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邓稼先表格教案正式版
教学内容
邓稼先
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并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
能力目标: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目标: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难点
1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以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2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
抒情的好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备注
复习旧知
由学生介绍杨振宁和邓稼先事迹(多媒体出示邓稼先和杨振宁画像)
自己查找有关人物的资料。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情境导入
多媒体(图片)显示1964年10月,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图片。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彩,再次让炎黄子孙欢欣鼓舞,世界各国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那么,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呢?请铭记这样一个大写的名字—邓稼先。
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三整体感知
1在读课文之前,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徨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选聘元勋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殷红宰割筹划
(2)解释词语并造句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huánɡ xiǎn lùpìn xun
cuìrúyān zǎi chóu
2学生读课文,在读课文时,注意勾画圈点、并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1)文章共有六个大段,六大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从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迹。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2)各大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部分是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
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
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也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在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略)
(4)根据你们找出的对邓稼先评价的句子,概括一下在你眼中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教师板书)
四问读探究
我们对课文的内容整体上有了把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还会有一些疑惑,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就文章内容和形式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2)为什么说奥本海默“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3)“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我所认识的”能去掉吗?为什么?
(4)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解围的原因是什么?
(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 骄人。
(2)因为他才华出众、聪明过人,所以人们佩服他、仰慕他;但由于他经常打断别人的报告、锋芒毕露,所以不少人也不喜欢他。
(3)不能去掉。因为作者不可能全部认识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这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写作态度。
(4)因为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学生讨论
组内解决
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自已提出疑问锻炼学生阅读水平,从而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业安排
完成课后习题
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板书设计
课后记
教学时间
2021年3月2日 星期一
教学课题
5 孔乙己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探究法3.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设计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3、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五、布置作业
写人物片断练习。
二、资料助读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字词。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回答
3.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
4.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5、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小组研讨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设计
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共同点评。
3、分析后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五、课堂小结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六、布置作业
设想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孔乙己
鲁迅
环境:咸亨酒店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主题:
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致橡树》教案
课 题
《致橡树》
课 型
新授课
教 材
分 析
《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爱情诗的代表作。这是一首当代爱情诗,朦胧诗。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依附的爱情观,提倡平等独立、互相尊重的爱情观。诗中有伟岸的橡树红硕的木棉等内涵丰富的意象,洋溢着诗人强烈的感情。
学习者
分 析
1、初中时已经有诗歌学习的经验,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所限,文化底蕴、专业素养还比较薄弱,人生观、爱情观、世界观还不成熟。
2、这首诗的内容与爱情相关,跟生活贴近,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所以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进而提高理解能力。同时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相信能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把握意象——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1、有情感地朗读诗歌。
2、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观。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 学
重 点
分析诗歌意象、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观。
教 学
难 点
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 法
指 导
主要采用情感朗诵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在教学中设计有由浅而深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1、 诗歌教学应以诵读为基本点,紧抓意象,关键之处教师适当点拨,引领学生品读诗歌。
2、 根据“师生互动、高效有趣”的教学理念, 本着“话题引领,情境体验”的设计原则,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理解作者否定与追求的爱情观,以加深对主旨的理解。
3、
教学活动过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课堂拓展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准备好上课资料,调试好电脑。大声朗读诗歌。
爱情是人类最美的感情,从无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到秦观的“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人间无数”,从安徒生的《灰姑娘》,到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爱情一直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但爱情也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对我们现在的同学而言,在给你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给你带来深深的伤害,那如何来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致橡树》。
情感诵读,整体感知
1欣赏配乐范读(要求:体会朗诵8字技巧: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2学生仿读
朗读诗歌仅仅是欣赏诗歌的开始,我们还要去品读诗歌。
分析意象,体味情感
一位女性怎么会对一棵橡树表白爱情呢?这棵树还是自然界中长得的树吗?显然不是,作者把它当成了人,具有了人的情感。在诗歌中,这种倾注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叫做----意象。当然作者自己也化身成了木棉。这一组意象象征着恋爱的双方。
橡树与木棉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请看大屏幕。
作者想借这一组意象阐述了一种新的爱情观,但在阐述新的爱情观之前,作者先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
请女生读诗歌第一部分,同学们思考:作者在这一诗节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
问题探究:你能说说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象征什么样的爱情?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挺直身子自信地大声读一遍。这才像是爱情宣言嘛。)就以这样的姿态读完余下的部分。(看大屏幕读)
问题探究:你能说说橡树、木棉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能把这两棵树根据它们的特点画出来吗?
(看这两倮树的爱情……)
问题探究:你能说说橡树和木棉的爱情是一种怎样的爱情吗?
啊,伟大的爱情啊!独立的女性啊!大家可知道她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的文化革命刚刚结束,那是一个颠倒黑白、压抑人性、谈爱色变的时代,可一个小女子如何能高扬情感的大旗,高歌理想的爱情。来看一下舒婷,
优秀是一种力量
一个长得并不美丽的女人
一个做过临时工的女人
一个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
一个从油刊刊物走向诗坛的女人
一个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一个两次入选“全国最受欢迎的十大青年诗人”
投影展示《简爱》中对白,比较这段对白的表现方式和课文有什么不同
简·爱:“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可上帝没有这样做,但我的灵魂能够同您的灵魂说话,仿佛我们都经过了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同学们再来看一下《感谢》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你”对“我”的帮助之大,我对你的感谢之深)
同学们,在这首诗歌中,舒婷借助意象与象征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理想的诗意的爱情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平等独立,互相尊重的完美爱情。
但任何完美的爱情并非平空而来,它要求你要像一棵树,不断伸向蓝天;要像一棵向日葵,永远朝向阳光,俯仰天间。所以现在我们同学们的任务就是,男同学要让自己长成一棵阳刚的橡树;女同学要让自己成长一棵开花的木棉,成为最好的自己,选择最美的爱情。
1、背诵课文
2、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欣赏音乐
听读,朗读课文,注意要求
对照题目回答教师的问题
回顾“意象”定义
女生齐读课文
小组讨论第一部分,思考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象征依附
、痴恋、奉献
的爱情观
、
小组讨论,并用图画将之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小组讨论:
明确:平等独立、互相尊重,心有灵犀、风雨同舟、相互依存……
体会舒婷的伟奇人生与人格魅力。
自由表达
对照板书: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意象,区分诗与非诗的标志,是诗歌的灵魂,是把握诗歌情感的金钥匙
记录作业
教诗歌那就从诗歌导入,,渲染气氛,引发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诗歌教学要以朗诵为基本点,要开展多种方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所创设的氛围中;读诗能让学生把握诗的节奏,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题目是文章的眼晴,由题目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探究
著名诗人钱涛曾说过:教学一首诗,不能离开意象的研究。意象如同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通过分析意象,进一步理解作者否定的爱情观
分析主体意象,把握作者要表达的爱情观。并让学生参与课堂去想象勾画橡树木棉,理解象征的意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人德能够弘扬道德,不是道德弘扬人德。优秀的作品首先要有优秀的作者。
找到文本与生活的相接点,让知识在生活中活起来。树立正面榜样,培养正确爱情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背诵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做法,符合语言学习规律。通过背诵,积淀渐厚,语感日强,腹有诗书文气自华。
2“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诗歌的品读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意象 橡树 木棉
象征 阳刚气概 柔美气质
平等独立,相互尊重
横山区第七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课 题
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次 数
2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教学目标:
2。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并为同学们表演。
重难点
表演《赶海的小姑娘》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环节
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分别说出对大海的印象:海水蓝蓝的咸咸的,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很凉爽.
2、看来同学们和大海已经是老朋友了,那同学们再来说说大海边有什么呢?
同学:大海边有沙滩、有贝壳、还有礁石……
师:那今天我要给同学们上的音乐课跟什么有关呢?(大海)对了,首先我把这歌曲唱一遍,同学们仔细听了,等下我要提问的.
二、教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师范唱《赶海的小姑娘》歌曲一遍,同学们喜欢听这歌曲吗?(喜欢)那好,今天我们就认真的学,你们学会了,会比老师还唱得好呢!
1、分乐句教唱歌曲一遍。
2、用琴声伴奏较唱歌曲两遍。
3、重点讲解休止符和延音的唱法。
三、同学和老师一起把《赶海的小姑娘》完整地演唱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会演唱了《赶海的小姑娘》这支歌曲,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给这歌编舞蹈。
二、舞蹈教学
1、老师完整地示范一遍舞蹈,引起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2、教师请个别学生到前面来模仿和创编舞蹈基本动作.
3、教师分乐句教学
三、活动结束
学生学会唱本首歌曲,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反思:
学生学会唱本首歌曲,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横山区第七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课 题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次 数
3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感。
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环节
备注
第一课时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快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由什么音乐要素造成的(有自由的散板、中速的优美、快速的欢快等)?
2、教师介绍乐曲。这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丰收快乐而归》,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满载丰收快乐而归的情景。乐曲有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情绪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第二遍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情绪所引发的不同联想.
3、根据条件,教师可播放电影《海霞》的片段,补充欣赏电影插曲《织鱼网》,增加学生对大海边渔民劳动生活的感性认识。
4、分段欣赏:能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1)开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2)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
(3)哼唱第三段的旋律或用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5、开一个音乐发布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如写一段短文、画一幅音乐情景图、演唱或演奏第三段乐段的主旋律等。
教学反思:
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能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
横山区第七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课 题
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次 数
4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3、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三峡 宜昌"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难点
1、重点是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是通过活动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有关大海、三峡的资料,钢琴、绘画用品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环节
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一说:形容大海的词语,你想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看一看:大海有关图片。
二、学唱歌曲:
1、师介绍创作背景及
王立平,歌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音乐,作于1983年.
2、初听歌曲,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3、采用听唱学唱歌曲:
(1)跟录音学唱。
(2)生试唱,老师纠正错误的地方。
(3)指名唱,其他学生点评。
4、讨论: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
5、共同分析,深情演唱,采用多种形式演唱;齐唱;师评价。
三、引导创作:
1、提问:大家对自己家乡了解多少?
2、欣赏有关“三峡”系列景色(图片等)
3、提问:你能用哪些方式表达你对家乡的爱?(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画三峡”、“颂三峡”、“唱三峡”的主题)
4、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师作适当指点。
5、分别展示作品,学生老师分别作简单点评。
四、小结,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能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横山区第七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课 题
歌曲《小螺号》
次 数
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欢用快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小螺号》,抒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
2、学习和正确运用波音、上滑音,充分发挥其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重难点
多变的节奏和大跳音程:感受和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钢琴、网络资源。 海螺、小螺号、瓶罐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环节
备注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赶海的小姑娘》
二、引入新课
1、出示海螺,启发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和生长的环境,介绍海边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海螺加工制作成小螺号以及小螺号的用途。(传递信息)
2、放映大海、沙滩、螺号等幻灯片.(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看幻灯片,看了这些美丽的图画后,你们知道了这节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系了吧?)
3、今天我们将要学唱一首新歌,歌名叫“小螺号”.
播放动漫《小螺号》(同学们先欣赏歌曲《小螺号》),感受并说出歌中的“景”是怎样描绘的?歌中的“情"是怎样表达的?
(我仿佛见到了宽阔的沙滩,辽阔的大海,海边还有一个小朋友正在吹小螺号)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轻声地模唱几遍。 好,现在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轻轻地哼唱.
5、讲解波音、上滑音,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歌曲中有波音和上滑音的位置。
6、难点练唱.
(1)大跳音程. 3 2 5 6 6 6
(2)切分音及长音。1 6 1。 1 — 美 吔!
7、逐句教唱(侧重难点)
8、学生跟琴声练唱
9、歌曲处理:
情感要求 :
第一乐段(1~16小节)欢快、跳跃有弹性,表达出螺号声声和孩子们 期盼的心情。
第二乐段(17~28小节)舒展优美、亲切自然。 整体情绪:欢快、活泼、甜美地。
10、分男女生演唱,点唱。
11、学生试吹瓶罐,模仿螺号声,在歌曲合适处加入伴奏(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交换唱奏)
12、分小组唱,奏练习。
13、各组推荐两名学生作唱,奏表演。
三、课堂小结:
这一课的学习,大家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进步很快,还希望你们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一定要背熟歌词。
教学反思:
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横山区第七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课 题
第二单元 我们的田野
次 数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祖国田野的美丽。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陶冶情操。
教学
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录音机(音乐《我们的田野》)、VCD(歌曲《我们的田野》)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环节
备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们的田野》。(课件出示课题)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田野吗?
生:田野上有野花。
生:田野上有弯弯的小河,河里有小鱼。
生:田野上有花,有草,还有各种小动物。
师:这是你们眼中的田野,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绘田野的吧!
(二)指导阅读理解
师:请你们打开书,轻声把诗歌朗读两遍,边读边想:你认为诗歌中的那一句写的很美,为什么?
生:“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这句写的很美,因为河水很绿,稻田一眼望不到边.
师:你能读读这句吗?(生读)
出示课件:动画碧绿的河水.教师范读。
学生两人互读,指名读.
生:“无边的稻田,好象起伏的海面"这句写的很美.因为“起伏”特别美。
师:“起伏”是什么样子?(生做手势)大家也做做.
出示课件:稻田。
师:请大家在闭上眼,边听边想象:这无边的稻田,在微风的吹拂下,就象海面的波浪一样一起一伏,滚滚向前,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睁开眼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呢?
轻声练习,再指名读,齐读.
生:“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这句很美.因为荷花很多,都“开满”了湖。
师:你认为这句该怎么读?读一读。(生读)
出示课件:湖中开满了荷花.
师:看这荷花,荷叶在湖面上挨挨挤挤,花朵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盛开,真是美丽极了!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画面这么美 ,那怎样通过朗读把这美尽可能的展现出来呢?(范读)轻声读读。两个人互相读读.指名读。
生:“金色的鲤鱼,长的多么肥大。"这句我特别喜欢,因为我喜欢鱼,鲤鱼颜色特别美,还很肥大.
师:那你就读一读这句话吧!(生读)
师:听的出来这句话确实很美,大家也读读吧。指名读。两人互相读。
出示课件:鲤鱼.
师:看这颜色,看这个儿,怎么样.你们喜欢吗?那就把你们的喜爱之情溶入到这句话中吧。范读。互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句?
生:“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这句话美,因为我喜欢野鸭,野鸭很多还藏着。(读这句)
出示课件:芦苇和野鸭。
师:这高高的就是芦苇.咦,不是成群的野鸭吗,那些呢?
生:藏起来了。
师:这些野鸭时隐时现,有些被芦苇挡住了,就像在和我们捉迷藏似的。谁来读读这句?(指名读)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没有)
师: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老师读全文)
睁开眼睛,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全文读一读。指名读第一节和第二节。
(三)提高、欣赏
师:诗歌通过河水、稻田、荷花、鲤鱼与野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多么生动美丽的田野画面。我想你们了解的田野景色肯定不仅仅是这些,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了解的田野景色给我们描绘一下。两个人先互相说说。然后指名描述.
师:你们描绘的真是多姿多彩,我也想描绘一下老视眼中的田野,愿意欣赏吗?
播放音乐《我们的田野》,同时演示CAI课件五个动画。
配词:
1、田地里,满眼绿色,农民们在辛勤的耕耘.
2、秋天,高粱成熟了。看,这红红的高粱,在微风中向我们点头微笑。
3、青青的草地上野花遍地,有紫的,有黄的,有红的,有粉的,它们在争香斗艳。
4、一屡屡灿烂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照在林间,使林间的绿各式各样,或深、或浅、或明、或暗。5、水塘里,碧玉盘似的莲叶浮在水面,淡黄色的莲蓬亭亭玉立,雪白的莲花张开了笑脸。蜻蜓飞来,更是别有情趣。
师:这就是我为大家描绘的几幅田野风光,喜欢吗?
师:课本上《我们的田野》这首诗歌优美生动,如果配上美妙动听的音乐更是锦上添花。愿意听一听吗?(播放VCD《我们的田野》).
横山区第七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课 题
田野在召唤(歌曲)
次 数
12
教学目标
1、能用弹跳、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2、让学生认识到表现田园的音乐既可以是优美的,也可以是欢快的。
教学
重难点
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钢琴、田野的挂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环节
备注
第 二 、三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1、师生共同演唱《师生问好歌》.
2、做放松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导入:大家请看田野的挂图。我们一起来复习我们学过的歌曲《我们的田野》.下面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田园的歌曲《田野在召唤》.
2、教师范唱
3、模唱歌曲
4、按节奏,读歌词
5、画图:把你读到的歌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从歌词的内容、表现把它画下来)
6、教师对歌曲处理
歌曲具有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特点.歌曲一开始,就以鲜明的音乐形象表现出了春天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精神爽朗。上句前两小节的弱起小节及同音反复后的三度跳进,给人以明朗向上的感觉,上句第三小节的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又使人感到欢快、活泼、跳跃.
教学反思:
学生知道表现优美田园景色的音乐的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一幅田园小景.
横山区第七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课 题
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次 数
13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教学
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环节
备注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泼水节的录像片段)
师:我们今天将学唱的歌曲就是表现傣族人民泼水节情景的.
2、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1)教师范唱或播放范唱带,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情绪、音调、节奏、速度有所了解。
随范唱的录音学唱歌词。注意区分“X.X XX”“ X X X.X"这两种不同的节奏和第二段歌词“人人 都像只 ∣小水 鸟∣”节奏的正确。难点是结束句中“哎罗”两字,起于第二拍的后半句,可用指挥手势予以提示。
(2)引导学生分析乐谱,哪两个乐句节奏完全一,音调也大多相同,两处不同的音调你能唱准吗.
(3)学唱第一、二乐句的歌谱,可结合运用听唱法。
(4)随伴奏带再学唱几遍歌词。
(5)介绍傣族乐器锣与象脚鼓的斗争,部分学生可用大锣和铃鼓模仿其音响。
3、学生几个傣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自由表演。
傣族人民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动作很有特点,也不难学,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学跳几个傣族舞蹈的动作。
三、音乐活动:当学生初步学会后可让他们伴随《快乐的波水节》的音乐自由起舞,也可以作些即兴的变化,教师还可以再找些傣族风格的乐曲来代替《快乐的泼水节》,这不但可使学生更增添兴趣,而且可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傣族风格的音乐.
四、最后在边唱边舞蹈中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课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唱歌时感情投入,歌声整齐,音乐活动积极参与.
教学反思:
横山区第七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课 题
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次 数
14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 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该民族乐器常用的民族乐器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