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教学目标:
1. 回忆熟悉课文内容
2. 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
教学内容:
一、通假字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应〕
3. 秦伯说〔同"悦”〕
4.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 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 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 既东封*〔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 且贰于楚也
4. 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 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 共其乏困〔乏用一缺少的东西〕
7. 与*人盟〔盟一订〔建〕立同盟〕
8.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假设:
假设舍*以为东道主〔假设〕
山有小,仿佛假设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假设毒之乎?"〔你〕
望洋向假设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假设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遥远的地方〔"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
z.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容许,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才目许(赞同〕
〔约数〕
潭中鱼可百许头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敢以烦执事
③ 越国以鄙远
④ 焉用亡*以陪邻?
⑤ 假设舍*以为东道主
2、而
① 今急而求子
② 夜缱而出
③ 假设亡*而有利于君
④ 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② 焉用亡*以陪邻?
③ 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⑤ 永之人争奔波焉
4、之
(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表顺承,连词)
(表顺承,连词)
(把,介词)
(才,连词,表顺承)
(表修饰,连词)
(表顺承,连词)
(表转折,连词)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疑问副词,怎么能)
(兼词,于何)
(兼词,于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 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才目当于"还是")
z.
6. 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六、特殊句式
1. 〔介词构造后置〕
A. 以其无礼于晋
B. 假设亡*而有益于君
C. 佚之狐言于*伯
2. (省略句)
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 〔晋惠公〕许君焦、瑕
C. 敢以〔之〕烦执事
D. 夜缱〔烛之武〕而出
E.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M 快乐。
2.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 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 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
7. 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 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 进兵北略地
2.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 函封之
4.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 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 皆白衣冠以送之
3. 乃朝服,设九宾
z.
使动用法
1. 使使以闻大王
2. 使毕使于前
3. 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 太子迟之
2. 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 欲与(之)俱
3. 见燕使者〔于〕**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 常痛于骨髓
2. 给贡职如郡县
3. 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
六、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翻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确实,确实
z.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7. 而
因而,表因果
却,表转折
就,或不译,表承接
才目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七、固定用法
,意为:有用来 的方法)
1.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
2. 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则"〕
3. 荆轲有所待〔有……的〕
4.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方法)
6. 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二、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时古:靖山以东地区今:**省
将军战**,臣战**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省、**省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彳艮、甚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
z.
1. 军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 击
忽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才目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
毋内诸候:,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才目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3. 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
4. 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抱歉,谢罪。
乃令*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5. 意
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6. 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7. 举
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8. 胜
沛公不胜: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z.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
9. 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动词,争斗。
10. 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
四、古今异义
1. 古:指靖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边的一个省。
2.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部的一个省。
4.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部的一个省。
5. 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6. 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 原义军队,此处义为 军队驻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
沛公欲王关中 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
不可不语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
吾得兄事之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
道芷阳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
籍吏民,封府库 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
*曾数目项王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办B.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儿*开翅膀那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0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良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
。.形容词作名词
z.
君安与项伯有故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
E.使动、意动句
先破秦入**者王之以〔之〕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百余骑〕跟从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使〔他〕停顿下来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使〔关中〕被攻破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 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构造后置)
长于臣〔介词构造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构造后置)
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3. 被动句
假设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4. 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六、固定构造
1.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 ,"没有被,没
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3.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七、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八、古代文化常识
z.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才目反,本文即如此。古代”座次”问题:
1.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5.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良)
必修二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
虽趣舍万殊〔趋:趋向,取向〕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
〔2〕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贤才)
不知老之将至:〔老:老年〕
少长成集〔少长意为”少者、老者"〕
况修短随化〔修、短:寿命长;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大:大事)
〔3〕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
〔4〕数词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 看作一样〕
3、一词多义
修
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
茂林修竹(形容词,高)
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之
仰观宇宙之大〔助词,的〕
不知老之将至〔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及其所之即倦〔V.向往,追求〕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一,
一觞一咏〔一边〕
假设合一契〔数词,一个〕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视为同等〕
其致一也〔一样〕
z.
夫 夫人之才目与〔句首发语词〕
悲夫〔语气助词〕二、虚词
1. 以
⑴介词,把。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介词,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连词,用来。亦足以畅叙幽情
2. 于
⑴ 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当其欣于所遇
(3)介词,对或在。暂得于己
(4)介词,到。终期于尽
3. 为
⑴动词,作为,当作。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动词,成为。已为陈迹
4. 之
⑴ 构造助词,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仰观宇宙之大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
(4)动词,到,往。及其所之既倦
(5)代词,它。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 所
构成所字构造,才目当于名词短语。或因寄所托/当其欣于所遇/及其所之既倦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⑴死生亦大矣(直接表示判断)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为",表示判断)
(3)齐彭殇为妄作(动词"为",表示判断)
2. 省略句
⑴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列坐(于)其次(省略介词"于")
(3)悟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3. 倒装句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介宾短语后置)
〔2〕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定语后置)
〔3〕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定语后置〕
〔4〕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要词释义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疏导、引来〕
悟言一室之内〔悟言:晤言,〕
虽趣舍万殊〔趣:趋向,取向〕
终期于尽〔期:至,及〕
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
是日也〔是:指代词"这"〕
茂林修竹〔修:长〕
z.
〔信:指确定〕
〔向:指过去〕
〔次:指旁边〕
〔及:指等到〕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信可乐也向之所欢列坐其次及其所之”赤壁赋”苏轼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才目缪(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
〔4〕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
2、古今异义词
⑴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⑵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凌:古:超越
今:欺凌〕
〔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内心所思慕的人 今:美貌的人〕
〔5〕况吾与子渔才蕉于江渚之上〔古: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今:儿子〕
3、词类活用⑴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
① 歌窈窕之章〔唱歌〕
②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③ 下江陵(攻占)
④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婺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4、一词多义
②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
如诉如泣〔副词,像〕
〔4〕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
不知东方之既白〔发白
往〕
① 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adj〕
,即天亮了〕
介词〕〔6〕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ady〕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v〕
〔3〕虚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盈虚者如彼〔指月缺〕
〔5〕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连词〕
z.
〔7〕然 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8〕歌 歌窈窕之章〔唱,v〕
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歌曰〔歌词,n〕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n〕
二、虚词
1. 而
⑴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⑵ 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
(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 之
(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⑵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 于
(1)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
(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 乎
⑴ 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
(2)介词,在:才目与枕藉乎舟中
(3)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三、句式
1. 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 疑问句
⑴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⑵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 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⑵(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婺妇(省略"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 倒装句
① 状语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构造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构造后置)
② 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z.
③ 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④ 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5. 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一、文言实词
1. 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古今异义词
①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词。〕
②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不一般;今:彳艮,十分。〕
③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才目之:〔古:到;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④ 于是余有叹焉:〔古:"于",介词,译为"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今:合用为连词。〕
〔5〕而卒葬之:〔古:终于。今:士兵〕
3、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2〕名词做动词
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3〕动词做名词
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4〕形容词做名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5〕形容词做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4、一词多义
①”道"
有碑仆道
名词,
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
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
主*
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
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
方法
z.
② 实词”盖”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补充〕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况*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③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
④ 实词”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⑸观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不在也 〔故观察〕而世之奇观、瑰怪、非常之观〔n.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6〕得
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心的、收获〕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1、虚词"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良乃人,具告沛公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2、"其"
①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则或咎其欲出者。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补充〕②用作副词
I加强祈使语气,才目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n加强揣测语气,才目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国加强反问语气,才目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可怪也与?
〔补充〕③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
动词,超过,胜过
名词,文字
名词,纹理名词,文章动词,掩饰
代词,如此,这样形容词,对、正确形容词词尾,"连词,表转折,
•…的样子"但、但是
二、虚词
副词,
副词,
副词,
副词,
表示判断,竟,竟然,于是才
可译为"是""就是"居然
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第三人称代词,它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z.
三、句式
〔一〕固定句式
1、 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
2、 何可胜道也哉!〔何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
〔二〕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①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天地……":"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
②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三〕省略句、判断句
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略宾语〕
2.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宾语〕
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必修3文言文知识梳理•解析版
一、”寡人之于国也”
A. 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寡人之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2. 河〔黄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移其民于〔到〕河东。
3. 河东凶亦然〔也是这样〕。
・ ・
4. 无如〔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
・ ・
5. 寡人之〔构造助词,的〕民不加〔更〕多,何也?"
6. 王好战,请〔请允许我〕以〔介词,用〕战喻。
7. 填然鼓之〔助词,不译〕,兵〔兵器〕刃既〔已经〕接〔接触〕,弃〔抛弃〕甲曳〔拖
・ ・ ・ ・ ・ ・
着〕兵而走〔跑,逃跑〕。
8. 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比〕邻国也。
9. 不违〔违背,违反,耽误〕农时,谷不可胜〔尽〕食也。
10. 数〔密〕罟〔网〕不入洿〔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11. 斧斤以〔介词,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2. 五亩之宅,树〔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
13. 王无罪〔归咎,归罪〕岁〔年成〕,斯〔则,则〕天下之民至焉。"
B. 翻译以下句子。
1.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考察邻国的治理,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2.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借自己只跑了五
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3.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z.
4.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诸侯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翻开粮仓,赈济百姓。
5.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6.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亲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7.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从未有过。
二、"劝学"
A. 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学不可以已〔停顿〕。
.
2. 青,取之于〔介词,从〕蓝,而青于〔介词,比〕蓝;冰,水为〔动词,凝结,冻
・ ・ ・
结〕之,而寒于水。
3. 木直中〔动词,符合,符合〕绳〔木工用的墨斗线〕,磐〔通小柔",使弯曲〕以为
〔把……做成〕轮,其曲〔弯曲的弧度〕中规〔圆规〕。
4. 虽有〔通”又"〕槁〔枯〕暴〔晒〕,不复挺者,«之然也。
・ ・ ・
5. 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
6. 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
7. 吾尝跂〔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见得广〕也。
8. 假〔借助〕舆〔车〕马者,非利〔使快〕足也,而致千里。
9. 积土成山,风雨兴〔动词,起〕焉〔兼词,于此,从这里,在这里〕。
10. 积善成德,而神明〔指人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备焉。
・ ・ ・ ・
11. 故不积跬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至千里。
・ ・
12. 锲〔刻〕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13.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寄身、托身〕者。
・ ・
B. 翻译以下句子。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3.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骏马跳跃一次,也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顿。
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z.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三、”过秦论”
A. 解释加点的词语。
1. 有席〔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名作状,像包裹一样〕举宇内、囊〔名
・・・
作状,像袋子一样〕括四海之意。
2. 〔对内〕立法度〔规章、制度〕,务〔从事,致力〕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
〔使争斗〕诸侯。
3. 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策略〕,南〔向南〕取**,西举〔攻取〕巴蜀,
・ ・ ・ ・ ・
东割膏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
4. 尊贤〔有道德,有能力的人〕而重士,约〔结〕从离〔使离散〕衡。
5. 廉颇、赵奢之伦〔这一类人〕制〔统领、统率〕其兵〔军队〕。
・ ・ ・ ・
6. 百万之师,叩〔击〕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迎接〕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
・ ・ ・ ・
虑而徘徊不敢前进〕而不敢进。
7. 秦无亡矢遗〔丧失〕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8. 秦有余力而制〔控制并利用〕其弊〔弱点、毛病〕,追亡〔逃亡的人〕逐北〔溃败〔的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使……漂浮〕橹〔盾牌〕。
・ ・
9. 因〔趁着〕利乘〔趁着〕便,宰割天下,分裂〔划分〕山河。
10. 孕〔到〕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功业〕,振〔举起〕长策〔马鞭子〕而御〔驾驭、统治〕宇内,吞二周而亡〔使……灭亡〕诸侯。
11.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把……作为〕、象郡。
・ ・
12. 隳〔毁坏〕名城〔高大的城墙〕,杀豪杰,收天下之兵〔兵器〕,聚之**,销〔销毁〕锋〔兵刃〕镝〔箭头〕。
13. 金城〔巩固的城池〕千里,子孙帝王〔称帝称王〕万世之业也。
14. 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 ・
15. 蹑足〔插足,参加,置身于……〕行伍之间,而倔起〔突然兴起〕阡陌之中。
・ ・ ・ ・
16. 〔靖山以东,指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7. 且夫天下非小弱〔变小,变弱〕也。
・ ・
18. 行军用兵之道〔方法〕,非及〔赶得上〕向时〔先前〕之士也。
19. 试使**之国与陈涉度〔量、计算〕〕长絜〔衡量〕大。
20. 致万乘〔一车四马为一乘〕之势〔势力〕,・〔使……排序〕八州而朝〔使……朝见〕同列,百有余年矣。
B. 翻译以下句子。
1.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才目与为一。
译: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
纵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z.
2.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译: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3.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
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才艮仇。
4.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燃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
5.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译:这样以后据守华山作为帝都东城,以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
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巩固〔的防御工事〕。
6. 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
器,盘问过往行人。
7.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可是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下层百姓,〔又
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8.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
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9.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才目反,何也?
译:可是成功、失败大不一样,取得的功业也完全相反,为什么呢?
10.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一个平民发动起义就使秦朝灭亡了,〔连皇帝〕自身〔也〕死在别人手里,被
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不同了。
四、"师说”
z.
A. 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
2. 吾师道也,夫庸〔岂,哪〕知〔了解、知道〕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古之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
4. 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 是故圣益〔更加,越发〕圣,愚益愚。
6. 于其身〔自己〕也,则耻〔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
7. 士大夫之族〔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