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每日一练试卷B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唯嘉 文档编号:9999026 上传时间:2025-04-16 格式:DOCX 页数:320 大小:22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每日一练试卷B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0页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每日一练试卷B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每日一练试卷B卷含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阅读《爱莲说》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A.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民主”是将思考权和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 B.大多数人都能够根据文本分析得出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不用再带着学生去理解分析 C.通过不同的角度概括莲花的美德,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D.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答案】 B 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意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B.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由传统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过渡 C.精讲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方法、规律,提升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D.意在督促学生高效学习,段段清、堂堂清,同时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答案】 D 3、下面是教师在教完《故都的秋》后的教学反思,对这个教学反思,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位教师很好地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教师的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对情感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与能力,在散文的教学中是可以的。 C.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与学生互动即可 D.课堂上过多的师生交流将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答案】 A 4、某教材在《有趣的故事》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一个好莱坞版《有趣的故事》的海报,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任务设计综合多种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B.任务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C.要求以海报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D.任务要求聚集于文本细节,体现了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原则 【答案】 D 5、某教师在教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时,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进行教学,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根据所有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了解有关媒介对人4J"J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学习成果 B.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 C.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有关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进行研习。通过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的阅读,或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跨媒介的特点 D.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多种媒介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分析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促进交往所产生的影响,加以总结,形成结论 【答案】 A 6、某教师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布置预习作业:鉴赏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总结辛弃疾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该作业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不包括(  )。 A.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C.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D.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答案】 D 7、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 ) 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答案】 A 8、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答案】 A 9、教师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后,请学生列举其他描写父亲的文章进行阅读。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B.刘绍棠《蒲柳人家》 C.彭荆风《驿路梨花》 D.李森祥《台阶》 【答案】 D 10、阅读《曹刿论战》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教师让学生表演读,活跃了课堂氛围,将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B.该教学片段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作用 C.该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D.教师最后的小结与课文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属于多余的环节 【答案】 D 11、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教师推荐另外几篇有关爱国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B.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C.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D.史铁生《我与地坛》 【答案】 D 12、教师在讲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列举李白其他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案】 C 13、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 B.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 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随机安排 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答案】 C 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答案】 A 15、教学《祥林嫂》时,课堂上出现了一段小插曲: A.课堂上我们阅读的是规范的文本,使用的也应该是规范的语言 B.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挂了”这一幽默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值得夸奖 C.对这位学生的积极发言应予以肯定,但对其缺点也不必避讳 D.一句“老公就挂了”将整篇文章的悲剧气氛扫得一干二净,这是值得深思的 【答案】 C 16、阅读以下教学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抓住王熙凤出场时最具标识性的一句话“我来迟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王熙凤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 B.教师首段的发问一方面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思维“着力点”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C.生1的回答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属于无效回答,教师可直接忽略;生3和生4的回答是从作者塑造人物手法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D.生5、生6、生7和生8的回答都是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表现的必然性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答案】 C 17、学习《鸿门宴》,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大王来何操?”一句的特殊句式,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句子中不含有同类用法的是( )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案】 A 18、学习《狼》,教师在讲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句中“犬”的意义时,指导学生学习了“犬”字的语法现象,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相同的一项是( ) 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B.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C.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答案】 A 19、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 A.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答案】 B 20、教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指出,诗中涉及多个意象,其中大多数能够体现出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田园生活。为加深学生对田园隐逸类意象的理解,增加学生积累。教师为学生举出了同类意象的例子。下列意象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采薇 B.东篱 C.捣衣 D.五柳 【答案】 C 21、教师在讲授完《庄暴见孟子》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日食饮得无衰乎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答案】 A 22、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教师指出,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期。为了佐证这一论述.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汤显祖—《牡丹亭》—明 B.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明 C.吴敬梓—《儒林外史》—清 D.蒲松龄—《聊斋志异》—清 【答案】 A 23、指导阅读《朝花夕拾》后,教师拟结合其他散文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下列适合的是( )。 A.柳青《创业史》 B.法布尔《昆虫记》 C.沈从文《湘行散记》 D.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答案】 C 24、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向学生推荐具有自传色彩的名家名作,供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高尔基《童年》 B.钱钟书《围城》 C.郁达夫《沉沦》 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 B 25、教学《狼》一文时,教师指出《狼》出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聊斋志异》,教师又向学生推荐了其中的几篇作品,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范进中举》 B.《促织》 C.《山市》 D.《义犬》 【答案】 A 26、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学常识,计划组织一场“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做好参赛的准备工作,进行古代文学常识的知识梳理。下列学生梳理的知识中不正确的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 B.《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收录在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录的《乐府诗集》中 C.魏学洢的《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均选自宋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D.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答案】 C 27、教学选修“文化论著选读”系列之《(论语)选读》时,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该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符合新课标对选修课系列专题目标的总体要求 B.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 C.教学目标设计缺少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明确设定 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答案】 C 28、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答案】 D 29、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古代诗词时,告诉学生古人在写诗作词时往往会用一些有固定含义和文学意味的词语,并以“流水”抒发情人相思之苦的意象为例进行讲解。下列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A.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B.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自居易《长相思》) C.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答案】 C 30、某教师设计了“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的(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31、教学某版教材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提及本篇课文选自《胡适自传》。为帮助学生加深对自传文体的认识,教师举出以下示例。下列适合举例的是( )。 A.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B.高尔基《在人间》 C.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D.冯骥才《俗世奇人》 【答案】 B 32、阅渎一位教师对课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分析,按要求答题。 A.符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要求 B.该教师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C.该教师准确把握了散文教学的重难点 D.该教师脱离了对文本的解读 【答案】 D 33、学习《爱莲说》,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其他描写荷花的古诗,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B.《过故人庄》——孟浩然 C.《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D.《小池》——杨万里 【答案】 B 3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意象探究”主题班会时,要求学生搜集能够抒发作者对隐居、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且含有“菊花”意象的诗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D.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答案】 B 35、教师教学完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后,对课后的“词义和语境”部分进行了拓展学习。为帮助学生巩固对词语本义的理解,教师举出下列例子,其中的加点词在句中表示本义的是( )。 A.她带着个孩子嫁过来,大家都说她带了个大包袱 B.老一辈的人渐渐都不在了,现在需要我们年轻人挑大梁 C.在这狭隘的山道里,他想挪一步都很难 D.这昏宫生怕丢了乌纱帽,一句话都不敢说 【答案】 C 36、以下是某次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设计的自由辩论会环节。阅读活动步骤,回答问题。 A.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讨论、辩论、演讲等是常见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 B.不同类型的口语交际教学,其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异,但是差异性不大 C.合理的口语交际教学评价能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实践,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D.教师应从辩论会的组织准备、辩论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答案】 B 37、阅读某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设计的讨论教学环节(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答案】 A 38、教学《狼》一文时,教师指出《狼》出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聊斋志异》,教师又向学生推荐了其中的几篇作品,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范进中举》 B.《促织》 C.《山市》 D.《义犬》 【答案】 A 39、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之修辞研究”主题活动,并给出以下几个示例,请学生找出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句子。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C.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温庭筠《莲浦谣》) 【答案】 C 40、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柳”的意象与离愁别恨无关的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 D 41、老师在讲解艾青《我爱这土地》时,让学生赏析诗中的句子,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答案】 D 42、阅读某教师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B.教师与学生平等讨论并没有效果 C.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深入的讨论可以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D.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讨论后形成的共识一般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答案】 B 4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 【答案】 D 44、教师导读名著《水浒传》时,为帮助学生区分记忆小说当中众多的人物及其诨名,举出其中的一段话:“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教师请学生回答红旗后面所书分别对应哪两位首领的诨名。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 A.晁盖、卢俊义 B.卢俊义、史进 C.林冲、宋江 D.宋江、卢俊义 【答案】 D 45、在教学《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察”的用法.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的“察”是动词“看清楚”的意思 B.“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的“察”是形容词“仔细看”的意思 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是形容词“精明”的意思 D.“前太守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是动词“考察后加以推荐”的意思 【答案】 B 46、阅读《茶馆》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A.该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课堂 B.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 C.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得到的分析与解读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D.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产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但无法使学生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和体验 【答案】 A 47、阅读《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学导人设置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民族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安塞腰鼓文化的兴趣 B.听读设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消除了他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陌生感,使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C.使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文章的整体气势,把握节奏,通过选取词句,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 D.选取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不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答案】 D 4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 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答案】 C 49、某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在指导学生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时运用了以下教学方式。下列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是( )。 A.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B.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默读方式,由面到点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C.组织学生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 D.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 【答案】 B 50、阅读某教师在教学《逍遥游》时的导入语,按要求答题。 A.详解“逍遥”二字,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B.引用鲁迅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C.导入简练精要,既不会占用课堂教学太多时间,又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文章特点 D.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讲解其内容,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答案】 D 51、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 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 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 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 【答案】 D 52、阅读以下《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能够非常好地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寻找答案 B.针对简单的问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教师可直接指出其回答错误,以免浪费时间 C.当学生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可以适当结合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帮助学生纠正 D.该教师处理反馈信息的时候,具有引导性,帮助学生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具体的阐述,把看上去有疑义的答案,在修改之下变得贴切 【答案】 B 53、阅读《壶口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通过视频展示壶口瀑布的气势,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大气磅礴,创设了情境。营造了氛围 B.这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壶口瀑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这段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人手,宏观透视,重视“第一印象”“首感效应”的教学观念 D.在这段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答案】 B 54、下列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群是( ) A.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B.当代文化参与 C.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D.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答案】 B 55、教学《归去来兮辞·并序》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陶渊明的归隐情结,整理出以下句子供学生品析。其中不适合的是(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答案】 C 56、为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组织学生策划并举办了一场“文学知识竞赛”。在“快速抢答”环节中,主持人出示了以下内容,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并判断正误。下列文学常识内容说法有误的是( )。 A.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达.芬奇传》《米开朗基罗传》 B.契诃夫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都是大仲马的作品 D.《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正剧 【答案】 A 57、在学习《丑小鸭》之前,老师让学生说出该作者著的其他童话作品,下列符合要求的是作品是( ) A.《白雪公主》 B.《皇帝的新装》 C.《灰姑娘》 D.《睡美人》 【答案】 B 58、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 【答案】 D 59、教学《社戏》一课时,教师想为学生推荐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小说。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藤野先生》 B.《孔乙己》 C.《祝福》 D.《伤逝》 【答案】 B 60、阅读某教师关于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 B.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C.语文选修课教学能否成功,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 D.成功的选修课教学往往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答案】 C 61、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练习系统 【答案】 C 62、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 C 6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老爷”这个包含着丰富意蕴的词语大做文章,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 B.找对语言点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两次引入相关经验或知识给学生铺路搭桥,体现了教师强调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自主地获得知识的教学意识 C.“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园为‘老爷’呢?”是铺垫性问题,打开了学生准确理解文中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巨大变化的原因大门 D.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侍萍执意要拉开距离的怨愤心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体现了教师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一教学技巧 【答案】 C 64、教师以“今齐地方千里”一句中的“地方”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古今异义词。下列加点词语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今异义词的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口技》)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C.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D.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 D 65、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 【答案】 D 66、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关于《动物游戏之谜》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A.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 B.在导入环节列出学习目标可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有的放矢 C.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直观、形象,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D.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答案】 D 67、在以“叙事的艺术”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叙述顺序。下列作品采用了插叙的是( )。 A.海明威《老人与海》 B.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C.张之路《羚羊木雕》 D.李星华《十六年前的回忆》 【答案】 C 68、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B 69、某专题设有“广告语的是是非非”“电视公益广告的语言特征”“广告语言的性质和规范要求”“危险的广告语言”几大板块,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B.新闻与传记 C.诗歌与散文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A 70、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答案】 D 71、在学到《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有同学问,为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呢?对此,下列教师的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是( ) A.我国的东南经济发达,到那里后有钱可挣 B.古诗有云“西北有高楼”,飞不过去,并且“西北”给人以荒凉之感,“东南”则被寄以美好和希望 C.因为该诗抄袭前人的诗句,前人的诗句中用的多为“东南” D.这个问题问得好,课下不妨上网查找一下 【答案】 B 72、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A.分组及布置组内任务时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B.写作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C.三个实践活动难度相当体现了教师一视同仁的教学原则 D.第一组学生改写所需时间过长,会耽误全班的教学进度 【答案】 B 73、(2018年真题)某女,40岁,近日因家事不和生气着急而导致胸痞胀满、胃脘疼痛。证属肝郁气滞,宜选用成药是(  ) A.左金丸 B.四逆散 C.越鞠丸 D.气滞胃痛颗粒 E.木香顺气颗粒 【答案】 D 74、阅读~高中语文教师讲授必修(3)《老人与海》的课后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朗读训练阶段体现了教师积极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 C.多媒体使用恰当,方便学生在找答案时随时回顾问题 D.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喜好自己确定朗读方式 【答案】 D 75、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答案】 A 76、阅读某教师有关《雨巷》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答案】 C 7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下列不属于学业质量水平一质量描述的是( )。 A.能主动将自己的积累用于语言理解和表达 B.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C.能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 D.能用多种形式整理、记录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所得 【答案】 D 78、教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指出,诗中涉及多个意象,其中大多数能够体现出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田园生活。为加深学生对田园隐逸类意象的理解,增加学生积累。教师为学生举出了同类意象的例子。下列意象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采薇 B.东篱 C.捣衣 D.五柳 【答案】 C 79、教师讲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时,引导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要求学生举出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诗句。以下学生所举的例子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B.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C.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答案】 B 80、教师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后,请学生列举其他描写父亲的文章进行阅读。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B.刘绍棠《蒲柳人家》 C.彭荆风《驿路梨花》 D.李森祥《台阶》 【答案】 D 81、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