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手入门学习会计的口决-借助窍门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110387 上传时间:2025-04-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手入门学习会计的口决-借助窍门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手入门学习会计的口决-借助窍门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手入门学习会计口决,借助窍门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 全文目录 一、最基本的口诀——读书口诀 1 二、利用口诀理解记忆账户记账规则 1 三、利用口诀理解记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 2 四、利用口诀理解记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3 五、利用口诀来理解记忆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的填列 4 不少会计新手看来,会计课程的学习比较单调,整天都在和会计分录以及公式计算打交道,知识点非常琐碎,苦于没有好的方法去记忆和理解会计核算的规律。应该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会计学习必需依勤学苦练,没有什么“终南捷径〞,但是会计学习自有其内在的规律,我们必需要在学习中借助一些窍门,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最基本的口诀——读书口诀   所有学科的考试学习,包括会计学习,都必需仔细阅读考试指定教材和考试大纲。如果你是参加社会助学的会计应考者,那么从你听辅导教师授课到最后准备考试,应该至少读五遍指定教材。“自考五读口诀〞具体内容如下:   一读课前预习先,从师二读课堂间。   温故知新读三遍,四读再把习题练。   五读复习迎考试,胜利通过笑开颜。   这主要强调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做题巩固以及总复习迎考都要把读书放在基础性地位。 二、利用口诀理解记忆账户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规则是基础会计学习的入门规律,是必需要大家深入记忆和理解的最基本知识点之一。我们一般把账户区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五大类。资产、成本类账户一般都是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二者合并称为权益)一般都是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损益类账户则必需要区分是费用类还是收入类去分别登记,收入与费用之间的登记也是相反的。 记账规则之歌   借增贷减是资产,权益和它正相反。   成本资产总相同,细细记牢莫弄乱。   损益账户要分辨,费用收入不一般。   收入增加贷方看,减少借方来结转。   会计核算有七种基本核算方法,即:设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我们也可以把七种方法总结成为以下的口诀:   会计核算方法七,设置科目属第一。   复式记账最神秘,填审凭证不容易。   登记账簿要仔细,成本核算讲效益。   财产清查对账实,编制报表工作齐。 三、利用口诀理解记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   股利核算口诀   当年分以前,成本来冲减。   当年分当年,利益算一算。   以后年度分,两者比较看。   股利减净利,差额细推断。   “当年分以前,直接冲成本〞:比如2006年1月1日进行长期股权投资,采纳成本法进行核算,2006年5月2日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2005年度股利,于是投资企业就要全部冲减投资成本。   “当年分当年,利益算一算〞:如果假设例题中2006年5月2日分派的股利,还包括本年度的,那么就计算一下属于投资前的部分和属于投资后的部分,前者冲减投资成本,后者计入投资收益。当然了,这种状况下,出题者一般都会假定各月的利润平均分配。   “以后年度分,两者比较看〞:2007年以后不是还要宣告分派股利吗,这时我们就可以比较两个值:其一,就是投资企业按比例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的累积股利(截止本年末);其二,就是投资企业按照比例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的累积净利。然后推断: 积股利=后者累积净利,将以前已冲减的投资成本转回。   2.前者>后者,将(前者累积股利-后者累积净利-以前已冲减投资成本)的差额冲减投资成本。将投资企业当年应收取股利计入应收股利,将应收股利和冲减成本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3.前者<后者,则不用冲减成本,假设以前已冲减成本,就将其全部转回,注意并不是将(前者累积股利-后者累积净利-以前已冲减投资成本)的差额恢复,不管这个差额是否大于、小于以前已冲减成本数额。   整个过程都是借助于在累积股利和累积净利之间求差,以推断是否存在“过头分配〞,从而确定是必需要冲减投资成本,还是恢复投资成本。如果不能确定投资成本的变化,也就无法确定投资收益的大小。 四、利用口诀理解记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看到收入找应收,未收税金分开走。   看到成本找应付,存货变动莫疏忽。   有关费用先全调,差异留在后面找。   财务费用有例外,注意分出类别来。   所得税你直接转,营业外找固资产。   坏账工资折旧摊销,哪来哪去反向抵销。   为职工支付有多少,单独处理分类思索。   解释:第①句话针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因为直接法是以利润表中营业收入为起算点,所以,我们看到营业收入,就要找应收项目(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未收的税金再单独作账(收到钱的增值税才作为现金流量)也就是说应收账款中包括的应收取的税金部分,假设实际未收取现金则贷记应交税金,另外,有关贴现的处理,将应收票据因贴现产生的贴现息(已计入财务费用)作反调。例如:应收票据发生额10万元(假如3月发生)后5月份贴现,贴现息为1万元。但是从期初,期末的报表看,应收票据未发生变动,但你不能不作现金流量的调整,因为实际现金现流量为9万元。   第②句“看到成本找应付,存货变动莫疏忽〞告诉你在进行“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的处理时,找应付科目,同时合计存货的期初,期末变动值,看是否与此项目有关,有关的调整。   第③句“有关费用先全调,差异留在后面找〞是指先把“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的数额全部调整“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而后面把6项内容仅调回来。这6项内容是:坏账准备,待摊费用,累计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应付管理人员工资,应付管理人员的福利费(营业费用无任何调整)   第④句“财务费用有例外,注意分出类别来〞指的就是上面说的贴现息。   第⑤句“所得税直接结转,营业外找固资产〞所得税直接结转,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都是从固定资产盘盈,盘亏那来的,自然就要找固定资产了。   第⑥句是指这几个项目不影响现金流量,那么就反向抵回来就可以了。   第⑦句支付给职工,和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较特别,必需单独核算。   总的来说,有三项必需要注意的:①在进行“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核算时,必需调整2项内容。财务费用中贴现息和应交税金中收到的现金。②在进行“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核算时,必需调整5项内容。累计折旧,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待摊费用,应交税金(进项税额)。③在进行“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核算时,必需要调整6项内容。坏账准备,待摊费用,累计折旧,应付管理人员工资,应付管理人员福利费,无形资产摊销。   大家可以参照一下间接法核算规律。①与损益有关的项目(9项)调整净利润。固定资产(4项):减值准备,折旧,处置损失,报废损失。无形资产(1项):无形资产摊销。财务费用:反映本期应属投资筹资的财务费用,不包括贴现息(我们上面已经谈过,贴现息是一项特别的财务费用,实际做题时一定要留意。)投资损失、预提费用、待摊费用。②与损益无关的项目(四项):存货,递延税款,经营性应收及应付,这几项的调整可以应用平衡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当使所有者权益增加时,调减净利润;当使所有者权益减少时,调增净利润,从而实现了将权责发生制下的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去除不影响现金流量变化的项目。例如:假设固定资产折旧增加,则说明“资产〞方减少、负债不变状况下“所有者权益〞减少,因为折旧不影响现金流量,所以要把这部分往净利润中增加,其他各项都仿照进行处理。 五、利用口诀来理解记忆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的填列   在编制资产负债表,填写“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这四个项目时,要区分对应明细账户的借方或者贷方余额来计算填列。我曾经总结了四个计算公式给学员,如下:   1.资产方应收账款项目金额=“应收账款〞明细账户借方余额+“预收账款〞明细账户借方余额(假定不合计坏账准备)。   2.负债方预收账款项目金额=“应收账款〞明细账户贷方余额+“预收账款〞明细账户贷方余额。   3.资产方预付账款项目金额=“预付账款〞明细账户借方余额+“应付账款〞明细账户借方余额。   4.负债方应付账款项目金额=“应付账款〞明细账户贷方余额+“预付账款〞明细账户贷方余额。   在这四个公式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的“五言〞口诀,帮助大家加深记忆:   两收合一收,借贷分开走。   两付合一付,各走各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