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课后训练(全面版)资料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B夏季我国大部分地方普遍高温C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黑龙江的漠河D冬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在吐鲁番盆地2下列有关温度带的说法,正确的是()。A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都属于中温带B被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就有热带分布C我国最大的平原位于暖温带D有“聚宝盆”之称的盆地位于高原山地气候区3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A从西南向东北内陆递减B从东北向西南递减C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D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减4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的地区,天然植被为
2、A森林B森林、草原C草原 D荒漠、草原5在四类干湿地区中,青藏高原()。A属于干旱区B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区C属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D四类干湿地区都有分布6下面关于锋面活动对我国降水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北地区雨季比华北地区长B雨带每年6月在江淮之间徘徊一个月左右 C每年9月雨带退出中国大陆D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在全国都很明显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中的“春风”是指()。A冬季风 B夏季风C偏北风 D偏东风8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绘的景象在下列哪个省区能见到?()A湖南 B黑龙江C甘肃 D西藏9下列有关气候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3、A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B江淮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C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D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地区气候类型都一样10“天涯海角隆冬暖,青藏高原盛夏寒”,这两地气候特征的成因()。A都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关B都与地形的影响有关C前者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关,后者与地形的影响有关D前者与地形的影响有关,后者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关能力提升1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雨热同期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B东北平原地处寒温带、半湿润地区C华北平原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D四川盆地位于季风区12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上图分析,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_。(2)春节前后,哈尔滨冰
4、天雪地,广州却春意盎然。造成这一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地势的影响 B海陆分布的影响C纬度位置的影响 D人类活动的影响(3)从图上看,秦岭是我国_走向的山脉。秦岭淮河一线与1月平均气温_等温线大体一致。13.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将字母代表的温度带名称写在下列横线上。a _,b_,c_,d_,e_,f_。(2)新疆所跨的温度带有_带、_带和_区。(3)下列地形区主要位于中温带的是()。A云贵高原B四川盆地C内蒙古高原D东南丘陵(4)下列地区的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A东北平原B黄土高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华北平原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字母A、B、C、D代表
5、我国四大干湿地区,其中A代表 _地区,B代表_地区。(2)A、D之间的分界线同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我国1月_等温线一致,大致沿着_一线。 (3)A区的自然景观以_为主,C区的自然景观以_为主。 (4)和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其中为_季风,来自_洋;为_季风,来自_洋。15读“四城市降水柱状图”,完成下列问题。(1)如果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就算进入了“雨季”,那么图中四地方的雨季分别是:哈尔滨:_月;北京:_月;武汉:_月;广州:_月。(2)观察这四个城市的降水量季节分配有什么相同之处。(3)这四个城市的降水量季节分配有什么明显的差异?(4)上述四个城市降水集中的月份,正是夏季气温最高的时候,
6、雨热同期”这种气温和降水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是()。A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点B在我国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C使我国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D夏季活动积温高、降水多,对农作物生长有利16读“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A、B代表的区域,表示季风区的是_,表示非季风区的是_。(2)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_(海洋或陆地),影响我国的冬季风来自_(海洋或陆地)。(3)夏季风难以到达B区域的原因:距离海洋较_,且受到 _(地形)的阻挡。(4)A、B所代表的区域,降水较多的是_,降水主要集中于_季。参考答案1.B解析:冬季我国南北温
7、差很大,而夏季我国大部分地方普遍高温;冬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在海南,而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势高)。2.D解析:准噶尔盆地位于中温带,塔里木盆地位于暖温带,A项错误。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省区有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但广西没有热带分布,B项错误。我国最大的平原是东北平原,位于中温带,C项错误。有“聚宝盆”之称的是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D项正确。3.C解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距海洋近,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多;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4.B解析: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界线基本上以年降水量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为准。大于800毫米的
8、地区为湿润地区, 4008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为半湿润地区,2004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为半干旱地区,小于200毫米的地区为干旱地区。其中半湿润地区的天然植被为森林、草原。5.C解析: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决定了该地区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四类干湿地区都有分布。6.B7.B解析:玉门关地处我国甘肃省境内,位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西北的非季风区内,受夏季风影响小或影响不到。8.A解析:黄梅是江淮地区的水果,6月份正好黄熟,也恰是雨季,此时便被称为梅雨季节。湖南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三省区分别位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9.D解析: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
9、太平洋的西岸,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其中江淮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云南的南部、雷州半岛、台湾的南部和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地区有三种气候类型,其中非洲北部和阿拉伯半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我国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10.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天涯海角是指我国的海南地区,因纬度低,所以冬季仍然气温较高(1月气温在16 以上)。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但纬度较低的青藏高原地区却成为我国夏季气温的最低处(7月气温在8 以下),原因是地势高。11.B解析:我国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
10、也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季节,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都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从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看,东北平原位于中温带、湿润地区;华北平原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川盆地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位于季风区。12.答案:(1)南北气温相差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2)C(3)东西0解析:解决该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最北端漠河气温32 ,最南部海南气温16 ,冬季南北气温相差48 ,差异巨大。自南往北,纬度增大,气温渐低。秦岭呈东西走向,与图中0 等温线大体一致。13.答案:(1)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区(2)中温暖温青藏高原(3)C(4)A解析:各温
11、度带的名称根据教材“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很容易填写。根据分布图可知新疆跨中温带、暖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结合中国地形图与中国温度带划分图来分析,可知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主要位于中温带;中温带地区农作物一年一熟。14.答案:(1)半湿润半干旱(2)8000秦岭淮河(3)森林草原荒漠(4)西南印度东南太平解析: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1月0 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自然景观由东到西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15.答案:(1)7784849(2)降水集中在夏季。(3)哈尔滨、北京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武汉
12、广州两地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4)D解析:四个城市从北向南排列,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月份逐渐增多,但总的分配特点相同,都主要集中在夏季。北京和哈尔滨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广州和武汉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我国夏季气温高的时候,往往降水多,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水分的季节,对它们的生长十分有利。16.答案:(1)AB(2)海洋陆地(3)远山脉(4)A夏解析:第(1)题,图中A代表的区域,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即为季风区,位于我国的东南部;而B代表的区域,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或影响不到,即为非季风区,位于我国的西北部。第(2
13、题,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海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而冬季风来自陆地(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第(3)题,夏季风难以到达B区域(非季风区),一是因为非季风区距海洋较远,二是因为夏季风沿途受到许多高大山脉的阻挡。第(4)题,由于夏季风能在夏季带来丰沛的降水,所以季风区(A区)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第3课水资源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是( )A.江河湖泊水 B.高山冰雪融水C.大气水 D.地下水2.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北方多,南方少 B.西北多,西南少C.南方多,北方少 D.东北多,西南少 3.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
14、C.跨流域调水 D.开发地下水4.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是( )A.冬春多,夏秋少 B.冬春少,夏秋多C.东部多,西部少 D.东部少,西部多5.调节河水水量季节变化的有效措施是( )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 C.跨流域调水 D.防止水污染6.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 )A.输水线路较短B.人口少,最为经济C.可以利用已有河道及天然湖泊 D.南高北低方便引水7.下列地区中,缺水严重的是( )A.三江平原 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8.下面关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B水资源内流区多、外流区少C水资源的季节变化大而年际变化小D水资源的季
15、节变化是秋季多、春季少9.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的水能蕴藏量占我国水能蕴藏量的( )A.60% B.40%C.70% D.90%10.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主要有( )A.跨流域调水B.防治水污染C.兴修水库D.节约用水11. 下面关于我国水资源、水能资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水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占有量也占世界前几位B.我国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长江水系最多,黄河第二C.我国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D.我国正在兴修的河南小浪底工程将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二、读图综合题12.阅读有关南水北调工程材料,分析回答:(19分)社会各界关注的南水北调工程
16、已于2002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确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适应西北、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1)南水北调工程将把我国的哪四大流域连接起来?(4分) (2)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和中线是将 (河流)的水调往 地区。(2分)(3)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调水可利用 河道,经过 、 、 、 、 五个省级行政区。(6分)(4)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是从 水库调水,经过 、_ 等省级行政中心一直输往北京、天津。(3分)(5)想一想:为什么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5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17、分)我国的黄淮海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6.3,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4.7,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1左右,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的6。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十分紧张。(1)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有哪些?(5分) (2)应如何解决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5分) 答案1、A 2、C 3、C 4、B 5、A 6、C 7、C 8、A 9、C 10、C 11、C 12、(1)长江 淮河 黄河 海河(2) 长江 华北(3)京杭大运河 江苏 山东 河北 北京 天津(4)丹江口 郑州 石家庄(5)能够有效缓解北方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13、1)提示:水资源本
18、身不足,而农业需水量很大,水资源污染破坏等。(2)节约用水,推广节水技术等。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教案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分类。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3.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崭新观念,培养资源保护意识。结构分析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内容点析1.自然资源与我们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关系 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使学生从实际生产、生活的实例出发,从身边用到的、看到的物品出发,体会“
19、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密切联系。在“活动”课文中,又安排学生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哪些基本的种类?教材没有使用一些概念化、抽象化的文字叙述,而是举出实例,说明其“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这两个基本属性。并以图3.1四组图片代表性的说明了自然资源从自然界中的原始状态到各种利用形式的转化。图3.2以土地和小河流水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差别,并提出了对于不同种类的资源应有区别的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可再生资源,要注意培育和保
20、护;对于非可再生资源,要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在“活动”课文中,又安排学生对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说法进行讨论。以此层层深入地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渗透给学生。图3.3以黄河断流、淮河水污染和土地荒漠化为内容,既说明了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就可能失去其“永续利用” 的特性;又让学生直面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实问题;引起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并培养学生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2.资源丰富,人均不足科学辩证地认识“地大物博”这个常用的形容词,对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段课文中,通过数字说明、文字分析和阅读资料等形式,将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
21、均不足的突出特点客观地展示给学生。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资源大国”的优势,特别是和上学期学习过的世界上一些资源贫乏的 和地区进行对比(例如日本、西欧),更可增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鼓励学生们富国强民的信心。同时,也应启发学生分析“人口大国”对以上优势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进行“危机教育”。图3.4通过三个学生的对话将问题引向深入,提出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还将继续激化: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另一方面,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将持续增长。再加上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突出,导致破坏和浪费严重,更加剧了我国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由此,节约资源、保
22、护资源的重要性呼之欲出。这种课文形式活泼,内容简洁,避免了刻板的说教。对于学生而言,环保教育的成果应落实在行动上。“活动”课文启发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关注社会;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环保;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的行动计划和倡议,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教材注意挖掘学生体验和生活经历,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图。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新课导入】建议提出一个与学习新课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兴趣。例如:“是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都是自然资源?你知道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继而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及阅读课文,明确自然资源的相关概念和种类。【自然资源与我们】教学时
23、应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体验。可让学生从课桌上、教室里的纸笔、书包、桌椅开始联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产中的原料、燃料,都和哪些自然资源密切相关?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图3.1的四组图片。从资源到成品的转化过程不必细讲,但应引导学生就“是否可以循环或重复利用”这一问题,结合图3.2,引导学生区别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不同。并可由此得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这里,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判别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例如:太阳能、石油、风能、铁矿、动物、草原等。结合图3.3,可从更多方面对我国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况进行介绍。
24、最好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在班内进行交流。最后使学生由大量的实例认识到: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能被合理的利用,也会枯竭的。至于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建议在这里先不必展开,可在讲完“人均不足”后,结合我国的人口数量及人口素质问题,再展开拓展讨论。【资源丰富,人均不足】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既要突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的特征,又要引导学生说出人口问题对我国资源产生的压力。可以多补充一些相关数据,总量和人均的对比,使学生对我国资源现状有辩证的了解。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人口要与本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平衡,中国的经济要走符合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活动】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
25、学习。例如开展小组讨论:“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或由学生收集资料,进行相关题目的讲演;或开展辩论赛,注意设计的辩题应有充分的争议性和现实意义,例如正方辩题为“在我国,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退化是可以避免的”,反方辩题为“在我国,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不可避免”等。相关可进行拓展的讨论题目还有:黄河断流是天灾还是人祸?昔日草原为何变成沙漠?水资源第六大国为何还有水荒?沙尘暴为何越刮越烈?教材中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自然资源的问题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即使是中学生也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我们的资源和环境做出贡献。在这里可以启发学生,提出更多可行性建议或计划,并在
26、班内或学校内开展例如垃圾分类、收集废旧电池、节水宣传等方面的实际行动。 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自主训练一, 填空题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所有器材有光具座、蜡烛、 、光屏、火柴等。 应放与蜡烛与光屏之间,调整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3-23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cm;当把烛焰放在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放大的虚像(选填“正立”或“倒立”) 15cm 12cm图3-233,如果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之间,将一凸透镜从靠近蜡烛的一方沿主轴慢慢移向光屏的方向,发
27、现在屏上的到两次清晰的像,那么他们一定是 像,并且前一次得到的像是 后一次得到的是 。4,如图3-24所示,蜡烛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题“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上述成像一致的是 。如果在前面的实验中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移动终极的凸透镜,要是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则应向 移动凸透镜(选填“左”或“右”)5,用A、B、C三块凸透镜在光具座上分别左蜡烛成像的实验,个透镜距烛焰距离都是30cm,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此实验结果,将A、B、C三块凸透镜的焦距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其顺序
28、是 。透镜像的性质A倒立放大实像B倒立缩小实像C正立放大虚像二、选择题 1、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3-25所示,先后十蜡烛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a,b,c,d四点的成像情况,他归纳出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B,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C,烛焰位于b点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虚像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3-26中的 ( )A 虚像 实像B 虚像 实像C实像 虚像D 实像 虚像3,在观察凸透镜
29、成像的实验时,小强注意到当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cm B.30cm C。40cm D。50cm4,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cm,可得到一个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B, 倒立缩小的实像C, 正立放大的实像D, 正立放大的虚像5,用手拿凸透镜远离书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不可能观察到的像是 ( )A, 正立、放大的像B, 正立、缩小的像C, 倒立、放大的像D, 倒立、缩小的像6,用同一凸透镜在光具座上分别探究甲、乙两物体的成像情况。实验时甲、
30、乙两物体直立与光具座上,且甲物体比乙物体长些,它们经凸透镜成像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他们都成放大的实像,则甲的像一定比乙的像长B, 若他们都成等大的实像,则甲的像一定比乙的像短C, 若他们都成缩小的实像,则甲的像一定比乙的像长D, 不论成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实像,甲的像都有可能比乙的像短7,两个完全相同的凸透镜L1,L2如图放置,其中AO1=O1B=BO2,过A点的一条光线经L1折射后按图所示方向到达L2,则关于该光线再经L2折射后的去向,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过L2的2倍焦距点B, 过L2的焦点C, 平行于L2的主光轴D, 过L2的2倍焦距以外的点 三、实验探究题1、在用
31、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他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2)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2,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起来,然后将光屏个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的两侧,如果他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可能呈现蜡烛的像,那么原因可能有哪些呢?(至少写出两种以上的情况)课题3.2土地资源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土
32、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重点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分布差异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点拨导入用投影仪打出小诗:土地土地是山川之根 土地是万物之本土地是人类衣食父母 土地是一切财富之源所有的物华天宝都是土生土长 土地是过去的一切,也是将来的全部。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这几句话的涵义。自主学习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农业用地(_、_、_);非农业用地(_)。独立自学完成团队合作说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有哪几种?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什么特点呢? 读出各类型土地所占比例?哪几种土地所占比例大?哪几种土地所占比例小?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国土辽阔
3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4.简要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结合1、2)结合1、2小结提纲思维导图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等。可利用土地:类型 非农业用地:建筑、交通、内陆水域等。土地资源 难利用土地:沙漠、石山、冰川等。特点 人均占有量 ,各类土地所占比例 , 地、 地少, 多, 不足。反馈练习1、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 耕地 B 林地 C 草地 D 未开发土地2、下面的叙述中,哪个是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A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也大。 B 土地类型多,平原多,耕地、林地比例低。C 耕地、林地比例低,后备土地资源不足。D 土地类型多种多样,且分
34、布均匀。3、下列土地利用类型中,属于非农业用地的是( )。A 耕地 B 林地 C 草地 D 建筑用地4、读“我国土地资源构成图”,完成下列内容。 (1)耕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 ,林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 。难以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 。教学反思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根据本节课重、难点设计题目。每组展示时间23分。教学反思:收获、不足、整改措施要求:针对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应有对应的学法指导及处理技巧的点拨与说明。 要求:1 说一说 写一写 练一练 读一读 议一议等形式不限2 对本节课的知识要问题化。问题要层次化。生:1、 梳理重、难点,易错、易混内容。
35、2、 注明自己没有学会的知识,有相应的纠错本纠错。3、新的生成总结本节知识点(形式不限)知识链接与拓展提升:针对学生自学的学习内容,可查找的有关的学习资料(要求)。 也可以增加12道锻炼思维训练的题目。第二节 工业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3、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4、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教学重
36、点:1、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2、掌握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1、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情况2、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教学方法:探究法、对比法、练习巩固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3课时教法分析:在“工业”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要贯穿始终。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趣味盎然,不至于枯燥乏味。如在讲述工业“较高的增长速度”时,既要有详实的数据统计,又要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切感受来印证。要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工厂,了解一些工业生产的流程,感受工业生产的氛围。新课
37、导人: 在屏幕上依次展示一些工业产品的图片:书本、纸张、文具、锅、碗、菜刀。瓷砖、彩电、洗衣机、化肥、收割机、投影仪、计算机、玻璃、水泥板、汽车、军舰、战斗机提问:同学们,上面展示的这些物品,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工农业生产、 建设、国防安全关系十分密切,你们知道它们是由哪一产业部门生产的吗?(学生回答:工用;(3)显然,对于交通和国防建设来说,其现代化水平同样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因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设问:由于工业生产如此重要,所以各个地区都想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工业。那么,一个地区发展工业生产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启发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进行简单分
38、析,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和解释。)学生活动:简述你所了解的一种工业生产的流程过程(可安排在组织学生参观附近一工厂后进行)。结合实际,谈一谈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讲述“我国工业的发展”时,可采用下述方法: 1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P11“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图。提问:(1)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怎样?(较快。)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什么?(彩电。)(2)从这组数据的变化中,你可得到什么结论?(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发展迅速,如彩电、化纤。)2让学生阅读教材P11的正文。教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或结合自己的所见
39、所闻找到答案:(1)旧中国我国工业布局有什么特点?重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什么地区?轻纺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分布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3教师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工业产值突飞猛进,工业部门由少到多,并最终形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现在我国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的工业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基本需要,而且许多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工业中心大量增加,遍布全国各省区;工业发展由沿海指向内地;在一些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形成区域性工业基地。工业分布的这种变化,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了全国工业的发展,由沿海到内地
40、由城市到农村,使我国的工业布局日趋合理。承转:在工业各部门中,哪些部门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最为密切?(能源、钢铁。机械。纺织等。)一、“能源工业分布”: 1提问:(1)大家知道什么是能源吗?(2)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需不需要能源呢?请举实例说明。(3)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如何?将来趋势怎样?为此应怎么办?(开发与节约并举。)(4)你知道哪些能源类型呢? 2学生填图:在我国主要煤矿分布的填充图(课前准备好)上填写出我国主要的煤矿和煤炭工业基地,了解它们的分布后思考:我国煤炭资源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3讨论: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开发则煤窑”的看法?
41、4学生填图:在我国主要油田、天然气分布的填充图(课前准备好)上填写出我国主要的油田,了解它们的分布后思考:我国大陆上的油气资源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提问:我国南方的煤炭资源和油、气资源丰富吗?(不丰富。)那么,南方的能源开发应以什么能源为主呢?(水能。)我国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河流?为什么这些河流的上游多水能?(这些河流的上游多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 二、“钢铁工业分布” 1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主要产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钢铁工业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业?(要点:为机械工业。建筑业等提供原材料。) 2让学生读教材P14“中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分布”图,逐一了解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名称及位置。分析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布较为广泛,华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