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面镜透镜几何成像图(全面版)资料
面镜成像的几何作图原则
一、凹面镜成像图
(一)凹面镜的反射与成像
凹面镜的反射面呈球形的凹面,也叫凹面反光镜。镜面上的中点为镜的顶点(A),镜面的球心为曲率中心(O),球面的半径为曲率半径(AO)。自顶点至曲率中心的连线叫做主轴(AO)。
平行光线射至凹面镜上,反射的光线都集合在凹面镜镜面前的主轴上的某一点,这就是焦点(F),或称主焦点。此主焦点至顶点的距离即为主焦距(f),主集距(f)=1/2曲率半径。如果将凹面镜的镜面向着太阳,太阳光顺着主轴方向照射至镜面上,经过反射,光线可会聚于焦点(F)上,将火柴头放置于该焦点上,可引起火柴燃烧。所以说,凹面反光镜具有聚光的作用(图9)。
凹面镜的成像可通过几何作图的方法求得,作图的原则为:
·从物体的某一点作一与主轴平行的直线为入射光线,入射光线到达球面镜镜面时,发生反射,反射后的方向相反的直线为反射光线,此反射光线必然通过主焦点。
·从物体的同一点通过镜面的曲率中心的连线为副轴,此副轴与上述通过主焦点的反射光线发生相交的点好为物体在该点成像之处。
如果上述所作的两条直线不能相交于一点,可将所作的两条直线向镜面的后面延长,使两线发生相交,此交点即为成像处。
物体与主焦点相对的位置不同,所形成的像的大小、虚实和位置也不同。
1、当物体(AB)位于主焦点(F)以内,即主焦点与凹面镜镜面顶点之间时,所形成的像为放大的、正的虚像(ab),见图10. (物在焦点内,在镜后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当物体(AB)位于主焦点(F)与凹面镜的曲率中心(O)之间时,所形成的像为放大的、倒置的实像(ab),见图11. (物在焦点与曲率中心间,在球心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物体(AB)位于凹面镜的曲率中心(O)外时,所形成的像为缩小的、倒置的实像(ab))(物在曲率中心外,在球心与焦点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当物体位于无限远处,也就是说入射光线为平行光,所有的反射光线全部都会集于主焦点(F)上 ,形成一点状实像,见图12.
5、当物体(AB)恰好位于主焦点(F)处,所有的反射光线都成为平行方向的光线,互不相交,不能形成物像(图13)。
6、当物体(AB)恰好位于曲率中心(O)时,所形成的像为等大的、倒置的实像(ab))(物在曲率中心时,在球心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二)凸面镜的反射与成像
凸面镜成像,属于光学规律。平行光线投射到凸面镜上,反射的光线将成为散开光线,如果顺着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延伸到凸面镜镜面的后面,可会聚并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凸面镜的主焦点(F),属虚性焦点。
从物体的某一点(A)作一与主光轴平行的直线为入射光线,入射光线到达球面镜镜面时,发生反射,反射后的方向相反的直线为反射光线,此反射光线必然通过主焦点(F)。从物体的同一点(A)通过镜面的曲率中心(C)的连线为副轴,此副轴与上述通过主焦点的反射光线发生相交的点(A′),即为该物体成像之处。
凸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二、透镜成像图
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一)凸透镜的折射与成像
凸透镜有三个主要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2.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汇聚在焦点上;3.从焦点出发(或经过焦点)的光经过透镜之后,光线与主光轴平行。
1.u>2f,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 简记为:外中倒小实(或物远像近像变小)
2.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可用来测量凸透镜焦距 简记为:两两倒等实
3.2f>u>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放映机,幻灯机,投影机 简记为:中外倒大实(或物近像远像变大)
4.u=f 不成像 平行光源: 探照灯 简记为:点上不成像
5.u<f正立放大的虚像 无 虚像在物体同侧 放大镜 简记为:点内正大虚
注:u大于2f 简称为远——离凸透镜远一些; u小于2f且大于f 简称为近——离凸透镜近一些
凸透镜用途:1、望远镜、显微镜的目镜:是依据u<f成正立、同侧、放大、虚像。
2、望远镜的物镜:是依据凸透镜在u>2f时成异侧、倒立、缩小、实像制成的。(原因是为了扩大视角)
3、显微镜的物镜:是依据凸透镜在f<u>2f时成异侧、倒立、放大、实像制成的。
4、远视镜:
显微镜主要部分是两个凸透镜,一个是焦距很小的物镜,一个是焦距长一些的目镜.两个凸镜的放置特点是使两次都成放大的像,以便增大视角.说目镜的焦距较长是相对于物镜而言的.显微镜镜物镜和目镜的特点时说: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较长.显微镜放大倍数味物镜倍数乘以目镜倍数(看到的是倒立的像)
望远镜的角放大率与物镜和目镜的焦距之比成正比,因此望远镜的光学结构特点是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如果是最简单的模型两块凸透镜组成无焦系统的那种,必然是倒立的。但是通常用的望远镜中加了倒像的光学系统,所以是正立的。倒立的望远镜也是有的,比如天文望远镜,那个正立倒立无所谓了,加了倒像系统反而会引入新的像差)
(二)凹透镜的折射与成像
凹透镜的三个主要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2.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之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焦点上;3.从焦点出发(或经过焦点)的光经过透镜之后,光线与主光轴平行。
1、当物体为实物时,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
由于光线射入凹透镜时会发生折射,又因为虚线过焦点的光线(两线在同一直线上,由于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由平行光线穿过凹透镜折射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得的一个点,所以可逆推得虚线过虚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会变成平行光),所以折射的光线成平行光线。
2、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一倍焦距(指绝对值)时,成像于无穷远; (u=f)
3、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一倍焦距以外两倍焦距以内(均指绝对值)时,成倒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f<u<2f)
4、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两倍焦距(指绝对值)时,成与物体同样大小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u=2f)
5、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两倍焦距以外(指绝对值)时,成倒立、缩小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u>2f)
凹透镜用途:近视镜
学案二十第五章 透镜及其 应用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
班级:___ ___姓名:____ __小组编号:_____ _
1、学学习习目目的的::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第一条规律,认识照相机的原理及调节;
2、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第二条规律,认识幻灯机的原理及调节;
3、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第三条规律,认识放大镜的原理及调节。
预预习习自自测测::
学学习习过过程程::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第94面、95面、96面,完成下列填空:
(1)凸透镜第一条成像规律是 ;照相机成的像的特征是 。 ●小组讨论
用老式照相机给小组同学照相,当发现有一个同学没有进入镜头时,照相机是远离小组同学还是靠近小组同学,照相机的镜头是往后缩还是往前伸?这种成像调节的原理是什么?
实像.物距的共同点是 像距的共同点是
,说明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是: . ●跟踪练习
1.(2021荷泽)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从高空向地面照相,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 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 ( )
A. 大于100 mm B. 等于50 mm
C.小于50 mm D. 介于50 mm和100 mm之间
2.(2021山东威海)图甲是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摄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相似。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拍摄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所成的像变小,与此对应的像距将变 。
学案二十第五章 透镜及其 应用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2)凸透镜第二条成像规律是 ;投影仪成的像的特征是 。 ●小组讨论
在投影仪上放上投影片使其成像在白色墙壁上,尝试使白色墙壁上的像变大,则投影片离镜头的距离是变大还是变小?整个投影仪是远离白色墙壁还是靠近白色墙壁?这种成像调节的原理是什么?
●跟踪练习
3.(2021山东济宁)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图5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A)
A.幻灯机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潜望镜
4.(2021广东)如图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 (填
“等大”、“缩小”或“放大”)、 (填“正立”、“倒立”)的实像,平 面镜的作用是 。如果图中h=40 cm,则凸透镜焦距不可能小于
cm.
图7
(3)凸透镜第三条成像规律是 放大镜成的像的特征是 。 ●小组讨论
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在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前提条件下,放大镜是离书本近些所观察的虚像大还是放大镜离书本远些所观察的虚像大?这种成像调节的原理是什么?
●跟踪练习
5.(2021南京)如图所示,用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21年南京青奥
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C )
A.大于10cm小于20cm B.等于20cm
C.小于10cm D.大予20cm
6.(2021湖南岳阳)如图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得现象,下列哪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C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近视眼镜
试题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评分卡
学校 年 班 姓名 学籍号
操作内容
评分要点说明
得分
组装器材
(3分)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1分)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分)
实验探究
(14分)
(2)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物距大于2倍焦距(2分),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2分),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在一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2分),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2分)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
(4)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小于焦距(2分)。在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2分)是虚像还是实像?答: 。(2分)观察像的大小和正倒。
记录数据
(4分)
(5)把数据填表(4分)
物距(cm)
像距(cm)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分析论证
(3分)
(6)凸透镜在 成实像;在 虚像。
(7)凸透镜在 成放大的像;在 成缩小的像。
(8)物体靠近透镜,像 透镜(靠近或远离),像 (变大或变小)
整理器材
(1分)
将蜡烛熄灭,将器材整理好。
总分:
监考教师(签字):
试题二: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评分卡
学校 年 班 姓名 学籍号
操作内容
评分要点说明
得分
连接电路
(4分)
(1)开关断开(1分)组成并联电路(3分)
测并联电路干路中的总电流(7分)
(2)电流表串联在干路中(3分)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1分)量程选择恰当(1分)
(3)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读数并记录数据(2分)
(4)记录数据后,及时断开开关(1分)
分别测支路L1和L2的电流(7分)
(5)电流表分别与灯泡L1和L2串联(2分),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1分),量程选择恰当(1分)
(6)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读数并记录数据(2分)
(7)记录数据后,及时断开开关(1分)
实验结论
(5分)
(8)正确记录数据(3分),写出实验结论(2分)
I(A)
I1(A)
I2(A)
结论: 。
整理器材
(2分)
(9)先拆去电源,依次整理器材,摆放有序
总分:
监考教师(签字):
试题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评分卡
学校 年 班 姓名 学籍号
操作内容
评分要点说明
得分
连电路
(10分)
(1) 开关断开(1分)
(2) 滑动变阻器放在阻值最大处(1分)
(3) 电压表与灯泡并联,电流表与灯泡串联(2分)
(4)电压表与电流表的接线柱正确(2分),量程选择正确(2分)
测小灯泡电阻(3分)
(5)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1分),移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压测出几组数据,并填入表格中。(2分)
记录数据
(10分)
(6)正确记录表格数据及现象(9分),及时断开开关(1分)
电压(V)
电流(A)
电功率(w)
灯泡发光情况
高于额定电压
等于额定电压
小于额定电压
(7)正确计算电功率值(3分)
整理器材
(1分)
(8)先拆去电源,依次整理,摆放有序
总分:
监考教师(签字):
试题四: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的密度
学校 年 班 姓名 学籍号
操作内容
评分要点说明
得分
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质量和体积
(19分)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1分)
(2)调整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分)
(3)在左盘放上准备称量的烧杯和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1分),向右盘用镊子尝试加砝码,应先加质量大的砝码(2分)
(4)调节游码,使横梁重新平衡(2分)
(5)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是 g(2分)
(6)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1分)
(7)向量筒中倒出适量的盐水,读出此时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V1= cm3(2分),读数时,视线要与水的凹面相平(2分)
(8)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是 g(2分)
(9)被测盐水的质量是 g(2分)
计算盐水密度(4分)
(10)公式正确(2分),计算结果正确(1分),单位正确(1分)
整理器材
(2分)
(11)整理器材,摆放有序,用抹布将桌上的水擦干
总分:
监考教师(签字):
试题五: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校 年 班 姓名 学籍号
操作内容
评分要点说明
得分
摩擦力跟压力关系
(13分)
(1)在水平面上放一块平板(1分)
(2)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2分)
(3)测出木板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f= N(2分)
(4)在木块放一重物(2分)
(5)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2分)
(6)测出木块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f= N(2分)
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 有关。(2分)
摩擦力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关系(8分)
(7)把毛巾铺在长木板上(2分)
(8)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铺着毛巾的木板上滑动(2分)
(9)测出此时木块与铺着毛巾的木板间的摩擦力f= N(2分)
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 有关。(2分)
结论(2分)
(10) 越大, 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分)
整理器材(2分)
整理器材,摆放有序。
总分:
监考教师(签字):
试题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校 年 班 姓名 学籍号
操作内容
评分要点说明
得分
实验步骤
(7分)
(1)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平衡。(2分)
(2)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2分)
(3)把支点右边的钩码重量当作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重量当作阻力;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和阻力臂;(3分)
记录表格(12分)
(4)正确记录数据(12分)
试验次数
动力(N)
动力臂(N)
阻力(N)
阻力臂(N)
1
2
3
分析论证(4分)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整理器材(2分)
将钩码放回钩码盒,摆放有序
总分:
监考教师(签字):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案
年 级: 八 年 级 学 科: 物 理 课 型: 新 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研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1.体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习运用具体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学情分析:学生对凸透镜的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学生理解成像的规律会有一定困难,可通过探究加深认识
教法学法:多媒体技术、问题—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刻度尺)和火柴
课前预习导学:
1.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 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 )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
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 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
2.通过实验发现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可以成倒立的像,也可以成正立的像。我们可以看到,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取决于物距和凸透镜的____________关系。
3.当物距___________ 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的像是___________实像;当物距___________焦距时,成虚像,并且虚像的尺寸___________。
课内学习研讨:
一、引入:利用凸透镜分别对着远处和近处的物体看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二、提出问题: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猜想: A、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B、与焦距的大小有关;
C、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D、像的正倒可能与物体是否在凸透镜同侧有关。
四、设计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2.凸透镜的焦距;
3.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白色塑料光屏、光具座和火柴。
五、实验探究:介绍方法与步骤
(1)将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例如u=4f…u=3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例如u=1.8f…u=1.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例如u=0.8f…u=0.3f…。若在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则用眼睛透过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并记录像的正倒、大小。
友情提示
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光屏上得不到的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显示在光屏上。
3、怎样找实像:当成实像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4、怎样找虚像:透过凸透镜用眼睛观察物体所成的像。
5、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介绍实验器材(配合实验器材)
凸透镜焦距f=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凸透镜的焦距f=
物距u
像距v
像 的 特 征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位置
变化规律
u>2f
u=2f
f<u<2f
u=f
u<f
六、分析论证:
学生讨论分析数据的特点并得出结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 的 的 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成 的 的 实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 的 的 像。
七、巧记忆
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
分界点:一倍焦距 分虚实,二倍焦距 分大小;
实像的位置:物在外(二倍焦距以外)、像在间(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物在间、像在外。
实像的变化:物近像远像变大。
课堂巩固练习
1、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寻那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位于凸透镜前15cm处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
2、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30 cm B、15 cm C、10 cm D、5 cm
3、小明同学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用书本挡住了部分凸透镜,你认为此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一半呢还是完整的?你准备如何验证你的想法呢?
4.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透镜的焦距f( )
A.10 cm<f<20 cm B.f>10 cm C.f<10 cm D.f>20 cm
5.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俗称“猫眼”)。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和凹透镜 D.玻璃砖
6.(2021天津模拟)如图3-3-1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8 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12 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7.(2021江苏连云港模拟)如图3-3-2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 图3-3-1
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 cm处,则( )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图3-3-2
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8.(2021江苏徐州课改区模拟)如图3-3-3所示,是赵强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还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_____。调整后烛焰能在光屏上成____________立的实像,若想使像变大,应将蜡烛向____________移。
课 课后深化拓展: 图3-3-3.
1.(2021河南模拟)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缩小的像,当烛焰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___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透镜的距离应____________透镜的焦距。
2、(2021江苏宿迁模拟)一束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3-3-4(a)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大小约为__________ cm;若将一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2 cm处,如图3-3-4(b),则透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3.有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将物体从离凸透镜30 cm处沿主光轴移到距透镜20 cm处,这个过程中所成的像( )
A.始终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B.始终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图3-3-4
C.离透镜越来越远,像变大 D.离透镜越来越近,像变小
4.(2021山东滨州模拟)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3-3-5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图3-3-5
B.烛焰位于b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C.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5.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 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 cm处成一清晰像,则此透镜的焦距 ( )
A.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小于9 cm
C.一定在10 cm到8 cm之间 D.一定在9 cm到10 cm之间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烛焰离透镜12 cm时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7 cm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下列的哪个值( )
A.8 cm B.10 cm C.11 cm D.14 cm
6.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 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到物距为15 cm时,它的像一定是( )
A.放大的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虚像
7.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逐渐向凸透镜靠拢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将(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8.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的主光轴上,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该物体的明亮、清晰的实像,当用不透光的物体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后,物体此时在光屏上形成的像是( )
A.只有上半部分,亮度不变 B.只有下半部分,亮度不变
C.与原来相同,亮度不变 D.与原来相同,亮度变暗
9.(2021江苏南通模拟)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所成像的性质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10.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沿主光轴方向平 图3-3-6
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棒AB,如图3-3-6所示,则形成的像A′B′为( )
A.比实物短,且B′端比A′端粗
B.比实物短,且A′端比B′端粗
C.比实物长,且B′端比A′端粗
D.比实物长,且A′端比B′端粗
课后反思
课 题
§4.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 型
新授课
第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物距与像距的概念。
2、 通过实验探究物距与像距不同关系时凸透镜所成像的特点。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加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 具
准 备
光具座 蜡烛 凸透镜 光屏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探 究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意外发现
二、 提出问题。
三、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灯泡靠近凸透镜,可以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看到倒立放大的像,适当增加物距,又可以得到缩小倒立的像。
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和什么有关呢?
介绍所需的器材。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通过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观察实验并思考。
答:和凸透镜的物距和像距有关。
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当蜡烛在屏上呈清晰、倒立、缩小(或等大或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这时的物距、像距。
当通过透镜能观察到烛焰正立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这时的物距。观察这时的像能否呈在光屏上。
通过有趣的实验很快将学生引入课题。
让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
探 究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四、分析归纳。
五、交流与合作。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换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能否得到与上述实验相同的结论呢?。
问题:
1、凸透镜成像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