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对话有效性策略研究(全面版)资料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对话有效性策略研究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 吴立青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从“文本”到“对话”的过程,但许多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流于形式,缺乏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思维与激情的碰撞,缺乏学生的真心话。作者认为通过变“备课”为“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变“权威”为“朋友”,让学生有话敢说;变“讲授”为“训练”,让学生有话会说等策略可以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充满活力,有效提高师生对话的质量。
【关键字:】 真话 语文课堂 策略
我们应该看到,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与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是听众,是知识的“容器”,任凭老师往里塞的现象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能够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尽量创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特别是试行新课程标准的地区,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能够享受到作为一个“学习者”的充分权利,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通过多次朗读去感悟,能够按自己的理解去和老师及其他同学、老师、教材展开平等高效的对话。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有些地区,有些课堂的大多时候,这种平等高效的课堂对话还仅仅流于形式,下面,笔者仅以几个具体的例子加于阐述。
1、答案还是唯一的
某教师在执教新教材第二册《小伙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安东同学“把面包分一半给玛莎”的爱帮助人的好品质,设计了这么一个开放的环节。
师:同学们,那天你也和玛莎一起去春游,你会怎样做呢?
生:每次春游,爸爸妈妈总会给我带各种各样的食品,我会把背包打开,让玛莎自己挑,想吃什么就拿什么?
师:你真大方,你能不能再想想,怎么样做会更好呢?
生:(有点茫然)我会挑一样自己不太喜欢吃的食物,送给玛莎。
师:真聪明,你再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呢?
生:(终于明白老师的意思)我会把我手上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的那一半给玛莎。
师:你真棒!这才是最好的做法,大家掌声献给他。
生:(这才松口气)谢谢老师!
应该肯定,这位老师设计的这个开放性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教师的深层意识里,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符合自己的标准的“分一半面包”这个答案,才能显出对朋友的真诚帮助,这显然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其实,如果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说,他们帮助同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是合情合理,又能体现同学之间的真诚帮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2、人云亦云,千口一声
我们先来看这么一段师生问答:
教 师: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叫 ?
学生齐:雄日。
教 师:他没有培育出花是因为 ?
学生齐:花种是煮过的
教 师:国王选他 ?
学生齐:做继承人。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的问题是纯知识性的,而且简单易答,学生只要看过了课文,都能张口就来,即使没有认真看课文的学生,也能当一回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所以就出现了教师说前半句,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后半句的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
3、学生是教师的传声筒
同样是这位老师上这篇课文,还有这么一段问答:
教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篇课文写得美不美?
学生齐:美!
教 师:雄日诚实的品质好不好?
学生齐:好!
教 师:我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是不是?
学生齐:是!
教 师:我们一定能积极行动起来,学习雄日这种诚实的好品质的,对不对?
学生齐:对!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的问题显得更加世故,浅俗,学生甚至不要看课文,不要经过大脑,就能顺着老师的话音回答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美”、“好”、“是”、“对”,既简单又实惠。谁也不会犯傻去说“不美”、“不好”、“不是”、“不对”,惹得老师难堪,对自己又没半点好处。
也许,上述这几个有关小学语文课堂对话现状的个案描述有以偏概全、危言耸听之嫌,但不可否认,它是现实存在的。虽然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课堂对话,但学生都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这样的对话是很低效的。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对话的效率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作出调整。
(一)变“备课”为“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可说,即是让学生有说话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此要求下,教师要做的首先是构建学习主题,给学生一个能充分让学生发展的、自由度极大的学习空间。构建学习主题的实质意义在于明确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到什么”以及“怎样学才是最有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分析学生的兴趣需要
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渐渐地感悟到:构建学习主题首先要研究学习者本身,要把教学目标的制定建立在分析学习者“起点能力”、“学习方式”以及“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从而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具有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是学生最有积极性的,相反,“不跳就能摘到桃子”或“跳了也摘不到桃子”同样都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构建学习主题还要考虑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蕴涵着怎样的探究意义”,“学生感兴趣”和“探究”是构建学习主题的两个主要因素。
如:某教师在上新教材第三册《我选我》一课时,按照教参的分析,把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教室里静悄悄的”及“王宁我选我的勇气”作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让同学们体会王宁此时此刻紧张又激动的内心体验。而在实际上课时,学生们对这点的想法和老师及教师用书的分析大相径庭,他们认为:王宁我选我根本不需要有多大的勇气,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在这个班里,每次推选班干部的时候,个个都是争先恐后,就怕没这个机会。学生的发言完全偏离了课本的原意和教师预先的设计,而且,部分学生还为此吵了起来。教师碰到这个问题,因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竟手足无策,满脸通红地丢下大半节课,借口逃离了课堂。
笔者正好坐在下面为这位教师压阵,平生也第一次见到如此情景,稍稍定神,便参与到学生们的争吵中,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根据学生们的现实需要,抛开原先的重点设计部分,巧妙地把学习的重点引向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王宁我选我成功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他为什么我选我能成功呢?”同学们稍读课文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又开始争辩起来,由于这个问题情景符合同学们的生活现实,最后,意见都趋于统一,同学们也在这讨论中获取了一定的情感营养。
从此例我们可以看出:构建学习主题绝不能仅仅凭借教材与教师的主观想象,要充分珍视学生对直接的学习内容或相关内容所产生的特殊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才能和老师的问题产生共鸣,才会有源源不绝的真心话可说。
2. 转“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要让学生有真心话可说,教师还要充分使用好我们手中的教材。教材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参照物的作用,可另一方面,教材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介物,它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前提,具体地载负着某种价值的学习素材。如果完全拘泥于教材,将使教学刻板化、程式化;完全脱离教材呢,又将使教学弥散化、无序化。在教学中要采取最恰当的做法:“紧扣教材又超越教材”。寻找某个最佳结合点,通过对文本含蕴的充分开掘,创造性到研究拓展、有效整合教材,使学习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读完课文《三片落叶》,读懂了三片落叶都有了各自的用处,分别成了小蚂蚱的渡船,小鱼儿的凉伞和小蜻蜓的板凳。看着同学们读得那么入神,老师趁势引导,把大家的“兴趣点”从课内流向课外。
师:同学们,在你们读书的时候,老师看见又有一片落叶落下来了,它随风飘呀飘,飘进了我们的校园。老师现在就给你二十分钟,赶紧去校园找找,看看这第四片落叶到了哪里?它又成了什么?它现在在干什么呢?
(同学们喜出望外,兴趣盎然,四散而去。二十分钟后,大家陆续回到教室,脸上都带着神秘而满足的微笑,有的同学手里还捧着一片落叶。等同学们坐定,老师招呼大家有次序地上台当众汇报此行的收获。)
生:我出去的时候,这片落叶才刚刚落下,好象专门等我把它捡回来当书签用呢!
生:我找到了这片落叶,但我没有惊动它,因为它正在给一群小落叶当老师,它们上课的样子可认真了!
生:我在一棵大树下找到这片落叶,它被许多泥土压着,都快喘不过起来了,于是,我就把它救出来了,带回了教室。
师:你真有爱心,是个善良的孩子,其实,落叶被泥土压着也没关系的,过一段时间,它腐烂了,正好给大树当肥料呢!
生:我手里捧着的这片落叶成了小蚂蚁温暖的小床,老师,你看,小蚂蚁在上面睡得可香了……
师:同学们辛苦了,可你们的收获真多呀!谁能把你找落叶的经过写下来呢?题目就叫《第四片落叶》或《找落叶》,怎么样?有困难吗?
3.将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作为个体的,最终要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融入到多彩的社会,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我们在构建学习主题时理所应当地应该将学生校内外的生活经验与需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来源和依据,当课堂情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发生联系时,课堂学习将变得更像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真实生活中,学生是最有真心话可说的了。
如:三年级某班两位男生吵得不可开交,就差点动起手来,班干部怎么劝都没用,一直到上课铃响了,两位男生还没有停的意思。该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正要上课,见此情景,有点为难了,急着处理这件事情,肯定会耽误大家的学习时间,可不处理吧!全班同学都等着这件事的结果,不会有心思上课的。怎么办呢?突然想到,下周将要上的课文中,有一篇叫《争吵》,讲得就是同学之间闹矛盾的事,为什么不能把这篇课文提前到这节课来上呢?
主意以定,简单安抚了那两位男生的情绪,便让他们回班上课,老师马上调整课程计划,决定提前上《争吵》一课。课后,事实证明是成功的,不但通过讨论交流解决了两位男同学的吵架问题,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眼前刚发生活生生的事件,就显得特别贴近生活,学习成了一件快乐而简单的事。
因此,如果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置于丰富的日常生活情境中,使日常生活的情境化推理进入问题发现与解决的思维路径,则不但有助于学生兴趣与思维积极性激发。而且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发现、解决能力的提高。
4.给学生留下空间
我们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拓展教材的内涵以及在课程中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等构建了“目中有人”的学习主题,就进入了教学程序设计的层面。我们的教学程序设计,大致有三类:一是线形设计,它是以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完成为目的组织课堂教学,一步一步往前走,甚至每一步走几分钟,在事先的设计中也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仿佛便是一条线上的若干个点。这种设计,不可能有学生说真话的内容和机会;二是块状设计,与线形设计相比,已有很大的突破,它以知识点为支撑,围绕这一点进行块状扩展。在这种程序设计里,学生已有相应的学法、情意及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说话的空间;但在块状内,组织还是处于封闭状态,教师个人旨意的色彩浓郁;要想让学生有真话可说,我们推崇能凸现新课标实施策略的第三种设计:框架设计。此设计有人性化、软性化的特点,它更体现其弹性、空间和发展。教师从学生的现状作出多种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者是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选择,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
但学习过程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框架设计所带来的教学过程,便表现出课堂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没有静止固定的状态,我们把比较多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认识的差异无疑会很大,并且认知中的问题流向也不尽相同。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要作出必要的“现场处理”,也正是这种现场处理,学生才有话可说。“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一切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学生有话就不知从何说起了。
(二)变“权威”为“朋友”,让学生有话敢说。
所谓心理自由的环境是指创设一种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敢做,不屈从于权威的气氛。所谓心理安全的环境指的是建立一种没有威胁、批评,而不同意见、想法均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与鼓励的环境。能否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在现代教学中,这种关系乃是促进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教学技能,严密的课程计划和丰富的软硬件设备,只有通过这种关系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学习就会显得更加有效,他们在课堂上就能够形成这样的一些特征:承认自己而不怕别人笑话或讥讽;实话实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寻常的方式来运用其思维与想象。这些特征也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学生的真心话的基本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尊重并肯定相异的意见
成人和孩子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对某种事物、某个问题的看法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有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同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常规理解,让老师未曾料及的问题或看法,也就是所谓的“真话”。教师对此要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鼓励,即便应此而打乱了原来的授课计划,也应该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
珍视学生的发言,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发言能够认真倾听,给予尊重,并用商量的口吻加以积极引导。在新语文课程中,我们要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学生的活动情景之中,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的差异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独特的感悟。即便是有缺陷的表述,或不被其他同学所理解时,也不要随意中断,不要急于作出“权威性”的评价与选择,并以商量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思路、自我完善,还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虑直率地告诉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适时地提出某些带启示性的的建议,帮助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不断发现、不断提升。
教师,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尊重学生的发言,其中的消极影响是很大的。首先,学生想发言或发言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只能把答案藏在自己心里。其次,学生的发言得不到老师的重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发展到不想动脑,听过算过。第三,如果学生的发言得不到老师重视,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以为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影响他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我们在耐心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还应给予积极的引导。学生说得有理,说得精彩,可点头,微笑,说:“你真棒!”“你真行!”“嗯,真不错!”等;学生答得不准确,不够完整,可进一步诱导,或与其他学生交流,请他们补充;如学生的答案和老师的想法背道而驰,甚至是离题万里,不着边际,教师也不要生气或斥责,而应说:“有意思,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等。
2、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话
让学生用心说话,就是指教师不以统一的意志要求学生,使学生
处于自主而非强制的学习状态。学生能不能用心说话,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不仅理解学生的表面行为、态度,而且理解较深层的、本质的情感,并以咨询者的身份去去体验学生最初一刻所感受到的情感,富有爱心地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使他们能充分感受到尊重、信任和关爱。让学生用心说话,教师还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有异于常规理解或文本解析的看法,并抓住其中具有生成意义的情感与思想火花,引导他们由此出发进行拓展性的延续思考,让他们在淋漓尽致地战线内心世界过程中得到新的领悟和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的权威意识太强,就连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也学会并养成了揣摩教师心理,迎合老师意图的习惯,很多时候,孩子们心里想的是一套,最里说的又是一套。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不敢说真话,想达到“我口说我心”的境界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教师敢于放权,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不盲目迎合老师,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发自内心的真话。
如:有一次,笔者到某校借班上一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色彩较浓的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课前,该班老师向笔者介绍说,该班学生特别乖,孩子们在上课时和老师配合得特别好,该说的才说,不该说的话是绝对不会乱说的,所以,课特别好上。笔者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放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临时调整教案,在开课的前几分钟,特地安排了如下这么一个环节。
教师先用展示台出示了一幅“天安门城楼”的图片,故意调焦至模糊,只能依稀看见城楼的影子,看上去没有一点美感。
教师:同学们,大家看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呀?
学生:天安门城楼。
教师:大家觉得这城楼美吗?
学生:很美!
(教师又依次出示几幅“天安门仪仗队升旗全过程”的图片,比第一幅更模糊,连人的样子都很难看清)
教师:这是反映天安门仪仗队每天早上迎着日出升旗……(没等老师把话说完)
学生:(有点夸张,但很整齐地惊呼)哇!太美了。
(教师悄悄地把焦距调好,几幅图清晰地展示在大家面前,看上去真的很美)
教师:(故意有点拖长声调,还做了一个鬼脸)刚才的图画如果是真的很美的话,现在呢?
(学生们发愣了一会儿,反应过来,顿时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教师:这节课,老师希望同学们说真心话,怎么想就怎么说,大家敢不敢呀?
学生的眼睛里放射出异样的的光彩,答应了老师。这堂课上,学生们的问答十分精彩,让坐在后面听课的原班老师都有点不相信了,他的学生竟然这么能说。毋庸置疑,这节课是真正成功的课。
从此例中,我们最起码可以明确一点:由于老师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把孩子们的情感从虚幻引向真实,保证学生能得到完全的心理自由和充足的完全感,教师还明确要求学生不要迎合,实话实说,大胆地述真情,表真意,说真话。
3.老师不要怕出错
“教学相长”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从来就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定则。小学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百科知识,在许多时候,教师并不总是先知先觉者,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往往有可能超越教师头脑中的定式。老师不是神仙,也经常有出错的时候,当学生指出教师的某种失误行为时,对此,教师不妨先放下架子,虚心接受,并称赞学生说,发现错误是最了不起的。以使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受到了尊重和关爱,把学生看成一股股有助于完善自身修养的源头活水,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缩小师生之间距离,把学生从对老师的敬畏依赖情绪中解放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形象转变为可信赖的朋友形象。
如:一位老师在上《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对蝴蝶有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特地向动物园借了一箱珍贵稀奇的活蝴蝶,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看。
同学们心满意足地欣赏完美丽可爱的蝴蝶,开始学习课文,可一个孩子一直不专心,眼睛一直盯着讲台桌上的蝴蝶在看,老师提醒好几次,他还是不放心地盯着蝴蝶看,欲言又止。老师有点生气,把蝴蝶从讲台上移到地上,并不点名地批评这位同学上课不认真。
这位同学急了,连忙叫起来:“老师,蝴蝶会死的!请你赶快把罩在上面的书本拿下来。”
老师俯下身去,这才明白,原来由于自己的粗心和随意,不小心把供蝴蝶呼吸的网状通气口给封住了。老师马上把摆在蝴蝶箱上书本取下来,面对全班同学,说:“老师不小心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还不问情由地批评了这位细心而且爱护小昆虫的好同学,老师向大家检讨。”
“老师也有不知道的知识,老师就是和你们一起来学习的。”“孩子,老师向你检讨。”当一个老师能公开说出这样的话时,就是教师行为的转变之时。教师的行为转变之时,也是有效课堂对话形成之时。
(三)变“讲授”为“训练”,让学生有话会说。
教师和学生亲近了,也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再通过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的艺术处理,选准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心里涌动着千般激情,有许多真心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但有时却又有一种有话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或不知从何说起的茫然之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说会道的训练。
让学生有话会说,就要使学生具备有声音信息的传递能力,要有话语的组织表达能力,要有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以增强话语表现力的能力。说话能力的培养,要从多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认识,开阔学生眼界
让学生明确,能说会道不等于油嘴滑舌,它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必备的能力之一,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要让学生树立自信意识,相信自己,帮助学生消除说话时的紧张心理。要通过开展“每日谈”、“编演课本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借说话表演时动作的演示,语言的定位,情景的创设,体验或再现语言的精妙。
2、在教学的进程中随时进行答问训练
答问训练是课堂教学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兴趣的启动器。训练内容应紧扣教材,在重点难点处设计提问,可从无疑处设问,从已知处设问,从矛盾处设问,从阻滞处设问。然后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或不得要领,或缺乏条理而作订正指导。训练的步骤一般为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然后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同桌或同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
3、进行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 。
4.进行语音、语调和语速的训练
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
5、结合具体课程进行学生提问水平的训练
问,不应该是教师的专利,还应该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权利之一。“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弟斯多惠语)。新课程标准也提倡把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问,却不能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这时,教师千万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从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以及提问的思路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指导。启发学生如何表述问题,要问得有物、有据、有序,把思维转化为语言,反复训练强化。
此外,因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如何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如何在说话时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 “副语言”等,这都要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变得会说了,到后来就能达到“心灵嘴巧”的最高境界了。
【参考文献:】
1、 杨章宏/教育厅师范教育处/《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第002702号/2004年2月
2、 杨铮传/《小学语文心育艺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030872号/2002年5月
题 目:有效链接数学课堂中的平衡因子
单 位:洞头县东屏镇小学
姓 名:郑 海 仙
联系 :81033900
在两难中寻求平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案例
【主题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此理念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得和合作者。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的目标只重视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教育”,其次是“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应把法则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应还学生以本色,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寻求课堂教学中的两难问题,进行有效链接使之成为平衡因子。
【案例描述】
师:24X12=?
生: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生:四人小组交流
师:四人小组可以说说自己的算法,同时也听听别人的想法,帮帮有困难的同学。
师:哪些同学最先愿意展示,叶老师进行记录。
生:把12分成10与2,24×10=240,24×2=48,48+240=288
师:叶老师问问你,24×10算出的是什么?24×2算出的是什么?
生:10个24,2个24,合起来12个24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笔算(竖式略)
生:4×12=48,48×6=288
师:拆成两个数相乘真了不起。
(组织方法回顾)
师:叶老师很想知道这些方法都是借助了哪些旧知识来解决的?
生: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
师:还有加法。
生:第二种竖式
师:方法这么多,你最欣赏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列横式,第一种,这种比较简单
生:拆成两个数再算,这种也比较简单
生:列竖式,比较简单。
师: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计算这题:23X13
生1:横式(略)
师:谁看出他是采用了哪种计算方法?
生2:竖式
生3:竖式中出现+号
师:为什么没有采用第三种方法,没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一步一步乘呀?能做吗?有人说23可以拆成23×1,这与23一样吗?这种方法有局限性。
师:你能不能发现横式与竖式之间有联系?你能发现吗?
引导:第一步横式在哪?第二步?大家有没有发现明明是240,怎么是24?
0写与不写一样吗?指出:基本方法是竖式计算。
生:同桌讨论竖式计算方法。
生:上台介绍,教师追问:48是谁与谁相乘得到的?表示48个什么?
师:表面上是24,是谁与谁相乘得到的?表面上是24×1实际上是24×10,表示24个什么?
师:假如把计算过程分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你觉得哪些是最关键的?
生:第一步,都重要
师:做完了吗?
生:还要把答案写在横式上。
师:细致准确师一种学习数学的品质,这个不能缺。
【思考诠释】
1、在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间寻求平衡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中要尊重学生思维的多元性,要注意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实现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面对“多样化”与“最优化”,有老师这样理解着:一种是认为应该尽早优化,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最简便”、“最优的”策略;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过早优化,过早优化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我想: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其目的之一是开阔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对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过早进行优化,势必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思维潜能的发挥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本案例中,叶老师巧妙地找到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平衡支点。首先引导学生列出24X12,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正确的答案,于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于是出现了:①把12分成10与2,24×10=240,24×2=48,48+240=288 ;②4×12=48,48×6=288 ③竖式计算(略)老师问:方法这么多,你最欣赏哪种算法?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的方法最好,因为这些是他们熟悉的、喜欢的、是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面对学生思维的差异,叶老师没有强制学生选择某种方法、不选择某种方法,也没有简单地以部分优生的方法来统一全班学生的方法,非常尊重了学生的选择。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计算23×13,此时学生发现利用自己刚才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了,于是就是在这样的“认知冲突”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失调的状态,感悟到了“自我欣赏”的方法的局限性,利用竖式进行计算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真正从心里接受了“竖式”这一计算的好方法。
算法最优化与算法多样化并不矛盾,算法最优化是算法多样化的升华。我们应该巧妙地找准两者之间的平衡支点,不能使之处于失调状态。
2、在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间寻求平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 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和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认识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片面和简单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应有的主导作用。因为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引导,从而导致数学学习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流、松散、耗时、低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该在“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这两难中寻求平衡,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中体现自我的价值。
在本案例中,叶老师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力求做一个探索空间的创造者。关于这节课笔算方法的得出,叶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两个极其有代表性的算式:24×12和23×13,而且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当中学生不甘落后,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他们有了思考与交流、倾听与争论、评价与体验的机会。就在学生对竖式计算初步理解时,叶老师抓住了关键处发问:明明是240,怎么是24?0写与不写一样吗?48是谁与谁相乘得到的?表示48个什么?表面上是24,是谁与谁相乘得到的? 表示24个什么?此时,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真正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我相信,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得到双向平衡,我们的课堂才会精彩,我们的学生才会创造出奇迹,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行之有效!
3、在重视知识结果与过程间寻求平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独立发现的道路让学生自己去走,要把独立解决问题作为学生脑力劳动的基本形式,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新知识,指导学生在知识的“交集点”上去寻找“可疑点”,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让智力的积极性“起飞”。反思传统的计算教学,由于受到教材等多种因素的束缚,习惯于口算就是口算,笔算就是笔算,口算与笔算分离,方法单一机械,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教师规定用口算或者笔算,计算方法是教师传授的,至于学生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产生口算和笔算?计算方法是怎样产生的?则考虑得较少。本节课,叶老师非常注重这一方面的改变。在渴求结论尽快得出的情况下,叶老师不忘给足时空,让学生针对“为什么方法①和②不好,而用竖式计算好”“口算和竖式计算有什么联系”的问题中不断的思考、比较 、探索和冲突中得到深刻理解:竖式计算是一种通用的好方法,不仅简单,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计算的整个过程,沟通了横式与竖式的关系”。在比较方法的优缺点的时候,基本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算法,体验了知识的获得过程。
教师决不是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习得某中知识的同时,也习得知识背后蕴含着的更有价值的东西,并达到对这一知识的本质建构。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讲清楚,讲正确”,也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一个个孤立分离的结论,而应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生的过程,在真实情境中品尝数学的意义,在合作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不仅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更要让学生“发现其所以然”,有效链接知识结果与过程间的平衡因子。
文章编号:1008-181X(2000)02-0163-03
天然沸石对土壤及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李长洪,李华兴,张新明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州 510642)
摘要:综述了沸石的理化性质。沸石具有独特格架状结构;土壤施用沸石后,可以提高土壤保肥能力,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磷,改良土壤结构。沸石有较强的交换吸附能力;沸石与肥料混合使用,能提高肥料利用率。
关键词:沸石;土壤性质;土壤肥力
中图分类号:P578.974;S156 文献标识码:A
Effects of Natural Zeolite on Soil Properties and Nutrient Efficiency
LI Chang-hong, LI Hua-xing, ZHANG Xin-ming
( 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
Abstract: Zeolites have natural framework of alumino-silicate minerals with high cation-exchange capacity. In this paper,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 effects of natural zeolites on soil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reviewed. Zeolites application can increase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and nutrient preserving capability of soil. The adsorption feature of zeolites can strengthen soil crumb structure, increase 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and base saturation percentage.
Key words: zeolite; soil properties; nutrient efficiency
沸石是当今世界各国极为重视的新兴矿产资源。随着人们对沸石研究的深入,它在土壤改良等方面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1~3]。沸石在土壤上的应用始于60年代,首先是日本人将沸石用作土壤改良剂;1972年我国在浙江省缙云县发现了第一个天然沸石矿藏后,陆续在全国进行了一些农业应用研究。
1 沸石的性质和成分
目前已经发现自然界的沸石矿物42种,大约有1000多个矿产地[1];实验室人工合成的沸石有100余种。已发现的天然沸石有水热型和火山沉积型两种类型;具有实际意义的是火山沉积型沸石,使用较多的是以斜发沸石、丝光沸石、毛沸石和钙十字沸石等。沸石的主要成分是Si、Al和O,其中,SiO2占70%,AlO3占10%;不同产地沸石硅铝含量差别不大,但Na、K、Ca 、Fe、Mg等含量有所变化。其中含Fe2O3为0.98%~1.68%,TiO2为0.1%,MgO为0.65%~1.48%,CaO为1.26%~2.98%,K2O为1.75%~6.23%,P2O5为0.01%~1.04%,Na2O为0.25%~4.23%;大多数沸石中还含有Cu、Zn、B等微量元素。沸石内部的水称为沸石水,含量一般在10%左右,它是一种介于结晶水和吸附水之间的特殊形式的水,在干燥条件下水分子也很容易失去,但失去水分子或阳离子被交换后并不改变沸石的结晶格架[4~5]。
沸石是一族多孔铝硅酸盐晶体的总称。天然沸石的结晶构造是由(Si、Al)O四面体组成的格架状结构,但它的构造开放性较大,四面体中氧原子与金属阳离子围成的空腔称为“β笼”,整个晶体内部的空间达到50%左右,而且这些空间组成大小均一的孔道,在这些孔道中占据有金属阳离子和水分子,其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主要是Na+、K+、Ca2+及少量的Sr2+、B
展开阅读全文