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 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 2
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
1 .(2023秋•深圳月考)宋人李觏非常讨厌某位思想家,有人投其所好写了几首诗。其中有云:“乞丐何曾 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必纷纷说魏齐。”李觏“见诗大喜,留连数日所与谈 ”。 据此判断,李觏讨厌的是 ( )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韩非
2 .(2024•丰城市校级开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 鸣 ”的局面,如表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主张。这些主张 ( )
内容
出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大略》
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 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
《慎子•威德》
A .推动了民本思想发展
B .促使封建王权渐趋衰落
C .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D .推动君主专制思想产生
3 .(2024•博爱县校级开学)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凿了白沟、 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在黄淮平原上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先后建立起以 邺城、洛阳为中心的北方漕运体系。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以建业为中心的 南方漕运体系。据此推知,当时 ( )
A .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
B .动荡时局影响经济交流
C .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
D .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
4 .(2024 秋•合川区月考)与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不同的是,法家并不将人性中对利益的追求和利害 的权衡视为恶行并加以禁止。相反,法家思想家们主张顺应人性,通过奖赏来鼓励人们遵守法律,同时 利用刑罚来威慑民众,防止他们违法。在法家看来,刑罚不分贵贱,一律平等,功绩不能抵消罪行。这 表明法家诸子倾向于 ( )
A .建构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
1
B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社会治理兼用法治和德治
D .体现了人本主义哲学观
5 .(2024 秋•冀州区校级月考)《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彊(强)者胜弱,众者暴 寡, 以兵相划(灭),不得休息。”据此可知,《吕氏春秋》提倡 ( )
A .施行君主专制制度 B .国与国间平等相处
C .全面推广郡县制度 D .恢复周天子的权力
6 .(2024 秋•闽侯县校级月考)某中学课题组在研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这些信息 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
政治
商鞅变法
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
A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统一封建国家建立 D .民族关系融合发展
7 .(2024 秋•合川区月考)老子秉持“无为而治 ”的理念,他坚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
正;”与此同时,孟子则主张“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两位思想家都强调统治者应该 ( )
A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B .坚定重农抑商的农业政策
C .严格规范执政方式
D .积极推动政治的统一进程
8 .(2024 春•宁波期中)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 ”(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 静心 ”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 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该故事 ( )
A .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 .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 .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 .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9 .(2024 春•诸暨市校级期末)班固《汉书•刑法志》有言:“及孝文即位……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
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此“言 ”体现“孝文 ”时的治国思想为 ( )
A .法家思想 B .独尊儒术 C .黄老思想 D .程朱理学
10 .(2023秋•溧阳市期末)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
2
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 )
A .经济作物普及 B .海外贸易发展
C .农业结构优化 D .南北经济交流
11 .(2024 秋•重庆月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社会发展的许多方案,下列主张属于法家思想的是 (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 .(2024 秋•桃城区校级月考)春秋时期诸侯间互相兼并,出现了大国“尊天子以令诸侯 ”的情况,各大 诸侯国都想争雄称霸,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是“春秋五霸 ”。这反映出当时 ( )
A .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
B .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
C .贵贱等级界限已被颠覆
D .君臣契约关系基本解体
13 .(2024 秋•桃城区校级月考)下列百家诸子中,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的是 ( )
A .孟子 B .墨子 C .荀子 D .韩非
14 .(2024 秋•九龙坡区校级月考)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各家共同之处是 ( )
A .希望建立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
B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 .阶级关系的变化
D .社会发生大变革
15 .(2024 秋•静海区校级月考)下面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是 ( )
一、战国七雄
二、商鞅变法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四、百家争鸣
A .社会变革 B .战争频繁 C .经济发展 D .思想繁荣
16 .(2024 秋•天心区校级月考)《隋书》卷三载,公元 608 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 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对此,北宋卢襄在《西征记》中评价说:“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 艘,舳舻相衔,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哉!”据此可推知,隋朝大运河的修建
3
( )
A .有效纾解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
B .客观上巩固了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C .有利于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
D .打破了以陆路运输为主的交通格局
17.(2024 秋•静海区校级月考)都江堰灌溉系统利用地势和水势,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 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它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 ” 之作。该工程 ( )
A .是秦国称霸的决定因素
B .加速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C .展示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D .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18 .(2024 秋•中山区校级月考)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 中认为:“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 务为治者也,直(只是)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途)。”据此可 知,六家“ 同归 ”表现为 ( )
A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B .提出政治主张力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C .主张加强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D .对天地万物的本源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19 .(2024 秋•南岗区校级月考)荀子称赞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百吏 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古之吏也。”但他却认为秦国与真正的“王者之功名 ”相比,却“不及远矣 ”。 这反映荀子 ( )
A .厚古薄今的历史观 B .儒法道兼容的思想
C .对儒家理念的坚守 D .对变法图霸的推崇
20 .(2024 秋•中山区校级月考)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 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隋炀 帝的做法 ( )
A . 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
B .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
C .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
D .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4
21 .(2024•望城区校级开学)有学者在评论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认为治乱的根本,应是人克制自私 利己的欲望,并主张人类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的自然状态中去。由于这一理想违背了现实和历史发展规律, 使其天然具有一定的消极性。”由此可知,下列主张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 )
A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D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
22 .(2024•汉川市校级开学)向往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曾做过大 量思想探索。下面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 ( )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
A .以民心的向背为本 B .反对各国攻伐兼并
C .强调树立君主权威 D .提倡顺应自然法则
23 .(2024 秋•临潼区校级月考)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关于穿衣问题,展开了讨论,甲:穿衣要根据身 份地位,不同身份地位选择穿不同等级的衣服;乙:穿衣要根据四季变化,合乎大自然的规律;丙同学: 不用麻烦,根据上面规定进行穿衣就可以了;丁: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可。下列对 应正确的是 ( )
A . 甲——儒家 乙——道家 丙——法家 丁——墨家
B . 甲——墨家 乙——法家 丙——道家 丁——儒家
C . 甲——道家 乙——墨家 丙——儒家 丁——法家
D . 甲——法家 乙——儒家 丙——墨家 丁——道家
24 .(2024 秋•杭州月考)下列描述语句与水利工程对应正确的是 ( )
A .芍陂——“湘漓水荡荡,秦汉风偏偏 ”
B .郑国渠——“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 ”
C .都江堰——“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
D .大运河——“ 自是天下利于运输 ”
二.材料题(共 3 小题)
25 .(2024•未央区校级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均推崇“勇 ”德,如表是儒法两家关于“勇 ”德的论述:
内容
出处
5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者也。”(要与面临任务知戒备、善谋划并能实现的人共事)
《论语•述而》
“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 ”
《荀子集解》
“‘困而知 ’‘勉而行者 ’也,勇之事也。”
《中庸章句》
“死而不义,非勇也。”“违强陵弱,非勇也 ”
《春秋》
“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 国无敌者必王 ”“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
《商君书锥指》
“法之所加,勇者弗敢争 ”
《韩非子集解》
材料二 西方的“勇 ”德最早表现于《荷马史诗》,它把尚武勇敢看作是最高美德,战场上越勇,获得 的战利品越多,荣誉也就越高,越是受人尊敬。后来,思想家们又不断从哲学层面思考“勇敢 ”。亚里 士多德:“一个勇敢的人,怕他所应该怕的,坚持他所应有的目的,以应有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一 个勇敢的人,要把握有利时机,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而见子行动 ”。斯宾诺莎:“勇敢是一个人被激 动而作同辈的人所不敢作的危险之事的欲望 ”。康德:“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就是勇敢 ”“轻 率的人则是莽撞的,他敢于去冒险是因为他不知道危险 ”。
——摘编自陈娟《论“勇 ”——基于中西方传统德性教育的比较视角》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勇 ”德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法两家 推崇“勇 ”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与西方对“勇 ”德认识的相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勇 ”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26 .(2023 秋•江西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 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 ”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 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 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 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 ”, 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 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
6
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 腕。
- - 《外儒内法》(沈联涛)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27 .(2023 春•汉滨区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 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 孔子《论语》
材料二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 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 - 《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
材料三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 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 律。
- -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
(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7
2025 年高考历史压轴训练 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
1 .(2023秋•深圳月考)宋人李觏非常讨厌某位思想家,有人投其所好写了几首诗。其中有云:“乞丐何曾 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必纷纷说魏齐。”李觏“见诗大喜,留连数日所与谈 ”。 据此判断,李觏讨厌的是 ( )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韩非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乞丐二妻的典故出自《孟子》,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 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第 二天早上起来,妻子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 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 酒醉肉饱的办法。“邻家焉得许多鸡 ”,是《孟子》里的一个典故。孟子讲,有一个人天天到邻居家去偷 鸡,仔细的人就会质疑:邻家哪来的那么多鸡,天天给你偷?真要是有那么多鸡,还会做我们邻家吗? 早就成富人,搬进城市去了。而后两句有人说是讽刺孔子的,也有人说是连孟子和孔子一起讽刺的。其 意思是说周朝天子在位时候既讲忠义,而孔夫子和孟子当时就应该效力周朝匡扶盛世礼乐才是,可他们 都没有,而是四处奔波劳累,投靠其他王室诸侯做官。可见该诗句主要讽刺孟子,B 项正确,排除 A 项;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不符,排除 D 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2024•丰城市校级开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 鸣 ”的局面,如表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主张。这些主张 ( )
内容
出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大略》
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 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
《慎子•威德》
8
A .推动了民本思想发展
B .促使封建王权渐趋衰落
C .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D .推动君主专制思想产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表格中的主张“ 民为贵 ”、“以为民也 ”、“以为天下 ”均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推动了民本思想 的发展,A 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不同程度加强了王权,排除 B 项;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兼并战争,以民为本的思想,有限制君权的倾向,因此既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 也不会推动君主专制思想产生,排除 C 、D 两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3 .(2024•博爱县校级开学)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凿了白沟、 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在黄淮平原上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先后建立起以 邺城、洛阳为中心的北方漕运体系。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以建业为中心的 南方漕运体系。据此推知,当时 ( )
A .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
B .动荡时局影响经济交流
C .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
D .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北方和南方都各自重新建 立了漕运体系,这说明动荡时局影响南北各地的经济交流,B 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排除 A 、C 两项;
单纯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排除 D 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4 .(2024 秋•合川区月考)与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不同的是,法家并不将人性中对利益的追求和利害 的权衡视为恶行并加以禁止。相反,法家思想家们主张顺应人性,通过奖赏来鼓励人们遵守法律,同时 利用刑罚来威慑民众,防止他们违法。在法家看来,刑罚不分贵贱,一律平等,功绩不能抵消罪行。这 表明法家诸子倾向于 ( )
9
A .建构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
B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社会治理兼用法治和德治
D .体现了人本主义哲学观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法家诸子以法令作为衡量人们行动的标准,通过赏赐刺激人们逐利的欲望,以 鼓励的方式诱使其行动纳入律法的轨道,通过刑罚遏制人们的不当得利,以儆戒的方式迫使其行动符合 律法的规定,意在造就令行禁止、整齐一致的社会秩序,A 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加强君主集权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 B 项;
材料仅体现法治的理念,未涉及德治的相关信息,排除 C 项;
以人为本是指重视民生和民意,法家思想是服务于统治阶层富国强兵的需要而实行严刑峻法,顺应人性 并不等于以人为本,排除 D 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学生需掌握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和意义。
5 .(2024 秋•冀州区校级月考)《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彊(强)者胜弱,众者暴 寡, 以兵相划(灭),不得休息。”据此可知,《吕氏春秋》提倡 ( )
A .施行君主专制制度 B .国与国间平等相处
C .全面推广郡县制度 D .恢复周天子的权力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由材料“乱莫大于无天子 ”可知,《吕氏春秋》认为只有树立天子的权威,才能制止“彊(强) 者胜弱,众者暴寡 ”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编著的,其 主旨应为确立君主专制制度,A 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国内需要天子维持秩序,而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排除 B 项;
题干中没有涉及郡县制度相关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天子对维持秩序的重要性,排除 C 项;
题干只是强调需要天子维持秩序,并没有特指要恢复周天子的权力,排除 D 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 .(2024 秋•闽侯县校级月考)某中学课题组在研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这些信息 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
政治
商鞅变法
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10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
A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统一封建国家建立 D .民族关系融合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据本题材料“商鞅变法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和“百家争鸣 ”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处于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 的时代,A 项正确;
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 B 项;
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兼并战争不断,直到秦朝才完成统一,排除 C 项;
材料没有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信息,排除 D 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 .(2024 秋•合川区月考)老子秉持“无为而治 ”的理念,他坚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
正;”与此同时,孟子则主张“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两位思想家都强调统治者应该 ( )
A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B .坚定重农抑商的农业政策
C .严格规范执政方式
D .积极推动政治的统一进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据题干“老子秉持‘无为而治 ’的理念,他坚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与此同时,孟子则主张‘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和孟子都隐含了对统治 者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老子强调统治者应顺应自然、不妄为,这要求统治者具备高度的道德自觉和修 养,而孟子更是直接要求国君具备仁爱之心,A 项正确;
重农抑商是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 B 项;
题干中未明确提及对执政方式的严格规范,老子更偏向于一种哲学理念,而非具体的执政方式,孟子更 侧重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排除 C 项;
积极推动政治的统一进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8 .(2024 春•宁波期中)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 ”(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 静心 ”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
11
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该故事 ( )
A .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 .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 .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 .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庄子》,制鐻过程体现出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C 项正确;
先秦时期,佛教并未传入中国,排除 A 项;
材料并未体现尊法观念,排除 B 项;
材料强调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的人本观念无关,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学生需掌握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和意义。
9 .(2024 春•诸暨市校级期末)班固《汉书•刑法志》有言:“及孝文即位……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
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此“言 ”体现“孝文 ”时的治国思想为 ( )
A .法家思想 B .独尊儒术 C .黄老思想 D .程朱理学
【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及孝文即位……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 俗易 ”和所学可知,汉朝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尤其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纳的黄老的无为而治思 想,用来休养生息,C 项正确;
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排除 A 项;
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排除 C 项;
程朱理学是在宋朝以后,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0 .(2023秋•溧阳市期末)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 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 )
A .经济作物普及 B .海外贸易发展
C .农业结构优化 D .南北经济交流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12
【解答】根据“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 ”可知,大运 河促进了南北方之间橘子和梨的运输与贸易,说明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D 项正确;
材料反映南北商品交流,无法体现经济作物种植是否普及,排除 A 项;
大运河促进国内商品贸易发展,并非海外贸易,排除 B 项;
材料反映南北商品交流,无法体现农业结构优化,排除 C 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 问题的能力。
11 .(2024 秋•重庆月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社会发展的许多方案,下列主张属于法家思想的是 (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法家,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法家主张法治,“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 ” 属于法家思想,C 项正确;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排除 A 项;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孟子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排除 B 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属于道家思想,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法家,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2 .(2024 秋•桃城区校级月考)春秋时期诸侯间互相兼并,出现了大国“尊天子以令诸侯 ”的情况,各大 诸侯国都想争雄称霸,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是“春秋五霸 ”。这反映出当时 ( )
A .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
B .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
C .贵贱等级界限已被颠覆
D .君臣契约关系基本解体
【分析】本题考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 ”,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尊天子以令诸侯 ”“各大衰微,各大诸侯国都想争雄称霸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春秋 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B 项正确;
1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 项都太绝对,排除 ACD 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 ”,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 答能力。
13 .(2024 秋•桃城区校级月考)下列百家诸子中,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的是 ( )
A .孟子 B .墨子 C .荀子 D .韩非
【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C 项正确;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排除 A 项;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 B 项;
韩非主张法治,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4 .(2024 秋•九龙坡区校级月考)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各家共同之处是 ( )
A .希望建立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
B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 .阶级关系的变化
D .社会发生大变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 百家争鸣 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诸子百家的具体主张不同,但其观点都体现了对理想社会的设想,A 项正确;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主要是法家,这不是各家共同主张,排除 B 项;
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发生大变革是百家争鸣的背景,而非各家共同之处,排除 C 项、D 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2024 秋•静海区校级月考)下面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是 ( )
一、战国七雄
二、商鞅变法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四、百家争鸣
14
A .社会变革 B .战争频繁 C .经济发展 D .思想繁荣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解题关键信息是“商鞅变法 ”等。
【解答】A.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频繁,出现 了战国七雄;同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统治秩序,如秦国出现了商鞅变法。经济 上,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等。思想文化上,出 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而,这一时期的主题是社会变革,正确;
B.“战争频繁 ”只符合战国七雄,排除;
C.“经济发展 ”不符合战国七雄与百家争鸣,排除;
D.“思想繁荣 ”只与百家争鸣有关,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战国七雄,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6 .(2024 秋•天心区校级月考)《隋书》卷三载,公元 608 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 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对此,北宋卢襄在《西征记》中评价说:“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 艘,舳舻相衔,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哉!”据此可推知,隋朝大运河的修建 ( )
A .有效纾解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
B .客观上巩固了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C .有利于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
D .打破了以陆路运输为主的交通格局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 予以作答。
【解答】据材料“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及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沟通南北,据材料 “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街,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哉 ”可 知,大运河交通繁忙,综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修建推动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C 项 正确;
材料只涉及南北经济交流增强,不能反映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是否得到缓解,排除 A 项; 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加重了社会矛盾,并没有巩固隋朝的统治,排除 B 项;
材料是反映了运河交通的发展,但不能得知其与陆路交通的对比情况,排除 D 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 力,难度中等。
15
17.(2024 秋•静海区校级月考)都江堰灌溉系统利用地势和水势,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 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它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 ” 之作。该工程 ( )
A .是秦国称霸的决定因素
B .加速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C .展示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D .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据材料“都江堰灌溉系统利用地势和水势,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 ”“是尊重 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 ’之作 ”,说明都江堰工程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D 项正确;材料强调都江堰科学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体现古代人民智慧,而不是强调对秦 国称霸的作用,排除 A 项;
材料只提到都江堰一个水利工程,未涉及经济文化交流,排除 B 项;
都江堰的修建晚于商鞅变法,排除 C 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中等。
18 .(2024 秋•中山区校级月考)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 中认为:“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 务为治者也,直(只是)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途)。”据此可 知,六家“ 同归 ”表现为 ( )
A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B .提出政治主张力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C .主张加强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D .对天地万物的本源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