙
丙
丁
油松+沙棘
油松
达乌里胡枝子+赖草
沙棘
1
2019年
23
148
208
198
118
2
2020年
45
151
161
160
132
3
2021年
35
61
74
63
66
4
2022年
33
91
76
145
70
5
2022年
13
10
28
37
40
17.该退耕地不同阶段水土保持效果最佳的植被类型是( )
A.早期灌木 B.早期乔、灌结合
C.后期乔木 D.后期灌、草结合
【分析】一般而言,植被覆盖率越高,枝杈越多,保持水土的作用越好,水土流失越轻;植被覆盖率越低,枝杈越少,保持水土的作用越差,水土流失越重。
【解答】解:由表可知,第1、2场降水发生时,丁区域(种植沙棘)产生的径流量最小,说明早期灌木覆盖下当地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A正确,B错误。
第3、5场降水发生时,甲区域(油松+沙棘)产生的径流量最小,说明后期乔灌结合覆盖下当地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植被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流石滩是位于雪线之下的过渡地带,是高山地区独有的生态系统,通常由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积而成,植被稀疏,但零星生长的植被特有性强,演化出新物种的概率高。近年来,随着人为干扰的加剧,很多植被进入濒危状态。如图示意某山地等高线、7月等温线及雪线分布。完成18﹣18题。
18.关于流石滩上植被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叶片宽大,可保温抗旱
B.花色艳丽,适应温暖环境
C.植株高大,可防风保暖
D.根系发达,可抵御较强风
【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气、光照、土壤、风、人类等。
【解答】解:流石滩石松散的砾石和沙石组成的,空大,结构不稳定;流石滩位于高海拔地区,这里风力强劲,植物根系发达,才能够适应强风和松动的碎石环境,D正确。
叶片宽大,植株高大是温暖湿润地区植物的典型特征,AC错误。
据图可知流石滩主要分布在海拔4800m﹣5500m左右,该区域气候高寒,植物花色艳丽,适应高寒环境,B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流石滩为背景,涉及流石滩上植被特点描述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问题等地理核心素养。
土壤碳含量取决于碳的输入量和输出量,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碳输入主要受有机体残渣归还量的影响。下图示意贡嘎山东坡针叶林中四个样地土壤剖面各层碳含量随海拔的分布特征,其中S1~S4样地海拔逐渐升高.据此完成19﹣19题。
19.图中a、b、c层分别对应土壤剖面中的( )
A.母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B.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C.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
D.淋溶层、母质层、淀积层
【分析】一般土壤从上到下分为六层,分别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