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 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 13
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
1 .(2023 秋•南京期中)下表为 1956 - 1958 年陕西西安供电区电价。这可以用来说明 ( )
年份
大宗工业
普通工业
非工业动力用电
表灯
1956
0.075
0.13
0.13
0.25
1957
0.07
0. 12
0. 12
0.22
1958
0.075
0.13
0.13
0.25
A .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决心
B .西安地区电力基本普及
C .陕西省发电量增长有限
D .重工业耗电量逐渐降低
2 .(2023 秋•和平区校级期末)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 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并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这一战略决 策的实施 ( )
A .缓和了中苏关系
B .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C .改善了工业布局
D .建立了完整的经济体系
3 .(2023•浙江学业考试)如图所示为大跃进时期的海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人民的生活在此后显著改善
B .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成功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C .这次活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的愿望
D .该活动开始于 1960 年
4 .(2024•湖北模拟)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指出:科学上的真理是愈辩愈明的,艺术上的风格是必须兼容并 包的。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 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该政策 ( )
1
A .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排除了意识形态对学术的影响
C .借鉴了苏联发展模式的经验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
5 .(2024•沙坪坝区校级模拟)如表为 1961 - 1963 年我国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的基本情况,这一调整 ( )
年份
精简职工人数(万人)
压缩城镇人口(万人)
1961
798
1000
1962
935
1200
1963
100
300
A .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 B .中断了城市化的进程
C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D .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
6 .(2023秋•西城区期末) 中共八大的举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 初步成果。大会宣布,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 )
A .“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B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D .“实现四个现代化 ”
7 .(2023 秋•达州期末)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把 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 年,开始了以成昆、湘黔铁路,攀枝花、 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其他重工业建设。这一战略决策 ( )
A .完善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B .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C .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D .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
8.(2024•石河子校级开学)中国工业布局从建国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察如表,分析不恰当的是 ( )
沿海与内地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
时期地区
一五计划
二五
1963 - 65
三五
四五
五五
六五
沿海
36.9
38.4
34.9
26.9
35.5
42.2
47.7
内地
46.8
56
58.3
64.7
54.4
50
46.5
2
沿海/内地
0.79
0.69
0.6
0.42
0.65
0.84
1.03
备注:飞机、船舶、机车车辆因不分地区投资未计算,因此投资比重之和小于 - 100%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陆大道等著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A .“一五 ”到“五五 ”计划期间投资地区重心在内地
B .“二五 ”和“三五 ”计划的投资比重受三线建设影响
C .改革开放推动了“六五 ”计划时期投资比重的变化
D .工业布局变化与国家政策和市场化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9 .(2024•钦州开学)1956 年 12 月刘少奇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发言说:“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可以作为社 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957 年 4 月周恩来总理表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 处。”这表明当时我国 ( )
A .充分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 .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C .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D .三大改造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10 .(2023•山东模拟)20 世纪五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 荣而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 )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D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11 .(2024•贵阳模拟)1950~1959 年,我国进口货物中,工业设备、交通器材、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大 幅度增加。1959 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 149.3 亿元,比 1950 年增长 2.6 倍。这 ( )
A .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
B .建立在结成同盟基础之上
C .凸显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
D .体现意识形态色彩的强化
12.(2024•齐齐哈尔模拟)根据 1955 年规定的设市标准,到 1964 年底,全中国只有建制市 168 个,比 1961 年减少 36 个市。镇的萎缩更为普遍,仅 1961 - 1964 年的 3 年间,全国建制镇便从 4429 个减少到 2877 个。这一现象说明 ( )
A .政策调整对城市化的影响
B .我国生产能力出现衰退
3
C .我国市镇数量大幅度下降
D .全国人口总数出现锐减
13 .(2024•河北模拟) 四川攀枝花市本来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村落。20 世纪 60 年代后,国家财政对四川 投入资金量超过 380 亿元,使攀枝花市迅速成为了一座以钢铁为核心的城市。此举 ( )
A .标志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B . 旨在贯彻“多快好省 ”的方针
C .应对了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
D .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
14.(2024•江西模拟)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约谈国家各个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 其中第一个关系就提到要协调农轻重比重。他强调,“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 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毛泽东意在 ( )
A .保障农村土地改革的开展
B .推进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C .进一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 .探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15 .(2024•池州二模)新汴河是为综合治理淮河而修建的一条人工河,建造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建设过 程中,物资供应得到全国各地支援,工地上开展劳动竞赛,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该工程从 根本上解决了一千五百多万亩耕地的排洪排涝问题,开辟了皖苏新的内河航线。新汴河工程 ( )
A .是六十年代克服国民经济困难的产物
B .反映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C .彻底解决了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问题
D .有效改善了皖苏地区国民经济的布局
16 .(2023 秋•宝安区月考)从 1956 年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农村电话网,到 1960 年 基本实现了电话网在农村地区的广泛覆盖。这项建设的重大意义在于 ( )
A .促进了人民文化的交流
B .提升了当时的国家治理水平
C .推动中国进入信息社会
D .加快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
17 .(2023秋•顺义区期末)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其中的典型代表有 ( )
①时代楷模张桂梅
4
②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③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④“铁人 ”王进喜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8 .(2023 秋•厦门期末) 1959 - 1965 年,中国工业企业在中央指导下广泛开展“ 比学赶帮 ”运动,调动 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并逐渐确立了质量第一的发展思想。这一运动 ( )
A .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推动“一五 ”计划的顺利实施
C .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D .表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19 .(2024•上饶二模)如表为国家对东北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投资的比重变化表,其中“三五计划 ”时期 的投资比重降低,主要是基于 ( )
时期
“一五计划 ”
“二五计划 ”
“三五计划 ”
比重
37.4%
20%
10.8%
A .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 B .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C .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 D .国家安全局势的变化
20 .(2023•浙江模拟)在中国共产党某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毛泽东研究了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秘密 报告对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影响:研究了矛盾论,认为“只要还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还存在着先 进和落后的矛盾,还存在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那末,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 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也就还将存在 ”。对这次会议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提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
C .提出了建设“ 四个现代化 ”的伟大目标
D .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的任务
21 .(2023 秋•浙江期中)《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 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 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这些内容出现在 (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5
22 .(2024•安徽开学)1950 年代到 1960 年代初,新中国的主要工业企业基本设在东北和华北地区。1964 年,党中央提出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将大批沿海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向西部 转移。党中央的做法 ( )
A .有利于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B .解决了西部的就业压力
C .实现了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
D .消除了外部的军事威胁
23 .(2023•山东)1956 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 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 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
A .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 .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 .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 .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24 .(2024•甘肃模拟)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建成了大批工业基地,成昆、陶黔铁路和沿
线工业群使大小凉山、乌蒙山脉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实现了“飞跃五十年 ”的进步。这些成就 ( )
A .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得到了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
C .奠定了东西部共同富裕的基础
D .凝聚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材料题(共 1 小题)
25 .(2017 秋•大丰市校级月考)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 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 之一。
- - 人民日报社论(1958 年 5 月 29 日)
材料二 1957 - 1962 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钢产量
535
1866
667
1223
6
粮食产量
3900
2870
3200
3891
- -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 设。直到“文化大革命 ”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 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 1956 - 1957 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 要因素。
(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 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
7
2025 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 1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
1 .(2023 秋•南京期中)下表为 1956 - 1958 年陕西西安供电区电价。这可以用来说明 ( )
年份
大宗工业
普通工业
非工业动力用电
表灯
1956
0.075
0.13
0.13
0.25
1957
0.07
0. 12
0. 12
0.22
1958
0.075
0.13
0.13
0.25
A .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决心
B .西安地区电力基本普及
C .陕西省发电量增长有限
D .重工业耗电量逐渐降低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大宗工业等行业电价低廉,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电价相对较高,这可以用来说明国家推 进工业化的决心,A 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大宗工业、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的电价,不能反映西安地区电力的“基本普及 ”, 且“基本普及 ”的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B 项;
通过大宗工业、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的电价,不能得知陕西发电量的情况是否增长,排除 C 项; 通过大宗工业、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的电价没办法体现重工业的耗电情况,排除 D 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 .(2023 秋•和平区校级期末)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 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并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这一战略决 策的实施 ( )
A .缓和了中苏关系
B .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C .改善了工业布局
D .建立了完整的经济体系
【分析】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8
【解答】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开展三线建设, 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三线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改善全国工业布局和促进我国内陆地区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C 项正确;
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中苏关系不断恶化,排除 A 项; 1956 年就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过渡,排除 B 项;
三线建设本身并不能建立起完整的经济体系,而且其侧重的是工业,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
3 .(2023•浙江学业考试)如图所示为大跃进时期的海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人民的生活在此后显著改善
B .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成功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C .这次活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的愿望
D .该活动开始于 1960 年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进行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大跃进时期的海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广大人民迫切 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最终导致大跃进运动,C 项正确;
大跃进运动,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排除 A 项;
大跃进的探索,是一次失败的探索,排除 B 项;
大跃进运动开始于 1958 年,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4 .(2024•湖北模拟)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指出:科学上的真理是愈辩愈明的,艺术上的风格是必须兼容并 包的。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 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该政策 ( )
A .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9
B .排除了意识形态对学术的影响
C .借鉴了苏联发展模式的经验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指出:科学上的真理是愈辩愈明 的,艺术上的风格是必须兼容并包的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据材料可知,中共八大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推动科学和文艺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56 年我国提出了“双百方针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D 项正确;
该政策体现了人民内部矛盾,排除 A 项;
材料强调不应是依靠行政命令,提倡自由讨论和竞赛,科学和文艺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 B 项; 该政策未借鉴苏联发展模式,是受到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排除 C 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共八大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5 .(2024•沙坪坝区校级模拟)如表为 1961 - 1963 年我国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的基本情况,这一调整 ( )
年份
精简职工人数(万人)
压缩城镇人口(万人)
1961
798
1000
1962
935
1200
1963
100
300
A .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 B .中断了城市化的进程
C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D .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1961 - 1963 年是经济困难时期,加之自然灾害影响,导致粮食供 应困难,而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可以缓解城市粮食短缺问题,A 项正确;
这一调整可能延缓城市化进程,但未中断了城市化的进程,排除 B 项;
60 年代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 C 项;
60 年代也并未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排除 D 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6 .(2023秋•西城区期末) 中共八大的举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 初步成果。大会宣布,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 )
A .“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10
B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D .“实现四个现代化 ”
【分析】本题考查中共八大,关键信息是“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 ”。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明确中国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当时的主要任务 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故 A 正确;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是 1958 年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故排除 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故排除C;
1954 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 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故排除 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共八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7 .(2023 秋•达州期末)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把 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 年,开始了以成昆、湘黔铁路,攀枝花、 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其他重工业建设。这一战略决策 ( )
A .完善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B .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C .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D .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结合三线建设的相关知识分析。
【解答】材料未涉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排除 A 项;
材料未涉及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排除 B 项;
根据材料“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而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剪,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象,把全国划分为 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两北 ”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 把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地区,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C 项正确;
“一五 ”计划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2024•石河子校级开学)中国工业布局从建国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察如表,分析不恰当的是 ( )
沿海与内地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
时期地区
一五计划
二五
1963 - 65
三五
四五
五五
六五
11
沿海
36.9
38.4
34.9
26.9
35.5
42.2
47.7
内地
46.8
56
58.3
64.7
54.4
50
46.5
沿海/内地
0.79
0.69
0.6
0.42
0.65
0.84
1.03
备注:飞机、船舶、机车车辆因不分地区投资未计算,因此投资比重之和小于 - 100%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陆大道等著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A .“一五 ”到“五五 ”计划期间投资地区重心在内地
B .“二五 ”和“三五 ”计划的投资比重受三线建设影响
C .改革开放推动了“六五 ”计划时期投资比重的变化
D .工业布局变化与国家政策和市场化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二五 ”和“三五 ”计划的时间分别为 1958 年—1962 年和 1966 年—1970 年,其投资比重受到当时的时局影响,即大跃进、文革等事件对其产生影响,而三线建设始于 1964 年, 此时“二五 ”计划已经结束,因此该分析不恰当,符合题目要求,B 项正确;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一五 ”计划期间内地投资比重为 46.8% ,高于沿海投资的比重 36.9% ,“五五 ”计 划期间内地投资比重为 50% ,高于沿海投资的比重 42.2% ,因此该分析恰当,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A 项;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六五 ”计划期间,沿海投资比重有所上升,超过了内地的投资比重,结合所学可 知,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发展沿海经济的推动,因此该分析恰当,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C 项;
从表格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业布局的变化确实受到了国家政策和市场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 三线建设政策推动了内地工业的发展,而改革开放政策则促进了沿海地区工业的繁荣,因此该分析恰当, 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D 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学生需了解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我国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出现 的问题。
9 .(2024•钦州开学)1956 年 12 月刘少奇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发言说:“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可以作为社 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957 年 4 月周恩来总理表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 处。”这表明当时我国 ( )
A .充分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 .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C .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12
D .三大改造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结合题干“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进行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 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可知,在 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探索。刘少奇和周恩来主张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小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和私有制经济的发展, 这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了当时我国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C 项正确;
材料表明当时我国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不符合材 料,排除 A 项;
提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会议是中共十五大,排除 B 项;
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D 项说法错 误,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0 .(2023•山东模拟)20 世纪五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 荣而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 )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D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分析】本题考查“双百 ”方针的提出与实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据材料可知,20 世纪五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
化繁荣而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双百 ”方针,A 项正确;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是在 1960 年提出,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B 项; 1988 年,国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要论断,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C 项;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是在 1980 年提出,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双百 ”方针的提出与实践,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2024•贵阳模拟)1950~1959 年,我国进口货物中,工业设备、交通器材、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大 幅度增加。1959 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 149.3 亿元,比 1950 年增长 2.6 倍。这 ( )
A .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
13
B .建立在结成同盟基础之上
C .凸显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
D .体现意识形态色彩的强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解答本题需结合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实进行分析。
【解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50 - 1959 年我国进口货物中,在工业、农业及交通等方 面有大幅度增加,1959 年的贸易总额更是比 1950 年增长 2.6 倍。结合所学可知,应该于该时期国家开 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关,即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A 项正确;
进口货物的种类与结成同盟基础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B 项;
仅从材料信息中无法看出贸易范围的扩大,排除 C 项;
材料并未反映意识形态色彩的强化,排除 D 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并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4•齐齐哈尔模拟)根据 1955 年规定的设市标准,到 1964 年底,全中国只有建制市 168 个,比 1961 年减少 36 个市。镇的萎缩更为普遍,仅 1961 - 1964 年的 3 年间,全国建制镇便从 4429 个减少到 2877 个。这一现象说明 ( )
A .政策调整对城市化的影响
B .我国生产能力出现衰退
C .我国市镇数量大幅度下降
D .全国人口总数出现锐减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依据材料“从计划的执行效果来看,社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 重由 41.J%下降至 33.5%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据材料可知,1960 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A 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当时我国生产能力的状况,排除 B 项;
我国市镇数量下降是对材料描述,而非本质,排除 C 项;
材料描述的是城市化的变化,没有描述人口数量的情况,排除 D 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3 .(2024•河北模拟) 四川攀枝花市本来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村落。20 世纪 60 年代后,国家财政对四川 投入资金量超过 380 亿元,使攀枝花市迅速成为了一座以钢铁为核心的城市。此举 ( )
14
A .标志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B . 旨在贯彻“多快好省 ”的方针
C .应对了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
D .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结合题干“20 世纪 60 年代后,国家财政对四川投入资金量超过 380 亿元,使攀枝花市迅速成为了一座以钢铁为核心的城市 ”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进行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20 世纪 60 年代后,国家财政对四川投入资金量超过 380 亿元,使攀枝花市迅速成 为了一座以钢铁为核心的城市 ”并结合所学可知,60 年代为了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及美苏威胁,国家 进行三线建设,攀枝花成为重点工业城市,C 项正确;
“一五计划 ”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排除 A 项;
“多快好省 ”是 1958 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方针,排除 B 项;
西部大开发始于 2000 年,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4.(2024•江西模拟)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约谈国家各个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 其中第一个关系就提到要协调农轻重比重。他强调,“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 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毛泽东意在 ( )
A .保障农村土地改革的开展
B .推进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C .进一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 .探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依据材料“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 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论十大关系》强调要协调农轻重发展,这反映了毛泽东希望城市与农村、工 业与农业之间协调发展,进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D 项正确;
1952 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排除 A 项;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于 1960 年至 1965 年开展,排除 B 项;
材料强调的是协调产业结构,而不是完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C 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5 .(2024•池州二模)新汴河是为综合治理淮河而修建的一条人工河,建造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建设过
15
程中,物资供应得到全国各地支援,工地上开展劳动竞赛,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该工程从 根本上解决了一千五百多万亩耕地的排洪排涝问题,开辟了皖苏新的内河航线。新汴河工程 ( )
A .是六十年代克服国民经济困难的产物
B .反映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C .彻底解决了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问题
D .有效改善了皖苏地区国民经济的布局
【分析】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物资供应得到全国各地支援,工地上开展劳动竞赛,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和动人事 迹 ”及所学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汴河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工程得到了全 国各地的物资支援,体现了当时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时代风貌,B 项正确;
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 ”的具体指导下,到 1962 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新汴河工程开始修建于 1966 年,并不是克服国民经济困难的产 物,排除 A 项;
“彻底解决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问题 ”的说法不准确,夸大了新汴河工程的作用,排除 C 项;
新汴河减轻了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威胁,改变了洪涝长期制约农业生产的局面。“有效改善皖苏地区国 民经济布局 ”的说法不准确,排除 D 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
16 .(2023 秋•宝安区月考)从 1956 年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农村电话网,到 1960 年 基本实现了电话网在农村地区的广泛覆盖。这项建设的重大意义在于 ( )
A .促进了人民文化的交流
B .提升了当时的国家治理水平
C .推动中国进入信息社会
D .加快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讯的畅通有利于上传下达,指挥调度等,1950 年代后期,中央将电话 网在全国农村基本覆盖,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全国的农村的管控治理能力,B 项正确;
当时的电话网的“广泛覆盖 ”主要是以政府工作、国家治理角度为主,电话终端也大多只是人民公社(相 当于现在的乡镇政府),“人民文化的交流 ”不是主要的,排除 A 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才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推动中国进入
16
信息社会信息社会 ”为时尚早,排除 C 项;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排除 D 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 .(2023秋•顺义区期末)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其中的典型代表有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